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业4.0
icon
搜索文档
研判2025!中国不锈钢复合板行业发展历程、需求量、市场规模、重点企业及未来前景展望:智能制造和工业4.0战略推进下,不锈钢复合板规模超200亿元[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8-19 01:16
行业概述 - 不锈钢复合板是以碳钢基层与不锈钢覆层通过冶金结合形成的复合钢板 兼具碳钢的机械强度和不锈钢的耐腐蚀性 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焦化及电力设备制造领域[3] - 主要分为单面不锈钢复合板、双面不锈钢复合板、爆炸焊接不锈钢复合板、热轧不锈钢复合板和冷轧不锈钢复合板[3] - 工业化生产主要有两种方法 爆炸复合和热轧复合[4] 发展历程 - 行业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 最初以爆炸复合技术为主导 早期研发集中在军工和重工业领域[8] - 2003年济南钢铁集团率先开展热轧不锈钢复合板研发 2007年河南盛荣特种钢业等企业加入 扩大技术储备[8] - 2015年以来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 福建三明钢厂、广西柳州钢厂等地方企业布局 推动产能增长 目前国内具备生产能力企业超过40家[8] 市场规模与需求 - 中国不锈钢复合板行业市场规模从2019年95亿元增长至2024年179.5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达13.57%[1][17] - 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00.9亿元[1][17] - 需求量从2019年52万吨增长至2024年84万吨 年复合增长率10.07% 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93万吨[16] 产业链结构 - 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和设备 原材料包括碳钢、不锈钢等 设备包括爆炸复合装置、热轧机组等[10] - 中游为生产制造环节[10] - 下游应用领域包括石油化工、盐业、食品加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电力设备制造等[10] 原材料供应 - 2024年中国不锈钢粗钢产量为3944.11万吨 同比增长7.54%[11] - 2025年上半年不锈钢粗钢产量为2047万吨 同比增长5.36%[11] - 不锈钢复合板消费中304不锈钢占比83% 430不锈钢占比10% 316和317不锈钢合计占比4% 其他种类占比3%[14] 竞争格局 - 行业形成多元化竞争格局 以大型国有钢企与专业复合材料企业共同主导市场发展[20] - 南钢股份、太钢不锈等传统钢铁巨头依托完整产业链和规模优势占据重要地位[20] - 天力复合、宝钛集团等专业技术型企业聚焦军工、核电等特殊需求[20] - 弘雷科技、润邦新材等新兴企业布局新兴领域 开发超薄复合板等特色产品[20] 重点企业 - 南钢股份具备年产千万吨级钢铁综合生产能力 2024年钢铁制造与销售收入403.94亿元[22] - 太钢不锈是国内最大不锈钢生产基地 2024年不锈钢材营业收入699.98亿元 同比增长0.34%[24] - 天力复合是国内最早从事有色金属爆炸复合材料研发单位 产品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等领域[21] - 青山控股主要产品有不锈钢连铸、棒线材、板带钢等 产品应用于石油、化工、机械等领域[21] 发展趋势 - 高性能化方向:通过优化材料配比和复合工艺提升产品性能 纳米技术、激光焊接等先进工艺增强界面结合力[26] - 高效率方向:连续轧制、爆炸复合等先进工艺缩短生产周期 智能化制造技术提高产品一致性和良品率[27] - 环保化方向:无污染复合技术替代传统高能耗工艺 可回收材料应用降低资源消耗 轻量化设计减少材料使用量[28]
“啃功”了得!金盘科技“智造”新标杆——世界级漂浮式风电变压器下线;积极布局机器人赛道
上海证券报· 2025-08-18 19:17
