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村潘家兄弟二十年
人民日报·2025-08-13 21:50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 余村早期依赖炸山采石和水泥厂等重工业 村集体年收入曾达300万元[2] - 2003-2005年关停3座矿山和1家水泥厂后 村集体年收入急剧下滑至20万元[2] - 2005年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向生态旅游转型[3] 生态修复与旅游开发 - 2006年起投入环境治理 修复矿山山体 拆除违章建筑 修缮村道 将矿区改造为景区[4] - 村民潘春林率先开办农家乐"春林山庄" 初期背债60多万元 两年多基本还清欠款[3][5] - 通过刊登广告和外出招揽客源 农家乐客源显著增加 登一次广告可招揽大半个月客源[5] 经济效益提升 - 2019年余村人均纯收入达近5万元 较2005年增长5倍多[5] - 村民从业结构变化:运输从业者转型漂流项目 水泥厂工人转任景区观光车司机 矿工创立石头艺术工作室[5] - 2023年联动23个村共建"大余村" 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8] 产业升级与人才引进 - 索道建成后交通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6分钟 促进客源流动和区域协同发展[8] - 吸引邻汇吧、云梯科技、OKKA乡野骑行社等60多个新经济项目入驻[8] - 好环境吸引1200多名青年才俊创业 催生新业态[8] 发展理念深化 - 2020年提出"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要求拓宽转化路径[5] - 生态优势深度转化为发展优势 绿色生态成为最大财富和品牌[8] - 从单纯卖风景发展到吸引创业谋振兴 壮大美丽经济[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