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能源绿色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2027年底新型储能装机将超1.8亿千瓦 新型储能迈向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经济日报· 2025-09-29 03:13
经济日报记者 王轶辰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 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2027年,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技术创新水 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基本成熟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稳 定运行的多元储能体系初步建成,形成统筹全局、多元互补、高效运营的整体格局,为能源绿色转型发 展提供有力支撑。 "十四五"时期以来,新型储能快速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达7376万千瓦。 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系统调峰、电力保供压力不断增大。作为重要的灵活性调节资源,新型储能 作用日益凸显。9月15日,我国首个区域储能调峰体系在江苏建成。该体系整合了新型储能集中调用、 抽水蓄能科学调配、电动汽车接网备用等多形态储能调峰技术,能有效平抑电网负荷波动。 作为经济大省和用能大省,江苏最大用电负荷已超1.56亿千瓦。同时,随着超1亿千瓦的新能源并 网,白天光伏发电量大时用电压力低,傍晚光伏发电骤降时用电压力急剧攀升。"这种陡升陡降的负荷 特性,给电网安全运行带来巨大挑战。"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调度控制中心 ...
新华全媒头条 | 端牢能源饭碗 加快绿色转型——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山西实践
新华社· 2025-09-25 14:39
新华社太原9月25日电 题:端牢能源饭碗加快绿色转型——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山西实践 新华社记者赵东辉、梁晓飞、王劲玉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作为能源大省,山西肩负着保障能源供应 和推动能源转型的双重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月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夯实国内能源生产基础,保障煤炭供应安全,统筹抓好 煤炭清洁低碳发展、多元化利用、综合储运这篇大文章";今年7月在山西考察时指出,"着眼于高水平 打造我国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配套发展风电、光伏发电、氢能等能源,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殷殷嘱托,催人奋进。山西在坚决扛牢国家电煤保供责任前提下,高起点谋划绿色低碳转型路径,努力 构建具有山西特色的新型能源体系。 "一块煤"如何实现价值攀升? 在位于阳泉市的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一矿调度中心,透过大屏幕,可以看到井下割煤机缓缓开动,黑得 透亮的煤块掉落到传送皮带上,顺着皮带输送到地面,井下设备协同运转一目了然。 "整套智能化综采技术装备,保证了井下生产现场能够被看得清、看得懂,不仅降低了矿工的劳动强 度,还保障了安全生产,生产效率明显提升。"华阳一矿调度室综采四队技术员王健说。 作为我国重要的 ...
智能调度、柔性输电、绿电消纳 看湖北电网如何跨越式发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25 14:25
当我们俯瞰中国大地,会发现湖北在国家能源布局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湖北电网,是三峡绿电 外送的起点、西电东送的通道,也是南北互供的枢纽、全国联网的中心。 "十四五"期间,湖北电网以全国能源战略支点的担当,构建起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能源大动脉。 从三峡的清洁能源到东部沿海的工厂车间,从北方的供暖需求到南方的产业升级,每一度电都在这里高 效流转。 "十四五"收官之年,湖北电网不仅圆满完成了国家赋予的能源战略使命,更以湖北特色的新型电力 系统建设,为全国能源绿色转型提供了示范样本。智能调度、柔性输电、绿电消纳等创新实践,正在这 里开花结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看今日荆楚大地,长江奔涌、绿电纵横。鄂西群山间,特高压铁塔巍然矗立,银线飞架南北;江汉 平原上,超高压走廊横贯东西,输送清洁能源。四省电力通道在此交会,织就能源动脉网,将国家"十 四五"能源规划的宏伟蓝图化为万家灯火。 这,是三峡大坝,世界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 当滔滔江水化作澎湃电流,第一站便是湖北电网。"十四五"期间,2000亿度清洁电能从这里出发, 跨越山河,奔赴千里之外的华东长三角地区和华南粤港澳大湾区,点亮了中国经济动能最强劲区域的万 家灯火。 ...
