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大湾区国创中心国际总部入驻河套科创中心 现场发布首批7个前沿科技项目
深圳商报· 2025-08-11 22:44
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际总部入驻河套 -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际总部正式入驻河套科创中心 将充分利用河套接轨香港及国际科研规则的制度便利 高效整合大湾区及国际创新资源 支持海内外原始创新技术研发和概念验证 打造具有全球视野的重大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高地 [1] - 大湾区国创中心国际总部是广东省 深圳市和清华大学联合部署的国家级综合领域成果转化平台 依托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建设 聚焦生物医药 高性能材料 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 汇聚国际创新资源 联动行业龙头企业 开展有组织科研和有组织转化 [1] - 大湾区国创中心国际总部获深圳市医工融合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深圳市医疗保障局产业创新赋能窗口授牌 并与广东省小分子新药创新中心 睿智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共同打造医工深度融合服务体系 打通临床需求-技术研发-产业应用闭环 培育创新生态 [1]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规划进展 - 国务院《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发布两周年 规划明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的发展定位和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试转化基地的主要任务 [2] - 河套深圳园区锚定规划首阶段任务目标 已授牌建设广东省新型光电材料与成像器件中试平台 智能化自动化药物发现中试平台等10个行业级中试平台 加速赋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助力前沿创新成果落地生金 [2] 前沿科技项目与技术孵化 - 大湾区国创中心国际总部入驻活动现场发布首批7个前沿科技项目 覆盖脑科学 精准医疗 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 展现平台技术孵化动能 [1]
进一步加强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西安日报· 2025-08-11 05:27
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思路 - 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以优势企业为核心,以产业链群为依托,以科教资源为支撑 [1] - 支持建设集模式创新、技术攻关、人才集聚、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于一体的产业创新中心 [1] - 促进科技供给和产业需求的适配对接,催生新技术、新产品,孵化科创型成长型企业,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1] - 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分享的运行模式 [1] 重点产业领域布局 - 重点围绕大飞机、商用车、光伏、半导体及光子、能源(油气)、输配电、乘用车与智能网联、生物医药、新材料、低空经济和无人机、空天动力、人工智能、XR等产业方向布局建设 [2] 建设任务 - 构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2] - 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 [2] - 建设共性平台,提供公共服务,开展产品试制和标准创制 [2] - 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孵化高成长型科技企业 [2] - 深化成果转化、人才激励、科技金融等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2] - 开展军民科技协同创新 [2] 组建方式 - 由市科技局会同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数据局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组建 [2] - 或由龙头企业会同相关创新主体申请建设,按产业领域命名为"西安市××产业创新中心" [2] 推进机制 - 组建由市级相关部门,相关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属国有平台公司等组成的工作专班 [3] - 加强市区联动,各相关区县、开发区提供要素保障和服务支持 [3] - 管理部门总结建设成效及经验做法,强化示范引领效应 [3]
南京科技镇长团变产业增长团
南京日报· 2025-08-11 02:34
产业强市是南京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科技镇长团是推动人才科教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 力抓手。两年前的8月,南京积极发挥科技镇长团作用,创新探索"团组"建在产业链上——将以往按地 域划分的"地方团",转变为更加聚焦专业的"产业团",并首次建立产业指导员、联络员机制。这一举措 使得科技镇长团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在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中深化校地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 新深度融合。 推动新建各类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102个,签订产学研合同312份,金额超8.3亿元,走访企业2900 余家(次);帮助企业申报省级以上项目409个,申请专利数1287项,融资金额近9亿元;引进区级以 上人才计划入选者117人,推动2000余名高校毕业生留宁创新创业……近日,南京召开全市省第十七批 科技镇长团工作述职会,各产业团纷纷亮出"成绩单"。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明水在成为南京现代农业产业指导员后,第一时间与产业团全体 成员进行交流对接,深入剖析南京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短板弱项。开诚布公的密切交流很快为链 式发展破解堵点找到了路径。"我们推动产业团成立5个产业链提升小组,紧扣南京主导产业进行强链补 链。"他说。 近 ...
