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

搜索文档
全国经济实力最雄厚十个地级市(不含省会、副省级城市及直辖市)
搜狐财经· 2025-06-06 11:24
中国十大地级市经济表现 - 苏州市2024年GDP达2 67万亿元 规上工业总产值4 7万亿元 外贸进出口额2 62万亿元 生物医药 新能源 人工智能产业表现突出[1] - 无锡市GDP1 62万亿元 集成电路产业布局精密 高端装备制造业贡献率66 3% 人均GDP常年领跑全国[1] - 佛山市GDP1 33万亿元 民营经济发达 家电产业优势显著 2024年增速放缓至0 65% 陶瓷 建材行业保持领先[1] 特色产业发展 - 泉州市GDP1 31万亿元 民营经济占比超80% 安踏 恒安等品牌突出 县域经济发达但金融存款存在短板[2] - 南通市GDP1 25万亿元 建筑和船舶制造实力强劲 受益于上海辐射效应[2] - 东莞市GDP1 22万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突出 华为 OPPO等科技企业聚集 税收达1800亿元[2] 区域经济亮点 - 烟台市GDP1 07万亿元 海洋经济占比达三分之一 机械制造与葡萄酒产业协同发展[2] - 常州市GDP1 09万亿元 动力电池产能占全国30% 宁德时代 理想汽车等龙头企业聚集 工业投资增速领先[2] - 唐山市GDP1 0003万亿元 工业增加值增速8 3% 钢铁产业复苏明显[2] - 温州市GDP9718亿元 增速6 3% 正从传统商贸向智能装备 新能源转型[3] 区域分布特征 - 十大地级市中江苏占五席 广东占两席 东部沿海集聚效应显著[3] - 常州新能源 温州民营经济升级 唐山工业复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典型案例[3]
陕西汉中齿轮厂,站在了腕表巨头飞亚达背后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6 08:55
飞亚达收购长空齿轮 - 飞亚达拟以现金收购关联方陕西长空齿轮有限责任公司控股权 旨在锁定高端精密制造能力 [2][3] - 长空齿轮是国内小模数齿轮领域隐形冠军 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 航天 电子 工业机器人等领域 [6][7] - 截至2024年底 长空齿轮总资产6 73亿元 净资产2 32亿元 全年营业收入3 72亿元 净利润2297万元 [8] - 长空齿轮拥有军工级精密齿轮技术 可补足飞亚达在核心零部件制造和精密制造上的短板 [9][19] 飞亚达战略转型 - 飞亚达主业包括"飞亚达""Emile Chouriet"等多个手表品牌 其中"飞亚达"定位为航空航天特色高品质中国表 [10] - 2022-2024年公司营收从43 54亿升至45 70亿后跌至39 41亿元 归母净利润从2 67亿增至3 33亿后下滑至2 20亿元 [14] - 公司将加速精密科技与智能穿戴规模化 作为新增长点 长空齿轮技术可反哺腕表高端机芯制造 赋能智能穿戴业务 [11][20] - 飞亚达自主研发的"摘星"自动机械机心成为首个通过法国贝桑松天文台认证的女航天表机芯 [17] 行业趋势 - 中国内地个人奢侈品销售额同比下降18%~20% 腕表品类受消费外流影响 瑞士手表对中国大陆出口金额同比下降25 8% [16] - 中国腕戴设备(含智能手表和手环)出货量同比增长20 1% 位居全球第一 运动装备 健康监测设备需求攀升 [16] - 传统手表消费市场与智能穿戴市场此消彼长 迫使飞亚达向产业链上游及核心技术突围 [16][18] 汉中产业价值 - 汉中通过产业沉淀形成飞机制造 数控机床 精密刀具产业集群 近年加速推进产业转型 [21] - 2025年1月中航电测以174 39亿元收购成飞集团 创深市注册制以来重组规模之最 重组后公司市值剑指千亿 [23] - 2023年5月陕天然气以1750万元收购新汉能源51%股权 为页岩气开发铺路 [24] - 外部资本和头部药企频频介入汉中中医药产业 修正药业成立5个属地子公司开展研发生产销售业务 [24]
梅雁吉祥拟3240万元出售水泥产能指标 回笼资金2904万元加速低碳产业转型
长江商报· 2025-06-04 17:08
资产剥离与绿色转型 - 公司控股子公司梅雁旋窑拟将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熟料水泥生产线的60万吨/年水泥熟料产能指标转让给铜陵上峰,交易价款3240万元 [1] - 公司主营业务为水力发电和地理测绘信息,近年来致力于转型清洁能源业务,梅雁旋窑因市场原因已停产 [1] - 根据国家工信部2024年产能置换政策,闲置产能指标将失效,需在窗口期内完成转让 [1] - 截至2024年末,梅雁旋窑生产线待处理固定资产原值3.05亿元,净值9441.86万元 [1] 交易细节与战略意义 - 交易受让方铜陵上峰由A股上市公司上峰水泥持股35.5% [2] - 公司通过处置高耗产能优化资产结构,所获资金用于绿色能源布局,加速低碳转型 [2] - 转让产能指标扣除税费后可收回现金约2904万元,后续设备拆除及房屋处置可能产生额外收益 [2] 财务表现与业务拆分 - 2023年和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14亿元和3.57亿元,净利润累计亏损1.83亿元 [2] - 2024年亏损主因包括商誉减值准备5357.38万元及信用减值损失5829.99万元 [2][3] - 2024年水力发电业务收入2.24亿元,同比增长26.51%,地理信息业务收入8355.63万元,同比下降30.25%,毛利率仅5.41% [3]
