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经济

搜索文档
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精品项目和活动在惠州发布 文旅体IP助力“美丽经济”发展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9-28 07:53
在国庆、中秋双节即将来临之际,一场汇聚文旅精品、点亮金秋的体验盛宴在惠州上演。9月27日,环 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精品文旅体项目集中发布暨金秋嘉年华活动启动。现场发布了8个文旅体精品项 目和54项活动,惠州市政府还与携程集团牵手,系列动作为惠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文旅体市场发展注入 新动能。 惠州牵手携程开拓旅游市场 活动现场发布了引领区"五村一厂一中心一酒店"的整体文旅体项目。其中,"五村"是惠州探索空心村改 造共富模式,变"闲置资源"为"增收活水"的标志性文旅项目。现场详细推介了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涵盖 文化体验、民俗狂欢、户外运动、艺术展览、潮玩休闲等多元主题的文旅体嘉年华系列活动,以及即将 持续整个金秋时节的户外运动季精彩内容,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丰富的出行选择。 发布仪式上,惠州市政府与携程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建立长期、稳定和深度的战略伙 伴关系,通过深度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共同开拓旅游市场,推动业务创新,助力惠州旅游高质量发展。 惠州期望通过这一合作,借助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将引领区的独特魅力更精准、更广泛地推向全国市 场,促进文旅体产业提质增效。 此次集中发布了8个文旅体项目,包括横河镇上良村、 ...
“大牌”集体亮相、“老牌”焕新升级,这场博览会掀起“美丽经济”热潮
扬子晚报网· 2025-09-25 09:54
国内外知名化妆品牌集体亮相,祖辈、父辈用过的老牌国货焕新升级,9月25日,2025年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精品博览会在南京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盛大 开幕,活动不仅集聚了院士专家、行业从业者沟通交流,也吸引了一大批消费者逛展、打卡、买买买,掀起"美丽经济"热潮。 作为东道主,江北新区借此次盛会发布重磅平台、促成多项签约、推动品牌焕新,以实际行动助力中国香妆产业从"产品竞争"向"体系竞争"、从"规模增 长"向"创新引领"转型。 产业沃土形成:香化品牌集体亮相,共襄行业盛举 此次博览会以"科技品牌共进"为主题,坚持"高品质、高规格、高精尖"标准,以"专业化、精品化、国际化"为特色,吸引了上百家头部企业、500多个中 外品牌、1000多款产品、14个国际组织。江北新区天纵生物(益肤)、海智生物、江苏科德等众多企业集体亮相"玩"美香妆集,与国内外品牌共襄盛举。 据悉,江北新区自布局香料香精化妆品产业赛道以来,积极推动美丽健康产业发展,国家级新区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南京生物医药谷、新材料科技园等专 业园区提供一流基础设施,高校与科研机构攻克多项关键技术;已初步形成"原料供给-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并率先提出"药、械、 ...
江苏“美妆港湾”太仓启航
新华日报· 2025-09-16 21:12
太仓港区加快发展包括美妆产业在内的"美丽经济",以产业新赛道促进消费品提质扩容,以时尚新消费 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 潘朝晖龙美娟 9月15日,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太仓市政府签约共建江苏"美妆港湾"。活动现场,省药监局审评核查太 仓工作站化妆品备案一站式服务窗口揭牌,将整合审批服务、政策咨询、要素对接等功能,为太仓美妆 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太仓作为苏州美妆产业的主阵地,产业链覆盖研发、制造、检测、贸易等各个环节。这其中,太仓港区 堪称"主阵地中的主阵地",凭借临港、保税等区位和功能优势,集聚了德国汉高、美国宝洁、英国利洁 时等一批旗舰型、总部型美妆企业,呈现出集群化、规模化良好态势。太仓港也一举成为江苏最大的化 妆品进口口岸,去年太仓港综合保税区化妆品进出口总额达3.2亿美元,其中进口化妆品超过2.8亿美 元,占全省的比重达60%以上。 "当前太仓正举全市之力打造美妆产业基地,港区将秉持产业赛道'一米宽、百米深'的发展理念,立足 产业基础、区位优势、临港保税特色,加快构建美妆全产业链体系,打响'美妆港湾'品牌。"太仓市委 副书记,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王瑜表示。 龙头企业引领下 ...
