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模型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AI推动数字人“飞入寻常百姓家”
科技日报· 2025-05-11 23:40
数字人产业发展现状 -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采用科大讯飞打造的"AI孙悟空",精通中、日、英三种语言,复刻经典动画形象[1] - 数字人技术作为AI、元宇宙关键连接点,正从"可用"向"好用"升级[1] - 截至2024年,中国数字人相关企业达114.4万家,2024年前5个月新增注册17.4万余家[2] 数字人技术演进 - 发展经历三阶段:真人驱动→程序驱动→AI驱动,AI驱动阶段实现高拟真度交互与思维[4] - 科大讯飞2023年发布超拟人数字人,基于多模扩散生成大模型实现实时动作生成[5] - 腾讯智影支持形象/声音克隆,阿里巴巴EchoMimic可赋予静态图像语音表情[6] 数字人应用场景分类 - 形成三大类:媒介数字人(场景占比50%)、服务数字人(30%)、行业数字人(20%)[3] - 媒介数字人案例:央视"AI主持人"与真人同台,交互流畅度达真假难辨水平[3] - 服务数字人应用于政务/电商/金融,行业数字人渗透医疗/教育/企业管理[3] 技术突破与行业趋势 - 科大讯飞研发动作表征抽取技术,提升数字人视频生成效率30%以上[7] - 生成式AI降低制作门槛,用户可通过单张照片+语音生成个性化数字人[7] - 行业专家认为数字人将成为AI创新入口和下一代互联网交互界面[6] 商业化发展方向 - 当前存在同质化问题,个性化定制成为未来重点[7] - 数字分身概念兴起,未来或协助处理工作与生活事务[8]
具身智能领域,全球Top50国/华人图谱(含具身智能赛道“师徒关系图”)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5-11 08:18
具身智能技术发展 - 具身智能赛道涉及大语言模型(LLM)、视觉多模态模型(VLM)、强化学习(RL)、深度强化学习(Deep RL)、模仿学习(IL)等前沿技术 [1] - 人形机器人算法演进路径:从LIPM+ZMP模型控制→MPC+WBC动态控制→当前主流的IL+RL模拟强化学习 [1] - IL+RL算法目前由高校和头部科技大厂主导研发 初创公司以"学院派"教授团队为主 [1] 顶尖研究机构与人才分布 - UC Berkeley在AI+Robotics领域排名第一 斯坦福大学次之 [2] - UC Berkeley"归国四子"(吴翼/高阳/许华哲/陈建宇)均经历"清华-Berkeley-清华交叉院-创业"路径 师从Vision领域权威Trevor Darrell [2] - 斯坦福系代表王鹤(北大助理教授/银河通用创始人)和卢策吾(上海交大教授/非夕科技首席科学家)均师从Leonidas Guibas和李飞飞 [3] 全球华人顶尖学者特征 - Top50华人学者普遍拥有UC Berkeley、斯坦福、MIT、CMU等顶尖院校背景 并师从行业权威 [4] - 研究图谱涵盖头部科研院校、50位华人的求学/工作履历(院校/导师/论文成就/公司任职等) [3][5] 行业生态结构 - 具身智能领域形成"高校研发-教授创业-大厂跟进"的产学研闭环 [1][2][3] - 初创企业创始人多具有顶尖实验室背景 如BAIR实验室、斯坦福AI Lab等 [2][3]
傅利叶顾捷:一个医疗级人形机器人产品落地要三到四年
虎嗅· 2025-05-11 05:12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成立于10年前,最初聚焦康复机器人研发,推出上肢康复机器人和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成为国内最早将外骨骼机器人商业化应用于医疗康复领域的团队[1] - 2019年公司启动人形机器人项目,2022年首台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实现行走功能[1] - 2023年7月推出首款双足人形机器人GR-1,同年9月发布GR-2,2024年3月推出开源机器人Fourier N1,并计划年底推出新款人形机器人[2] 技术优势与积累 - 公司在康复机器人领域积累的核心零部件技术对人形机器人研发具有借鉴意义,并坚持双足形态研发,2023年成为行业首家量产双足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公司[3] - 技术优势包括力反馈技术、高集成度核心零部件、基于AI的运动算法(类似小脑功能)以及多模态交互模型[7] - 公司机器人已进驻3000多家医疗机构,积累百万级康复案例数据,对用户需求有深刻理解[7] 医疗康养场景布局 - 公司选择继续深耕康养场景,认为康复、养老、家庭陪伴场景具有连续性,人形机器人需具备交互性、感知能力和情绪识别能力[4][5] - 