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减排
icon
搜索文档
英科再生:5月12日召开业绩说明会,投资者参与
证券之星· 2025-05-13 10:44
公司业绩 - 2024年度营业收入29.24亿元,同比增长19.0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7亿元,同比增长57.07%,扣非净利润2.69亿元,同比增长41.54% [2]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7.93亿元,同比增长25.1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72亿元 [2][8] - 2024年成品框收入13.12亿元,同比增长24.37%,装饰建材收入9.16亿元,同比增长31.55%,粒子收入3.09亿元,PET产品收入3.41亿元,环保设备收入0.33亿元 [3] 业务布局 - 公司扎根可再生PS、PET两大优质赛道,涵盖回收、再生、利用三大业务板块,形成"成品框、装饰建材、PET产品、粒子、环保设备"五大主营产品矩阵 [2][3] - 越南工厂一期项目满产满销,二期项目正在建设中,多元化海外基地布局增强了供应链韧性和灵活性 [4] - 成品框、装饰建材等高附加值家居消费品营收占比超75%,毛利率约30% [3] 市场拓展 - 公司大力开拓装饰建材渠道,开发海外零售店,拓展大客户,参与国际展会,采用数字营销手段加强新客户开拓 [5] - 通过全球化渠道网络面向全球市场营销,2024年关联交易金额仅394.03万元 [9] 可持续发展 - 2024年通过塑料回收再生减少碳足迹299,171.53吨CO2e [7] - 推行绿色能源技术,铺设光伏发电系统并配备UPS储能设备 [7] - 在生产、仓储、物流、办公等各环节推进全面绿色发展,探索绿色金融 [7] 机构预测 - 中信证券预测2025年净利润3.14亿元,2026年3.87亿元,2027年4.53亿元,目标价30元 [14] - 华泰证券预测2025年净利润3.11亿元,2026年3.51亿元,2027年4.00亿元,目标价26.61元 [14] - 东吴证券预测2025年净利润3.86亿元,2026年4.58亿元,2027年5.41亿元 [14]
第四次中日碳减排政策对话成功举行
快讯· 2025-05-13 10:19
金十数据5月13日讯,5月12日,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日本经济产业省在北京成功举办第四次中日碳减 排政策对话。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袁达和日本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首席国际碳中和政策统括调 整官木原晋一共同主持会议。袁达秘书长围绕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进 零碳园区建设、推进节能降碳工作、加快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和完善绿色转型支持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政策 宣介解读。双方一致认为,要以两国领导人关于深化绿色发展合作的重要共识为指引,以积极有为的姿 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更高水平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推动两国绿色低碳发展合作不断迈上新台 阶。 第四次中日碳减排政策对话成功举行 ...
研判2025!中国化工行业碳中和技术行业产业链、相关政策及行业现状分析:政策引领转型,技术突破助力低碳未来[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12 01:29
行业碳排放与技术进步 - 2024年中国化工行业碳排放量达15.8亿吨,同比增长1.28%,增速较2023年下降6.31个百分点,显示碳排放强度增长显著放缓 [1][12] - CCUS技术商业化加速: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年捕集量突破170万吨,中国石油吉林油田累计埋存二氧化碳超350万吨,居全国第一 [1][12] - 新能源技术突破:恒力石化建成全球最大单套光伏发电装置(年发电量1.8亿千瓦时),万华化学投产全球首套水电解制氢装置(绿氢产能10万吨/年) [1][12] 政策支持与标准建设 - 