申科股份41.89%股份由深圳汇理竞得 国资拟以10.13亿元入主
证券日报网· 2025-06-04 12:49
交易概况 - 申科股份41.89%的股份由深圳汇理以10.13亿元竞得,其中原控股股东何全波转让28.12%,第二大股东北京华创转让13.76% [1] - 交易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开征集受让方完成,结果于6月3日公告 [1] 收购方背景 - 深圳汇理实际控制人为枣庄市台儿庄区国有资产事务中心 [2] - 枣庄国资近年通过产业基金战略投资多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并支持新能源产业链整合 [2] 公司现状与行业趋势 - 申科股份是国内厚壁滑动轴承龙头企业,2025年一季度营收净利同比均增长 [2] - 行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轨交、风电、航空领域对轴承精密化要求提升,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新兴行业带来机遇与研发挑战 [2] 专家观点 - 地方国资入主可能为申科股份带来政策与资金支持,推动技术升级与经营效率提升 [3] - 国资背景有助于公司整合新能源产业链资源,联合开发风电、新能源汽车轴承产品,成为区域产业链关键节点 [3] 交易进展 - 交易需国资监管部门审核,完成后签署合同,目前交易条件与最终签署合同仍存在不确定性 [3]
绿通科技拟控股台积电供应商谋转型 大摩半导体突破关键技术年赚6511万
长江商报· 2025-06-03 23:38
并购交易概述 - 公司拟以现金方式收购大摩半导体不低于51%股权以实现控股[2] - 交易双方已签署意向性框架协议具体细节待进一步协商[2] - 标的公司100%股权估值将以最终评估报告和正式协议为准[4] - 本次交易不构成关联交易预计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4] 收购战略背景 - 公司主营场地电动车业务2023年以来受市场竞争等因素经营承压[2] - 2023年营收同比下降26.48%至10.81亿元净利下降15.64%至2.63亿元[6] - 2024年营收进一步下滑23.15%至8.31亿元净利大幅下降45.98%至1.42亿元[6] - 2024Q1营收微降0.06%至1.65亿元净利下降26.16%至0.28亿元[7] - 业绩下滑主因包括"双反"调查、行业竞争加剧及客户订单需求下降[7] 标的公司详情 - 大摩半导体专注集成电路及半导体晶圆量检测设备领域[10] - 产品覆盖明暗场缺陷检测设备、套刻仪等主流品类支持6-12英寸晶圆产线[10] - 最高可支持14nm芯片制程工艺部分自研产品处于客户验证阶段[10] - 客户包括台积电、中芯国际等全球知名芯片制造商[10] - 2023年营收2.31亿元净利5857.37万元2024年营收增至2.70亿元净利6511.26万元[11] - 2024年末总资产7.34亿元负债5.14亿元所有者权益2.20亿元[11] 财务与估值 - 公司截至2024Q1末持有货币资金19.70亿元且无债务[2] - 标的公司业绩承诺2025-2027年扣非净利分别为7500-8500万、8500-9500万、9500万-1.1亿元[11] - 此前天力锂能曾支付6000万元意向金筹划收购但于2024年4月终止[10] 战略转型意义 - 收购将帮助公司从场地电动车单一业务向半导体领域拓展[11] - 通过纳入半导体前道量检测设备资产实现战略转型与产业升级[11] - 有望形成多元化业务布局并创造新利润增长点[11]
易华录拟转让子公司股权回血5亿解压 资产减值拖累两年亏逾47亿负债率89%
长江商报· 2025-06-03 23:31
公司资本运作 - 拟以5亿元转让控股子公司国富瑞31.77%股权给关联方电科投资 交易后持股比例降至22.20%但仍通过表决权委托和一致行动协议控制51%表决权 保持控股地位 [1][4] - 国富瑞为盈利资产 2024年一季度营收1.22亿元 净利润1005.45万元 2023年全年营收3.05亿元 净利润2952.17万元 [4] - 交易目的为优化股权结构、提高资产流动性 5亿元转让款将补充经营现金流 同时维持核心业务协同性 [1][5] 财务压力分析 -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资产负债率高达89.02% 为历史峰值 有息负债58.58亿元远超5.18亿元货币资金 [2][5] - 2023-2024年合计亏损47.55亿元 其中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28.65亿元 