公司概况 - 公司是国内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年营收近70亿元,产品覆盖风电、光伏、轨道交通等领域 [6] - 干式变压器产品应用于国内超180个风电场、230个光伏电站、177个轨道交通项目,海外覆盖80余个国家 [6] - 公司从单一变压器产品起步,逐步发展为多系列产品线,核心战略为"技术立身+数智赋能+前瞻布局" [6][13] 技术研发 - 在漂浮式海上风电领域取得突破,自主研发18XMW干式升压变压器创全球电压等级最高、容量最大纪录 [7][9] - 研发投入占比高:研发人员超400人(占总人数17%),拥有121项核心技术、284项有效专利 [8] - 设立电气研究院、智能科技研究总院、储能科技研究院等多研发机构,构建覆盖不同场景的技术体系 [8] 数字化能力 - 2019年全面启动数字化转型,已建成7座数字化工厂,深度融合数字孪生、AI、云计算等技术 [10][11] - 数字化工厂实现全流程仿真验证,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2020-2024年营收从242亿元增至69亿元 [10][12] - 对外输出数字化解决方案,累计订单超8亿元,获德国北德集团全球同行业首张数字化工厂认证 [11][12] 战略布局 - 产品覆盖终端各行业用电领域,早期切入轨道交通、地产、新能源等赛道形成先发优势 [14] - 2025年进军智能工业机器人领域,聚焦焊接、搬运、协作机器人三大细分赛道 [14] - 同步探索垂类大模型技术,通过AI+数字化制造平台推动智能制造转型 [14] 行业地位 - 国内外少数具备风电变压器生产能力的企业,海上漂浮式变压器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7][9] - 干式变压器替代传统油浸式产品趋势中占据技术优势,坚持安全环保免维护路线 [7][8] - 数字化工厂建设经验成为行业标杆,实现多品种小批量柔性定制化生产能力 [11][12]
天奇股份:智能装备业务引领扭亏 机器人布局筑牢增长后劲
证券时报网· 2025-08-18 15:02
核心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2.47亿元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583.17万元 较上年同期-7851.37万元大幅扭亏 同比增幅达171.11% [1] - 业绩增长核心引擎为智能装备业务订单密集履约 机器人产业战略加速落地为长期增长注入新动能 [1] 智能装备业务 - 智能装备事业部实现营业收入8.42亿元 同比增长23.22% [2] - 海外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17亿元 同比激增64.23% 占总营业收入33.44% 较上年同期19.36%占比显著提升 海外业务毛利率达24.78% [2] - 海外订单加速履约包括比亚迪印尼项目、宝马墨西哥项目、沃尔沃斯洛伐克项目 国内订单包括蔚来汽车、吉利汽车、大众汽车项目 [2] - 海外战略布局深化 在美国、日本、波兰、德国、匈牙利设立分支机构 报告期内新设天奇自动化泰国有限公司作为海外生产基地 [3] 锂电池循环业务 - 锂电池循环事业部实现营业收入1.37亿元 同比下降44.63% 但毛利亏损较上年同期大幅收窄 [4] - 行业政策允许符合标准的再生黑粉合法自由进口 解决原料供应痛点 [4] - 子公司天奇金泰阁与深圳市欣旺达再生材料有限公司合资设立江西欣奇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共建锂电池回收湿法冶炼产能 [4] 机器人业务布局 - 正式成立人形机器人事业部 深化产业战略布局 [5] - 与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签署合资协议 设立无锡天奇银河机器人有限公司 开展机器人本体研发制造及场景算法开发 [5] - 获颁"无锡市具身智能机器人工业数据采集与实训中心" 联动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数据采集标注与人才培养 [5] - 持续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工业场景落地应用 提供机器人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 [6] 行业前景 - 汽车智能装备赛道受益于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持续扩张 [6] - 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2025年销量预计1.24万台 2030年销量接近34万台 市场规模超过640亿元 中国成为产业链核心引擎 [6]
宏观:展望银发经济的结构性机遇
华泰证券· 2025-08-15 08:52