2024年8月《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提出:2024年发布70项碳核算等国家标准,2025年形成三位一体碳排放核算体系,建设100家企业和园区试点 [8][9] - 2024年7月《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目标:到2027年培育5家世界一流企业、5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建20家优势化工园区 [9] - 2024年7月《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规划:到2027年制修订30项以上智能制造标准,覆盖安全生产、绿色低碳等关键场景 [9] 技术应用与装备创新 - 工信部2024年推荐12项石化化工节能降碳技术,包括高效尿素合成工艺(能耗<650kg/t尿素)、橡胶串联密炼技术(混炼时间缩短30%)、全重力平衡油气水处理技术(零VOCs排放) [14][16] - 乙烯裂解炉节能陶纤衬里材料通过热防护涂层技术实现抗高温冲刷,替代耐火砖且无需烘炉操作 [16] - 硫铁矿制酸系统协同利用有机废硫酸技术实现炉温精确调控(950-1050°C),完全替代天然气调节 [16] 重点企业动态 - 中材节能2024年营收23.24亿元(同比-24.21%),净利润0.08亿元(同比-94.7%),但在余热发电领域保持国内领先,服务200多条水泥窑生产线 [18] - 远达环保2025年Q1营收8.79亿元(同比+4.53%),净利润0.40亿元(同比+26.83%),其10万吨级碳捕集装置连续运行超16000小时创行业纪录 [20] - 万华化学通过逆向一体化布局拓展新能源材料,如正极材料和电解液领域,强化产业链协同 [18] 未来发展趋势 - 技术创新方向:生物基材料替代化石原料、电化学反应/膜分离等低碳技术研发、产品全生命周期回收技术 [22] - 产业链整合: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原料→材料)、多产品协同模式、与新能源/环保领域深度融合构建绿色供应链 [23] - 市场格局变化:碳政策差异化驱动全球化布局、新能源材料/绿色消费材料受关注、CCUS技术先发企业获成长机遇 [24]
乳业ESG进阶背后:信披缺口暴露减碳短板 平衡经济效益需内外兼修
中国证券报· 2025-05-11 21:10
ESG理念渗透乳制品行业 - 乳制品行业正经历绿色变革,头部上市乳企MSCI ESG评级位居行业前列,H股上市公司碳排放信息披露全面细致,A股上市公司碳排放强度降幅超预定目标 [1] - 行业在碳排放信息披露和减碳实践上取得阶段性突破,但全价值链减碳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范围三碳排放核算覆盖率低,包装回收、供应链碳管理等环节技术标准缺失 [1] - 构建覆盖从饲草种植到终端消费的全生命周期碳管理体系,建立可量化的ESG价值转化机制,是乳企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路径 [1] 碳排放信息披露进展 - 上市乳企ESG信息披露改善,9家H股上市乳企均已披露ESG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A股上市乳企中阳光乳业、皇氏集团等7家尚未披露首份ESG报告 [1] - 11家披露2024年ESG报告的A股上市乳企中,伊利股份、新乳业等5家明确披露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范围一和范围二数据 [2] - H股上市乳企在碳排放披露方面整体表现优于A股,蒙牛乳业、中国飞鹤等4家明确披露了范围三数据,核算范围涵盖运营、配送、差旅等细化指标 [3] 减碳实践成效 - 新乳业2024年工厂端减排二氧化碳27736吨,庄园牧场2024年范围一、范围二碳排放量较2022年分别降低1.4%、1.3% [2] - 伊利股份2030年单吨产品碳排放强度较2012年减少50%的目标已在2024年超额完成,新乳业2024年1千克乳品加工碳排放强度相比2021年下降25% [3] - 蒙牛乳业2024年评估了价值链上下游温室气体排放源,已完成对现代牧业、中国圣牧两个核心原奶供应商的采购原奶碳排放核算工作 [4] 全价值链减碳挑战 - 范围一、范围二披露率提升,但范围三信息披露缺位,暴露出全价值链减碳与核算短板 [4] - 碳排放监测核算存在难点,碳足迹来源覆盖不足、中小乳企体系建设和执行不完善等问题长期存在,可持续包装成本高、回收率低、行业壁垒多 [4] - 伊利股份2024年已完成范围三盘查目标,对全部核心原奶供应商进行碳盘查,计划2030年完成对全部核心原辅料供应商的碳盘查,截至2024年末已完成47.2% [5] ESG与品牌溢价 - 2024年头部乳企将ESG实践成果和关键绩效融入品牌战略,伊利股份提供6款碳中和产品和多款减碳产品,蒙牛乳业完成多款产品碳中和认证工作 [6][7] - 当前市场尚未成熟到消费者愿为ESG买单,但ESG做得好能提升品牌好感度,需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降本增效,将ESG优势转化为长期价值 [7][8] - 乳制品企业需从内部管理、外部融资、品牌价值和市值管理等多方面,找到ESG实践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点 [8]
