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型电力系统
icon
搜索文档
一批新技术加速示范应用 中国新型储能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人民日报· 2025-09-03 01:30
行业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 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40% 规模居世界第一[1][3] - 新型储能年均增速超130% "十四五"以来规模增长20倍 截至2024年6月底装机达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 较2024年底增长29%[3] - 内蒙古和新疆装机规模均超1000万千瓦 山东/江苏/宁夏均超500万千瓦[3] 技术路线发展 - 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据主导地位 同时多类新型储能技术向商业化应用过渡[5][6] - 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飞轮储能实现工程化突破 半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氢储能等前沿技术加速发展[6] - 2024年发布超20项电化学储能标准 覆盖规划设计/接入电网/运行控制等环节 标准体系建设水平提升[7] 项目应用与创新 - 全球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高压直挂储能系统在青海投运 单机容量2.5万千瓦/10万千瓦时 系统效率提升4%-6%[2] - 全国最大"煤电+熔盐"储能项目在安徽投产 为吉瓦时级煤电熔盐储换热成套装备[5] - 国家能源局发布56个新型储能试点项目 涵盖十余种技术路线 12个项目入选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6] 政策与市场机制 - 发展新型储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明确其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调节作用[4] - 《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将储能确立为新型经营主体 2024年国家电网经营区新型储能交易电量达71.2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2.7倍[9] - 山东/内蒙古/新疆/河北探索容量补偿机制 江苏建立"电能量市场价差+顶峰补贴+辅助服务"综合收益模式[9] 实际应用成效 - 2024年新型储能调用情况大幅提升 浙江/江苏/重庆/新疆等多省份年均等效利用小时数达1000小时以上[4] - 迎峰度夏期间新型储能实时最大放电电力达44.53吉瓦 较去年同期峰值增长55.7% 顶峰能力相当于近3座三峡水电站容量[8] - 在夏季晚高峰时段平均顶峰时长约2.4小时 有力支撑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应[8]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发布系列智库报告 发挥智库优势 助推行业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9-02 22:59
核心观点 -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发布6本能源电力领域智库报告 涵盖新型能源体系 能源科技创新 能源发展 电力发展 电力市场及新型储能等关键方向 线上线下参与超200万人次 [1][2] - 报告全面总结2024年行业状况 提出建设路径和技术图谱 为政府决策 企业经营提供专业参考 [2][3] - 电规总院定位国家级高端咨询机构 聚焦重大规划研究 重大政策研究 重大工程建设 重大能源科技创新与能源国际合作等重点领域 [1] 报告内容总结 新型能源体系发展研究蓝皮书 - 首次发布 以安全充裕 绿色低碳 自立自强 经济高效为统筹协调原则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2] - 深入分析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关键问题与重点任务 系统提出特征形态和建设路径建议 [2] 能源科技创新蓝皮书 - 首次作为新型能源体系发展研究蓝皮书姊妹篇发布 明确能源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主要支撑 [3] - 前瞻性凝练重大创新需求与重点技术方向 全景式绘制创新引领发展技术图谱 [3] - 