人形机器人在医疗场景可承担导诊、查房陪伴、巡逻搬运等功能,并可从医院延伸至社区、养老院和家庭场景[8] - 医疗级人形机器人从原型机到获得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需3-4年时间,包括1-2年产品验证和1-2年注册流程[6] 行业合作与生态构建 - 公司采取全栈技术整合策略,在传感部分与合作伙伴共建标准化部件,在大模型领域与商汤等企业合作,利用开源模型进行场景适配[9] - 公司暂无自建大模型计划,侧重与对场景理解深入的AI公司合作,通过模型蒸馏小型化适配机器人需求[10] - 中国制造业基础为机器人产业链提供支持,需上下游紧密合作推动产业发展[9] 业务战略与形态规划 - 公司业务不按人形/非人形划分,而是基于"以人为本的具身智能"赛道,根据实际价值和效率定义产品形态[12][13] - 当前聚焦B端市场优势,同时关注C端潜力但暂无直接产品计划,未来技术发展可能带来形态变化[11]
将融入澳门本地特色语料!国内首个出海葡语大模型在横琴发布
南方都市报· 2025-05-09 14:30
此外,训练语料融合了部分现有的深译科技2.04亿数据资产包,引入中葡、英葡的双语平行语料以及中 文、葡语单语语料,从数据层面保证了模型在中文和葡萄牙语上的能力。值得关注的是,模型加强地域 与文化的匹配和场景化能力拓展,融入澳门本地的人文、历史、旅游等特色语料,未来也有望扩展到其 他葡语国家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数据。 南都记者在发布会现场获悉,葡语大模型正有效推动产学研合作,实现AI在文旅、金融、医疗等领域 的落地,将有效赋能"澳门+横琴"打造面向葡语国家的数字经济枢纽。 据悉,此次发布的"深绎未来葡语大模型"是国内首个针对葡语国家市场的行业级大模型,具备强大核心 能力。大模型构建了多语言多模态技术体系,基于"多语言、多模态、多领域"的大模型技术架构,支持 文本、图片、音视频(4模态)及金融、科技、文化等17个领域。同时,大模型具备轻量化部署能力, 支持上下文理解、多任务学习,通过模型压缩技术实现高效部署,具备行业专家级能力。 5月8日,深绎未来葡语大模型DeeCo-Model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正式发布。据介绍,葡语大模型具备 强大的多语言处理能力,融合中葡、英葡平行语料对齐技术,能更好理解欧洲葡萄牙语(欧葡) ...
【机构调研记录】天弘基金调研福昕软件、莱绅通灵等5只个股(附名单)
证券之星· 2025-05-09 00:11
福昕软件 - 公司在智能文档处理赛道具备先发优势,订阅客户包括中小企业和大型客户 [1] - 通过产品云化转型和全球营销网络布局推动订阅收入增长 [1] - 技术壁垒稳定,推出Smart Command功能并计划进行MCP协议升级 [1] - 以智能文档处理为战略重点,推出短链条、分布式gent产品 [1] - 应收账款与合同负债同步增长,受订阅转型和并购影响 [1] - AI收入分布在多个产品分类中,将推动业务模式转型升级 [1] - 国内市场对AI需求更踊跃,公司制定差异化策略 [1] - 续费率维持在稳定较高水平 [1] 莱绅通灵 - 2024年收入快速增长,2025年一季度延续增长势头并扭亏为盈 [2] - 通过差异化黄金产品、品牌定位升级和研发投入推动业绩增长 [2] - 2024年全面升级"传世金"品牌定位,推出高辨识度黄金镶嵌系列 [2] - 2025年计划打造50家直营和15家加盟千万级门店,优化低效店铺 [2] - 黄金业务团队配置升级,构建前中后台协同体系 [2] - 黄金镶嵌产品占比从2024年65%升至2025Q1的70%-75%,毛利率从39.5%提升至41.7% [2] - 存货结构中黄金存货5.43亿,K金镶嵌+裸钻8.1亿,翡翠1.53亿 [2] - 线上销售和加盟业务超预期增长,聚焦品牌定位和全渠道业务倍增 [2] 福光股份 - 2024年营业收入62,138.98万元,同比增长5.82%,净利润949.40万元,扭亏为盈 [3] - 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15,165.81万元,同比增长222.03%,创历史新高 [3] - 定制产品业务收入14,635.64万元,同比增长113.26% [3] - 非定制产品业务中光学元件及其他营业收入8,399.78万元,同比增长7.95% [3] - 超精密光学加工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应用于高端装备、国防、航空等领域 [3] - 车载镜头业务取得进展,收到5份开发定点通知 [3] - 披露两期员工持股计划草案,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3] 中科环保 - 供热业务具有项目区位优势和丰富的绿色热能改造及运营经验 [4] - 