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期投资
icon
搜索文档
史上最好中期业绩后,“券商一哥”高层有何新计划?
华尔街见闻· 2025-08-29 09:36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30.39亿元,同比增长20.44% [1] - 归母净利润137.19亿元,同比增长29.80%,创历史最好中期业绩 [1] - 总资产达1.8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67% [1] - 归母净资产3054.3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20% [1] 市场环境与战略定位 - A股市场日均成交量和成交额同比明显提升,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百万亿元 [2] - 资本市场改革深化,中长期资金入市机制完善,服务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效能提升 [2] - 公司定位为"走出去"和"引进来"首选中国投资银行,加速完善全球业务布局 [9] 投资业务策略 - 证券投资业务坚持客需驱动为主的资产配置理念,持仓以融资类、固定收益类和客户需求对冲端股票为主 [3] - 自营权益投资基于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原则,并进行合理对冲 [4] - 近两年适当配置收益稳定的永续债资产,提升收益稳定性和抗周期波动能力 [4] 资产配置变动 - 上半年股票成本余额下滑,主因永续债持仓到期兑付及股票收益互换业务规模下降 [5] - 公司将持续主动管理市场风险,紧跟市场变化调整资产配置策略 [5] 股东回报 - 2025年中期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90元,合计派发42.98亿元 [7] - 分红金额占2024年中期归母净利润的32.53%,派息总额同比增超20% [7][8] - 连续第二年实施中期分红,每股派发金额从2.40元提升至2.90元 [8] 国际化进展 - 中信证券国际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4.9亿美元,同比增长53% [9] - 国际业务净利润3.9亿美元,同比增长66%,创历史同期新高 [9] - 战略重点包括服务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拓展全球金融市场业务、提升跨境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9]
时报观察丨加快权益资产配置 险资“长钱长投”效应显现
证券时报· 2025-08-28 23:59
上市险企投资资产配置 - 五家A股上市险企持有股票资产金额超1.8万亿元 较上年末增超4000亿元 增幅达28.7% 远超投资资产增幅 [1] - 上市险企股票和基金配置比例显著提升 中国人寿达13.6% 中国平安达12.6% 中国太保达11.8% 中国人保达10.7% 上升区间为0.9个至2.7个百分点 [1] - 新华保险股票和基金配置比例虽较上年末减少0.2个百分点 但仍达到18.6% 处于历史和行业高位 [1] 保险行业整体投资趋势 - 人身保险公司持有股票市值2.87万亿元 较年初增加6052亿元 增幅26.69% 远超资金运用余额8.85%的增幅 [1] - 险资积极入市受低利率环境和新会计准则影响 公司有增加权益资产配置的现实需求 [1] - 系列政策打通"长钱长投"入市堵点 为险资加快权益配置解除藩篱 [1] 政策环境与市场影响 -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要求 《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等政策落地 打通保险资金入市堵点成效显著 [2] - 险资入市发挥市场"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引导市场形成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之风 助推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2] - 资本市场稳步向好使保险公司受益 两者呈现良性互动 保险公司对权益资产的配置有望持续提升 [2]
时报观察 加快权益资产配置 险资“长钱长投”效应显现
证券时报· 2025-08-28 17:58
上市险企股票资产配置规模 - 五家A股上市险企持有股票资产金额超1.8万亿元 较上年末增超4000亿元 增幅达28.7% [1] - 股票资产增幅远超投资资产整体增幅 显示入市明显提速 [1] - 人身保险公司持有股票市值2.87万亿元 较年初增加6052亿元 增幅26.69% 远超资金运用余额8.85%的增幅 [1] 上市险企股票和基金配置比例 - 中国人寿股票和基金配置比例达13.6% 中国平安达12.6% 中国太保达11.8% 中国人保达10.7% [1] - 四家险企配置比例上升区间为0.9至2.7个百分点 [1] - 新华保险配置比例较上年末减少0.2个百分点 但仍处18.6%的历史和行业高位 [1] 险资加速入市驱动因素 - 低利率环境和新会计准则推动保险公司增加权益资产配置需求 [1] - 系列政策打通"长钱长投"入市堵点 为险资加快权益配置解除障碍 [1] - 政策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成效显著 稳步入市成为行业共同选择 [2] 险资入市对资本市场影响 - 险资发挥市场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引导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风气 [2] - 资本市场稳步向好与保险公司受益形成良性互动局面 [2] - 在低利率环境和政策鼓励背景下 保险公司对权益资产配置有望持续提升 [2]
大牛市中,自己买的基金不涨怎么办?
