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智能

搜索文档
能空翻≠能干活,我们离通用机器人还有多远?
36氪· 2025-05-22 02:28
具身智能发展现状 - 具身智能成为AI领域热点方向,人形机器人作为载体受到重点关注 [1] - 2025年可能成为具身智能"元年",行业竞争集中在多模态和具身智能领域 [3] - 英伟达提出AI发展四阶段论:感知AI→生成式AI→自主智能体AI→物理AI [3] - 具身智能发展仍处于早期爬坡阶段,离通用机器人还有较大距离 [31][32][33] 技术演进路径 - 大模型带动具身智能研究从精密控制向智能化、通用化方向迈进 [4] - 计算机视觉研究人员转向具身智能领域,因大模型提升了对物理世界的理解能力 [5] - 自动驾驶技术积累为具身智能提供重要基础,两者在感知、规划、控制模块高度相似 [15][16] - 具身智能系统需要具备世界模型和自我模型两大核心内部模型 [21][22] 商业化落地挑战 - 硬件成本和开发门槛居高不下是制约普及的关键因素 [10] - 垂直场景优先落地,工业、检修、家庭陪护是最具潜力的三大应用方向 [41][42][44] - 实验室精度与工业需求存在两个数量级差距,需持续提升系统精度 [40] - 早期商业化需配套大客户提供真实反馈和场景打磨 [39] 关键技术瓶颈 - 数据瓶颈是最大痛点,真实数据采集速度跟不上模型训练需求 [47][48] - 计算资源限制和模型架构挑战制约系统性能提升 [46] - 仿真环境难以完全还原真实世界物理特性,影响数据质量 [52] - 需突破自监督探索、生成式合成数据、少样本学习等数据解决方案 [53] 未来发展趋势 - 从性能优化转向适应性设计,强化环境适应能力 [55] - 从确定性控制转向概率性思维,应对现实世界不确定性 [55] - 从工具属性转向伙伴属性,实现更自然的交互协作 [55] - 模仿学习与强化学习融合、多智能体协作将成为重要突破方向 [59][60]
特斯联冲刺港交所IPO:三年营收三连跳,业绩增长受瞩目
搜狐财经· 2025-05-21 09:43
财务表现 - 公司近三年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达58%,2024年单年业绩增长83.2%,增速领跑AI行业[1][3] - AI产业数智化业务收入从2023年的6.24亿大幅上涨162.9%至2024年的16.4亿,占总收入89%[3] - 三费费用率从76.9%降至45%,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38天缩短至104天,运营效率显著优化[3] - 2025年初完成D++轮6.485亿元融资,引入国有资本与产业基金战略注资[3] 业务战略 - 更新三大战略板块,深度挖掘空间智能应用场景,客户结构进一步优化[1] - 首次系统披露空间智能战略框架,以AIoT领域模型、基础设施及智能体三位一体技术矩阵发力空间智能领域[4] - 全球布局覆盖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积累合作800多个客户,总客户数达342家[4] - 在手订单高达23亿元,技术方案具备国际化适配能力[1][4] 行业定位 - 增长速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印证公司在AI产业数智化转型浪潮中的核心卡位能力[3] - 从AIoT侧推动空间智能发展的独特路径填补市场软硬件结合标杆的生态位[4] - 有望凭借技术优势与商业化潜力成为中国AIoT第一股[4]
亿道信息(001314) - 2025年5月20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20 10:50
公司基本信息 - 投资者关系活动类别为现场参观,参与人员有博时基金、国联基金、国海证券,时间为2025年5月20日,地点在公司会议室,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乔敏洋等 [2] 公司业务介绍 - 公司是以产品定义、研发设计为核心的智能电子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商,业务分为加固智能终端和消费类智能终端 [2] - 加固智能终端形态包括加固笔记本电脑等,应用于智能制造等场景;消费类产品包括PC等,服务品牌及企业客户,提供全流程服务 [2] - 旗下亿道数字致力于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专注人工智能等领域,吸纳培养创新人才 [2] 公司核心优势 - 平台型研发优势:构建全方位产品开发设计体系,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 [3] - 产业资源整合优势:依托研发优势,有多样化元器件选型方案和广泛供应商网络,采购有规模效应 [3] - 数字化、柔性化生产制造能力:构建“研发-生产制造”深度协同的柔性制造体系,采用“自有工厂+外协工厂”模式,以数字化管理为核心,引入AI技术 [3] - 优质客户资源优势:深耕市场,投入研发,满足客户个性化与差异化需求 [3] - 人才团队优势:构建成熟规范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中层管理团队,形成稳定管理架构 [3] 2024年利润影响原因 - 推动战略转型,加大研发投入,影响短期利润数据 [3] - 募投项目亿道大厦投入使用,前期折旧及摊销成本影响利润 [4] - 推进国际化进程,加大渠道拓展力度 [4]
亿道信息(001314) - 2025年5月1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19 11:12