稀土龙头ESG报告公布,北方稀土排放最高、增幅最大 | ESG信披洞察
新浪财经· 2025-05-09 06:46
稀土行业ESG报告核心观点 - 国内五大稀土龙头均发布2024年ESG报告,披露内容涵盖能源消耗、气候变化、环境及社会指标,但披露标准不统一[1] - 厦门钨业ESG报告篇幅最长(204页),盛和资源最短(85页),其余公司报告页数分别为北方稀土150页、广晟有色118页、中国稀土100页[1] - 五家公司均完整披露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包含范围一(直接排放)和范围二(外购能源间接排放)数据[1][3] 温室气体排放数据 - 北方稀土排放总量最高(104.07万吨CO₂当量),是中国稀土(3.89万吨)的27倍[3][4] - 排放量排序:北方稀土>厦门钨业(79.06万吨)>盛和资源(21.4万吨)>广晟有色(4.38万吨)>中国稀土[3][4] - 北方稀土范围二排放同比激增132%,总排放量同比翻倍,主因外购电力增长10.8%至81.97万兆瓦时[6] - 广晟有色是唯一排放下降企业(降幅8%),其余公司排放增幅:盛和资源62%、中国稀土26%、厦门钨业17%[6] - 厦门钨业范围三排放达576.14万吨,远超北方稀土的22.75万吨[6] 其他环境指标 - 厦门钨业废水排放量最高(437万吨),其次为北方稀土171.99万吨、盛和资源71.88万吨、中国稀土35.4万吨,广晟有色仅披露工业废水102.98万吨[8] - 研发投入:北方稀土16.04亿元居首,厦门钨业14.56亿元次之,盛和资源3.96亿元、广晟有色1.2亿元、中国稀土0.58亿元[8] - 环保投入:北方稀土6.48亿元独占鳌头,超过其余四家总和(2.74亿元),厦门钨业1.27亿元、中国稀土0.59亿元、广晟有色0.47亿元、盛和资源0.41亿元[8][9] 碳减排措施 - 北方稀土建成5.93兆瓦光伏电站(年发电700万千瓦时),配套光伏停车场及充电桩,年省煤860吨[10] - 广晟有色通过天然气改造项目节省5.93万立方米天然气,减排123吨CO₂,清洁生产审核年减排832吨CO₂[10] - 厦门钨业子公司光伏装机达6MW,购入3471万kWh绿电,金龙稀土优先采购核电/风电/水电[10] - 盛和资源乐山基地设备升级年省天然气40万立方米,减排850吨CO₂[10] - 中国稀土子公司光伏项目投用,新型电机省电32.23%[12] 行业背景 - 金属生产占全球能源相关排放10%,矿石品位是影响环境足迹的关键因素[2] - 温室气体范围三排放包含价值链中所有间接排放,如原材料采购、物流及员工通勤等[7]
国轩高科(002074) - 002074国轩高科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08
2025-05-08 09:58
公司运营与财务 - 2024 年研发投入 29.29 亿元,同比增长 5.83%,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 8.28% [4] - 2024 年海外收入占比 31.09% [5] - 2024 年整体毛利率为 18%,得益于产品结构优化、海外市场拓展及成本控制 [31] - 2024 年全年出货约 63GWh,动力出货占比约 65%,储能出货占比约 35% [40] - 拟以实施权益分派股权登记日的总股本扣除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中的回购股份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 10 股派发现金红利 1.00 元(含税),不送红股,不转增股本 [11] 社会责任与 ESG - 2024 年全年对外捐赠 2,648 万元,多领域践行社会责任 [3] - 聚焦 ESG 战略,力争 2027 年运营碳达峰、2040 年运营碳中和 [10] - 优先选择环保表现优秀的供应商,设立供应链年减碳 5%的目标,推动电芯主材供应商开展产品碳足迹认证 [20] - 金寨工厂通过 TUV 莱茵认证,成为业内首个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制造零碳工厂 [21] 产品与技术 - 