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管理

搜索文档
营养、运动、睡眠如何协同才能高效管理体重?听专家科普
中国新闻网· 2025-05-14 22:24
体重管理协同效应 - 均衡营养(控制热量缺口)、适量运动(加速热量消耗)、优质睡眠(调节中枢神经提高代谢)三种方式深度结合可产生高效减脂协同效应 [1] - 过度压力、暴饮暴食、节食、大强度运动和休息失衡会对身体造成额外压力并阻碍减重效果 [1] 久坐人群减重策略 - 碎片化运动单次超过7分钟且强度适宜时,其叠加效果与整段运动相近 [2] - 每餐摄入量建议模板:主食1个拳头、蔬菜2个拳头、肉蛋鱼虾1个手掌心大小,符合减脂热量需求 [2] - 建议23:00前入睡并保证7小时睡眠,多摄入含镁食物(如深绿色蔬菜、南瓜子)以放松肌肉 [2] 轻断食机制与效果 - "5+2"轻断食模式(每周5天正常饮食+2天500-600千卡)可激活细胞自噬、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并促进脂肪分解 [3] - 研究证实该模式能有效减少体脂并调节血糖血脂,但孕妇、哺乳期女性等特定人群应避免尝试 [3] - 极端节食会导致水分肌肉流失,恢复饮食后出现"溜溜球效应"式剧烈反弹 [2] 减肥产品分类与局限 - 第一类(可溶性膳食纤维/特定益生菌)需配合饮食运动管理,单独使用效果不显著 [3] - 第二类(白芸豆提取物等)仅能抑制淀粉分解,无法阻断单糖/脂肪吸收,效果有限 [3] - 第三类(咖啡因/左旋肉碱)易产生耐受性且长期效果有限 [3] 极端饮食风险 - "碳水循环法""液断饮食"等极端方式会触发身体应急模式,导致肌肉分解和基础代谢率下降 [4] - 此类方法造成营养素不足,恢复饮食后报复性反弹风险高,形成"易胖体质"恶性循环 [4] 睡眠与代谢关系 - 睡眠不足使饥饿素分泌增加385千卡/日(相当于一碗米饭),同时抑制瘦素生成 [4] - 缺觉者内脏脂肪堆积速度快30%,面对甜食时大脑奖赏中枢激活强度提升60% [4] - 深度睡眠阶段生长激素分泌高峰可促进脂肪分解 [4] - 成年人每日需7-9小时睡眠,补觉无法抵消生物钟紊乱造成的健康损耗 [5][6]
国家大力推动全民减肥,减重门诊在两会后爆火!
GLP1减重宝典· 2025-05-14 16:57
政策推动与市场需求 - 国家卫健委将"体重管理年"行动纳入未来三年慢性病防控核心举措,16个部门协同推进,包括教育部普及体重管理知识、体育总局完善公共体育设施等[8] - 我国超一半成年人属于超重人群,导致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风险大幅上升[6] - 浙江省中医院针灸科夜间门诊爆满,埋线工具一度告罄,反映政策与需求双重驱动下的市场热度[5][11] 行业变革方向 - 减重机构需构建"科学+体验+生态"三位一体服务体系,避免低价竞争内耗[16] - 技术融合成为趋势:中西医结合模式(埋线+营养调控+运动阈值)、红外热成像展示效果、基因检测预警肥胖风险[13] - 效果可视化创新:三维效果坐标系追踪体脂率/腰臀比/健康参数,案例库搜索引擎提升用户决策效率[14] 服务场景创新 - 夜间门诊、午休微创服务、家庭沙龙等场景细分满足都市人群碎片化需求[11][12] - 连锁机构将疗程拆解为通勤音频+午休穴位刺激+睡前饮食打卡,增强用户粘性[12] - 20-40岁女性主导需求,偏好"无痛、不节食、少运动"方式,与传统健身房模式形成差异[11] 政策红利利用策略 - 打造医学背书IP:联合三甲医院专家,塑造"临床医生转型健美达人"KOL人设[17] - 精准分层服务:智能设备生成健康报告,为BMI≥30客户提供绿色通道,定制组合套餐[18] - 生态体系搭建:参与企业健康课程、社区公益小站,接入医保结算使某中医院减重病房入住率提升40%[19] 市场数据与趋势 - 埋线减肥疗法平均减重5-8斤,成为主流选择之一[11] - 效果可视化营销使用户决策难度下降60%[14] - 政策首次将"防治结合"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推动行业深度变革[8]
“体重管理年”全面启动!解决肥胖问题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GLP1减重宝典· 2025-05-13 15:13