省药监局与太仓携手 打造江苏“美妆港湾”
苏州日报· 2025-09-16 00:32
活动现场,太仓打造"美妆港湾""五个一"举措发布,江苏"美妆港湾"产业基金出台,江苏"美妆港 湾"logo亮相,太仓生物港美妆产业园开园并迎来首批项目入驻。 昨天(9月15日),江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太仓市人民政府合作建设江苏"美妆港湾"暨支持美妆 产业高质量发展活动举行,为省药监局审评核查太仓工作站化妆品备案一站式服务窗口揭牌,助力太仓 打造江苏"美妆港湾",助推"美丽经济"发展。 当前,苏州正加快发展包括美妆产业在内的"美丽经济",拥有化妆品生产企业82家。2024年,全市 化妆品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全省第一。截至今年7月,太仓共有化妆品生产企业7家,其中6家集中在太 仓港区,包括宝洁的飘柔、潘婷,利洁时的滴露,汉高的施华蔻、丝蕴等品牌。作为苏州美妆产业的主 阵地,近年来,太仓美妆产业蓬勃发展,贡献了苏州超过四分之一的年产值、超过七成的利税。 ...
辽宁盘锦 河海交汇生机盎然
经济日报· 2025-09-05 22:14
生态修复成效 - 湿地面积恢复率从2015年62%提升至2024年89% [5] - 完成8.59万亩养殖滩涂修复并新增自然岸线15.77公里 [4] - 辽河口17.05万公顷湿地发挥径流调节、水质净化等生态功能 [3] 物种保护成果 - 丹顶鹤越冬种群从2014年5只增至2024年187只 [6] - 黑嘴鸥繁殖种群由1991年1200只增至目前1万余只 [6] - 斑海豹部分种群打破洄游习性选择在辽河口定居 [6] 产业转型措施 - 辽河油田封闭核心区204口油井 年减产原油5万吨并投入2.7亿元恢复井口地面 [4] - 全球首张芦花家具板于2017年投产 芦苇板材模式已推广至全国多省市 [7] - 鼎翔生态旅游区5年累计接待游客约100万人次并解决超100个就业岗位 [8] 经济效益转化 - 芦苇板材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7] - 养殖户获得转产补偿(例如单户获70多万元补偿) [4] - 民宿及旅游产业带动原芦苇收割人员转型就业 [8]
六词读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伟力
人民日报· 2025-08-19 13:28
"双碳"目标 - 中国宣布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1] - 碳达峰标志经济社会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碳中和要求人为碳排放与吸收汇平衡 [2] - 建成"1+N"政策体系,覆盖碳市场、绿色金融等领域,能源转型成效显著:太阳能装机11.0亿千瓦(同比+54.2%)、风电装机5.7亿千瓦(同比+22.7%) [3] 美丽经济 - 以生态优势转化产业优势的新经济形态,具备生态优先性、产业融合性和民生普惠性特征 [6] - 浙江安吉创建"千家乡宿共富区",福建三明发展"文旅+康养"等新业态,山东兰陵探索"文明教化+文创产业"模式 [7] - 成为连接城乡发展纽带,助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需通过"美丽+"模式创新培育绿色产业 [8]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建立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理念的核心路径,党的十九大将相关理念写入党章 [9] - 生态环境部命名572个生态文明示范区及240个实践创新基地,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人工林保存面积全球第一 [10] - 林业碳汇、荒漠光伏、冰雪经济等模式创新推动市场交易体系建立,但需突破主体参与度不足等瓶颈 [11] 绿色生产力 - 新质生产力本质是绿色生产力,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16] - 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生态化转型,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19] - "十五五"期间需提升发展"含绿量",使绿色生产力成为核心竞争力 [19]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 生产、流通、消费全环节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党中央部署2035年基本建成该体系 [21] - 单位GDP能耗2012-2024年降幅超26%,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占汽车总量10.27%) [22] - 建成废旧物资回收网点约15万个,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超55%,组建央企中国资源循环集团 [23]
六词读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伟力
人民日报· 2025-08-18 22:31
"双碳"目标 - 中国宣布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体现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和绿色发展战略核心抓手 [1] - 碳达峰指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 碳中和指人为碳排放源与吸收汇达到平衡 对稳定全球气候系统至关重要 [2] - 中国建成"1+N"政策体系覆盖碳市场/绿色金融等领域 能源转型成效显著 太阳能装机达11.0亿千瓦(+54.2%) 风电装机达5.7亿千瓦(+22.7%) [3] 美丽经济 - 以生态优势转化产业优势的新经济形态 具有生态优先性/产业融合性/民生普惠性特征 浙江安吉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千家乡宿共富区" [6] - 产业融合成为核心引擎 福建三明发展"文旅+小吃/康养/体育"新业态 山东兰陵探索"文明教化+文创产业+美丽乡村"模式 [7] - 连接城乡发展的重要纽带 通过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绿色产业培育新业态 推动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延伸 [8] 生态产品价值 - 建立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理念的关键路径 生态环境部命名572个生态文明示范区和240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9] - 生态产品经营模式创新 涵盖林业碳汇/荒漠光伏/冰雪经济/林下经济等领域 2024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10] - 需突破市场接受度/要素匹配等瓶颈 通过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 