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icon
搜索文档
守护“绿水青山” 筑牢百姓的“幸福靠山”
新华网· 2025-08-14 01:26
制度体系建设 - 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体系 共有5640名林长分片包干管理森林资源 [2] - 县级以上林长领衔的44项重点任务实现100%办结 [2] - 河湖长制覆盖5533名河湖长 2024年巡河20万人次 发现并整改问题2.9万个 [3] - 地表水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和功能区达标率均达100% [3] 生态建设成果 - 完成造林更新172万亩 近十年森林质量精准提升237万亩 [2] - 森林覆盖率65.74% 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 [2] - 湿地率稳定在8% 总面积达1343平方公里 [4] - 拥有国际重要湿地1处 省级重要湿地8处 [4] - 重点河湖生态流量达标率超90% 建成水美乡村239个 [6] - 城乡亲水圈覆盖率达90% 开放共享水利工程40处 [6] 项目与工程进展 - 天目溪、壶源江项目入选2025年全国幸福河湖建设项目 [3] - 西溪湿地数字化项目实时监测生态数据 开园以来维管束植物增加750种 鸟类新增155种 累计接待游客6500万人次 [4] - 千岛湖配水工程自2019年通水以来累计输送超50亿立方米优质原水 [7] - 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 在全国10个入选地市中位列首位 [5] 经济效益转化 - 林业行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 连续11年领跑全省 [7] - 建成18个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 林下经济年产值超300亿元 [7] - 淳安县通过林权制度改革实现"家门口就业" 临安山核桃生态种植使果农收入翻倍 [7] - 淳安桂溪村以"水权入股"形式开发山塘 桐庐小源溪发展山水运动公园 富阳沿岸村庄发展漂流项目 [8] 社会文化影响 - 市水利科普馆及32家水情教育基地建成 137个亲水节点遍布城乡 [6] - 余杭长乐林场开设"森林课堂" 西溪湿地开展研学活动 [8] - 2024年9月钱塘大湾区湿地公园开园 成为140余种候鸟的"黄金驿站" [1] - 2024年7月获得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9月将举办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 [1]
美丽答卷山水间——写在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
河南日报· 2025-08-13 23:20
生态环境改善成效 - 河南PM2.5浓度41.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9% 优良天数140.2天同比增加10天 重污染天数1.9天同比减少4.7天 [4] - 与2017年相比2024年全省PM2.5浓度下降25.1% 优良天数增加27天 重污染天数减少9.4天 [4] - 全省160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86.1% 无劣Ⅴ类水质断面 [4]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 - 郑州贾鲁河西流湖段观测记录鸟类达230多种 包括斑头鸺鹠、大白鹭等珍稀物种 [3] - 三门峡每年栖息越冬大天鹅达1.5万只 黄河滩区越冬大鸨数量稳定在350多只 [3] - 河南黄河流域监测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8种 二级保护鸟类64种 [3] 黄河流域生态治理 - 山东省累计向河南省兑现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金2.5亿元 [5] - 2019年以来河南黄河流域14市完成造林645.38万亩 森林抚育885.60万亩 修复湿地2.78万亩 [5] - 黄河干流(河南段)水质连续达到Ⅱ类标准 [5] 南水北调水源保护 - 南阳累计关闭重污染企业800多家 关停并转污染企业460多家 [6] - 淅川县生态农业减少丹江口水库泥沙200多万吨/年 水质长期稳定在Ⅱ类及以上 [6] - 全国首个南水北调水源保护条例颁布 率先推行河湖长制 [6] 产业绿色转型进展 - 三门峡神通碳素通过绿色改造实现产值较2020年增长4倍 能耗与排放大幅降低 [7][8] - "十四五"以来淘汰落后煤电机组近200万千瓦 5500余家企业实施污染深度治理 [9] - 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覆盖率85.6% 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突破50% [9] - 城市公交车新能源比例达98.5% 全省创建无废细胞3014个 [9]
内蒙古阿尔山:生态旅游让“靠山吃山”变“养山致富”
央视网· 2025-08-13 22:43