高校院所走进镇江产学研对接活动举行 现场达成合作 220 项
镇江日报· 2025-08-10 23:35
产学研对接活动成果 - 2025年高校院所走进镇江产学研对接活动达成合作意向约220项,促进高校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发展 [1] - 活动聚焦"876"创新引领工程,南大、东大等高校院所的100余个专家团队与镇江300余家企业开展"一对一、面对面"对接 [1] - 活动前征集到200多项技术需求,涵盖新材料、船舶海工等产业领域,合作总金额超3000万元 [1] 技术需求与合作 - 征集的技术需求聚焦产业创新瓶颈,源于企业真实痛点,科技部门希望校企双方通过对接实现联合攻关 [1] - 科技部门将坚持集中活动与常态联动并举,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 [1]
让创新的“锤子”与“钉子”双向奔赴(编辑手记)
人民日报· 2025-08-10 21:54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关系 -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存在紧密互动关系,形成"需求牵引研发—市场反哺科研"的闭环模式 [1] - 科技创新需从实验端走向生产端再反馈至实验端,为产业创新提供引擎支撑,产业创新则为科技创新提供方向灵感 [1] - 科研攻关需围绕产业发展难题展开以提升价值,产业创新依赖科技创新迭代实现质量效率提升 [1] 创新方法论 - 科技创新被比喻为"拿着锤子找钉子",产业创新则类似"找准钉子造锤子",强调需求导向的精准匹配 [1] - 当前科技革命背景下,科研需主动对接产业需求,通过识别"钉子"(产业痛点)来定制"锤子"(技术解决方案) [1] - 双向融合需突破堵点卡点,推动技术工具与产业场景协同进化,激发科技自立自强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 [1] 创新实践路径 - 锚定创新方向需拓展应用场景,实现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的双向奔赴 [1] - 深度融合机制是释放创新效能的关键,需建立科研端与生产端的动态反馈循环 [1]
经济大省新亮点丨湖北:科技创新点燃工业经济“主引擎”
新华社· 2025-08-10 09:12
高技术制造业增长 - 2025年上半年湖北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4%,带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9% [1] - 高技术制造业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27.5% [6]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 - 湖北省发布《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突破工程实施方案》,已组建4个由院士、专家领衔的技术团队,推出10余款本土人形机器人产品 [2] - "天问"机器人应用于咖啡店服务,"远游"机器人用于医院导诊 [2] - 20台"湖北造"人形机器人在第三届链博会上展示多种功能 [2] 6G技术布局 - 中国信科集团在武汉布局6G技术,拥有数千项核心专利,在星地融合、超维度天线、内生智能等领域领先 [4] - 集团在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投建基地,聚焦6G"空天地"网络装备研发 [4] 传统与新兴产业并进 - 传统产业升级:武钢0.1毫米无取向硅钢项目投产,10多款新能源车型推出 [4] - 新兴产业成果:国产车规级高性能微控制单元芯片、万瓦级光纤激光器、超高速人工智能光模块上市 [4] - "光芯屏端网"、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等产业集群壮大 [6] 创新企业培育 - 武汉东湖高新区发布100家"瞪羚精选"企业,平均研发人员占比超50%,近3年单家企业平均股权融资超6000万元 [7] - 70%企业位居赛道第一梯队,80%深耕智能机器人、生物制造等前沿领域 [7] - 东湖高新区累计培育光谷瞪羚企业1862家 [9] 科创飞地模式 - 黄石市在光谷设立"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实现"研发在武汉、生产在黄石" [9] - 魅客科技通过双中心联动覆盖湖北全省并辐射长三角、珠三角 [9] - 黄冈、咸宁、随州、荆门等地跟进建设科技创新园区 [9] 科技成果转化 - 武汉新能源研究院概念验证中心启动,支持高转矩直驱永磁电机技术产业化 [10] - 湖北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187.71亿元,同比增长10.55% [12] - 省级以上孵化机构突破600家 [12] 未来产业规划 - 湖北聚焦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北斗五大优势产业 [12] - 推动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加速形成规模,建设全国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发展高地 [12]
广西贺州借势大湾区 以产业创新激活区域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8-08 12:25
生猪养殖产业 - 贺州市京基智农时代有限公司采用智能化养殖管理系统,实现自动喂料、自动除臭,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平均一个工作人员可饲养生猪约3500头[1] - 公司计划联动当地屠宰加工厂,形成屠宰、加工及冷链运输全产业链[1] - 2024年上半年贺州市平桂区生猪出栏量达27.11万头,同比增长6.2%[1] 钢铁行业 - 广西桂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2024年钢材产量达161万吨,其中95%销往广东[2] - 公司在绿色发展方面持续投入10亿元,建设综合污水处理站等配套设施,并计划延伸绿色建筑钢材种类,发展短流程钢铁工艺[2] 人造板行业 - 广西高峰桂山人造板有限公司每年消耗当地木材约28万吨,2024年销售人造板约33万立方米,其中70%销往广东[2] - 公司拥有年产量36万立方米刨花板生产线项目,产品市场已扩展至华东、华北等区域[2] 区域经济联动 - 贺州市毗邻粤港澳大湾区,每年约七成蔬菜、五成生猪供应大湾区市场[1] - 作为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贺州市通过强化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拓展国内外市场,推动区域经济提质增效[1]
