双特异性抗体

搜索文档
太平洋医药日报(20250909):BMS在研双抗PUMITAMIG二期临床成功 用于治疗ES-SCLC
新浪财经· 2025-09-10 10:33
市场表现 - 医药板块2025年9月9日涨跌幅-1.91%,跑输沪深300指数1.21个百分点,在申万31个子行业中排名第28 [1] - 医药子行业中医药流通(-0.52%)、血液制品(-0.62%)、体外诊断(-0.73%)表现相对较好,医疗研发外包(-3.63%)、医疗设备(-2.47%)、医疗耗材(-2.06%)表现较差 [1] - 个股日涨幅前三为荣昌生物(+11.92%)、河化股份(+10.07%)、振德医疗(+10.00%),跌幅前三为益方生物(-11.74%)、华海药业(-10.00%)、辰欣药业(-8.42%) [1] 行业要闻 - BMS与BioNTech联合开发的双特异性抗体Pumitamig联合化疗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二期临床取得积极结果 [2] - 该药物疗法确认客观缓解率达76.3%,疾病控制率达100% [2] - Pumitamig是靶向PD-L1和VEGF-A的双特异性抗体,旨在恢复肿瘤微环境中效应T细胞功能并局部中和VEGF-A作用 [2] 公司要闻 - 恒瑞医药子公司成都盛迪医药二十碳五烯酸乙酯软胶囊获批上市,用于降低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TG水平 [3] - 太极集团子公司涪陵制药厂司美格鲁肽注射液获临床试验批准,适应症为2型糖尿病 [3] - 华海药业子公司华海建诚通过美国FDA现场批准前检查,生产基地符合美国药品CGMP要求 [3] - 东方生物子公司莱和生物取得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三类器械注册证 [3]
1400亿广东明星药企,筹资35亿出征全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6 09:34
融资与资本动态 - 公司完成新一轮配售发行新股2355万股募资近35亿港元 [2] - 董事会主席兼CEO夏瑜及同事李百勇同期出让部分股权 [2] - 两年内完成三轮募资筹集金额超过65亿港元 [2] - 最新募资34.93亿港元约80%用于创新管线研发20%用于商业化及一般用途 [20] - 募资款项预计2027年底前动用 [2] 财务表现与商业化进展 - 2024年1-6月商业化销售收入达14.01亿元同比增长近50% [4] - 日均产品销售额超过700万元 [4] - 研发支出达7.31亿元同比增长超20%超过总营收一半 [24] - 2020年至2024年研发开支合计56.57亿元 [24] - 截至6月末现金及等价物短期金融资产总计71.38亿元募资后手持资金预估达100亿元 [26] 核心产品与临床突破 - 核心产品卡度尼利为中国第一款自主研发双抗用于晚期宫颈癌二线治疗2023年9月及2024年6月分别获批胃癌和宫颈癌一线治疗 [6] - 核心产品依沃西为中国第二个自主研发双抗可同时阻断PD-1和VEGF通路覆盖肺癌等肿瘤 [6] - 依沃西在EGFR-TKI耐药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取得总生存期获益成为全球首个该领域免疫双抗产品 [9] - 依沃西在头对头试验中显现超越K药帕博利珠单抗的临床疗效 [7] - 依沃西在另一头对头试验中疗效战胜百济神州PD-1产品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 [9] - 依沃西单药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新适应症获批进入医保谈判审查名单 [12] 授权合作与市场潜力 - 依沃西部分海外权益授权给美国药企Summit总交易金额最高达50亿美元刷新当时国内License-out纪录 [7] - 高盛预测依沃西峰值销售额可达530亿美元合人民币3780亿元 [10] - K药帕博利珠单抗为默沙东原研PD-1抑制剂年销近300亿美元 [8] 研发战略与管线布局 - 公司制定IO肿瘤免疫20+ADC抗体偶联药物20全球迭代战略 [14] - 两个双抗药物已开展23项注册性III期临床研究及近20项II期临床研究覆盖多个瘤种 [15] - 首个双抗ADC产品AK146D1及新一代ADC产品AK138D1已在全球开展早期临床 [17] - 双抗技术可精准靶向肿瘤细胞抑制生长克服耐药性提高安全性 [18] - 在研管线24个产品在全球开展临床研究 [19] 产品管线与领域拓展 - 已有7款自研产品上市 [2] - 自免领域产品包括伊努西单抗治疗高胆固醇血症依若奇单抗治疗银屑病古莫奇单抗治疗银屑病在审评阶段 [19] - 公司拥有新药研发平台ACE Platform整合双抗开发ADC及mRNA技术 [23] 团队与运营 - 商业化团队从去年844人扩张至1221人 [27] - 新任首席商业官郭永曾任职科伦博泰及跨国药企 [27] - 公司临床研究与运营总部设于广州黄埔生物制药基地建于中新广州知识城 [19]