国家启动"体重管理年"行动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明确提出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行动,旨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并强化慢性病预防控制 [3] - 该举措将体重管理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3] - 行动需要政府、社会、医疗机构和个人共同参与推进 [6][7] 中国肥胖问题现状 - 预计到2030年中国肥胖率将升至70%,即每10人中有7人超重或肥胖 [4] - 截至2021年中国25岁及以上超重和肥胖成年人达4.02亿,居全球首位 [4] - 2021年中国男性超重肥胖率36.6%,女性42.5% [4] - 预计到2050年超重肥胖人数将增至6.27亿,肥胖儿童青少年达3520万 [4] 肥胖带来的健康和经济影响 - 肥胖易诱发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 [5] - 2019年高BMI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占比11.98%,死亡人数54.95万 [5] - 中国糖尿病患者1.164亿居全球首位,肥胖是胰岛素抵抗关键因素 [5] - 每年肥胖相关疾病医疗支出达2000亿元,日均医保承担7亿元 [5] - 预计体重相关医疗开支占卫生预算比例将从2022年8%升至2030年22% [5] 肥胖问题成因分析 - 饮食结构变化导致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增加 [6] - 体力活动减少和久坐不动现象普遍 [6] - 公众对肥胖危害认识不足 [6] 体重管理行动的意义 - 有助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降低慢性病发病风险 [6] - 可减轻个人家庭医疗负担,缓解医保基金压力 [6] - 若超重肥胖人口减半,每年可节省数千亿元经济损失 [6]
“老家我来了”党建公益行——杭州站活动本周六举办
杭州日报· 2025-05-13 02:50
健康公益活动 - 浙大二院与杭州日报联合举办"老家我来了"党建公益行活动 旨在通过义诊和健康科普服务本地市民 [1] - 活动将于5月17日在钱江新城城市阳台举行 集结多学科专家提供高质量诊疗服务 每位专家限10个义诊号 [1] - 2023年以来该活动已组织300余名专家返乡服务 本次将重点服务杭州本地市民 [1] 义诊活动详情 - 活动包括"肠健康 常快乐"大型义诊 由消化内科等5个科室联合浙江省中医院3位专家共同参与 [2] - 活动响应全国营养周主题 旨在提升对炎症性肠病(IBD)的认知 并提供专业预防管理建议 [2] - 设有义卖摊位 所得将全部用于IBD患者公益支持 [2] 专项健康服务 - 开展"轻生活 稳代谢"体重管理咨询 由内分泌科等4个科室提供专业建议方案 [2] - 举办血压管理特别咨询 由护理专家团队提供血压监测和日常管理指导 [2] - 参与专家包括风湿免疫科主任吴华香等10余位各科室资深专家 [1][2]
官方发布!最新版25条“体重管理”措施来了,一文速查——
GLP1减重宝典· 2025-05-12 08:34
核心观点 - 国家卫健委联合16部委发起"健康体重管理年"专项行动,北京市率先落地《健康体重管理三年行动方案》,通过六大战略维度和25项措施构建覆盖2100万常住人口的体重健康防护网,预计降低肥胖相关慢性病发病率12%,每年减少社会经济损失逾8亿元 [5] - 针对我国成年人超重率34.3%、肥胖率16.4%的严峻形势,北京市疾控系统联动16部门组建专项工作组,重点解决职场人群代谢综合征、青少年肥胖率攀升等八大痛点 [5] 加强科学普及和倡导 - 编制《首都居民体重管理核心指南》,整合能量平衡原理、科学运动方案及心理调适方法等专业知识模块 [6][14] - 开发微图文、短视频和老年人健康体重管理等工具包多渠道推广 [6][15] - 在北京市疾控中心"两微两刊"平台设立体重管理专栏 [6][16] - 征集体重管理特色门诊典型经验和居民典型案例进行推广 [6][16] - 构建"传统+新兴"媒体融合传播模式,与宣传部门合作广泛传播体重管理知识 [6][16] 推进科普专家进场所 - 组建由体育运动、营养、代谢性疾病等专业组成的百名体重管理科普专家团队 [7][16] - 聚焦"一老一小"、职业人群和农村人群,举办百场体重管理技能讲座进社区、农村和企事业单位 [7][17] - 以"健康体重防慢病"为主题组织专家进社区举办100场营养知识普及活动 [7][17] 开展健康体重促进活动 - 优化职业人群体重与健康管理模式,针对性开展健康宣教活动 [8][17] - 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北京市"万步有约"健走大赛 [8][17] - 以家庭医生签约居民为核心开发个性化体重管理模式 [8][18] - 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进行体重管理技能宣讲,居民创作体重管理舞台剧 [8][19] - 广泛传播食品营养标签知识,提升消费者选择健康食品技能 [8][20] - 面向养老机构、餐饮单位等征集"三减"健康食谱并通过媒体传播 [9][21] - 结合健康主题宣传日开展线上线下活动营造社会氛围 [9][22] 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 - 推动健康主题公园、健康步道、健身器材等支持性环境建设 [9][23] - 