主要因计提资产减值损失18.55亿元(含14.01亿元资产减值和4.54亿元信用减值) [2][7][8] - 2021-2024年扣非净利润连续四年亏损 累计达52.01亿元 营业收入从2021年20.20亿元持续下滑至2024年4.65亿元 降幅达76.98% [7][8] 经营转型与业绩表现 - 2015年起推进"1+3"战略转型(数据湖+大交通/大安全/大健康) 2020年达业绩峰值 归母净利润5.61亿元 此后营收连降四年 [7] - 2024年亏损主因包括智能交通订单收入延迟确认、数据要素业务基数小、数据湖项目审减导致毛利率下降 以及人工与财务费用压力 [8] - 2024年一季度经营改善 营收2.04亿元同比增5.22% 归母净利润减亏35.51%至-1.20亿元 [9]
2025中国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出炉:杭州第2,西安第6,东莞入围
搜狐财经· 2025-06-02 00:45
城市魅力排行榜核心观点 -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从商业活力、创新生态、人才引力、生活方式、枢纽价值五大维度评估中国城市发展能级 [1] - 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苏州、西安、南京、长沙、郑州、天津位列新一线城市前十 [3] - 北方仅天津、青岛、西安入围前十五,沈阳跌至二线阵营,反映产业转型阵痛 [10] - 新一线城市面临共性瓶颈:杭州过度依赖数字产业,西安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20%,东莞公共服务配套滞后 [14] 各城市表现分析 成都 - 凭"双机场+双自贸区"稳居榜首,国际品牌首店数量首超上海 [9] - 公园城市建设揭示绿色空间与经济发展可协同共生 [14] 杭州 - 以数字创新优势紧追成都位列次席,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8% [3] - 阿里巴巴全球总部落地未来科技城,带动直播电商、区块链等新业态爆发式增长 [3] - 西湖大学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领域突破不断,之江实验室类脑芯片技术国际领先 [5] - 房价收入比高达15:1成为人才流入隐形门槛 [5] 西安 - 排名第六创历史最佳,"硬科技之都"与"文旅IP"双轮驱动成效显著 [5] - 丝路科学城聚集三星半导体、隆基氢能等龙头企业,航空航天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 [5] - 大唐不夜城日均客流超30万人次,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带动汉服产业规模年增40% [5] - 工业增加值增速5.1%低于新一线均值,产业转型仍需提速 [7] 东莞 - 首次跻身新一线城市排名第十四,标志"世界工厂"向"科创基地"转型 [7] -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突破电子陶瓷技术瓶颈,OPPO智能制造中心年产手机超2亿部 [7] - 深中通道通车后承接外溢高科技企业427家,但三甲医院仅8家、本科高校仅3所 [7] 其他城市亮点 - 重庆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球四成,陆海新通道证明地理劣势可通过战略通道重塑 [9][14] - 武汉光谷"光芯屏端网"集群产值破8000亿 [10] - 郑州航空港区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52%,"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年接待游客超300万 [10][12] - 苏州生物医药产值占全国22%,宁波单项冠军企业达83家 [12] - 长沙房价收入比6.8:1居新一线最低,吸引35万青年落户 [12] - 南京秦淮河夜游经济年收入破百亿 [12] 发展趋势 - 前沿科技布局是破局关键,如苏州纳米产业、合肥量子技术 [14] - 文旅融合正重塑城市吸引力,如京杭大运河夜游、天目里艺术街区 [5][12] - 绿色空间与经济发展协同共生模式受重视 [14]
“生态北疆”的“新城实践”
内蒙古日报· 2025-06-02 00:45
