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学研用一体化
icon
搜索文档
苏州市产业工人创新训练营启动
苏州日报· 2025-08-12 00:12
产业工人创新训练营启动 - 首期苏州市产业工人创新训练营于8月11日在苏州职业技术大学干将路校区开营,旨在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1] -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高凤林出席开营仪式并讲授"开营第一课"[1] - 苏州市总工会主席陈嵘出席活动[3] 训练营规划与目标 - 苏州市总工会制定产业工人创新训练营三年行动方案,总体目标为"赋能产业升级、培育工人精英、构建创新生态"[1] - 构建"三级进阶、创新驱动、数字赋能"产业工人创新训练体系[1] - 计划三年累计训练优秀产业工人超过5000人[1] 训练营课程设置 - 训练营为期5天,课程涵盖理论教学、创新思维、创新管理、专利申报、沉浸式研学等内容[1] - 重点提升产业工人专业技能、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1] - 实现产业技术创新与人才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1] 未来发展规划 - 建立覆盖"一线优秀产业工人—高技能人才—创新领军人才"的全链条训练路径[2] - 打造"理论学习—项目实践—成果转化"闭环链条[2] - 整合职业院校、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资源,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支撑体系[2] - 构建"竞赛激励—政策扶持—市场转化"三维一体创新生态[2]
九识智能携手上海交大成立联合实验室 校企联合提升无人车应用渗透率
环球网资讯· 2025-08-08 07:05
公司与高校合作 - 九识智能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成立自动驾驶技术联合实验室 聚焦前沿技术攻坚与高端人才培养 [1] - 合作依托上海交大在视觉大模型等领域的研发积累 助力公司推进自动驾驶技术应用落地 [1] - 上海交大计算机学科国际排名领先 US NEWS第11 QS第27 CS Ranking第3 尤其在视觉模型领域研发积累备受瞩目 [2] 合作背景与意义 - 九识智能核心团队多名骨干毕业于上海交大 创始人兼CEO孔旗硕士阶段师从人工智能专家吕宝粮教授 [2] - 实验室以解决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沿实际问题为目标 非单纯以发文章为导向 [2] - 合作实现双赢 企业获得顶尖学府人才与智力支持 高校获得真实产业场景、海量实战数据及前沿问题挑战 [2] 技术实力与商业化成果 - 公司拥有成熟可规模化商业应用的L4级全栈自研技术 物流无人车在全国300余座城市投入运营 [3] - 服务覆盖物流配送、零售、医药等多行业头部客户 助力客户实现运营成本平均降低66% [3] - 公司成为全球首家实现不依赖高精度地图(L4.5级别)的城市高级别自动驾驶公司 [5][6] 全球化战略进展 - 业务成功落地新加坡 获新加坡首张无人物流车牌照 参与该国TR-68自动驾驶规范技术标准修订 [4] - 产品进入新加坡FairPrice等龙头企业供应链 [4] - 出海最大挑战在于政策法规壁垒 新加坡市场花费两年时间推动政策法规落地 [4] 技术优势与发展路径 - 每日积累近20万公里城市路况数据 动态及静态物体感知与环境理解能力超越美国同行 [6] - 选择物流配送为核心赛道 因法规适应性、社会接受度及商业化推广优势显著 [6] - 城市物流无人配送具有不载人、中低速运行特性 能有效提升物流效率 [6] 未来战略规划 - 未来3-5年将持续深化技术研发与场景适配 推动政策与产业协同 [6] - 目标在未来两年内实现全行业盈利突破 [6] - 计划十年内将无人驾驶推广至全社会物流体系 为自动驾驶载人服务奠定社会认知基础 [6] 学术背书与价值输出 - 联合实验室成立是顶级学术机构对公司核心技术路线的有力背书 [3] - 出海逻辑非价格战 而是通过技术为合作区域降本增效 主动让渡部分利润以提升当地生产效率 [4] - 上海交大的国际声誉与学术认可成为突破海外政策法规障碍的关键助力 [4]
平顶山高新区、尧山实验室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化工报· 2025-07-28 05:51
战略合作框架 - 河南省平顶山高新区与尧山实验室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聚焦技术联合研发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 创新项目及平台共建等多个维度 [1] - 双方将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1] - 尧山实验室聚焦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攻关与共性基础研究 与高新区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 优势互补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赋能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1] 产业基础与发展需求 - 平顶山高新区拥有亚洲最大的尼龙66盐生产基地 形成以河南神马尼龙化工为龙头 神马氯碱 工程塑料 神鹰化工为核心的大尼龙产业体系 [2] - 高新区正处于谋划十五五发展蓝图的关键阶段 对高能级研发平台的技术支撑需求尤为迫切 [2] - 双方合作将激发创新活力 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澎湃动能 [2]
从课堂知识到强农本领(在一线)
人民日报· 2025-07-12 22:10