Aclaris Therapeutics (ACRS) 2025 Conference Transcript
2025-09-03 18:00
公司概况 * Aclaris Therapeutics是一家临床阶段生物制药公司 专注于开发大分子和小分子疗法 拥有世界级的研究和发现能力[2] 核心资产与研发管线 * 公司目前有4个在研资产[2] * ATI-52 (TSLP/IL4R双特异性抗体) 正在进行SAD/MAD的1期健康志愿者试验 预计今年年底完成 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数据将在年底公布 随后将启动两个1b期研究 分别针对呼吸系统和皮肤科适应症 均预计在2026年读出数据[3][13][14][18] * ATI-45 (TSLP单克隆抗体) 正在进行特应性皮炎(AD)的2期研究 预计2026年读出顶线数据 其特点是极低的解离率和长达400小时的驻留时间 远高于竞争对手的10-20小时 在2a期开放标签试验中(n=20) 94%的患者达到EASI75 88%的患者达到IGA 0/1[3][20][22] * ATI-2138 (口服ITK/JAK3小分子抑制剂) 在特应性皮炎中显示出强效数据 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转向斑秃适应症 其ITK抑制效力比竞争对手Corvus的CPI-818强20至50倍 在临床中10mg剂量即可实现与200mg CPI-818相似的靶点 engagement[4][53][57] * 下一代ITK选择性抑制剂项目 计划于2026年提交IND申请 将剔除JAK3交叉反应性 效力与ATI-2138相当或更优 并可能改善半衰期以实现每日一次给药[4][58][59] 战略与市场观点 * 双特异性抗体ATI-52的设计(TSLP/IL4R)旨在同时抑制TH2级联的上下游 相比仅抑制IL-13的方案可能产生更全面的应答 并有潜力横跨皮肤科和呼吸系统适应症[5][6] * 与联合疗法相比 单一双特异性分子具有成本效益、定价、保险覆盖优势 并且抗药物抗体(ADA)风险更低 临床前数据显示其抑制CCL17产生的效力是Tezepelumab和Dupilumab联合的4倍[11][12] * 特应性皮炎治疗市场远未饱和 生物制剂方面仍有巨大空间 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如OX40、IL4R、IL13)都有存在空间 治疗分层很常见[50] * 对于ATI-45 公司已就呼吸系统适应症展开积极的外部合作对话 特应性皮炎适应症将是额外的优势[52] 临床试验运营与设计 * ATI-45的2b期试验入组进展良好 超出计划 试验地点包括美国、加拿大和欧洲[33][35] * 为控制特应性皮炎试验中日益升高的安慰剂反应(从约30%升至40-50%) 公司采取了严格措施 包括几乎 exclusively使用皮肤科主导的研究中心 并由董事会认证的皮肤科医生通过图片对患者进行中央审阅和双重批准 在之前的试验中此举排除了超过一半的潜在入组患者[37][39][40] * 公司认为中度与重度AD患者在功能上无显著差异 更严重的患者反而可能降低安慰剂效应[31] 财务状况 * 公司最近报告现金余额约为1.81亿美元 预计现金可支撑至2028年年中 在所有催化剂实现后仍有15个月的现金冗余[62] * 非稀释性融资选项包括积极进行的呼吸系统资产对外合作对话 以及计划将与Sun Pharma的IP royalty进行货币化 类似去年与Lilly的交易 有可能在今年完成[62][63][64] 其他重要信息 * 关于ATI-52双特异性抗体的更多临床前数据(如结合位点独立性)计划在10月的研发日上正式公布[9][10] * 公司认为ATI-2138强效的抗瘙痒特性主要通过抑制ITK实现 因其可下调IL31、IL13和IL4这三个关键致痒细胞因子 而非通过JAK1[54][55] * 决定将ATI-2138转向斑秃而非AD 是因为认为下一代选择性ITK抑制剂在该领域潜力更大 且JAK抑制剂在斑秃或白癜风中更常作为一线治疗[57] * 下一代ITK抑制剂的设计会考虑对姊妹激酶TXK的不同交叉反应性 以差异化调节T细胞亚群并适用于不同疾病[59] * 公司认为竞争对手Corvus的数据验证了ITK概念在AD中的信号 但其分子效力相对一般 这凸显了公司强效分子的潜力[60]
临床开发全面提速!维立志博-BTCE双抗Ⅰ期疗效比肩CAR-T,Ⅱ期首例患者成功用药
智通财经· 2025-08-25 11:18