银发经济规模与人口趋势 - 2023年中国银发经济规模达7万亿元(占GDP6%),2035年预计升至19万亿元(占GDP10%)[1] - 2023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占比15.6%),2050年预计超3.8亿(占比30.9%)[1] - 中国抚养比2023年约40%,老年抚养比约20%[1] 消费能力与资产结构 - 60/70后群体因早期购房受益,2000-2020年全国房价年均增长8%,一线城市超10%[3] - 中国家庭资产中房地产占比达64%,45岁以上群体房产净值占比高[14] - 2020年家庭规模降至2.6人,55.7%老年人仅与配偶同住或独居[3] 政策支持与产业机遇 - 2024年政策推动适老化改造,城镇存量住房无电梯占比近70%[4] - 中国每万人医生/护士数量仅为发达国家60%/30%,医疗设施缺口显著[28][30] - 韩国2015-2024年药品零售额年化增速5.9%,高于总体零售增速5.1%[11] 国际经验借鉴 - 日本1990-2005年医疗保健支出年化增速2.6%,显著高于消费支出增速(-0.2%)[1] - 日本家庭营养品支出1990-2005年年化增速达10.1%,医疗相关支出持续增长[10]
打造中德人才技术双向流动新通道 加速产业协同合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3 14:58
核心观点 - 中德双方通过企业对接交流会建立合作平台 聚焦金融科技 网络安全 智能制造 绿色能源等战略性产业 探索创新要素融合与价值共创路径 [1][2] - 德方计划在中国设立分支平台 打造人才技术双向流动通道 中方提出共建交流平台 双向赋能企业海外发展 联合培育示范项目三项倡议 [1][2] 合作框架与机制 - 活动由德国中德共创中心与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组委会率团参加 中方企业包括飞渡科技 凤凰卫视 微展世 德力光谱新能源等 [1] - 中德共创中心采用"教育+产业+投资"三位一体模式 形成从院校联合办学到企业联合培训再到产业共同孵化的闭环合作机制 [2] - 出海基地将深化平台服务功能 畅通官方合作渠道 护航两国企业实现技术共研 市场共拓 生态共建 [2] 产业聚焦领域 - 双方聚焦金融科技 网络安全 智能制造 绿色能源等战略性产业 [1] - 德国作为欧洲工业4.0引领者 其技术生态与市场价值是中国企业全球化重要支点 [1] - 北京作为中国数字经济高地 在人工智能 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技术积淀与德国数字化升级需求形成深度互补 [1] 具体合作举措 - 共建常态化专业化双向合作通道 定期开展供需对接 主题沙龙 项目路演等活动 [2] - 整合欧洲服务资源网络 为中国企业出海和外企来华投资提供一站式本地化服务 [2] - 探索在德国设立海外服务站 打造重点产业领域合作标杆案例并向欧洲更多国家推广复制 [2]
打造中德人才技术双向流动新通道,加速产业协同合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3 12:22
活动概况 - 德中企业对接交流会于2025年8月8日在北京数字经济企业出海创新服务基地举办 由德国中德共创中心和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组委会率团参加 [1] - 活动以对接 合作 共创为宗旨 聚焦金融科技 网络安全 智能制造 绿色能源等战略性产业 [1] - 中方参与企业包括飞渡科技 凤凰卫视 微展世 德力光谱新能源等代表 [1] 中德合作机制建设 - 中德共创中心计划在中国设立分支平台 打造中德人才技术双向流动新通道 [1][2] - 中心专注于教育+产业+投资三位一体模式 已形成从院校联合办学到企业联合培训 再到产业共同孵化的闭环合作机制 [2] - 大兴经开区平台公司提出共建中德企业交流平台 开展常态化供需对接 主题沙龙 项目路演等活动 [2] 产业合作领域 - 德国作为欧洲工业4.0引领者 其技术生态与市场价值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的重要支点 [1] - 北京在人工智能 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技术积淀与德国数字化升级需求形成深度互补 [1] - 合作重点聚焦智能制造 数字经济等领域 推动双方产业协同合作 [2] 企业服务举措 - 整合出海基地与中德共创中心欧洲服务资源网络 为中国企业出海和外企来华投资提供一站式本地化服务 [2] - 探索在德国设立海外服务站 共同打造中德重点产业领域合作标杆案例并向欧洲更多国家推广复制 [2] - 出海基地将深化平台服务功能 畅通官方合作渠道 护航两国企业实现技术共研 市场共拓 生态共建 [2] 企业参与情况 - 德方企业代表在分享环节介绍了核心业务与对华合作愿景 [2] - 中方企业代表展现出强劲合作意愿 [2]
印尼中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座谈会在雅加达举办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8-13 07:28