雪球· 2025-08-28 13:00
核心观点 - 大牛市期间投资者容易因持仓表现不佳产生焦虑 需通过校准风险偏好、分析持仓结构、保持长期视角来维持投资纪律 [5][7][8] - 结构性行情是市场常态 避免因短期风格错配而频繁调仓 应坚持既定投资策略 [12][13][16] - 普通投资者应追求人生路径的容错率而非投资胜率 通过稳定复利积累财富 减少时间消耗 [22][24][26] 投资策略与心态管理 - 全面审视持仓结构与真实风险偏好的匹配度 定期进行内部校准 [9] - 分析持仓表现不佳原因 常见于价值/红利风格与成长/微盘风格的市场错配 [12][13] - 明确投资目标:追求短期风口需接受高波动与频繁调仓 长期主义则应忽略短期落后 [14][15] - 牛市并非普涨行情 资产未涨可能仅因轮动时机未到 避免被他人收益刺激而打乱规划 [16][17] - 用组合分散性检验持仓稳定性 避免因情绪波动偏离原定投资路径 [19][20] 普通投资者财富积累路径 - 建议采用"年化5%收益+每年追加10万元"的稳健策略 三五年可积累可观财富 [24] - 强调时间复利价值 将精力集中于工作生活提升 而非追求高收益率投资 [24][26] - 借鉴大资金管理思路 注重生活秩序感而非赌博式投资 十万本金翻倍对人生意义有限 [22][23][24] - 投资本身是高风险行为 普通人应优先保障人生容错率而非投资胜率 [24][26][27]
巴菲特再度出手:伯克希尔增持三菱商事,持股比例已超10%
搜狐财经· 2025-08-28 12:30
伯克希尔增持三菱商事股份 - 伯克希尔哈撒韦全资子公司美国国民保险公司将三菱商事持股比例从9.74%提升至10.23% 成为主要股东[1][3] - 持股数量从3,890,439单位(对应389,043,900股)增至3,909,339单位(对应390,933,900股)[3] - 消息公布后三菱商事股价盘中涨幅接近3%[3] 伯克希尔同步增持三井物产 - 伯克希尔哈撒韦同时增持三井物产股份 持股比例达9.82%(以投票权计算)[4] - 三井物产将增持视为伯克希尔对公司持续信任的信号[4] - 公司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业务组合优化[4] 日本五大商社股价表现 - 三菱商事收盘上涨1.85% 三井物产上涨1.23%[4] - 伊藤忠商事上涨1.15% 住友商事上涨1.1% 丸红上涨0.44%[4] - 伊藤忠商事预计伯克希尔持股将与其他商社一致达到10%左右[4] 伯克希尔长期投资策略 - 巴菲特表示希望持有日本贸易公司股票至少50年[4] - 投资成本138亿美元 市场价值达235亿美元(截至2024年底)[6] - 预计2025年从日本投资获得股息收入8.12亿美元 利息成本1.35亿美元[6] 持股比例调整与合作关系 - 最初同意持股比例保持在10%以下 后经五家公司同意适度放松上限[6] - 未来可能看到伯克希尔对所有五家公司持股比例增加[6] - 伯克希尔承诺支持这些公司的董事会 并可能展开更多合作[6] 投资背景与决策逻辑 - 2019年7月首次购买五大商社股票[7] - 当时财务报表显示股价极低 随着时间推移对公司的欣赏与日俱增[5][7] - 巴菲特特别强调日本投资是伯克希尔在美国市场之外的重要例外[6]
市场涨跌变化,收益坐过山车怎么办?
银行螺丝钉· 2025-08-28 04:01
文章核心观点 - 市场波动是投资的必然现象 长期投资者需接受价格波动并利用估值指标进行理性决策 [1][3][7] - 投资应遵循"低估买入 高估卖出"原则 避免受市场情绪影响 [4][8][13] - 长期收益来源于企业盈利增长和牛市额外收益 基础收益可通过低估买入和长期持有获得 [10][12][16] 市场波动本质 - 市场波动被比喻为"市场先生"的报价行为 其情绪在乐观与悲观间切换导致价格波动 [3] - 真正有经验的投资者不会受市场先生影响 而是坚持自身投资体系 [3][4] - 历史案例显示知名人士在牛市期间会充当市场先生角色 如2015年牛市喊出"4000点是牛市新起点" [5] 应对波动方法 - 参考星级和估值指标作为客观量化标准 帮助克服人性弱点 [8] - 市场长期上涨趋势明确 熊市底部逐轮抬高:2012-2014年中证全指2800点 2018年3400点 近年4800点 [8] - 指数基金净值=估值×盈利+分红 短期波动由估值变化引起 长期上涨由盈利增长推动 [8] 投资收益来源 - 基础收益来自企业盈利增长 相当于市场先生支付的"基础工资" [13] - 牛市额外收益来自投资者贪婪情绪 相当于市场先生支付的"额外红包" 3星为小红包 2-1星为大红包 [13] - 狂热投资者在牛市追涨亏损的资金转化为有经验投资者的额外收益 [13][14] 长期投资价值 - 低估买入配合上市公司盈利增长可提供基础收益 该收益超过大部分理财品种 [16] - 每隔数年出现的大牛市能带来贪婪情绪驱动的超额收益 [17] - 投资核心是保持理性与耐心 最关键的是维持平常心 [17]
每日钉一下(投资如种树,也会有「大小年」,要多点耐心)