核心观点 - 公司自主研发的GPRC5D/CD3双特异性抗体LBL-034完成Ⅱ期临床研究首例患者入组 有望成为首个国产靶向GPRC5D的TCE疗法 [1] 临床研究进展 - LBL-034的Ⅱ期临床研究为多中心、单臂、多队列试验 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路瑾教授牵头 全国20余家医院共同参与 [1] - 研究旨在评价LBL-034在多种复发/难治浆细胞肿瘤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1] 产品技术特点 - LBL-034采用全球独创2:1结构设计的GPRC5D/CD3双特异性抗体 [1] - 通过优化抗CD3亲和力和空间位阻作用显著降低对T细胞的非特异性激活风险 [1] - 保持高效T细胞条件激活能力 兼具强大抗肿瘤活性和更佳安全性 [1] 前期临床数据 - 在Ⅰ期临床研究中 50余例入组患者在80-1200μg/kg剂量下均显示良好安全性和有效性 [1] - 高剂量组表现出类似于CAR-T的疗效且未带来额外安全性风险 [1] - 伴髓外瘤患者同样表现显著疗效和良好安全性 [1] - 微小残留病灶阴性率明显高于目前标准治疗 [1]
科伦药业(002422) - 2025 H1 - 业绩电话会
2025-08-18 02:30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9.5亿元人民币 其中商业化药品贡献超3亿元 [52] - 毛利率为6.6亿元人民币 与去年同期持平 [54] - 净亏损1.45亿元人民币 经调整后亏损6900万元人民币 [54] - 研发费用7400万元人民币 与去年基本持平 [56] - 销售费用1.9亿元人民币 主要用于商业化推广 [56] - 公司现金及金融资产达45亿元人民币 负债低于10亿元人民币 [58]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商业化团队已覆盖中国30个省份 300个城市 1000家医院和1万名医生 [32] - 已与400家专业药房建立合作 其中部分为双通道药房 [34] - 三大商业化产品中 肺癌药物是最大收入贡献者 [64] - 产品A140已委托给母公司团队推广 正在申请进入医保目录 [81] - 产品A167已覆盖25个省份 正在等待医保谈判结果 [36]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已完成H股2.5亿美元融资 并被纳入MSCI全球标准指数等主要指数 [29] - 与默沙东合作开展14项全球临床试验 包括单药和联合疗法 [20] - SKB378项目已进入全球II期临床试验 [20] - 产品A166获批参与跨省分段生产试点项目 [26]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坚持差异化管线开发策略 聚焦重大医疗需求领域 [29] - 持续优化ADC的载荷和连接子策略 探索非肿瘤领域应用 [30] - 加强端到端药物开发和商业化能力 形成研发-商业化-生产闭环 [30] - 扩大全球布局 强化战略合作以最大化管线价值 [30] - 采用差异化偶联策略 包括SKB315等项目 [17] - 开发双特异性ADC SKB571等创新项目 [18]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政府出台创新药支持政策 但具体实施细则尚不明确 [100] - 期待医保政策更明确的解释和指引 以更好规划商业化策略 [101] - 行业趋势显示ADC与双特异性抗体联合疗法将成为未来5-6年重要方向 [86] - 公司已针对IP纠纷提起诉讼 预计不会影响正常运营 [103]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员工总数1870人 其中研发和商业化团队占比较大 [14] - 商业化团队已扩充至近400人 为产品上市做准备 [14] - 目前有30多个在研项目 其中10多个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12] - 已有3个产品获批5个适应症 4个产品处于NDA阶段 [13] 问答环节所有的提问和回答 商业化相关问题 - 肺癌药物是最大收入来源 商业化初期销售费用较高 预计进入医保后费用率将下降 [64] - 计划根据不同医院级别采取差异化销售策略 高等级医院按适应症划分团队 [66] - 下半年销售收入预计将高于上半年 但需要时间培育ADC药物市场 [68] - 维持全年10亿元人民币销售目标 [69] 研发相关问题 - 研发重点包括双特异性ADC、新型载荷和拓展非肿瘤领域 [71] - 双特异性ADC SKB571安全性优于传统药物 适合联合治疗 [76] - 双载荷ADC预计明年一季度提交审批 [79] - 早期管线将重点开发小分子和双特异性项目 [50] 临床相关问题 - 一线TNBC和三线NSCLC研究数据将在ESMO公布 [45] - 二线HR+/HER2-乳腺癌III期研究已完成患者入组 [44] - 一线野生型NSCLC研究预计明年完成NDA [89] - SKB571将重点开发肺癌适应症 安全性优于强生同类产品 [125] 生产和产能问题 - 目前产能可满足销售需求 正在验证备用生产基地 [96] - 产品A140进入医保后预计销量将大幅增长 [96] 政策和法律问题 - 正在积极准备创新药医保准入 但政策执行存在不确定性 [99] - IP纠纷已进入司法程序 不影响公司运营 [103]