推出 G 刻、星晨等第三代高性能动力电池产品,发布第一代全固态“金石”电池,面向商用车市场推出 G 行品牌系列,加速研发新细分市场产品组合 [6] - G 刻电池采用 5C 超级快充技术,9.8 分钟内充电至 80%,15 分钟内充电至 90% [16] - 储能产品获国标 GB、美标 UL 等多项国际权威安全认证 [12] - 建立 AI 控制塔平台和大数据智能预警系统,实现生产监控和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安全保障 [18] - 建立全链条自主研发体系,磷酸锰铁锂材料压实密度和低温性能显著提升,加速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研发 [25] - 累计申请专利 10,556 项,其中发明专利 4,622 项(含 303 项国外专利),主持及参与标准制定共计 92 项 [29] - 产品均符合相关标准,是新强标牵头起草单位之一 [30] - 构建涵盖多种形态的半固态电池产品体系,推出车规级全固态电池“金石电池” [35] 市场与客户 - 乘用车客户结构优化升级,与国内主流车企建立合作,产品配套向中高端渗透,拓展海外市场 [26] - 在商用车领域与吉利商用车、一汽解放等多家头部车企合作,与三一重卡联合开发的 MTB“魔塔电池”第二代产品量产 [22] - 2024 年在新能源物流车市场电池装机量位居第二,重卡细分市场占有率突破 4% [33][34] - 储能产品覆盖欧洲、非洲、美洲、亚太等全球重要市场,Gotion Grid 5MWh 储能液冷集装箱循环次数可达 15,000 次以上,可实现系统运行寿命 20 年以上,支撑储能 35%的出货占比 [24] 产能与供应链 - 稳步推进全球化产能布局,国内产能建设聚焦保供增效 [7] - 将原 UC 工厂建设产能由年产 20GWh 变更为年产 28GWh,预计 2026 年底可达使用状态 [17] - 打造全球一体化供应链管理体系,建立供应商资格认证与准入标准,构建本地化供应链能力,强化与战略供应商协同 [13] - 截至报告期末,越南电芯工厂已建成并投产,摩洛哥、美国伊利诺伊州和斯洛伐克的工厂均在稳步推进 [40] 风险应对与发展策略 - 通过平衡外币资产、外汇套期保值等举措规避外汇市场汇率波动风险 [15] - 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升级智能制造、协同供应链减碳及强化循环回收实现业务增长与碳减排目标协同 [19] - 通过海外产能与供应链体系搭建应对中美关税战可能带来的长期影响 [32] - 搭建国际运营风控体系,围绕友好国家探索新应用场景,完善海外供应链与售后体系应对海外项目风险 [39][40] - 资本开支聚焦海外项目落地和国内产线升级扩容 [38] - 推进产品技术升级、客户结构优化,打造精益管理体系,采取成本管控措施驱动盈利增长 [36] - 通过发行存托凭证、引入战略投资者、银行贷款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 [37]
真兰仪表(301303) -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20250508
2025-05-08 09:50
公司基本信息 - 证券代码 301303,证券简称真兰仪表 [1] - 2025 年 5 月 8 日下午 15:00 - 16:00 通过全景网“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召开业绩说明会 [2] - 接待人员包括董事长、总裁李诗华等 4 人 [2] 社会责任与 ESG - 2025 年 4 月 24 日披露的年度报告公告事项中已发布《真兰仪表 2024 年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报告》 [2] - 2024 年通过安装光伏板等一系列措施推进社会责任担当和可持续发展,对外捐赠 90,000 元 [4] 市场与业务发展 - 以全产业链业务发展模式为基础,从传统业务拓展到智能领域,将利用全产业链和规模优势降本增效,扩大业务范围,巩固市场份额 [3] - 利用国际品牌与销售网络优势,加大国际市场投入,扩大海外业务份额 [3] - 积极开拓水表、汽车零部件业务等第二增长曲线 [3] - 2024 年新增汽车零部件业务收入 5900 万元,占总营收 3.93%,未来将加大投入,开拓合作机会 [7] - 2024 年 5 月开始布局水表业务,2025 年将加大力度开拓,预计营收较 2024 年有一定增长 [9] - “真兰仪表科技有限公司燃气表产能扩建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从 2025 年 4 月延长至 2026 年 6 月,截至 2024 年底已累计投入 