时报访谈丨张俊伟:以创新为引领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搜狐财经· 2025-08-08 00:44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二级巡视员张俊伟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范思立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显示,国内新质生产力继续在加快培育和成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二级巡视员张俊伟在接受中国 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应以创新为引领,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01 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中国经济时报:围绕推动创新发展,国内做了大量探索。研发投入持续快速增长,新技术、新产品井喷式涌现,构建起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我国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为今后一段时期深化相关领域改革指明了方向。请问如何理解和把握构建新型生产 关系的要求? 张俊伟:传统理论把生产要素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对象和劳动力,认为谁掌握生产资料,谁就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并能够在劳动成果的分配中占有劳 动剩余。这是高度简化的社会生产关系理论。事实上,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十分复杂,从企业内部的生产组织,到企业间的分工合作,再到企业、政府与 社会有效互动,生产关系涉及微观(企业层面)、中观(产业层面)、宏观(国家乃至国际关系层面)多个层面, ...
助企纾困 科技创新 转型升级 工业大省稳增长夯基再发力
工业经济整体表现 - 全国31个省区市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全部实现同比增长,工业大省发挥"挑大梁"作用[1] - 福建、安徽、河南、湖南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超8%,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2] - 8个工业大省利润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 工业大省稳增长措施 - 福建省强化工业运行调度,推动政策免申即享,计划扩大技改融资专项规模[2] - 山东省对1156个新增产值亿元以上项目建档服务,上半年新增产值2576亿元,拉动规上工业增长4个百分点[3] - 山东省为1.6万家企业提供3550亿元转贷资金,解决融资难题[3] 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 - 四川"中国环流三号"实现核聚变技术突破,上海第二艘大型邮轮起浮,浙江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营收增长24%[4] - 浙江省统筹推进算力、数据和模型产业发展,涌现大批优秀数商企业[4] - 江苏省实施未来产业三年行动,聚焦具身智能、生物制造等赛道,建立"前沿技术-应用场景-先导区"创新体系[5] - 湖南省推进"智赋万企"行动,培育绿色智能计算等万亿级产业[5]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湖南省推动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升级,拓展工程机械至农业机械、新能源领域[6] - 山东省计划实施1.2万个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开展"人工智能+"赋能化工、高端装备产业[6] - 福建省推进"电动福建"政策,发展电动船舶全产业链[6] - 浙江省严格控制高排放项目,发展绿色低碳产业[6] 数字基础设施 - 湖北省推进"千兆普及,万兆启航",建设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和算力互联互通平台[7] - 湖北省深化5G规模化应用,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7]
毕马威报告:2024年中国证券业经营数据稳中有升
中国新闻网· 2025-08-07 17:00
行业整体表现 - 2024年中国证券业经营数据呈现稳中有升态势,150家证券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380亿元,同比增长8% [1] - 行业净利润达1598亿元,同比增长16.2%,增速显著高于营收增长 [1] - 证券公司总资产规模达12.47万亿元,净资产2.97万亿元,净资本2.31万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长5.4%、0.7%和6.0% [1] 行业发展特征 - 行业呈现"头部集中、合规趋严、科技赋能、国际竞逐"四大特征 [1] - 政策支持优化、资本市场改革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为行业注入新动力 [1] - 各机构通过资源整合、特色定位与能力提升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周期 [1] 未来发展方向 - 证券业应强化功能性定位,通过科技驱动实现业务多元化和稳健化发展 [2] - 行业需践行国家战略,服务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