提出涵盖能源供给 能源消费 品种转化及系统协同等环节关键问题 [3]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与中国电力发展报告 - 连续9年发布 全面梳理2024年底中国能源电力状况 [3] - 回顾总结十四五时期能源电力发展成就 对未来3年发展进行展望 [3] 中国电力市场发展报告 - 全面总结2024年电力市场建设进展和成效 系统梳理创新实践与成果 [3] - 多层次 多品类 多功能 多主体展现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发展动态 提出2025年市场建设重点 [3] 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 - 分析国际新型储能发展形势 从政策体系 应用效果 创新实践 产业发展 标准建设等维度梳理2024年发展情况 [4] - 展望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行业发展趋势 [4] 机构定位与发展方向 - 电规总院坚持弘扬报国 专业 创新 拼搏精神 践行科学求实 客观公正 开放创新 合作共赢发展理念 [2] - 坚定不移打造世界一流能源智库和国际咨询公司 为各级政府 企业 机构提供优质高端咨询服务 [2]
新型储能累计装机突破100吉瓦
中国化工报· 2025-09-02 03:35
行业装机规模 - 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在2025年上半年达到101.3吉瓦 同比增长110% 是十三五末期32倍 [1] - 2025年上半年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23.03吉瓦/56.12吉瓦时 功率规模和能量规模均同比增长68% [1] - 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保守场景下将达236.1吉瓦 理想场景下超291吉瓦 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超20% [2] 技术发展特征 - 储能技术路线结构从单一路线向多元路线化加速发展 以锂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储能实现跨越式增长 [1] - 材料、结构与智能化技术协同创新推动行业发展 [2] - 技术性能优、安全保障高、成本合理的储能产品将更具市场竞争力 [3] 应用场景拓展 - 新型储能结合绿色价值不断拓展沙戈荒大基地、零碳园区、虚拟电厂等新应用场景 [2] - 储能在零碳园区、绿电直连等领域实现多元应用 [3] - 新型储能在保障电力安全、推动双碳目标实现中发挥核心作用 [2] 商业模式演变 - 储能市场化成为必然趋势 各区域市场不同需求催生更多商业模式创新发展 [3] - 新型储能商业模式已经发生转变 从卷价格向卷价值转变 [3] - 产业向高质量发展升级 推动容量机制建设及与抽蓄、火电等调节资源协同发展 [3]
山东省新型电力系统研究中心成立
齐鲁晚报· 2025-09-02 00:07
研究中心成立 - 国网山东电力牵头成立山东省新型电力系统研究中心 承担新型电力系统基础理论 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 支撑政府决策咨询和政策分析工作 [1] - 研究中心定位为山东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智库平台 [1] - 公司未来将依托该中心重点开展电力保供 电网安全 能源转型及新要素新模式发展等领域研究 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 [6] 电网规模与结构 - 山东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省域特高压交直流混联电网"五交四直一环网" 实现220千伏电源点县域全覆盖 [2][5] - 山东电网服务客户达5835万户居全国第一 预计年内突破6000万户 [2] - 电网负荷在度夏期间八次刷新历史纪录 首次突破1.3亿千瓦 [2] 新能源发展 - 山东新能源装机规模达1.2324亿千瓦 在全国省级电网中率先突破亿千瓦大关 [2][3] - 光伏装机9130万千瓦 风电装机2749万千瓦 [2] - 每3度电中至少有1度为绿电 新能源消纳能力突出 [2] 电力市场建设 - 山东作为全国唯一电力市场建设综合改革试点 建成"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零售"全周期全品种电力市场架构 [4] - 打造主体类型最全 要素最完整的省级电力市场体系 促进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4] - 作为国家首批新能源上网电价改革试点 率先发布省级实施细则并开展新能源机制电量电价竞价工作 [4]
即将扩容!“南网系”交卷!