公司概况 - 公司是智能电子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商,业务分加固智能终端和消费类智能终端 [2] - 加固智能终端包括加固笔记本、平板等,应用于智能制造等场景 [2] - 消费类产品含 PC、平板等,服务品牌及企业客户,提供全流程服务 [2] - 旗下亿道数字专注人工智能等领域,吸纳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2] 国产化需求 - 国产化行业应用方向是“2 + 8”体系,“2”指党、政,“8”指八大行业 [3] - 党政国产化进程启动早,金融等关键行业起步晚、需求复杂、需求量大、市场空间广 [3] - 2024 年公司国产化产品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136.1%,将把握机遇扩大市场规模 [3]
引入导航智能体,智能眼镜或成下一个“入口级”终端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16 12:34
合作动态 - 高德地图与智能眼镜厂商Rokid合作推出基于全场景智能眼镜的导航智能体应用NaviAgent [1] - 合作将骑行导航功能整合到Rokid Glasses智能眼镜中 实现"手不离车"的动态场景导航体验 [1] - 导航功能包括红绿灯信息提示 后方来车监测 语音添加途径点 路线推荐等多样化服务 [1] - 双方计划将生活服务 文旅景区等内容融入智能眼镜 如周边商家优惠 景区导览等功能 [2] 技术发展 - 新一代智能眼镜融合语音 图像识别 翻译 拍摄等多模态能力 从功能演示走向实用场景 [3] - 智能眼镜通过语音 手势 头动等交互方式 在双手被占用时展现出成为下一代智能终端的潜力 [3] - 产品发展方向从基础硬件叠加逐步转向智能辅助与智能助理 未来可能成为智能协同与计算终端 [3] 市场趋势 - 智能眼镜行业经历低迷期后正进入发展上升期 受技术革新和市场需求驱动 [3] - Rokid旗下带显示功能的AI眼镜过去三个月全球已交定金订单超25万台 [3] - 华为计划发布集成AR导航 健康监测等功能的智能眼镜新品 苹果智能眼镜发布时间或提前至2026年末 [3] 战略布局 - 高德地图CEO表示导航智能体标志着出行服务从软件功能驱动向空间智能驱动的结构性跃迁 [2] - 公司将逐步构建环绕出行和位置服务的空间智能生态体系 [2]
高德地图与Rokid宣布达成合作 将推出基于智能眼镜的导航智能体应用
新浪科技· 2025-05-16 11:45
合作内容 - 高德地图与Rokid宣布合作推出全球首个基于Rokid Glasses的导航智能体(NaviAgent)应用,标志着高德Planner-Executor架构跨终端合作部署的开始 [1] - 合作将围绕出行和位置服务构建空间智能生态体系 [1] - 双方计划将生活服务、文旅景区内容融入Rokid Glasses,例如周边商家优惠信息、生活缴费、景区导览、历史文化讲解等功能 [1] 技术细节 - 融合高德AI导航智能体的Rokid Glasses支持"语音+视觉+环境感知"三维交互模式 [1] - 设备可切换步行、骑行、驾车三种导航模式,并实现导航过程中的无缝切换 [1] 公司表态 - Rokid创始人兼CEO祝铭明表示合作结合了Rokid技术优势与高德导航能力,旨在创造前所未有的智能眼镜导航体验 [2] - 高德地图CEO郭宁认为导航智能体标志着出行服务从软件功能驱动向空间智能驱动的跃迁 [2] - 高德地图强调通过与创新载体深度协同计算为用户出行创造更多价值 [2] 未来规划 - 智能眼镜导航方案是双方合作的起点,将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探索智能服务可能性 [1]
亿道信息:5月15日召开业绩说明会,投资者参与
证券之星· 2025-05-15 14:45
业绩表现 - 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48亿元,同比增长14.41%,净利润同比增长80.85% [2][7] - 扣非净利润-322.76万元,同比上升74.32%,毛利率17.04% [7] - 负债率30.39%,财务费用-461.57万元,投资收益23.4万元 [7] 业务突破 - 公司加大研发投入,深化产品设计体系,涵盖工业设计、结构设计、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提升技术实力 [2] - 加大市场拓展力度,积极导入优质客户,提升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质量,增强客户黏性和满意度 [2] - 智能硬件产品主要包括加固智能终端(加固笔记本电脑、加固平板、加固手持终端等)和消费类智能终端(PC、平板、IoT及XR类产品) [4] 研发成果 - 报告期内研发项目和新申请专利数量增加,推出I行业终端、I企业工作台、I眼镜、I边缘计算大模型、I数字人、I Server等多项突破性成果 [5] - 2024年1月成立亿道研究院,联合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等机构,推动人工智能、感知技术、云计算等前沿科技研发 [5] - 与英特尔、超威半导体、联发科、高通、微软、谷歌等核心器件及技术原厂保持全方位合作,深度参与应用系统原型开发和验证 [6] 投资者权益与市值管理 - 自2023年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5958.62万元(2023年度及2024年度) [3] - 2024年度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9元(含税),现金分红总额1273.02万元 [3] - 未来将持续规范运作,专注主业,稳健经营,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和透明度,增强投资者认可度 [3] 研发优势 - 构建涵盖工业设计、结构设计、硬件设计到软件设计的全方位产品开发设计体系,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 [6] - 亿道研究院专注于人工智能、感知技术、空间计算领域,旨在通过长期科技投入构建核心竞争力 [6] - 吸纳培养研究加产品复合型创新人才,为公司未来发展赋能 [6]