供热价格基于市场需求量及蒸汽标准确定,成本低于燃煤燃气供热 [4] - 2024年供热增量来自石家庄、慈溪、宁波项目 [4] - 热需求长期稳定,供热能力远大于目前供热量 [4] - 将在多个项目推进供热规模扩大和技术提升 [4] 珠海冠宇 - 2025年将提升工艺水平、加大研发,提升产品和市场竞争力 [5] - 投资现金流为负因固定资产投资,筹资现金流为负因偿还借款及支付利息、分配股利 [5] - 关税对公司直接影响有限,已在马来西亚规划海外生产基地 [5] - 截至2025年3月31日,股东人数为18,295户 [5] - 在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关键技术上取得进展 [5] - 开发出第一代钠离子启停电芯产品,推进固态电池研究 [5] - 参与人形机器人项目和技术对接,软包电池获认可 [5] - 其他消费类产品包括无人机、智能清洁电器、智能穿戴设备等 [5] 天弘基金 - 资产管理规模(全部公募基金)12259.43亿元,排名5/210 [6] - 资产管理规模(非货币公募基金)4116.51亿元,排名14/210 [6] - 管理公募基金数461只,排名14/210 [6] - 旗下公募基金经理57人,排名15/210 [6] - 旗下最近一年表现最佳的公募基金产品为天弘中证芯片产业ETF,近一年增长53.14% [6] - 最新募集公募基金产品为天弘稳兴债券C,类型为债券型-长债 [6] 科创100ETF华夏 - 跟踪上证科创板100指数,近五日涨跌2.88% [8] - 市盈率226.96倍,最新份额为34.8亿份,减少6250.0万份 [8] - 主力资金净流入1097.6万元 [8]
8.8万元起售!国内“最神秘”人形机器人创企开启机器人量产!!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5-08 16:04
公司动态 - 上海优理奇智能科技(UniX AI)于2025年5月8日宣布第二代全尺寸通用轮式仿生机器人Wanda 2.0正式量产,全系列产品售价8.8万元起,具备长序列泛化能力、预装L4级应用并支持快速示教学习[1] - Wanda 2.0于2024年12月25日发布并同步开启预售[2] - 公司首款产品Wanda于2024年7月15日发布,定位为世界首款量产消费级全尺寸通用移动仿人机器人,首批100台原计划2024年9月量产[10] 产品技术参数 - Wanda 2.0身高170cm(可降至140cm),配备八自由度仿生手臂,臂展982mm,单臂负载6kg,末端定位精度2mm,可完成扔飞镖等高精度动作[4] - 行走速度达1米/秒,配备可拆卸电池支持16小时连续工作或30小时待机[5] - 采用独创多模态技术,在家庭、办公、零售等场景展现强泛化能力[7] - 自研UniTouch多模态大模型仅需3-5组数据即可达到端到端模型50组数据的训练效率[20] 公司背景 - 2024年4月在上海注册成立(官方称2023年成立),定位AI与通用人形机器人公司,主攻ToC场景[8] - 研发团队超100人,来自MIT、哈佛等顶级院校及华为、大疆等企业,覆盖结构、电子、算法等领域[13] - 创始人杨丰瑜为00后,密歇根大学计算机本科,耶鲁博士生,发表15篇机器人视触觉论文并创建全球最大视触觉数据集[14] - 首席科学家王贺升为上海交大特聘教授,IROS2025大会主席[14] 融资与商业化 - 2024年10月完成由中关村发展集团独投的天使轮融资(金额未披露),投后持股5%[10] - 截至2024年10月,Wanda一代产品订单超预期,二代机计划未来几个月向C端种子用户小批量交付[18] - 采用全栈自研路线,自建供应链实现设计-开发-制造闭环,部分零部件已迭代4-5代[20] 行业分析 - 软件算法进步是推动人形机器人功能提升的关键,全栈自研AI能力成为核心壁垒[16] - 当前行业普遍优先布局ToB科研/教育场景,但ToC家庭场景才是终极市场(市场规模ToC>ToB>>ToG)[21] - 行业乱象体现在多数企业聚焦教育科研等低门槛场景而非工业场景,可持续性存疑[19][21] - 批量化生产和场景有效应用是行业最大挑战,需解决AI+机器人+自动驾驶的系统性问题[22]
一彬科技(001278) - 001278一彬科技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08
2025-05-08 09:06