生态旅游转型成效 - 生态旅游成为核心发展模式 实现生态资源向经济收益转化 [1] - 森林覆盖率高达81.2% 86%市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 [5] - 2024年接待游客570多万人次 旅游收入70多亿元 较2014年增长近3倍 [9] 产业结构调整 - 居民从传统畜牧业转向生态旅游 养鹿庄园单次假期收入可达数万元(原养牛年收入数万元) [7][9] - 利用森林废弃物开发树皮画等旅游产品 从业者人均增收上万元 [4] - 政府引导闲置人口参与生态旅游 实现保护与增收双赢 [7] 生态修复历程 - 1950年代启动林业造林 荒山秃岭转变为四季皆景的生态旅游区 [3] - 林区停止伐木 全面转向旅游开发与生态产品利用 [5] - 通过草场承包和生态养殖降低牛羊对草场的破坏 [7]
在绿水青山中雕刻金山银山的年轻人(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8-13 21:50
生态转型与绿色发展实践 - 湖北宜昌兴发集团从传统磷化工转型至微电子新材料、有机硅新材料和新能源赛道,开发出15个系列591种新材料产品[12] - 有机硅产业板块年销售收入近60亿元,利用磷化工副产物氯甲烷变废为宝生产有机硅产品[12] - 2018年以来公司封堵沿江排污口,拆除32套化工装置,污染物排放削减30%,腾退岸线进行复绿[12] - 有机硅产品从基础聚合物向下游延伸,开发出泡棉、气凝胶毡等新产品提升附加值[13] 葡萄酒产业链发展 - 宁夏闽宁镇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7.5万亩,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综合产值29.6亿元[15] - 绿化覆盖率提升至35%,入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5] - 发展葡萄酒观光深度游项目,吸引大批游客带动旅游经济[16][17] - 当地农户转型为技术工人,部分成为酿酒师或品酒师,务工收入显著增加[14] 林业生态旅游转型 - 黑龙江伊春溪水林场停伐后发展森林旅游,农家乐增至40多家形成"农家院一条街"[18][19] - 森林覆盖率提升至84%,活立木蓄积量达126万立方米,野生动物数量明显恢复[19] - 代表性农家乐年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收入远超伐木时期[18] 采煤区生态修复与旅游开发 - 徐州贾汪区将采煤塌陷地改造为潘安湖湿地公园,水质达Ⅲ类标准[20] - 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700万元[21] - 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手工艺品等产业发展,景区员工月收入达5000元[21] 生态茶园科技创新 - 武夷山建成5000亩示范性生态茶园,带动2万亩茶园生态种植,助农增收1000多万元[23] - 采用绿肥轮作、茶梗覆盖、复合种植等方式提升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22] - 研发茶叶摇青机器人、智能采茶机等设备,推动传统制茶工艺数字化[24]
余村潘家兄弟二十年
人民日报· 2025-08-13 21:50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 余村早期依赖炸山采石和水泥厂等重工业 村集体年收入曾达300万元[2] - 2003-2005年关停3座矿山和1家水泥厂后 村集体年收入急剧下滑至20万元[2] - 2005年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向生态旅游转型[3] 生态修复与旅游开发 - 2006年起投入环境治理 修复矿山山体 拆除违章建筑 修缮村道 将矿区改造为景区[4] - 村民潘春林率先开办农家乐"春林山庄" 初期背债60多万元 两年多基本还清欠款[3][5] - 通过刊登广告和外出招揽客源 农家乐客源显著增加 登一次广告可招揽大半个月客源[5] 经济效益提升 - 2019年余村人均纯收入达近5万元 较2005年增长5倍多[5] - 村民从业结构变化:运输从业者转型漂流项目 水泥厂工人转任景区观光车司机 矿工创立石头艺术工作室[5] - 2023年联动23个村共建"大余村" 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8] 产业升级与人才引进 - 索道建成后交通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6分钟 促进客源流动和区域协同发展[8] - 吸引邻汇吧、云梯科技、OKKA乡野骑行社等60多个新经济项目入驻[8] - 好环境吸引1200多名青年才俊创业 催生新业态[8] 发展理念深化 - 2020年提出"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要求拓宽转化路径[5] - 生态优势深度转化为发展优势 绿色生态成为最大财富和品牌[8] - 从单纯卖风景发展到吸引创业谋振兴 壮大美丽经济[7][8]
“展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 ——访肯尼亚公共服务、人力资本发展与特别项目部助理主任肯蒂斯
人民日报· 2025-08-13 21:49
