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茶叶种植加工
icon
搜索文档
从红色热土走向创新高地
金融时报· 2025-08-26 02:53
核心观点 - 中国人民银行安庆市分行推动征信服务与地方文化融合 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引导金融资源支持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1][2][8] 征信赋能产业发展 - 2025年制定《征信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通过应用征信设施和创新金融产品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2] - 运用"链式"信贷思维 创新"特色产业信用联合体"模式 助力地方特色产业拓规模增效益 [2] - 绿色包装产业作为传统支柱产业 全市包装企业占制造业企业总数80%以上 年消耗塑料原料近200万吨 [3] - 金融机构运用央行征信系统等基础设施推出12个差异化金融产品 累计授信16.78亿元 惠及绿色包装企业1200余户 [3] - 形成570余家中小企业集群 包括1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024年入选安徽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3] - 针对茶产业"小散弱"特征 浦发银行应用征信系统和"党建+信用"平台推出"茶叶贷"产品 构建快速响应机制 [4] - 桐城建成标准化富锌茶园4万亩 年产富锌桐城小花茶390万吨 [5]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 桐城市2014年获批全国农村信用体系首批试验区 目前采集农户信息17.4万户 涉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428个 [8] - 金融机构开发20余类信用普惠金融产品 安庆农商银行通过信用信息挖掘发放100万元贷款支持辣椒种植产业扩大至255亩 带动产业收入300余万元 [8] - 推动资金流信用信息平台应用 12家机构查询县域中小企业资金流信息1949笔 位居安徽省地市第二 [8] - 成功为380家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 总金额达14.45亿元 [8] 征信服务创新 - 将六尺巷"礼让和谐"文化融入基层治理 打造"六尺巷工作法"征信服务品牌 [6] - 建立征信调解员制度 推动征信权益保护从被动办理向主动化解转变 [7]
在绿水青山中雕刻金山银山的年轻人(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8-13 21:50
生态转型与绿色发展实践 - 湖北宜昌兴发集团从传统磷化工转型至微电子新材料、有机硅新材料和新能源赛道,开发出15个系列591种新材料产品[12] - 有机硅产业板块年销售收入近60亿元,利用磷化工副产物氯甲烷变废为宝生产有机硅产品[12] - 2018年以来公司封堵沿江排污口,拆除32套化工装置,污染物排放削减30%,腾退岸线进行复绿[12] - 有机硅产品从基础聚合物向下游延伸,开发出泡棉、气凝胶毡等新产品提升附加值[13] 葡萄酒产业链发展 - 宁夏闽宁镇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7.5万亩,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综合产值29.6亿元[15] - 绿化覆盖率提升至35%,入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5] - 发展葡萄酒观光深度游项目,吸引大批游客带动旅游经济[16][17] - 当地农户转型为技术工人,部分成为酿酒师或品酒师,务工收入显著增加[14] 林业生态旅游转型 - 黑龙江伊春溪水林场停伐后发展森林旅游,农家乐增至40多家形成"农家院一条街"[18][19] - 森林覆盖率提升至84%,活立木蓄积量达126万立方米,野生动物数量明显恢复[19] - 代表性农家乐年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收入远超伐木时期[18] 采煤区生态修复与旅游开发 - 徐州贾汪区将采煤塌陷地改造为潘安湖湿地公园,水质达Ⅲ类标准[20] - 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700万元[21] - 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手工艺品等产业发展,景区员工月收入达5000元[21] 生态茶园科技创新 - 武夷山建成5000亩示范性生态茶园,带动2万亩茶园生态种植,助农增收1000多万元[23] - 采用绿肥轮作、茶梗覆盖、复合种植等方式提升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22] - 研发茶叶摇青机器人、智能采茶机等设备,推动传统制茶工艺数字化[24]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堰河村:280块石头铺平“穷山沟”的致富振兴路
新华社· 2025-07-04 02:23
乡村发展模式 - 堰河村通过竹林议事会形式凝聚村民共识,1993年制定茶产业三年发展计划,实现从砍树卖柴到生态种植的转型[5] - 建立"三位一体"组织架构和"三会治事"决策机制,2024年完成300余栋民房立面改造仅用4个月[6] - 形成支部联产业、干部联项目、党员联农户的工作措施,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超400万元[6][8] 产业转型升级 - 从7麻袋茶叶收入7000元起步,发展至上千亩生态茶园,并延伸种植杜仲等经济林木[6] - 形成120家标准化农家乐和民宿,打造"堰河香"农产品品牌,实现一二三产融合[8] - 2024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催生咖啡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村民人均年收入达4万元[8] 生态治理成效 - 村民全面改用电能/液化气替代木柴,采用生物肥料,实现垃圾三分类回收处理[4] - 秃山复绿工程使森林覆盖率显著提升,同步发展生态旅游形成"避暑经济"[2][4] - 环境改善带动返乡创业潮,2024年游客服务中心改造完成[8] 文化传承创新 - 保留280块石头议事传统符号,成为凝聚发展共识的精神载体[1][5] - 将传统民俗与现代旅游结合,建设古香古色廊桥石门等景观[2] - 通过直播等数字化手段传播乡村文化,拓展土特产销售渠道[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