建立区域间生态产品融合发展机制 [11] 绿色生产力 -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注重"绿水青山"基础与"金山银山"效能统一 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关系 [16] - 推动生产力绿色转型 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引领产业生态化 2012-2024年单位GDP能耗降幅超26% [18][22] -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 培育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 风电装机连续15年全球第一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占比10.27%) [19][22] 绿色经济体系 - 生产/流通/消费全环节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 2024年7月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21] - 循环利用能力显著提升 建成废旧物资回收网点约15万个 2024年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超55% 组建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 [23] - 低碳发展物质基础夯实 太阳能装机连续10年全球第一 通过绿色金融/生态补偿等机制构建生态价值实现路径 [22][24]
江苏南京:石臼湖畔绽放“美丽经济”
南京日报· 2025-08-15 00:19
"天空之镜"等"顶流"景点火爆出圈,上半年游客量超百万人次石臼湖畔绽放"美丽经济" 盛夏时节,每当夕阳西下,石臼湖东岸的小乡村就热闹起来,游客从四面八方奔赴而来,一睹石臼湖落 日的壮美,湖畔的咖啡馆与民宿宾客盈门。 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天然湿地,石臼湖不仅是众多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乐园,更滋养着湖畔世代居住 的居民,孕育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人文景观。近年来,随着石臼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石臼湖 落日""龙猫草海""天空之镜"等景观在各大社交平台频频出圈,这些生态美景如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荡 起湖畔"美丽经济"发展的涟漪。 "顶流"景点火爆出圈,上半年游客量超百万人次 8月7日傍晚,浩渺的石臼湖湖面被染成一片熔金,水天相接处,一轮红日缓缓沉入地平线,将整个世界 渲染得壮丽辉煌。 在石臼湖东岸的溧水区和凤镇天镜路,"咔嚓、咔嚓"的快门声此起彼伏,游客们手拿相机或手机,记录 下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美瞬间。 闻记者 段仁虎 摄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胡英华 通讯员 颜夏男 郭小清 杨国栋 石臼湖"天空之镜"景观。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 记者从溧水区旅游局获悉,今年上半年,依托"龙猫草海""壮 ...
人民日报报道:余村潘家兄弟二十年
人民日报· 2025-08-14 07:40
行业转型与生态经济 - 余村从依赖矿山开采(年收入300万元)转向生态旅游,初期村集体收入骤降至20万元,但最终实现人均纯收入增长至5万元(2005年的5倍多)[3][5] - 关停3座矿山和1家水泥厂后,通过修复山体、拆除违章建筑、修整道路,将矿区转化为景区[4] - 生态旅游带动村民转型,如开办农家乐、漂流项目、文创产业等,形成"美丽经济"模式[5][8] 政策与战略推动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直接指导余村转型,2005年提出后成为发展核心[3][5] -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重访肯定绿色发展路径,强调生态效益向经济和社会效益转化[5] - 政府联动23个村共建"大余村",整合资源打造"高能级、现代化、国际范"区域[8] 商业模式创新与区域协同 - 农家乐通过广告营销(如报纸"豆腐块"广告)快速吸引客源,2年还清60万元债务[4][5] - 索道建设缩短景区间交通时间(1小时降至6分钟),促进客源流动与共同富裕[8] - 吸引60多个新经济项目(如邻汇吧、云梯科技)入驻,1200多名青年创业,形成生态驱动的新业态[8] 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 - 村民收入结构从采矿转向多元经营,如潘文革从竹筷厂转向农家乐,生意火爆[5] - "大余村"模式通过资源共享提升整体竞争力,如云上草原景区辐射带动周边[8] - 生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吸引高新技术企业迁移总部,推动产业升级[8]
余村潘家兄弟二十年:壮大“美丽经济”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14 02:57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 余村早年依赖炸山采石和水泥厂,村集体年收入达300万元,但导致生态破坏和矿难事故[4] - 2003-2005年关停3座矿山和1家水泥厂后,村集体年收入骤降至20万元[4] - 2005年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始转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4] - 2019年人均纯收入达5万元,是2005年的5倍多[7] 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 潘春林创办"春林山庄"农家乐,初期负债60多万元,两年多还清欠款[5][7] - 村两委购买大巴招揽客源,潘春林通过广告营销吸引上海等地游客[7] - 村民转型从事漂流、观光车、文创等旅游相关产业[7] - 2020年总书记肯定绿色发展路径,提出要拓宽生态效益转化路径[7] 区域协同发展 - 余村联动23个村共建"大余村",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10] - 云上草原景区索道建成后,交通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6分钟,促进客源流动[10] - "大余村"吸引邻汇吧等60多个新经济项目入驻,聚集1200多名创业人才[10] - 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催生数智化选址、乡野骑行等新业态[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