Merus (MRUS) FY Conference Transcript
2025-08-13 18:32
**行业与公司概述** - **行业**:生物科技(肿瘤学领域)[1][3] - **公司**:Merus (MRUS),专注于双特异性抗体和多特异性抗体研发,核心资产为pitocetuzumab(靶向EGFR和LGR5)[4][8] - **合作伙伴**:Insight、Loxo、Gilead等[4] ---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技术平台与差异化优势** - **技术基础**:基于单克隆抗体(mAb)开发经验,采用全人源IgG1工程化技术,延长半衰期并优化T细胞衔接功能[5] - **差异化**:通过高通量筛选(HTS)结合生物学特性选择最佳候选分子,降低临床失败风险[5][6] - **成功案例**:2024年获批药物Bizengri(原xenocutuzumab)验证平台潜力[5] **2 核心资产pitocetuzumab的临床数据** - **头颈癌一线治疗**(ASCO 2025数据): - **疗效**:联合pembrolizumab的客观缓解率(ORR)达63%(43例患者中6例完全缓解),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9个月(对比pembro单药的3个月)[13][15] - **生存率**:12个月生存率79%(历史数据约50%)[16][34] - **二/三线治疗**: - ORR 36%(75例患者),中位总生存期(mOS)11.5个月,优于现有疗法[17][20] **3 监管策略与临床试验设计** - **加速批准路径**:基于ORR早期终点,通过FDA“Project Front Runner”计划推进,后续以生存数据确认[18][21][24] - **关键试验**: - **一线试验**:随机对照pembro联合pitocetuzumab vs. pembro单药,设计类似KEYNOTE-48试验[24] - **二/三线试验**:随机对照pitocetuzumab单药 vs. 研究者选择疗法,预计2025年底完成入组[20][21] **4 结直肠癌(CRC)开发进展** - **当前挑战**:早期剂量爬坡试验(五线治疗)未观察到响应,因患者高度预处理且携带EGFR耐药突变[40][41] - **新队列**:聚焦野生型患者,一线/二线联合化疗(剂量1500mg,与头颈癌一致),三线单药,2025年下半年公布数据[42][44] **5 安全性管理** - **EGFR相关输注反应**:通过优化方案降低发生率和严重度,与已获批EGFR双特异性药物相当[14][15] --- **其他重要细节** - **HPV状态无关性**:头颈癌试验未按HPV阳性/阴性分层,响应率覆盖全人群(HPV阳性占比一线21-22%,二线25%)[29] - **EGFR H评分**:未显示与疗效相关性,注册试验纳入所有表达水平患者[30] - **国际化布局**:试验设计兼顾全球监管要求,目标广泛上市[46] --- **数据引用关键指标** | 指标 | 数值/对比 | 引用ID | |-------------------------------|-----------------------------------|-------------| | 头颈癌一线ORR(pembro联合) | 63% vs. pembro单药19-21% | [13][15] | | 头颈癌一线mPFS | 9个月 vs. pembro单药3个月 | [13][15] | | 头颈癌二线ORR(单药) | 36%(75例) | [17] | | 头颈癌二线mOS | 11.5个月 | [17] | | 12个月生存率(一线联合) | 79% vs. 