19,201.86 万元 [9] 股价与市值管理 - 股价受多重因素影响,公司未来不排除采取回购股票、大股东及核心高管增持等方式维护市值稳定,但无明确意向和决议 [3] - 2025 年 2 月发布《市值管理制度》,涉及多项市值管理工具,包括股份回购,公司关注股价表现并研究工具使用可行性 [5][7] 业绩情况 - 2023 年营业收入 1,344,82.89 万元,净利润 31,389.14 万元;2024 年营业收入 1,501,21.94 万元,净利润 32,067.78 万元;累计分红 20,732 万元,2025 年 4 月预计分红 10,220 万元 [5] - 2025 年一季度营业收入 32,931 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21.62%,净利润 7,074.20 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10.54% [8] 研发投入 - 在上海、北京等地建立多个研发中心,近三年研发费用占比平均为 6.84%,2024 年研发投入 10,495.72 万元,同比增长 17.41% [10] - 在多种产品研发及认证上持续投入,保持产品竞争优势 [10][11] 其他 - 公司生产的主要产品及相关零配件目前暂不涉及直接从美国本土进口 [6] - 2024 年度暂没有出口美国的业务 [9] - 分红比例依据盈利和经营情况制定,近三年分红额度保持增长,2022 - 2024 年分别分红 6,424 万元、10,220 万元、14,308 万元 [7]
昊华科技20250506
2025-05-06 15:27
纪要涉及的公司 昊华科技、中化蓝天、巨化、三美、瓮福公司、霍尼韦尔、新南院、西南院梅山基地、新川院、首钢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财务数据 - 2025年一季度,昊华科技营收31.57亿元,同比增长10.96%;净利润2.14亿元,同比增长21.67% [2][3] - 2024年总资产301.51亿元,归母净资产171.19亿元,营业收入139.66亿元,净利润11.05亿元,同口径比较净利润与去年基本持平 [3] 业务板块表现 - **制冷剂板块**:表现亮眼,均价42,000 - 43,000元/吨,高于同行;一季度毛利率同比增16个百分点至43%,收入约6.86亿元,毛利近3亿元,同比翻倍;主要因产品结构、配额利用率差异及生产基地统计差异 [2][4][6][7] - **聚合物板块**:一季度亏损近1,000万元,同比减少约5,000万元;2024年晨光院聚合物板块亏损约4,500万元,与2023年相比下滑近2亿;受折旧、产能爬坡、竞争加剧影响,预计明后年向好 [2][10][16][17] - **电解液业务**:价格改善但受产能释放影响,一季度毛利亏损约2,400万元,同比亏损增加50%;四川新能源10万吨电解液项目刚投产,受折旧和费用化利息拖累盈利 [2][7][17] - **高端制造板块**:一季度毛利同比降18.6%,毛利率降至8.7%,受政策性因素产品未及时交付致库存积压;4月开始回升,特品业务好转;未来发展趋势乐观,国防开支预算占比增加带来前景 [2][12][20][25] - **电子化学品板块**:发展良好,一季度毛利润增长25% - 26%,电子特气表现突出 [4][37] - **工程技术业务**:在手订单接近40亿元,足够支撑未来两三年工作;催化剂项目预计今年投产,将增加催化剂需求 [4][33][34] - **航空化工材料**:保持良好增长势头,西北院和海化院等相关业务均有增长 [5] - **碳减排板块**:2024年上半年利润同比增长30%以上,全年几乎无增长,一季度毛利下降;与工程进度、收入确认准则有关 [31] 其他企业情况 - 中化蓝天上市部分一季度业绩同比增长约200%,制冷剂均价比巨化高1万多元,因专注高端应用及客户直销;通过联营和合营企业获稳定投资收益 [2][11][15]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2025年多个项目进入折旧期,总投资约21亿元,预计折旧增加30%以上,对整体盈利有负面影响 [4][18] - 产品定价机制分暂定价和事后核定价格,市场化竞价机制引入对企业有利 [26][27] - 一季度报表库存增加因特品需求恢复但未拿货,临潼院4月商品库存达2亿2,700万元,年初为1亿4,000万元 [28] - 新川院碳检测及PSA变压吸附技术在新疆大型煤化工基地建设中有旺盛需求,公司积极参与招标 [35] - 首钢项目自2017年起持续使用浩华科技产品,长期合作带动相关配套产品和服务增量贡献 [36] - 投资者可参加本周五下午策略会与公司领导交流获取详细信息 [41]
上峰水泥(000672) - 2025年4月28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06 03:56