亿道信息(001314) - 2025年5月15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15 11:02
业绩情况 - 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48亿元,同比增长14.41%,净利润同比增长80.85% [2] 投资者权益与市值管理 - 公司自2023年2月14日上市以来,仅2023年度及2024年度累计现金分红5958.62万元 - 2024年度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9元(含税),现金分红总额1273.02万元 [3] 业务产品 - 公司主要业务分为加固智能终端和消费类智能终端 - 加固智能终端产品包括加固笔记本电脑、加固平板和加固手持终端及其他加固工控产品,应用于智能制造、交通运输等场景 - 消费类产品包括PC、平板、AIoT及XR类产品,服务品牌及企业客户 [4] 研发成果 - 报告期内研发项目和新申请专利数量增加,推出AI行业终端、AI企业工作台等多项突破性成果 - 2024年1月成立亿道研究院,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推动前沿科技研究开发 [5][6] 研发优势 - 构建涵盖工业设计到软件设计的全方位产品开发设计体系,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 - 与英特尔等核心器件及计算机技术原厂全方位合作,赢得技术领先及市场布局双重优势 - 2024年成立亿道研究院,专注人工智能等领域,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6]
英伟达豪赌“物理AI”:下一个风口,还是又一个GE Predix?
36氪· 2025-05-14 09:45
物理AI的核心概念与进展 - 英伟达正在构建"物理AI"平台级基础设施,重构从训练、仿真到部署的全链条,已与西门子、宝马、富士康、施耐德、欧姆龙、SAP、通用汽车等工业巨头合作[1] - 物理AI是连接感知与行动的中枢神经系统,包含三大关键能力闭环:训练大脑、虚拟教室、实际部署[5][16] - 物理AI代表"具身智能+空间智能+工业平台化+数据闭环"的融合体,是一个商业化可落地的"操作系统"战略[11] 物理AI与相关概念的差异 - 空间智能关注AI如何理解三维空间结构与物体关系,是具身智能与物理AI的感知底座[2][3] - 具身智能强调智能必须通过身体与环境互动获得,是物理AI的"生命核心"[4] - 物理AI更具系统工程特征和产业化倾向,整合空间智能与具身智能能力并形成平台体系[9] 英伟达的物理AI战略 - 采用"三台计算机"架构:训练大脑(GR00T)、虚拟教室(Omniverse)、实际部署系统[14][16] - 战略路径为"开发者优先+工具链先行",提供从Omniverse到DGX和Jetson的全套工具与算力基础设施[23] - 相比GE的Predix,英伟达平台更具开放性、模块化和轻量级部署优势,强调生态渗透而非平台锁定[27][28] 物理AI的产业应用与趋势 - 应用场景包括工业机器人、自动驾驶、智能工厂等大规模物理系统[9] - 已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场景,成为AI向物理世界延伸的系统性范式[11] - 需要跨越模型、数据、算力、接口等多层级协同演化,是十年以上的系统工程[37][38] 产业链参与建议 - 避免盲目跟风概念营销,需构建从研发流程到系统架构的整体能力[32] - 开发者应聚焦构建具备迁移性与泛化能力的模型训练架构[34] - 企业需掌握高质量物理世界数据,建立场景级数据闭环与反馈机制[35]
特斯联港交所IPO招股书:国产替代战略驱动订单突破23亿
搜狐财经· 2025-05-13 09:24
国产替代战略 - 国产替代是中国突破科技封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AI产业需构建自主可控的生态[1] - 特斯联的业绩展示中国科技企业在智能化浪潮中的动能及国产替代下的突围路径[1] 特斯联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18.43亿元,同比增长83.2%,AI产业数智化业务营收16.4亿元,同比增长162.9%[3] - 在手订单超23亿元,总客户数量342个[3] - 三费费用率从76.9%降至45%,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38天压缩至104天[3] 特斯联技术布局 - 以AIoT智算基础设施与领域模型为基础,叠加多模态大模型驱动的AIoT智能体[3] - 发布绿色智算体新版本,适配DeepSeek-R1/V3、Qwen、Llama等大模型,支持华为昇腾、昆仑芯等国产芯片[3] - 升级X-Stack智算云平台等四大平台,降低智能算力及模型应用门槛[4] 应用案例 - 通过绿色智算体完成摩托车行业首例DeepSeek融合案例,助力厂商智慧屏系统实现复杂推理任务[4] 未来展望 - 公司需将国产替代战略转化为产品竞争力,构建"空间智能时代"[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