座谈会背景 - 2025印尼中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座谈会在雅加达阿拉扎大学举办 参会人员包括中印尼中文教育界 高校 中资企业代表及师生等百余人[1] 中文教育战略价值 - 阿拉扎大学校长强调工业4.0时代中文能力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中文教学与专业职业教育融合是培养产业需求人才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3] - 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任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黄金印尼愿景推进使印尼对兼具中文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增长[3] 企业实践与需求 - 印尼中国高速铁路有限公司通过系统化培训和百人翻译团队建设实现职业教育与技术转移深度融合 推动本土化运营[3] - 中国银行雅加达分行代表表示印尼对中文+技能人才需求激增 该模式提升青年语言能力并创造进入现代产业的机会[4] 合作成果 - 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与海尔印尼销售有限公司 印尼阿拉扎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签署应用中文人才培养谅解备忘录[4] - 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与中国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印尼德信钢铁有限公司签署共建中文工坊协议[4]
浙江力诺:20年专注一杯“老白茶”
全景网· 2025-08-13 05:51
行业背景与公司定位 - 工业4.0推动全球制造业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加速演进 [1] - 公司深耕阀门行业二十余年 定位为科技创新型企业 在国产化替代领域贡献突出 [1] - 公司跻身国内控制阀行业"十亿俱乐部" 成为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隐形冠军" [5] 发展历程与战略转型 - 2004年成立初期 九成订单来自造纸行业 [4] - 2008年启动第一次战略转型 从造纸专用阀向石化、化工、矿业场景渗透 [4] - 2014年新三板挂牌 2018年营收突破5亿元 2020年6月成功登陆创业板 [4] - 2022年投建82亩智能制造基地 实现产能大幅提升 [5] 技术创新与研发体系 - 公司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拥有107项授权专利 [9][11] - 依托省级企业研究院和工业设计中心 坚持自主研发与产学研结合 [10] - 研发投入从2021年2700万元增至2024年4200万元 增幅达55.6% [23] - 产品定位高端仪器仪表领域 区别于温州地区多数通用机械阀门企业 [9] 核心突破与国产替代 - 控制阀核心部件定位器国产化率不足10% 长期被国际巨头垄断 [12] - 2023年成立绵阳子公司联合西安交大攻克"卡脖子"技术 [12] - 2025年3月自研智能定位器量产 成为国内极少数实现控制阀全链路自主化企业 [13] - 在新疆煤化工项目中实现故障率下降40% 成为国产替代标杆案例 [13] 智能制造与数字化建设 - 智能制造基地采用华为云数据中心实现生产数据秒级反馈 [15] - 微软D365系统贯通研发至交付全流程 AI数字孪生平台支持远程实时监控 [15] - 数字化工厂项目与定位器等长周期项目陆续兑现价值 [23] 产业链整合与收购布局 - 2025年6月收购徐州化工机械100%股权 实现全产业链布局 [17] - 徐州阿卡拥有60余年机械制造经验和40余年调节阀设计经验 [17] - 收购助力公司拓展煤化工、石油化工、空分及深冷工况等高端应用领域 [18] - 完成工艺阀、调节阀、控制阀到智能定位器及检维修业务的全链条覆盖 [18] 企业战略与文化理念 - 采用"慢哲学"战略 专注控制阀领域20年沉淀 [22] - 建设1000㎡室内篮球馆及健身设施 提升员工福祉 [19] - 以白茶哲学比喻企业治理 强调时间沉淀与专注定力 [22] - 定位全场景服务商 重塑行业价值链 [24]
露笑科技,筹划赴港上市
中国证券报· 2025-08-12 12:52