中国绿色发展实践 - 中国通过政策引导、绿色投资与公众参与将生态保护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 [1] - 山东省东营市将盐碱荒滩改造为具有碳汇、经济与景观价值的万亩槐树林,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严格保护开发生态旅游与科研价值,孙武湖旅游度假区结合环境保护与文化旅游实现双重收益 [1] -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和贵州废弃矿山生态公园改造展示了生态保护对农村发展与减贫的推动作用,资源依赖型村庄通过生态旅游、有机农业等实现繁荣 [1] 可再生能源与绿色产业 - 中国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跑者和主要驱动力,大规模投资海上风电等绿色基础设施减少碳排放并创造就业 [2]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政策与基础设施支持下迅速发展 [2] - 肯尼亚可借鉴中国经验扩大可再生能源优势,投资绿色初创企业,成为区域可持续创新中心 [2] 国际合作与绿色"一带一路" - 肯中在绿色"一带一路"框架下深化合作,中国为肯尼亚提供绿色融资与技术机会 [2] - 双方在清洁交通、智慧农业等领域的合作加速肯尼亚向低碳、环境友好型经济转型 [2]
跨越山海的中国贡献——“两山”理念启迪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新华社· 2025-08-13 15:38
核心理念的提出与传播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于2005年8月15日首次提出 [1] - 该理念在国际舞台被多次阐述,包括2016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2021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和2022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 [3] - 理念跳出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简单对立的框架,被视为一种范式转变 [4][10] 国际合作与技术应用 - 菌草技术已在全球百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推动当地减贫和可持续发展 [5] - 中国援建的“非洲光带”项目将为乍得、布隆迪等非洲国家至少5万户无电贫困家庭提供电力 [9] - 通过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等方式,中国深化南南合作以应对气候变化 [9] 具体项目与实践案例 - 中企承建的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通过绿色施工方法,在实现交通便利和发展机遇的同时保护当地生态 [6] - 中企投建的波黑伊沃维克风电项目已并网,年发电量达2.59亿千瓦时,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4万吨 [6] - 中国在国际合作项目中同步推进生态和经济目标,例如防治荒漠化技术获得2024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7]
国际纵横谈丨跨越山海的中国贡献——“两山”理念启迪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新华网· 2025-08-13 15:20
科学理念指引发展之路 - "两山"理念于2005年8月15日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湖州市安吉县余村首次提出,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 - 该理念推动中国以绿色创新实践创造了生态奇迹和发展奇迹,并走向世界助力发展中国家绿色发展 [1] - 冈比亚媒体人通卡拉实地探访余村后,深刻理解到该理念如何将生态破坏的村庄转变为以绿色产业为基础的生态中心 [2] - 哈萨克斯坦研究员叶西莫娃在2013年首次听到习近平主席在海外阐述"两山"理念,认为其体现了对人类生态文明与发展问题的深邃思考 [2][3] 理念的国际传播与影响 - 习近平主席在G20杭州峰会、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达沃斯论坛等国际场合多次阐述"两山"理念 [3]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安诺生称赞该理念"启迪心灵",匈牙利国会副主席伊什特万评价其"高瞻远瞩、深入人心" [3] - 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柯布认为该理念跳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的传统框架 [4] -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索尔海姆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送给全世界的珍贵礼物" [5] 实践案例与项目落地 - 中国援毛里塔尼亚畜牧业技术示范中心引入菌草技术,帮助当地实现稳定收入和生态恢复 [5] - 菌草技术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扎根,推动当地减贫和可持续发展 [5] - 中企承建的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通过绿色施工方法保护当地生态 [6] - 中企投建的波黑伊沃维克风电项目年发电量2.59亿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4万吨 [6] 全球绿色转型贡献 - 中国援助的"非洲光带"项目将为乍得、布隆迪等非洲国家至少5万户无电贫困家庭提供光伏电力 [8][9] - 中国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优势和市场优势助力发展中国家绿色转型 [9] - 世界经济论坛专家瓦格纳认为中国已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力量 [9] - 中国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将绿色发展纳入全球发展倡议重点领域 [9] 国际合作与未来展望 - 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卢琦因防治荒漠化贡献获2024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7] - 埃及生态学家阿拉姆学习中国农业废弃物回收管理技术,认为中国为全球贡献了全新思路 [7] - 肯尼亚学者阿德希尔指出中国资本、技术和知识助力非洲推动碳中和进程 [10] - 美国学者里夫金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代表着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范式转变 [10]
晶采观察丨给国家公园“上户口” 以“制度之力”守护生态之美
央广网· 2025-08-13 14:10
为何要给国家公园"上户口"?简单来讲,就是通过摸家底、建档案,明确"谁所有"和"由谁管"。其中, 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的自然资源全部为国有。另外4个公园内的自然资源既有国有,也有集体所有。东北 虎豹国家公园由自然资源部履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其余4个公园由自然资源部委托相 关省级人民政府代理履行所有者职责。据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长期以来,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出现一些问题,症结之一便是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不到位",产权不 清则权责不明,权责不明则保护责任易落空。 实际上,这5个国家公园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具有典型的生态功能代表性。比如,三江源国家公园主要 保护青藏高原重要生态功能区,大熊猫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是守护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等。守 护好这份珍贵的自然遗产,明晰自然资源的产权归属、资源数量,给它们上"户口"就是很好的解决方 案。 不过,国家公园虽带有"公园"二字,但它既不是单纯供游客游览休闲的一般意义上的公园,也不是主要 用于旅游开发的风景区,是指国家为了保护一个或多个典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而划定的需要特殊保 护、管理和利用的自然区域。 0:00 近日,随着 ...
浙江丽水:“两山”转化引领山区共富新范式
中国新闻网· 2025-08-13 12:52
丽水生态经济发展成果 - 丽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20年排名浙江省第一,成为全国唯一空气、水环境质量均跻身前十的地级市 [1] - 缙云县仙都景区将采石遗迹"岩宕"改造为公共文化空间,2023年开放后成为时尚打卡点,带动周边鼎湖村民宿从6-7家增长至近100家 [3][5] - 云和县修复梯田吸引村民回归创业,已发展民宿175家,户均年营业额超20万元 [5] - 景宁县废弃铁矿修复吸引社会资本15亿元建设那云·天空之城,建成后年游客量达30万人 [5] 丽水生态品牌建设 - "丽水山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近3年销售额突破160亿元 [6] - "丽水山居"民宿年接待游客超2000万 [6] - "丽水山泉"凭借水质和设计快速出圈 [6] - 松阳县完成全国首单传统村落生态资产权益交易,成交金额938万元 [6] - 云和县探索基于文旅项目经营开发的VEP评估,应用于绿色金融融资 [6] 丽水产业规划 - 正在构建1个千亿级产业集群、3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和15个以上县域特色百亿级产业链 [7] - 重点发展特色半导体、精密制造、健康医药、时尚产业、数字经济五大主导产业集群 [7] - 培育形成以关键材料为核心的特色半导体产业链,成为生态地区发展高新技术的先行者 [7]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发布《丽水市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评估与应用指引(试行)》 [6] - 创新提出"生态资源资产+辅助要素"组合框架,首次将闲置农房、废弃矿山等纳入生态资产包 [7] - 运用集水区、视域分析等技术精准划定评估单元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