中国基金报· 2025-09-01 16:03
南网系上市公司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 - 南网储能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38%至33.01亿元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2.93%至8.32亿元 [4][5] - 南网能源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13%至16.03亿元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48%至2.14亿元 [8][9] - 南网科技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同比微降 未披露具体数据 [3] 双碳战略下的业务发展 - 南网储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达1028万千瓦 新型储能装机65.42万千瓦 总在运机组装机1296.42万千瓦 [6] - 全国风电及太阳能装机容量提前6年达12.06亿千瓦目标 [6] - 南网能源工业节能与建筑节能业务保持较快增长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年节能能力达4539万吨标准煤 [7][8] AI技术赋能电力行业转型 - 国家能源局2025年政策明确推进AI在能源领域试点应用 重点部署电力安全监管AI技术 [12] - 南网科技开发安监违章识别算法 推进变电设备红外缺陷识别研发 [13] - 南网能源组建人工智能团队 推动"AI+综合能源"场景落地 [11] 南网数字IPO进展与行业前景 - 南网数字拟创业板IPO募资25.54亿元 投向电力人工智能平台等6个项目 [15] - 公司建成全国最大电力AI样本库 聚焦电力垂直领域AI解决方案 [15] - 2025年中国智能电网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200亿元 AI+电力需求持续增长 [16]
四方股份20250831
2025-09-01 02:01
四方股份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 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公司近19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12.8% 2024年收入增速达20.86% 创2022年以来新高[2][6] - 电厂及工业自动化业务复合增速高达20.6% 电网自动化业务复合增速为6.3%[2][7] - 毛利率维持在30%-35%之间 毛利额复合增速接近10%[2][8] - 期间费用率持续下降 2024年降至20.5%[2][9] - 上市累计分红达40亿元 是融资总额的两倍多 近几年分红率维持在80%-90%水平[2][26] - 自由现金流状况非常好 自2017年以来大幅增长[28] 电网市场动态与需求 - 国家电网输变电设备招标金额维持在40亿到50亿元之间 2023年为51.3亿元 2024年为42.1亿元[11] - 2025年前三批次招标总体增长态势明显 达到50%左右的增长水平[11] - 10千伏和35千伏电压等级需求增速突出 呈现翻倍以上增长[12] - 35千伏及以下机电保护总需求达1,888台套 增幅超过10倍[13] - 南方电网2025年第一批招标量接近40%增长水平[16] 政策与行业机遇 - 国家发改委2024年3月发布配电网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 加快配电网改造和智慧升级[14] - 国家能源局2024年七八月份发布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及配电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14] - 预计2025年及明年增量空间较大 后续难以出现显著下滑趋势[14] - 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绕不开储能环节 预计每年20%以上增长速度可期[22] 市场份额与竞争地位 - 公司继保台账数预计2025年突破3万台[15] - 在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市场均保持龙二地位 份额维持在15%左右[15] - 在南方市场份额接近20% 与龙一差距逐步缩小[15][16] - 南方电网10千伏开关设备市场份额从不到5%提升至8.98% 跻身第一梯队[19] 新业务与技术进展 - 开发工商业储能柜、高压级联储能系统、储能能量管理系统及液流储能仓等多款产品[22] - 推出中压换流阀、电力电子变压器(固态变压器)等成熟产品 应用于交直流配电网工程、新能源集中外送及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场景[23] - 在用户侧重点开拓高耗能行业如钢铁、煤炭、水泥及智算中心等 形成完整解决方案能力[21] - 深度参与数据中心市场 如甘肃庆阳东数西算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零碳大数据产业园项目[21] - 源网荷储一体化解决方案在新疆特变若羌县硅基新材料等项目成熟应用[25] 产品与解决方案能力 - 二次产品覆盖非常全面 包括直流装置、控制系统、策略装置、储能电站、新能源厂站等[10] - 一二次融合产品纳入联合采购范围 省级中标类型以二次设备为主 一次设备占比约23%[17] - 2025年第二季度发布40个批次电网设备 一二次融合环网箱接近2万套同比增长46% 一二次融合断路器发布约22万套同比增长156%[18] - 拥有系统解决方案能力 在微网、源网、荷储领域更具优势[24] 估值与前景 - 公司估值处于历史分位数约8.6%的低位[29] - 未来在新业务和新技术方面有突破潜力 长期仍有较好发展空间[29] - 在网内市场和网外市场均有较大发展空间 二次设备与配网方向有望进一步加速发展[9]