农业教育与实践创新 - 山东农业大学启动乡村振兴驿站建设,2023年起已在山东建成约1万个站点,鼓励师生扎根乡村开展驻村蹲点服务 [1] - 学校创新"产区选题—产区实施—产区汇报"的毕业论文设计和考核模式,2024年有6个学院8个专业的11名毕业生围绕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方案 [2] - 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农业病虫害防治等关键领域取得多项创新成果 [2] 产学研合作模式 - 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合作建设小麦产业研究院、玉米产业研究院等多个产学研合作基地,方便学生实习实践并为乡村发展增添活力 [2] - 资源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团队历经3年多攻关,完成1100余次试验研发出新一代生物基材料包膜肥料,实现节本增效 [3] - 推动创新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帮助学生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强农兴农的实际能力 [2] 学生实践成果 - 经济管理学院学生赵弈博调研家乡茶叶产业并提出产业链提升方案,结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进行毕业专题汇报 [2] - 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通过驻村实践,在科普讲座、技术推广中深入理解"三农"实际问题 [1] - 研究生团队将科研成果与农民帮扶结合,利用专业知识投身环保公益项目 [3]
助力湾区硬科技产研融合
深圳商报· 2025-07-09 23:01
项目概况 - 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中试转化基地主体结构封顶,总建筑面积超12万平方米,总投资超8亿元 [1] - 项目定位为"精工筑造硬科技中试高地",聚焦半导体、新材料、智能传感器和精密仪器制造领域 [1] - 项目坐落深圳光明西田片区,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与高校科研资源,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核心载体 [1] 区位与资源优势 - 项目毗邻南方科技大学光明高等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步行800米即可抵达大科学装置集群片区 [2] - 企业可共享大科学装置实验资源、高校人才智库及前沿技术成果,形成"实验室研发—中试验证—产业化落地"链条 [2] - 依托光明科学城"3+3+1"产业集群规划,入驻企业可优先享受科学城产业政策、人才补贴、科研项目申报等配套支持 [2] 空间规划与功能布局 - 采用"北产南研"布局:北区集中高标准厂房和生产配套,打造智能制造基地;南区集聚研发中心及生活配套,形成创新生活圈 [2] - 通过连廊、平台等设计实现人车分流、货运客运高效分置,并配置滨水栈道、活动广场等生态交流空间 [2] - 预招商阶段可锁定约6.2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2.4万平方米研发试验楼、1万平方米宿舍及配套设施 [2] 产业服务与生态构建 - 提供空间定制、政策对接、科研资源联动等专属权益,助力企业缩短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周期 [2] - 重点扶持半导体、新材料等硬科技领域,与大科学装置集群、高校科研团队形成创新生态闭环 [2]
走进首都“材料谷”:政企携手打造完整新材料产业链生态
中国新闻网· 2025-07-02 16:15
行业概况 - 房山区已形成从核心材料研发到终端应用落地的完整产业链,孕育出创新爱尚家、卫蓝新能源、新源清材、新源智储等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 [1] -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材料谷"通过精准政策扶持、优良营商环境和完善产业生态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1] - 产业集群已吸引北京市绿色能源基金、中国航发资本等国有资本战略投资,连续举办多届京津冀石墨烯大会 [9] 公司技术突破 - 创新爱尚家自主研发的AIHF艾弗石墨烯水性三维柔性复合材料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石墨烯热管理技术唯一官方供应商 [2] - 该公司石墨烯座舱加热技术使新能源汽车冬季续航提升20-30%,冬季增程最高达107公里 [2] - 卫蓝新能源研发的360Wh/kg混合固液动力电池全球率先量产,供货蔚来汽车实现纯电动车续航一千公里 [3] - 其280Ah混合固液电池采用新型纳米固态电解质技术,安全性与循环寿命显著优于传统液态电池 [3] - 新源清材研发的锂电池专用灭火药剂具有无氟环保特性,高安全浸没式冷却液是全球首款适用于储能系统的专用冷却介质 [6] 政企协同机制 - "房山聚源计划"为企业精准输送人才,创新爱尚家创始人陈利军、卫蓝新能源董事长俞会根获评"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7] - "前店后厂"模式使新源清材技术迭代效率提升,新源智储技术落地周期缩短50% [7] - 政府通过示范项目对接帮助企业打开市场,如创新爱尚家石墨烯供暖系统在灾后应急建筑实现30秒安装、30秒升温 [8] 产业链布局 - 创新爱尚家主导制定10余项行业标准,卫蓝新能源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 [9] - 新源清材与新源智储共同完善储能安全产业链 [9] - 企业计划强化产业链龙头作用,构建"产学研用"创新共同体,深度融入"新质智造产业新城"建设 [9]
聚才强链,推动产业攀高向新
新华日报· 2025-06-29 21:24
校企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 - 扬州广陵(大湾区)校企合作共建平台启动,4名行业精英受聘"招才引智"大使,6个智能制造和现代农业重点项目签约落地 [1] - 实施"企业出题、院所解题、政府助题"协同机制,推动12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惠农800余户 [1] - 推动现代农业、果蔬加工等15项技术成果转化,带动农业深加工产值增长23% [1] 人才引进与产业升级 - 沙头镇构建"精准招引+梯度培育"人才体系,组建6支专业化招商小分队,开展20余次"双招双引"活动 [2] - 联动6个重点城市设立"双招双引"办事处,举办4场招商引才活动 [2] - 新增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智能工厂",15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带动12家高新企业技术突破 [2] 产业生态与创新驱动 - 沙头镇以"平台+机制+服务"三维联动模式,推动"引进人才-组建团队-技术突破-企业升级-产业链完善"的链式效应 [3] - 建立"镇党委班子挂包+四类走访"服务机制,精准对接150家重点企业 [2] - 实施"工业强镇三年行动计划",推动迈科森项目提前投产,引导3家企业完成工贸分离转型 [2]