世界能源理事会总干事: 中国在建光伏与风电项目占全球总量的74%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04:01
世界能源理事会总干事兼首席执行官安吉拉*威尔金森在2025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崇礼)论坛上表示,世 界能源理事会高度重视中国在能源转型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中国目前在建光伏与风电项目占全球总量的 74%,超过其他所有国家总和,这种规模为中国带来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机遇——将再利用、零废弃、闭 环价值链嵌入能源增长和转型的核心。 安吉拉*威尔金森23日通过视频致辞在论坛上作出上述表示。她说,希望与中国共同携手,一起参与世 界能源治理,制定关于能源的全球包容性议程,引领各国共同迈向绿色发展未来。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宋宏坤表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新征程上我国电力发展的重大任务,要深刻认 识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性、紧迫性,聚焦《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 中的"九大行动",把握"十五五"关键期,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更大突破。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杨昆指出,电力行业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能源结构持续优 化,标志性工程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清洁低碳转型。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需要各方深入合作、共谋共策,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不断为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贡献 ...
山东成立国内首个省级绿证交易中心
新华财经· 2025-09-23 10:28
行业动态 - 国内首个省级绿证交易中心在山东揭牌成立 聚焦政府决策支撑 市场交易服务 绿色消费推广三大核心功能 [1] - 该中心由山东省发展改革委 山东省能源局统筹指导 山东发展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建设运营 [1] - 中心为市场交易主体提供绿证申请指导 减排量核算 交易策略等一站式服务 旨在连接绿色电力供需双方 降低交易门槛 [1] 交易活动 - 中心在推介会当天组织用能企业与发电企业签订绿证购买协议 [1] - 签约达成购买绿证意向718万张 相当于交易绿色电力71.8亿千瓦时 [1] 战略意义 - 该举措旨在畅通绿证交易渠道 加快绿证市场建设 [1] - 吸引更多企业参与绿色电力消费 为区域能源绿色转型注入新动能 [1]
全球首个!采用亿纬锂能628Ah储能大电池的400MWh独立储能电站顺利送电!
全景网· 2025-09-19 11:20
核心观点 - 亿纬锂能基于628Ah储能大电池的400MWh储能电站一次性送电成功 标志着储能大电池技术从发布到工程应用的全面落地 推动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1][2][5] - 628Ah储能大电池技术成为提升系统能量密度、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和增强安全可靠性的核心路径 助力储能规模化与市场化发展 [2] - 公司通过超大型项目验证产品成熟度与工程可行性 并实现首批5MWh系统海外发货 开启全球规模化应用时代 [3][5] 技术突破与行业标杆 - 全球首个628Ah储能大电池的400MWh储能电站于9月8日在灵寿县一次性送电成功 [1][2] - 储能电池容量突破600Ah 显著提升系统能量密度并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 [2] - 628Ah电池在百兆瓦时级电站首次大规模应用 标志储能大电池系统正式进入商用 [2] 项目交付与运营能力 - 一周内完成80套5MWh储能直流系统及40套升压变流一体舱的到货与送电 展现超大型项目综合交付能力 [3] - 从质量管控到运营保障 验证储能大电池技术成熟性与工程可行性 [3] - 项目增强区域电网调峰调频能力 提高供电可靠性与绿色能源消纳水平 [4] 国际化进展与产品优势 - 搭载628Ah电池的5MWh系统Mr.Giant于9月10日首批发货至澳洲与欧洲 [5] - Mr.Giant系统具备极简设计、高效集成及环境友好优势 运行噪声低至65dB 匹配4小时以上长时储能需求 [5] - 海外发货标志储能大电池全球规模化应用时代正式开启 [5] 战略影响与行业推动 - 项目为新型储能大规模应用提供关键实践样本 助力河北省能源结构优化与双碳目标推进 [4] - 公司实现从产品引领到市场应用的跨越 推动行业步入更高效、经济、可靠的新阶段 [5] - 公司坚持技术驱动与制造领先双轮战略 携手全球伙伴推进能源绿色转型 [5]
两部门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
中国能源网· 2025-09-12 01:37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 年)》提出,2027年,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技术创新水平和装备制造能 力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基本成熟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 行的多元储能体系初步建成,形成统筹全局、多元互补、高效运营的整体格局,为能源绿色 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 2500亿元,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各类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进一步丰 富,培育一批试点应用项目,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 ——应用场景持续丰富。充分发挥各技术路线优势,拓展新型储能在电源协同运行、电 网稳定支撑及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等领域应用。 ——多元技术逐步成熟。锂离子电池储能实现规模化应用,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 能、钠离子电池储能、飞轮储能等进一步商业化发展,固态电池、重力储能、热储能、氢储 能及其他创新技术示范应用。 ——系统性能显著提升。新型储能关键设备及系统的综合能量转化效率、循环寿命等经 济性指标及全生命周期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促进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 应用场景 ...