公司战略与资本运作 - 公司正在筹划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以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和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1] - H股发行事项处于筹划阶段 具体细节尚未确定 后续信息以公司公告为准[1] 业务构成与行业前景 - 公司主营业务包括登高机业务、光伏发电业务、漆包线业务和碳化硅业务[1] - 登高机行业国内保有量已突破70万台 预计未来3年将保持较高增速达到150万台[2] - 公司光伏电站装机总量达81.31万千瓦 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区包括北京、河北、山西等地[2] - 碳化硅业务专注于6英寸导电型碳化硅衬底片的生产和销售[2]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37.17亿元 同比增长34.07%[2]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8亿元 同比增长97.03%[2] - 2024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26亿元 同比增长108.00%[3]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21亿元 同比下降192.50%[3]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8.59亿元 同比增长10.44%[4] - 2025年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806.4万元 同比增长21.95%[4] 资产与收益指标 - 2024年末总资产104.16亿元 同比增长8.10%[3] - 2024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61.22亿元 同比增长3.57%[3] - 2024年基本每股收益0.1347元/股 同比增长96.93%[3] - 2024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4.20% 同比上升1.98个百分点[3] - 2025年一季度末总资产105.08亿元 较2024年末增长0.88%[4] - 2025年一季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59% 同比上升0.24个百分点[4]
曾经430亿市值的明星3D打印公司,破产了
虎嗅· 2025-08-11 08:21
公司概况 - 金属3D打印机制造商Desktop Metal于2025年7月28日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申请破产保护 [1] - 公司巅峰市值近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30亿元),申请破产时市值缩水至不足5000万美元 [1] - 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创始团队包括A123 Systems创始人Ric Fulop和四名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2] 技术发展 - 专注于金属粘合剂喷射工艺研发,设备小巧且打印速度快,适应多样化场景需求 [3] - 2017年推出首款量产系统Studio System,售价12万美元 [3] - 2020年通过SPAC反向上市,估值被推至23亿美元,股价一度飙升至34.94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3D打印公司 [4] 资本运作 - 上市前完成4.38亿美元私募融资,估值达25亿美元 [4] - 2022~2024年间累计耗资3.7亿美元进行6起并购,包括3亿美元收购德国EnvisionTEC [6][7] - 收购专利中仅32%转化为量产技术,技术整合存在严重问题 [8] 财务状况 - 2021~2023年累计净亏损超10亿美元 [9] - 2023年管理费用激增217%,核心产品毛利率不足15% [8][9] - 2024年Q4自由现金流为-4800万美元,仅余现金1.1亿美元 [9] 市场表现 - 2022年美联储加息导致股价暴跌96% [9] - 2023年11月因股价长期低于1美元收到纽交所退市通知 [10] - 2023年核心工业客户采购延迟率超40%,订单可见度急剧恶化 [13] 行业影响 - 3D打印行业经历投资过热阶段,大量资本涌入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1] - 金属增材制造行业面临技术研发瓶颈和商业化困难,进入调整期 [14] - 多家通过SPAC上市的科技企业相继破产或退市,包括Velodyne Lidar和Fast Radius [14] 破产过程 - 2024年4月被以色列Nano Dimension以1.793亿美元收购,仅为巅峰市值3% [11] - 收购后因法律纠纷导致进程波折,最终于2025年4月2日完成交易 [11] - 2025年7月28日申请破产保护,出售部分子公司并处置剩余资产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