电力体制改革成效与展望
中国电力报· 2025-09-01 00:31
电力体制改革成效 - 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由2016年1万亿千瓦时增长至2024年6.2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提升至63% [3] - 2024年跨省跨区市场化交易电量达1.4万亿千瓦时,较2016年增长十余倍 [3] - 绿证交易量达4.46亿个同比激增364%,绿电交易规模突破23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5.2% [3] - 新能源市场化消纳比例超过50%,利用率维持在95%以上 [3] - 电力市场经营主体数量由2016年4.2万家增加至2025年97万家,增长超20倍 [5] 市场体系建设进展 - 山西/广东/山东/甘肃/蒙西/湖北/浙江等七省电力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行 [4] - 建立以《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为基础的"1+6"基础规则体系 [4] - 跨区跨省交易机制持续完善,省间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 [4] - 南方区域电力市场进入连续结算试运行 [4] - 辅助服务市场实现与电力现货市场的有机融合 [4] 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 - 除居民/农业用户外全部工商业用户进入市场 [5] - 分布式电源/新型储能/虚拟电厂等新型经营主体超过4000家 [5] - 售电公司提供多样化售电套餐和增值服务 [5] - 部分省燃气/核电/水电参与市场实现同台竞价 [5] 改革面临的核心挑战 - 基于边际成本竞价的市场理论体系需要完善 [6] - 需求侧市场未全面开放,价格传导机制不健全 [6][7] - 高峰时段建设的发电电网资源在低谷出现容量冗余 [6] - 分时价格信号指挥棒作用发挥不充分 [7] - 电力商品多维度价值体系尚未建立 [6] 价格机制改革方向 - 探索"电力限价为辅/电量限价为主"模式 [9] - 短周期允许分时价格随供需关系充分波动 [9] - 长周期依据度电平均成本进行整体调控 [9] - 价格信号需反映资产利用效率和电网运行安全成本 [9] 新能源交易机制创新 - 研究场外合约稳定新能源全年收益水平 [10] - 创新差价合约结算方式,缺额由用户平摊补足 [10] - 超额收益返还用户以降低电价 [10] - 推动现货市场放宽限价体现分时价格波动性 [10] 容量市场建设重点 - 完善容量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体现长期边际成本 [11] - 做好容量市场成本向用户侧传导分摊 [11] - 让用户感知不同容量可靠性水平的经济成本 [11] - 实现经济高效保供避免"计划生/市场养"风险 [11] 输配电成本分摊机制 - 通过机制设计让安全成本显性化并合理分摊 [12] - 时间上采用分时电价引导错峰用电提升资产利用率 [12] - 空间上按输电距离和资产使用量差异化定价 [12] - 避免不合理远距离输电促进新能源就近消纳 [12] 成本传导电价机制 - 基于各时段资产利用率制定分时电价 [13] - 引导用户削峰填谷激励新能源配储发展 [13] - 通过源荷储互动提升电网资产利用率 [13] - 改变尖峰电价"搭车"平谷时段的不合理做法 [13]
人民日报丨 “顶住了峰、兜住了底”,今夏为何不缺电?
国家能源局· 2025-08-30 06:24
电力需求创新高 - 7月全国单月用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 达1.02万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8.6% [2] - 单月用电量相当于日本全年用电总量 是2015年7月用电量的约两倍 [3] - 重庆居民7月用电量同比增长25% 制造业前7月汽车零部件产量同比增长10% [6] 电源供应保障 - 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达36.7亿千瓦 同比增长18.2% 相当于160多个三峡电站装机 [5] - 火电新机组单台年发电量60亿千瓦时 供电煤耗大幅下降 [5] - 高海拔风电项目年上网电量近14亿千瓦时 水电站年均发电量可满足175万户家庭需求 [5] 可再生能源发展 -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上半年同比增长15.6% 超过第三产业与居民生活用电量之和 [5] - 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有1度绿电 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占全球六成以上 [5] -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5年增长近30倍 单日最大调节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 [8] 电网配置优化 - 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超4亿千瓦 已投运40余项特高压工程 [7] - 前7月跨省跨区交易电量8558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9% [7] - 闽粤联网工程实现超20亿千瓦时电能跨网输送 可满足80余万户家庭年用电量 [7] 需求侧管理创新 - 安徽居民节电响应活动吸引543万户次参与 单日最大压降负荷99万千瓦 削减近1.5%尖峰负荷 [9] - 四川投运首座居民小区虚拟电厂 30辆车同时放电可覆盖小区商业变压器负荷 [9] - 通过分时电价与精准节电等举措挖掘需求侧潜力 有效降低尖峰负荷投资成本 [8]
今夏为何不缺电?保供底气来自哪儿?