历史50% | [16][34] | | CRC一线历史ORR(cetuximab联合)| 65%(FIRE III研究) | [37] |
Compass Therapeutics(CMPX) - 2025 Q2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8-11 13:00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Q2末现金储备为1.01亿美元 预计现金可支撑运营至2027年 [34] - 主要产品Tivesimig在胆道癌二线治疗中显示出优于预期的生存数据 17个月中位随访时总生存率超过20% 显著高于历史对照研究的10%生存率 [13][14] - Tivesimig联合紫杉醇组客观缓解率达17.1% 是对照组的约3倍 p值为0.031 [9]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核心产品Tivesimig(DLL4/VEGF-A双抗)在COMPANYON-2研究中达到主要终点 但PFS和OS分析因死亡事件少于预期推迟至2026年Q1 [11][12] - PD-1/PD-L1双抗CTX-8371在早期剂量递增队列中观察到2例深度部分缓解(非小细胞肺癌和三阴乳腺癌各1例) 计划2024年下半年启动队列扩展 [6][18] - PD-1/VEGF双抗CTX-10726临床前数据优于同类候选药物ivenesumab 计划2025年Q4提交IND申请 [25][26]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胆道癌二线治疗市场 Tivesimig显示出改变治疗格局的潜力 17个月随访生存率显著优于FOLFOX方案的6.2个月中位生存期 [13][14] - 免疫治疗市场 PD-1/PD-L1双抗CTX-8371在经治患者中显示出突破性疗效 包括1例三阴乳腺癌患者肿瘤负荷减少90% [23][24] - VEGF/PD-1双抗市场 CTX-10726临床前数据表明其可能成为肾细胞癌等适应症的有力竞争者 [79]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公司计划2026年提交Tivesimig的上市申请 已获得FDA快速通道资格 可能获得优先审评 [31] - PD-1/PD-L1双抗CTX-8371定位为下一代检查点抑制剂 其独特机制可将PD-1阳性T细胞转化为PD-1阴性T细胞 [16] - 计划开展Tivesimig在DLL4阳性肿瘤(胃癌 卵巢癌 肝癌等)的篮子试验 以及CTX-471在NCAM阳性肿瘤的试验 [32]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管理层对Tivesimig的生存数据表示乐观 认为可能改变胆道癌治疗范式 [14] - 强调PD-1/PD-L1双抗CTX-8371的早期疗效数据超出预期 特别是在经治患者中观察到深度缓解 [6] - 对现金储备充足表示满意 足以支持所有管线推进至2027年 [34] 其他重要信息 - CTX-8371在三阴乳腺癌患者中观察到1例肿瘤负荷从87mm减少至7mm(>90%缩小) 该患者曾接受过pembrolizumab治疗 [23] - CTX-10726在临床前研究中显示出优于pembrolizumab的PD-1阻断效果和优于bevacizumab的VEGF抑制效果 [27][29] - 公司拥有专有的双抗生产技术 已实现商业化水平的产率 [25] 问答环节所有的提问和回答 关于Tivesimig - 约50%对照组患者交叉至试验组 采用RPSFT方法校正交叉对OS分析的影响 [39][40] - PFS分析预计需要达到80%死亡事件 原预计2025年Q4 现推迟至2026年Q1 [47][48] - 计划先公布PFS/OS优先数据集 完整数据将在医学会议上展示 [50] 关于CTX-8371 - 应答患者剂量水平分别为0.3mg/kg(NSCLC)和3mg/kg(TNBC) [56] - TNBC患者曾接受过3线治疗 包括pembrolizumab [58] - 计划在队列扩展中采用与剂量递增相同的入组标准 不基于PD-L1表达选择患者 [82] 关于CTX-10726 - 计划在肾细胞癌 胃癌等PD-1和VEGF单药均有效的适应症开展研究 部分可能采用单臂审批路径 [79] - 临床前安全性数据良好 计划在科学会议上展示更多数据 [74] - CMC工艺已锁定 PPQ批次正在进行中 不会限制BLA提交 [55]
Zymeworks(ZYME) - 2025 Q2 - Earnings Call Presentation
2025-08-07 20:30
业绩总结 - 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收入为4580万美元,相较于2024年第二季度的230万美元显著增长[16]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约7500万美元的收入,其中约4500万美元为合作相关的现金里程碑和期权行使费用[12] - 2025年第二季度的运营支出为3440万美元,较2024年第二季度的2920万美元有所增加[16] - 2025年第二季度现金、现金等价物和可交易证券总额为3.242亿美元,较2024年第四季度的3.334亿美元略有下降[16] 用户数据与市场扩张 - NMPA已向BeOne授予zanidatamab在中国的条件性批准,导致公司获得2000万美元的付款[12] - EMA已授予zanidatamab在欧洲的条件性市场批准,扩大患者的可及性并可能带来未来的特许权使用费[12] 新产品与技术研发 - 公司计划在2025年启动ZW251的首个临床试验,已获得Investigational New Drug申请的批准[11] - ZW251在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重复剂量毒理研究中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最大耐受剂量为120 mg/kg[35] - ZW251的药代动力学表现出剂量依赖性,所有组别均观察到治疗相关的平均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且被认为是非不良反应[38] - ZW251在多种实体肿瘤模型中显示出强大的细胞毒性,并在非GLP非人灵长类动物研究中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34] - ZW1528是一种针对IL-4Rα和IL-33的双特异性抗体,旨在应对呼吸道炎症,特别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39] - ZW1528在小鼠尘螨模型中显示出对2型肺炎的抑制作用,炎症评分显著降低[42] 未来展望 - 预计2025年将继续从Jazz获得特许权使用费,并从BeOne Medicines获得Ziihera®的初始特许权使用费[14] - 预计2025年将启动ZW251的首次人体研究,IND已获批准[47] - 2025年和2026年将有多个重要催化事件,包括zanidatamab在BTC的EMA和NMPA批准[46] - 预计2026年将提交ZW1528的监管申请,进一步推动公司产品线发展[47] 负面信息 - 2025年第二季度的运营支出有所增加,可能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16]
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下属子公司获得药物临床试验许可的公告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25-07-31 23:13
药物研发进展 - 华海药业下属子公司华奥泰和华博生物获得国家药监局核准签发的注射用HB0043《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同意开展临床试验 [1] - 2025年5月华奥泰已获得新西兰监管机构批准开展HB0043的I期临床试验 [1] - 2025年5月华奥泰向国家药监局提交临床试验申请并获受理,近日获批开展临床试验 [2] 药物基本情况 - 药物名称:注射用HB0043,剂型为注射用无菌粉末,适应症为化脓性汗腺炎 [1] - HB0043为重组人源化IgG1型双特异性抗体,同时靶向IL-17A和IL-36R,具有高结合和阻断活性 [3] - 该药物在多种动物疾病模型(特应性皮炎、特发性肺纤维化等)中显示出强于单抗的药效 [3] 研发投入与创新性 - 截至公告日公司在该项目上已投入研发费用约6909万元人民币 [3] - HB0043为全球首款靶向IL-17A与IL-36R的双抗药物,具有同类首创(FIC)优势 [4] - 该药物创新性地融合双重靶点,有望突破现有单靶点治疗的局限性 [4] 药物机制与潜力 - HB0043通过IL-17A和IL-36R双重阻断,在炎症和纤维化反应中显示出更强抑制作用 [3] - 相比现有IL-17A抑制剂、IL-17A/F双重抑制剂等单维度干预药物,HB0043具有更广泛的应用潜力 [4] - 该药物有望为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皮肤病和纤维化疾病提供新的靶向治疗思路 [3]
华海药业:下属子公司获得药物临床试验许可
新浪财经· 2025-07-31 09:18
药物研发进展 - 公司下属子公司华奥泰和华博生物收到国家药监局核准签发的注射用HB0043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 [1] - HB0043为重组人源化IgG1型双特异性抗体 靶向人白细胞介素-17A(IL-17A)和人白细胞介素-36受体(IL-36R) [1] - 该药物具有高结合和阻断活性 开发用于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1] 研发投入情况 - 目前公司在该项目上已投入研发费用约6909万元 [1] 行业特性说明 - 医药产品研发周期长 存在不确定因素 [1] - 未来竞争形势也将发生变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