生态治理成果 - 新城区实施"三带一区"生态治理模式,落实生态修复用地9.8万亩,种草1.8万亩,完成4.12万亩国土绿化生态绿带改造项目,大青山前坡80%土地实现生态绿化 [7] - 大青山前坡从岩土裸露变为集灌木带、花带、景观带于一体的生态屏障,野生动物种类增加37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蒙古扁桃重现,野狍、黄羊等物种重返 [7][9] - 敕勒川草原通过"土壤改良+植被重构+智能灌溉"技术实现碳汇能力年增3.2万吨,成为智慧化生态修复典范 [9] 文旅产业布局 - 新城区构建"双带联动"全域生态旅游格局,整合大青山高山草原观光带与敕勒川生态草原观光带,形成复合型旅游带 [9] - 2025年开通"草原观光小火车"专线串联景观节点,圣水梁、黄花窝铺等通过生态路、呼和塔拉大街形成交通网络 [9][10] - 沿山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创收约4.51亿元,恼包村吸引游客1600万人次 [13] 产业融合与创新 - 将生态建设与文化传承结合,发展"欢腾的敕勒川"环境歌舞演艺、马舞剧《千古马颂》、甲兰板村研学基地等文旅项目 [11] - 打造"一村一品"都市农业,如讨思浩设施农业、水磨莜麦、古路板花海景观,露营基地因生态特色受游客青睐 [13] - 通过敕勒川半程马拉松赛、麦跑儿童赛等体育赛事及2条"北疆漫游"生态旅游线路丰富业态 [13] 社会经济效益 - 生态建设带动村民增收,如冯林萍等村民直言环境改善带来直接收益 [13] - 形成"处处是风景,村村有产业"的全域绿色产业态势,提供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 [13] - 北疆文化大青山创作基地促进大学生与非遗传承人交流,实现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联动 [10]
稳居全区工业经济“C位” 嘉定汽车工业总产值突破3045亿元
中国经营报· 2025-05-31 23:42
嘉定区汽车产业定位与发展战略 - 嘉定区定位为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的核心承载区,致力于实现产业转型发展[1] - 自1958年起将汽车产业作为发展方向,定位为"科技卫星城",坚持汽车与科技结合的发展路径[2] - 全国最早启动汽车"新四化"变革的地区之一,率先提出并实践该概念[2] 产业布局与技术领域 - 推动已落户企业转型发展,促进智能化制造实现[1] - 布局车载芯片、汽车软件等技术领域[1] - 新能源领域从电动汽车(纯电/混动)拓展至氢燃料电池、甲醇和固态电池等新型能源,支持新型储能技术发展[1] - 汽车芯片国产化方面建设各类平台和测试机构,覆盖芯片设计到产线封装全流程[2] 产业生态与规模数据 - 集聚汽车及相关企业4500多家,汽车领域研发平台200多个(国家级/市级24个)[3] - 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4704.5亿元,其中汽车工业产值3045.1亿元(占比64.7%)[3] - 汽车行业总产出7200亿元,"新四化"领域超2500亿元,近3年平均增长率38%[3] 产业协同与平台建设 - 政府通过产业对接和协同创新帮助创业型企业解决产品推广难题[2] - 连续5年举办中国汽车论坛,2025年论坛将于7月10-12日在嘉定召开[1] - 长三角地区被视作全球汽车产业和创新高地,嘉定地处长三角城市群圆心位置[2][3] 人才吸引与城市配套 - 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强调高品质、低成本的城市生活优势[3] - 通过提升城市品质吸引人才集聚,部分人才因生活品质选择嘉定就业[3]
亚星化学子公司引入战投增资2.2亿 16年未分红负债率超80%推进产业转型
长江商报· 2025-05-29 23:51
子公司融资计划 - 亚星化学全资子公司亚星新材料拟按7亿元投前估值融资2.2亿元,引入4家战略投资者,公司放弃优先认购权 [1] - 融资完成后公司持股比例由100%降至76.08%,仍为控股子公司并纳入合并报表 [1][3] - 4家战投分别投资1亿元、8000万元、2500万元、1500万元,对应持股10.87%、8.7%、2.72%、1.63% [3] 战略投资者背景 - 4家战投均具地方国资背景:动能嘉元由山东省财金投资集团100%持股,国控资本为山东省国有资产投资控股全资子公司,国投资产受其间接控制,国运综改出资方均为国资企业 [4] - 融资资金将用于主营业务支出及PVDC项目建设,旨在优化产业布局和国有资本结构 [4][7] 公司财务状况 - 2023-2024年公司扣非净利润累计亏损2.68亿元(1.12亿+1.56亿),同期亚星新材料净利累计亏损1.38亿元(0.66亿+0.72亿) [1][6][7] - 2025年Q1营收1.99亿元(同比+5.61%),净亏损4604.51万元(同比-31.12%),资产负债率升至80.5% [6] - 自2009年起连续16年未分红 [2][6] 业务转型与项目进展 - 公司正从传统化工向新材料转型,重点推进4.5万吨高端新材料、1.2万吨水合肼等项目 [7] - 亚星新材料已建成首期CPE项目、12万吨/年离子膜烧碱和15万吨/年双氧水项目 [1][7] - 战投付款分两期:动能嘉元首投6000万、国运综改首投4000万,剩余资金待PVDC产线投产后可追加投资 [7] 行业与经营环境 - 公司主营氯化聚乙烯和烧碱,受行业周期性强、竞争加剧及需求疲软影响,产品价格低位运行导致盈利不佳 [6] - 2008-2024年仅2017和2022年实现扣非净利润盈利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