人民日报· 2025-08-29 23:07
用电量创新高 - 7月单月用电量达1.02万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8.6% 为全球首次单月用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 [1] - 7月用电量相当于日本全年用电量总和 是2015年7月用电量的约两倍 [1] 电力供应保障 - 全国电力负荷4次突破历史新高 国家电网经营区6个区域电网负荷同步创新高 [2] - 截至7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6.7亿千瓦 同比增长18.2% 相当于160多个三峡电站装机容量 [2] - 电煤、天然气等一次燃料供应充足 各类支撑调节性电源应开尽开 [2] 可再生能源发展 - 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占全球六成以上 构建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3] - 上半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同比增加15.6% 超过同期第三产业与居民生活用电量之和 [3] - 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有1度绿电 [3] 电网配置优化 - 截至6月已投运40余项特高压交直流工程 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超4亿千瓦 [5] - 前7月全国跨省跨区交易电量8558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9% [6] - 哈密-重庆特高压工程送电 最大输送功率超重庆电网最大负荷10% [4] 电力市场机制 - 启动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 打破国网与南网间市场分割 [6] - 超20亿千瓦时电能通过闽粤联网工程跨区域输送 相当于80多万户家庭年用电量 [6] 储能系统建设 -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5年增长近30倍 [7] - 粤港澳大湾区31台抽水蓄能机组单日最大调节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 [7] - 江苏93座新型储能电站晚间放电规模相当于7000万盏100瓦灯泡同时点亮 [7] 需求侧管理 - 安徽开展居民节电响应活动 吸引543万户次参与 单日最大压降负荷99万千瓦 削减近1.5%尖峰负荷 [8] - 四川投运首座"有序充放电"居民小区虚拟电厂 通过车辆充放电调节商业变压器负荷 [8] 电力系统发展 - 1949年发电量43亿千瓦时 2024年发电量超10万亿千瓦时 约占全球三分之一 [8] - 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电力供应系统 正建设清洁低碳、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 [9]
今夏为何不缺电?
人民日报· 2025-08-29 22:01
用电量增长 - 7月份全国单月用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8.6% [1] - 7月用电量相当于日本全年用电量总和 是2015年7月用电量的约两倍 [1] 电力供应保障 - 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负荷4次突破历史新高 国家电网经营区6个区域电网负荷同步创新高 [2] - 截至7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达36.7亿千瓦 同比增长18.2% 相当于160多个三峡电站装机容量 [2] - 电煤、天然气等一次燃料供应充足 各类支撑调节性电源应开尽开 [2] 可再生能源发展 - 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占全球六成以上 构建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体系 [3] - 上半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15.6% 超过第三产业与居民生活用电量之和 [3] - 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有1度绿电 [3] 电网基础设施建设 - 已投运40余项特高压交直流工程 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超4亿千瓦 [5] - 160多项迎峰度夏电网重点工程按期完工 [5] - 前7个月全国跨省跨区交易电量8558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9% [6] 跨区域电力调配 - 哈密-重庆特高压工程送电 最大输送功率超重庆电网最大负荷10% [4] - 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启动 超20亿千瓦时电能实现全国范围互济互保 [6] - 新疆光伏发电输送北京 西南水电输送华东地区 [6] 储能系统发展 -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5年增长近30倍 [7] - 粤港澳大湾区抽水蓄能机组单日最大调节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 [7] - 江苏93座新型储能电站晚间放电规模相当于7000万盏100瓦灯泡同时点亮 [7] 需求侧管理创新 - 安徽开展居民节电响应活动 吸引543万户次参与 单日最大压降负荷99万千瓦 [8] - 四川投运首座"有序充放电"居民小区虚拟电厂 30辆车同时放电可覆盖小区商业变压器负荷 [8] - 通过分时电价和精准节电挖掘需求侧潜力 有效削减尖峰负荷 [7][8] 电力系统规模 - 1949年发电量43亿千瓦时 2024年发电量超10万亿千瓦时 约占全球三分之一 [8] - 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电力供应系统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