会议基本信息 - 会议类型为业绩说明会,时间是 2025 年 4 月 28 日,地点在杭州市文二西路 738 号西溪乐谷创意产业园 [2][3] - 参与单位包括泓德基金、大成基金等众多机构投资者以及陈雄威等个人投资者,上市公司参会接待人员有董事长兼总裁俞锋等 [2][3] 业务经营情况 2024 年度及 2025 年一季度业务数据 - 2024 年生产熟料 1515.99 万吨,下降 4.40%,外销熟料 420.95 万吨,下降 9.91%,熟料销售毛利率 21.97%,上升 1.32 个百分点;生产水泥 1659.22 万吨,下降 1.65%,销售水泥 1653.64 万吨,下降 1.46%,水泥销售毛利率 24.23%,下降 1.15 个百分点;全年营收 54.48 亿元,下降 14.83%,净利润 5.92 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 6.27 亿元,下降 15.70%,扣非后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 4.74 亿元,经营性净现金流 10.39 亿元,基本每股收益 0.66 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7.09%,经营业务综合毛利率 26.16%,销售净利率 10.86% [3] - 2025 年一季度营收 9.51 亿元,增长 4.64%,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 0.80 亿元,增长 447.61%,扣非后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 0.60 亿元,增长 200.61%,经营性净现金流 0.84 亿元,增长 686.27%,基本每股收益 0.09 元,增长 0.73 个百分点,综合毛利率 27.41%,增长 5.05 个百分点,销售净利率 7.28%,增长 9.54 个百分点 [4] 各业务板块表现 - 主业方面,西北区域联合收购新疆博海水泥,华东区域提升基地综合竞争力,西南区域生产线能耗工艺指标达行业先进水平 [4] - 骨料业务保持高利润率,推进新骨料生产线项目;环保业务强化管理,开拓固废市场,完成怀宁上峰环保协同处置项目;物流业务服务主业,外部海运运输体量增长 4.33% [5] - 光伏新能源方面,推进项目开发,电站运行稳定,拓展充电桩业务,完成管理平台开发,取得 4 项软著证书,2024 年光伏发电 1869.97 万度,增长 206%,储能放电量 107.45 万度,增长 128%,89%企业自用,减少外部电力支出 1007.4 万元,节约标煤约 5623 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15408 吨 [5][6] 成本控制情况 - 2024 年熟料可控成本下降 3.14 元/吨,水泥可控成本下降 2.10 元/吨,熟料平均标准煤耗降至 98.58 公斤/吨,下降 3.53 公斤/吨,熟料平均综合电耗 51.54 度/吨,下降 0.57 度/吨,水泥粉磨电耗 27.81 度/吨,下降 0.81 度/吨 [6] 主业链绩效 - 近五年销售毛利率和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7.83%)保持水泥行业上市公司第一,净利润率、人均营业利润、总资产报酬率保持前二、前三水平 [7] - 盈利能力提升空间:2025 年计划熟料可控成本再降 5 元/吨,水泥再降 3 元/吨;优化费用控制;抓住行业反弹和并购重组机会 [7][8] - 分红情况:2013 年上市未募资,已实施 11 次权益分派方案,累计分红 38.19 亿元(含回购);2024 年拟每 10 股派现 6.30 元(含税),合计 6 亿元(含税),占归母净利润 95.73%,股息率排水泥行业上市公司第一,A股公司前十;未来三年现金分红不低于当年归母净利润 35%,每年不低于 4 亿元 [8] 投资翼绩效 - 与专业机构合作进行新经济股权投资,聚焦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已投资 24 个项目,累计投资额超 17 亿元,2024 年股权投资净利润贡献比例达 22.6%,五年累计盈利 5.3 亿元 [9] - 晶合集成项目获投资收益 1.66 亿元,光智科技等多家公司有上市相关进展 [9] 战略规划 - 适度加大股权投资业务投入,坚持提升主辅业产业链效率,形成建材材料产业链与股权投资业务链双轮驱动格局,力争培育第二成长曲线业务,形成“三驾马车”协同发展格局 [10] - 2025 年聚焦主业提质增效,深化股权投资,提升业务规模实力与竞争力,培育转型新业务 [10] 提问环节要点 业务利润与分红 - 2024 