推进健康食堂、餐厅建设,菜单增加营养标识,推广低油、低盐、低糖菜品 [9][24] 提升体重管理能力 - 开展医务工作者体重管理知识技能培训,提高个体化指导能力 [10][26] - 完善"指导员之家"平台,增设体重管理课程,组织生活方式指导员学习考核 [10][28] - 开展厨师合理膳食培训,加强低能量、低脂、低糖菜品制作能力 [10][29] - 组建100个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学习体重管理知识和技能 [10][30] 聚焦儿童和青少年 - 制作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筛查及管理小程序,通过多种途径推广给师生家长 [11][32] - 组织学校卫生专家队伍对常见病监测点校开展学生肥胖防控技术指导 [11][33] - 对校长、校医等人员进行学生营养、体重管理相关标准宣贯 [11][34] - 推动全市百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创建营养健康食堂 [11][35]
知行合一科学轻体 管好体重拥抱健康
人民网· 2025-05-12 05:48
肥胖与健康管理 - 超重与肥胖是慢性疾病的独立病种,并可能诱发其他慢性疾病,科学体重管理可降低发病风险与危害[1] - 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预计达到70.5%,政策层面已将体重管理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维度[3] - 体重管理需综合治疗策略,包括营养、运动、药物和手术,其中营养与运动侧重生活方式培养[4] 科学减重方法 - 限能量膳食、高蛋白膳食、轻断食、低升糖指数膳食和地中海膳食是常见的减重膳食模式[4] - 代餐产品结合个性化营养方案和健康生活方式可有效减轻体重、体脂和腰围[4] - 限制能量摄入需平衡膳食,避免因过度限制饮食导致营养素缺乏[5] 减重误区与挑战 - 减重误区包括误认为超重均为营养过剩、仅关注体重斤数变化、高蛋白膳食模式选择不当及轻断食理解偏差[6] - 个体减重普遍存在难以坚持和营养健康知识欠缺的问题,需建立支持性环境[7] - 减重需长期坚持,形成适合自己的减重模式并持续实践[9] 多方协作与行业参与 - 减重需要政策支持、卫生专业单位职能发挥及交通、社区、企业等多领域协同[9] - 企业通过产品创新和行业规范制定推动代餐领域标准化建设[10] - 倡导"营养+运动"理念,通过团体运动项目支持健康体重管理[11]
国家卫健委权威发布!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5版)
GLP1减重宝典· 2025-05-12 04:32
国家体重管理专项行动 - 16个部委联合推出为期3年的"体重管理年"全民健康促进活动,通过多维度干预提升国民健康生活方式[6] - 计划聚焦两大核心任务:系统化普及健康生活理念和强化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6] - 采用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模式改善居民体重异常问题[6] 科学体重判定标准 - BMI计算公式:体重(kg) ÷ 身高(m)的平方[7] - 健康对照表:标准身材18.5-24,超重预警24-28,肥胖分级28以上(分四个等级)[10] 地域化饮食方案 - 推出全国七大地区四季减重食谱,包括东北地区高蛋白低脂肪组合和西北地区减油减盐方案[9][11] - 华东地区推荐清炒水芹菜+香菇滑鸡等低卡高纤维轻食[14] - 华南/西南地区建议用全谷物替代精制碳水,创新杂粮饭+时令蔬果吃法[14] 营养摄入标准 - 黄金营养配比:脂肪20%-30%,蛋白质15%-20%,碳水50%-60%[14] - 每日热量推荐:男士1200-1500大卡,女士1000-1200大卡[15] - 个性化计算公式:理想体重=身高(cm)-105,每日需求=理想体重×活动系数[15] 运动与生活习惯 - 运动处方:每周有氧运动150-300分钟,力量训练2-3次[17] - 生活习惯三大纪律:每天7小时睡眠,每小时活动3-5分钟,利用碎片时间运动[17] - 进餐顺序建议:蔬菜→肉类→主食,可减少15%热量摄入[13] 科学减重目标 - 每月理想减重2-4公斤,6个月目标总体重减少5%-10%[21] - 建议每月测量腰围变化比称重更有参考价值[21] - 警示快速减肥易反弹且可能损害器官,应关注体脂率变化[21]
科普|肥胖症就医患者比例仅约一成,专家称“少吃多动”还不够
第一财经· 2025-05-11 11:28