银行螺丝钉· 2025-08-27 14:05
基金投资适合人群 - 基金是非常适合普通人的投资品种 [2] - 提供限时免费福利课程帮助新手从零开始了解基金投资 包括课程笔记和思维导图辅助学习 [2] 基金投资策略 - 指数具备长生不老的特征 低估买入后遇到风格或行业短期低迷不应恐慌割肉而应耐心持有至高估阶段实现收益 [7] - 需做好不同风格和行业的分散配置以降低投资组合整体波动风险 确保任何风格上涨时均能受益 [7] 投资心理建设 - 投资如种树存在大小年周期 不同行业和风格均有周期性波动 需要保持耐心 [6] - 不应在行业小年时频繁更换品种 否则会导致资产无法成长 应坚持持有至大年收获收益 [6][7]
ASML: Negative Sentiment Presents A Long-Term Opportunity
Seeking Alpha· 2025-08-26 20:58
公司表现 - ASML Holding NV自去年10月以来经历了艰难时期 [1] 分析师持仓 - 分析师通过股票所有权、期权或其他衍生品对ASML和TSM持有长期多头仓位 [2] 投资策略 - 投资组合应包含成长股、价值股和分红股的组合 [1] - 投资策略偏向价值投资而非其他类型 [1] - 投资期限通常为5-10年的长期投资 [1] - 偶尔会出售期权操作 [1]
奇妙的“账户温差”: 为何养老理财产品在普通账户更受欢迎
中国证券报· 2025-08-25 22:18
核心观点 - 养老理财产品规模增长迅速但个人养老金账户贡献增速低于普通账户 投资者更多出于业绩表现购买而非养老目的 [1] - 养老理财发展受销售推动力不足 收益率缺乏显著优势及投资者重安全轻收益观念三方面制约 [1][2] - 提升持有体验和提供专业资产配置服务是激活养老理财市场潜力的关键举措 [1][3][6] 销售端制约因素 - 销售人员推销保险产品最积极 其次是基金 推销理财产品力度较弱 受限于销售激励机制 [2] - 理财顾问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的保险产品文章最多 [2] - 理财产品收益率相对保险产品没有显著优势 [2] 投资者偏好 - 多数投资者将安全视为养老储备首要原则 倾向于配置存款与保险产品而非有风险的理财和基金 [2][6] - 对目标风险型养老产品接受度较高 对一站式长期投资方案如连续投资30年的产品持谨慎态度 [2] - 个人养老金账户配置中养老理财与养老基金份额非常有限 远低于养老储蓄和养老保险 [1] 产品竞争力 - 理财公司对产品竞争力抱有信心 认为在优质资产稀缺环境下理财产品竞争力有望提升 [4] - 与公募基金相比 理财公司在资产获取能力和投资策略灵活性方面具备优势 [4] - 年化收益率仅比储蓄存款高出0.5个百分点的产品在30年复利作用下收益差距非常大 [3] 发展建议 - 需提升投资者持有体验 让投资者体会长期投资价值从而拿得住持得稳 [3] - 应基于客户可承受净值波动范围设计产品 帮助客户感受长期投资与复利积累的积极影响 [3] - 提供科学系统的资产配置服务 如针对每人每年1.2万元额度建议储蓄保险基金理财的具体配置比例 [6] - 可借鉴海外做法 根据年龄收入退休时间等因素评估养老替代率需求并提供动态调整建议 [6]
年内已有127家公募机构启动自购权益基金
证券日报· 2025-08-25 16:12
公司自购行动 - 华泰证券资管宣布运用不超过3200万元自有资金投资旗下权益类公募基金 持有期不少于1年 [1] - 自购行为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及公司主动投资管理能力的信心 [1] - 公司聚焦先进制造 大消费 大健康等优质赛道 旨在提供长期稳健回报 [1] 公司业务规模 - 华泰证券资管公募基金规模达1386.69亿元 较2023年末增长44.54% [1] - 公司2016年获公募牌照 产品线覆盖固收 多资产 FOF 权益投资及REITs等领域 [1] 行业自购动态 - 年内127家公募机构启动自购 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占比接近半数 [2] - 8月以来南方基金自购2.3亿元投向ETF联接产品 工银瑞信及高管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认购新基金 [3] - 南方基金自购方向涵盖中小成长股 高股息资产及现金流稳健企业 [3] 自购驱动因素 - 市场估值处于全球较低水平 凸显权益类资产长期配置价值 [2] - 政策要求提升中长期业绩 自购规模等指标加分幅度50% 推动机构加大投资 [2] - 通过利益绑定展示投研实力 稳定投资者预期并助力新基金发行 [2] 行业影响 - 自购行为提振市场信心 注入流动性并缓解抛售压力 [3] - 强化与投资者利益协同 促使基金公司注重长期业绩 [3] - 提升投资者信任 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