年水泥熟料主业利润贡献占比约 55%,产业链延伸翼及投资翼各占约 22% [10] - 2024 - 2026 年每年现金分红不低于当年归母净利润 35%,不低于 4 亿元,不足时用历年未分配利润补足 [10][11] 行业政策与趋势 - 供给端政策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能结构,对下半年行业发展趋势有信心,因需求下降收窄、政策支持、行业自律提升、成本下降等因素 [11][12] 投资标的与策略 - 部分投资标的与产业政策匹配,一家已申报 IPO,两家进行资本化运作,未来往上游的上游布局 [13] 成本控制 - 2024 年建材主业营业成本下降 9.50%,生产成本和费用控制有优化空间,2025 年熟料成本降 5 元/吨,水泥降 3 元/吨,新能源业务降本效果将体现 [14] 区域盈利与项目 - 西南区域价格有望提升,西北区域毛利率居首,乌国项目经营好转 [14][15] 行业应对战略 - 采取稳健务实策略,降本增效,延伸产业链,适度进行新经济股权投资 [15] 骨料业务 - 骨料业务依托现有资源,目标年总产能 4000 万吨,中期毛利率降至 50%左右 [15][16][17] 市值提升 - 按新五年规划发展业务,保障基石建材业务,强化股权投资,培育第二成长曲线业务 [16][17] 水泥业务 - 去年水泥销量下滑低于行业水平因产能提升,未来并购聚焦华东、西北和西南区域 [17] 碳减排与交易 - 采取余热发电等措施减排,通过光伏替代传统电力,关注研究碳交易,制定低碳发展路线图 [17][18] 行业集中度与融资 - 行业并购重组未来会增加,融资首先考虑成本问题 [18] 未来投资规划 - 主业生产线提升竞争力,协同处置环保、物流、新能源业务升级,新经济股权投资加大力度,争取 2030 年总投资达 30 亿元,培育新质材料产业 [18][19][20]
发展绿色低碳供应链塑造外贸新优势
经济日报· 2025-05-01 23:45
绿色低碳供应链的核心观点 - 绿色低碳供应链是国际潮流和大势所趋,已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 [1] - 中国作为制造业出口大国,需主动布局绿色低碳供应链以筑牢外贸竞争新优势 [1] - 绿色低碳供应链强调减少碳排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1] - 覆盖商品设计、采购、生产、包装、销售、消费和回收全链条 [1] - 注重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碳减排过程中的协调配合 [1] 全球供应链绿色低碳转型的背景 - 发达国家跨国企业主动开展供应链脱碳工作,带动全球供应链朝低碳甚至零碳方向转型 [1] - 发达国家加速构建以碳排放为核心的贸易政策,如美国《清洁竞争法案》、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等 [2] - 区域贸易协定中环境规则约束强化,与贸易规则融合度提高 [2] - 发达国家制造碳关税、碳标签、碳减排认证等"碳壁垒",要求追溯产品全生命周期供应商信息 [3] 绿色低碳供应链的战略意义 - 有助于接轨国际贸易规则、应对国际"碳壁垒" [2] - 可减少合规成本,提升绿色贸易竞争力 [3] - 为出口企业提供新机遇新赛道,如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外贸"新三样" [4] - 2024年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出口总额再次突破万亿元 [4] 绿色低碳供应链的特点 - 强调全链条绿色低碳管理,从供应链最前端到最末端 [1] - 注重挖掘供应链上的碳资产,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3] - 低碳零碳产品显示出更强的国际竞争力,高能耗产品被逐步淘汰 [3] 推动绿色低碳供应链的政策建议 - 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供应链脱碳,带动整个供应链绿色转型 [5] - 推动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协同发力,支持企业打造低碳零碳供应链 [6] - 加强碳足迹管理,精准测度贸易隐含碳 [6] - 加强绿色低碳产业链国际合作,生产国和消费国共同承担碳排放责任 [7] 绿色低碳供应链的实践案例 - 乳制品龙头企业伊利与其战略合作伙伴打造"零碳联盟",实现从牧场到餐桌的全链路减碳 [5] - 运用国家间投入产出分析技术,精准核算生产过程中所有投入品的碳排放数量和流动轨迹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