肥胖症认知与诊疗现状 - 公众对糖尿病和肥胖症认知不足 仅约一成都市肥胖患者选择就医 [1][6] - 中国约有1.8亿成年人患肥胖症 患病率持续攀升 [6] - 63%受访肥胖患者认为无需就医 14%认为"肥胖不是病" [6] 肥胖症病因与并发症 - 肥胖病因包括遗传 生活方式 疾病药物因素及社会环境因素 [4] - 肥胖症与糖尿病 高血压 高血脂 冠心病 中风 脂肪肝等疾病高度相关 [8][9] - 早期体重管理可缓解甚至逆转并发症 [9] 肥胖症治疗方式革新 - GLP-1类新型减重药物(如诺和诺德 礼来产品)改变治疗格局 [5][10] - 世卫组织正制定GLP-1 RA治疗指南 预计2025年8-9月出台 [5] - 重度肥胖患者需药物+减重代谢手术联合治疗 [12] 医疗机构诊疗模式升级 - 标准化减重门诊促进早筛早治 如中山医院线上管理系统实现院内外整合 [10][11] - 个体化诊疗是关键 需结合药物 手术及生活方式调整 [12] - 第十人民医院对超级肥胖患者采用分阶段治疗(先药物减重再择期手术) [12] 数字化健康管理布局 - 诺和诺德与腾讯健康 京东健康合作构建数字化肥胖防控体系 [13] - 京东健康平台提供科普 评估 就医地图 线上预约等一站式服务 [13] - 诺和关怀数字化平台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与长期自我管理能力 [14] 政策与企业战略方向 - 国家卫健委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活动方案 [6] - 诺和诺德药物研发聚焦改善代谢健康 心血管健康及身体功能 [14]
中国肥胖日紧急科普|享“瘦”,一辈子都要控制饮食?
央广网· 2025-05-11 05:19
肥胖判断标准 - 判断肥胖需综合考察BMI、腰围和体脂率三个指标 [1] - 我国成年人BMI正常范围为18.5至23.9,24≤BMI<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 [2] - 肌肉型健身者和肌少症性肥胖者可能被BMI单一指标误判 [2] - 男性体脂率≥25%、女性≥30%可诊断为肥胖,但体脂率测量难度较高 [3] - 成年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需警惕中心型肥胖 [4] 科学减重方法 - 减肥核心是制造热量缺口而非盲目节食 [5] - 低热量饮食法建议在原摄入量基础上减掉1/3 [6] - "5+2"轻断食法适合上班族,即5天正常进食+周末2天控制热量 [6] - 晚餐减少碳水、增加蛋白质和蔬菜可提升夜间脂肪燃烧效率 [7] - 沙拉酱、麻酱和坚果是隐形热量炸弹需控制摄入量 [7] - 羽衣甘蓝等超级食品无特殊减肥功效,普通蔬菜效果类似 [8] 运动与代谢管理 - 运动后饥饿感可能引发代偿性进食导致热量超标 [9] - 运动后建议进行15-20分钟低强度活动缓解饥饿 [9] - 运动后进食优先选择鸡胸肉、无糖酸奶等低脂高蛋白食物 [9] - 短期减重后复胖率达50%-70%,需3-6个月巩固期 [10] - 月减重幅度不宜超5%,每周建议减0.5-1公斤 [10] - 快速减重易导致肌肉流失和基础代谢率下降 [10] 长期健康管理理念 - 减肥本质是终身健康管理而非短期行为 [10] - 需建立可持续的饮食结构和运动习惯 [10] - 盲目跟风网红减肥法可能适得其反 [11]
世界防治肥胖日 | 重塑健康系统,司美格鲁肽如何开启肥胖治疗新纪元?
GLP1减重宝典· 2025-05-11 05:00
整理 | GLP1减重宝典内容团队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近30年来,我国肥胖与超重人群迅速增长,已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肥胖不仅是独立 的疾病,也是多种慢性病的重要诱因 ,若不能有效控制,将持续推高相关慢病的发生率。 肥胖问题早已突破个人层面,演变为全球范围的代谢性挑战。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超重或肥胖人口已超20亿,预计到 2035年将增至33亿。截至2021年,中国25岁以上人群中,超重和肥胖者多达4.02亿,位居全球首位。根据预测, 到2030年,我国成人 和儿童的超重与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和31.8%,肥胖已成为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危险因素。 为应对这一挑战, 国家卫健委于2024年6月联合16个部门共同启动"体重管理年", 旨在提升公众健康意识,普及科学体重管理理念,从 政策层面强化控肥行动,这也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范围内,防控肥胖的措施也正持续推进。《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近日发布一份重要报告,建议在诊断肥胖时将体脂指标 (如腰围、腰臀比、腰高比或体脂含量)与体质指数(BMI)结合使用,以降低误判风险。这一新型诊断方法不仅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