广州新华携手华为、讯方成立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今年拟招生150人
搜狐财经· 2025-06-16 15:51
合作背景与签约仪式 - 广州新华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讯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全面框架合作协议,共建"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今年计划招生150人[1] - 签约仪式在东莞校区举行,校企三方将整合教育资源、技术优势与行业经验,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1] - 广州新华学院校长王庭槐强调合作是对接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需求的关键举措,旨在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输送高素质人才[3] 参与方与核心表态 - 华为公共事业军团副总裁赵祎鑫表示将依托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优势,通过构建AI创新平台、支持校级智算平台建设等举措助力学校发展[5] - 讯方总工程师丁振强提出将整合三方资源探索AI赋能教育新模式,提供技术设备支持、人才培养服务与高效协作机制[5] - 新任产业学院院长熊健表示将推动科研与人才培养领域的创新发展,聚焦三大核心领域合作[8] 合作内容与战略方向 - 三方合作基于华为全栈技术能力和开放生态体系,聚焦协同技术创新、产教融合、数字化校园建设三大领域[8] - 具体措施包括共建科研平台推动AI技术转化、开发ICT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技术人才、打造智慧校园网络加速教育数字化转型[8] - 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是学校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也是华为和讯方推动产学研融合的战略布局[8] 未来规划与行业影响 - 三方将持续优化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目标成为"教育-科技-产业"协同发展典范[8] - 合作旨在为数字中国建设输送更多AI领域创新人才,助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8]
在杭电,不止一个数字产业特色班
中国青年报· 2025-06-11 08:38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与海康威视合作开设嵌入式特色课程班,结合企业真实案例进行教学,打通"理论课程-实践操作-实习就业"链路 [5] - 海康威视提供20多位研发专家团队、实操设备和课程资源,课程全部免费 [5] - 三年来共招收148位学员,优秀学员直接获得海康实习offer,第一届实习学员中有7人最终入职 [6] 产学研协同成效 - 合作共建"十四五"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6] - 近四年超300名杭电毕业生通过早期接触企业成为海康技术骨干 [6] - 与华为合作开发69门次融合课程,覆盖学生超1万人次,培育2门金课和两本国家级优秀教材 [7] 产教融合拓展 - 学校牵头成立浙江省数字经济产教融合联盟,建成3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和9个省级实践教育基地 [6] - 与华为、大华、长川科技等企业共建人才培养项目,联合开发8门课程及2个实验平台 [6][7] - 近五年70%毕业生进入数字产业,80%服务省内企业 [7] 就业支持体系 - 校领导带队访企拓岗累计550家,开拓就业岗位2600余个,实际签约150余人 [7] - 线上就业系统包含六个工作室提供一站式服务,职业形象体验中心免费提供形象设计 [8] - 开放各专业近三年就业升学数据,建立大学生生涯体验馆展示七大职业探索板块 [8][9]
从西北启航到全国绽放:揭秘首乘服务背后的民航大学力量
中国民航网· 2025-06-10 10:00
行业服务创新 - 中国民航大学学生团队通过"首乘服务"调研实践推动航空服务创新,成果被民航局采纳并上升为行业规范 [1] - 团队基于西北四省24个城市四年实地调研,梳理出首次乘机旅客在值机、安检等环节的12项核心痛点 [2] - 与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合作形成《关于首次乘机旅客服务便利化的指导意见》,提出15项解决方案 [2] 政策与规范推广 - 首乘服务从西北地区试点推广至全国263个民用机场,覆盖超85%的通航城市 [3] - 标准化服务推行后,首乘旅客咨询量下降37%,误机率降低29%,满意度达92% [3] - 2024年民航局安全能力建设项目拟将调研成果转化为行业标准,推动服务流程、设施配置、人员培训的全面规范化 [3] 市场潜力与行业影响 - 我国约10亿国民从未乘坐过飞机,航空市场下沉潜力巨大 [3] - 首乘服务作为激活增量市场的关键切口,通过降低出行门槛、提升服务温度,成为民航业扩大消费群体的重要抓手 [3] - 团队计划向西部非省会城市、县域机场延伸服务网络,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航空人口突破7亿的目标 [5] 产学研结合 - 团队实践以"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破解行业痛点,调研成果被航空公司、机场等一线单位应用 [3] - 下一步将聚焦数字化赋能,探索"首乘旅客智能引导系统"等创新方案 [5] - 实践为民航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青年智慧,展现新时代大学生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