业务开拓与客户合作 - 2024 年度新增定点项目超 150 个,客户包括一汽奔腾、奇瑞新能源等车企 [1] - 与比亚迪、奇瑞新能源等知名新能源车企建立稳定客户关系 [3] - 2024 年设立全资子公司芜湖一彬和西安分公司,增强就近服务和及时供货能力,宁波翼宇获东风本田“2024 年度量产保障优秀供应商” [8] 经营业绩 - 2025 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 43,723.34 万元,同比下降 8.2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709.43 万元,同比下降 137.55%;总资产 347,720.33 万元,较上年度末增长 1.11% [2] - 2024 年度实现营业收入 218,394.67 万元,同比增长 5.40%;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3,051.00 万元,同比下降 70.22%;总资产 343,905.92 万元,较上年末增长 8.8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 131,000.01 万元,较上年末增长 1.40% [2][4] - 2024 年境外收入 7,435.80 万元,占比 3.40%,关税加征政策对销售业务基本无影响 [6] 净利润下降原因 - 受汽车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主营业务毛利率下降 1.09% [2] - 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同比增加 1,625.79 万元 [2] - 客户结构调整,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增加,信用减值损失增加 1,320.95 万元 [2] - 存货账面余额同比增加 13,804.42 万元,计提存货跌价损失同比增加 1,116.34 万元 [2] 数字化建设 - 运行使用 ERP、PLM、MES 等系统,推进信息化系统集成,解决数据孤岛问题 [2] - 2024 年入选宁波市第二批制造业“大优强”培育企业 [3] 新能源产品 - 2024 年新能源产品销售收入 35,787.53 万元,同比增长 383.82% [3] - 加大在高压导线、高压导电汇流排等领域研发投入 [3] 未来盈利增长驱动因素 - 深耕现有客户,开拓新能源汽车领域市场 [4] - 坚持“产品是设计出来的”理念,控制产品研发成本 [4] - 引进先进自动化生产设备,优化升级信息化系统,提升生产和运营效率 [4] 研发项目 - 主要在研项目有多功能 IP 设计开发、高压导电汇流排轻量化结构研发等 [5] - 拥有 370 多人的设计开发、产品设计研发团队,与知名企业广泛交流合作 [5] - 智能激光除草机处于研发试验阶段,已攻克多项关键核心技术,迭代到第二代样机,取得 2 项发明专利 [7] 行业发展 - 2024 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 3,128.20 万辆和 3,143.60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7%和 4.5%,连续 16 年全球第一 [6] - 预计 2025 年汽车市场总销量 3,290 万辆左右,同比增长 4.7%;乘用车销量 2,890 万辆,同比增长 4.9%;商用车 400 万辆,同比增长 3.3%;新能源汽车 1,600 万辆,同比增长 24.4%;汽车出口 620 万辆,同比增长 5.8% [7] 其他事项 - 2025 年 2 月与民生股权基金等投资设立合伙企业,专项投资法奥意威(苏州)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 [5] - 保荐人民生证券按要求履行持续督导职责,公司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6] - 独立董事通过参与会议、获取汇报、与审计机构沟通等方式了解公司运营信息 [4]
AI+骨科手术机器人亮相科博会,5-10分钟可规划手术方案
贝壳财经· 2025-05-08 08:18
科博会科技创新成果 - 长木谷"AI+数智骨科全流程解决方案"全球首发,构建覆盖骨关节、脊柱、创伤等全骨科领域的数智化诊疗体系 [1] - 该方案以"智能规划—精准执行—动态评估"的诊疗闭环为特点,标志着中国骨科医疗科技进入自主化、智能化新纪元 [1] AI+骨科手术机器人技术突破 - AI+骨科手术机器人以人工智能规划系统为核心,将术前规划时间从数周缩短至分钟级 [2] - 该机器人填补了国内外人工智能在骨科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空白,实现"三维重建—智能规划—精准执行—数智评估"全流程一体化 [5] - 支持髋、膝、脊柱等多部位手术,兼容复杂解剖结构,解决传统手术"慢、难、险"痛点 [5] 骨科医疗市场需求 - 2020年全球骨关节炎患者达5.95亿人,预计2050年突破10亿 [3] - 髋关节炎占症状性关节炎病例的12%-15% [3] - 全球人工关节置换市场规模将以7.4%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扩大,2030年手术量较2020年预计增长156% [3]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发展 - THA术后10年假体存活率已达95%以上,被评价为"20世纪最成功的医疗技术革新之一" [4] - 术中假体安放位置是影响患者手术后关节功能及假体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 [4] 技术应用与认证 - 人工智能手术规划系统获得国家药监局、美国FDA、欧盟CE及越南MOH四大权威认证 [6] - 基于患者术前CT数据,可在5-10分钟内实现个体化三维重建与智能化手术方案规划 [7] - 全球首创多体位动态力学分析模型,实现假体植入位置和角度的亚毫米级精准控制 [7] 市场推广与落地 - 技术已落地全国超千家三甲医院,并赋能贵州、西藏、甘肃等偏远地区 [8] - 入选2024年国家工信部与国家卫健委"高端医疗装备推广应用项目" [7] - 每年助力数万名患者重获新生,推动"大病不出县"国家战略落地 [8]
医渡科技4月通讯:双中台驱动医疗全周期服务,获评“最佳IR港股公司”
搜狐财经· 2025-05-08 06:24
战略合作与业务落地 - 公司与北京友谊医院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共建"临床科研数智实验室",聚焦大模型技术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解决临床科研效率低、患者招募难、成果转化慢三大痛点[1][3] - 携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打造"CACA指南助手",依托DeepSeek与YiduCore算法引擎,实现370万字指南秒级解码,并与医院HIS系统无缝对接[17] - 连续三年担任"深圳惠民保"主运营平台,累计服务参保用户超3400万人次,覆盖4省12市[17] 技术突破与行业影响力 - 自主研发医疗大模型YiduCore构建"AI中台+数据中台"双中台体系,推动诊前-诊中-诊后全链路闭环服务[9][15] - 肝癌诊疗智能体"小肝人"获滕皋军院士推荐,已在肝炎、脂肪肝等肝病领域实现临床应用[11][13] - 患者招募准确率提升超3倍,大模型技术覆盖临床试验全流程[13] 行业活动与学术参与 - CEO徐济铭在清华公卫大会提出《AI赋能公共卫生新范式》,分享传染病监测与慢病管理实践[3][5] - 在XDC新药大会展示全流程智能化临床试验解决方案,推动新药研发从"经验主导"转向"智能重构"[5] - 当选中国电子商会大模型应用产业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推动医疗场景与大模型技术融合[13] 市场认可与资本动态 - 第八次获评新财富"最佳IR港股公司",为AI医疗赛道唯一入选企业[1][19] - 国金证券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7港元),建银国际给予"优于大市"评级(目标价6.75港元)[22] - 中标天津市眼科医院科研大数据平台项目,巩固眼科专科领域优势[19]
顺丰再度出手,无人车公司「白犀牛」完成2亿元B轮融资|36氪独家
36氪· 2025-05-08 01:34
融资与公司发展 - 低速无人驾驶公司白犀牛完成2亿元B轮融资,由顺丰领投,鑫源汽车与线性资本跟投,资金将用于新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 [1] - 公司成立于2019年4月,由前百度自动驾驶团队成员创立,专注于全栈式无人配送解决方案和常态化运营 [1] - 2024年3月原东风商用车总经理黄刚加盟出任总裁,将负责无人车大规模量产相关工作 [1][7] 行业现状与商业模式 - 低速无人驾驶是自动驾驶中最先商业化的细分赛道,2024年初商业模式趋于清晰,80%-90%的无人配送集中在快递网点到驿站场景,单程距离10-30公里 [1] - 行业商业化进展以投放车辆数量和日活量为关键指标,白犀牛在顺丰体系日活车辆已达数百台 [2] - 当前商业模式包括整车销售、订阅费和运力服务,但稳定模式仍需时间验证 [2] 竞争格局与合作网络 - 赛道主要参与者包括九识、新石器等创业公司,以及京东物流、菜鸟、美团等场景方 [2] - 白犀牛与顺丰、三通一达、永辉超市、达达快送、盒马、饿了么等建立深度合作,形成场景验证优势 [3] 技术与产品进展 - 主力产品R5系列货箱容积5.5m³,可载500+包裹,满载续航超120公里 [5] - 融合大模型技术实现复杂场景应对能力,如雨雾天气、高峰时段红绿灯识别和施工绕行 [7] - 受益于乘用车辅助驾驶技术红利,激光雷达、算力平台等供应链成本下降且成熟度提升 [7] 战略目标 - 计划2026年实现无人车日活量5000台 [4] - 通过黄刚的加盟推动无人车达到车规级标准,为行业爆发期做准备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