中国能源转型:以科技之力,向绿向新向未来丨两说
第一财经· 2025-09-11 04:26
全球能源转型与中国角色 - 全球能源发展主线从化石能源转向新能源 中国成为能源绿色转型领跑者和最主要创新者[3][8] - 中国风光发电装机2024年6月突破12亿千瓦 提前六年半达成2030年目标[3] - 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近全国总装机量60% 构建全球最大新能源产业链[3] 中国新能源产业全球贡献 - 为全球提供80%以上光伏组件和70%风电装备 出口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3] - 推动全球光伏度电成本下降超80% 风电度电成本累计下降超60%[3] - 使发展中国家能够获得可负担清洁能源 助力全球气候治理[3] 电力市场机制变革 - 2025年6月1日起实行新能源上网电价"新老划段"政策[6] - 电力市场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绿电通过市场规律实现价值优化[6][8] -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要加速发展储能产业和绿电产业[6] 再电气化技术路径 - 再电气化成为能源绿色转型核心路径 包含直接电气化与间接电气化[9][18] - 直接电气化指电能替代化石能源 间接电气化指绿电制绿色燃料[9] - 碳中和进程是"能电气化尽电气化"的过程 绿色燃料可同时解决脱碳和绿电消纳问题[9][11] 电力系统运行模式变革 - 新能源主体化要求从"源随荷动"转变为"荷随源动"运行模式[11] - 负荷需适应风光发电峰谷特性 高峰时全量消纳 低谷时通过负荷调节保障平衡[11] - 风光发电厂将同时成为绿电生产者和绿色燃料提供者 催生全新产业[11][18] 智慧能源创新实践 - 上海交大建成130亩再电气化试验场 集成新能源发电与转化等系统[13] - 园区配备22栋建筑屋顶光伏 近2万个数据测点实现1Hz高频采集[13] - 开展AI+能源研究 包括光伏功率预测和智慧温控策略等前沿课题[15] 双碳目标政策保障 - 中国碳达峰到碳中和仅30年 时间紧任务重[19] - 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 成为标志性政策转变[21][23] - 政策变化将加速能源结构调整 推动技术创新 创造碳市场新机遇[21] 能源系统转型方向 - 未来五年核心是构建新能源为主新型电力系统[23] - 能源转型需科技创新发展新业态 同时构建新型生产关系[23][24] - 形成教学—科研—验证—迭代—应用闭环 突破产教隔阂[17]
银线贯中原 绿脉通九州
河南日报· 2025-09-06 23:31
特高压输电建设与电力保供 - 1000千伏特高压长南I线从北至南贯穿河南全省 外电入豫输送能力超过2000万千瓦 [2] - 特高压通道包括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工程、±800千伏哈密南—郑州工程(天中直流)和±800千伏青海—河南工程(青豫直流) 青豫直流自2020年投运以来输送清洁电规模超过700亿千瓦时 相当于减少标煤消耗2232万吨 [3][4] - 河南境内共有在运特高压交流站5座 线路达"九交七直" 外电入豫输送能力可满足全省四分之一负荷需求 [4] 清洁能源发展与结构优化 - 2024年上半年河南规模以上工业火力发电量1255.91亿千瓦时 同比下降6.5% 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量376.10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20.3% 占比达23.0% 较上年全年提升5.6个百分点 [5] - 2024年7月河南新能源装机容量达7910万千瓦 首次超过火电 占全省电源总装机50.6% 7月3日新能源出力创新高达3846.4万千瓦 [7] - 灵宝换流站投运20年累计输送电量1298亿千瓦时 相当于减少标煤燃烧4088.7万吨 减排二氧化碳12941.06万吨 [3] 新能源技术创新与消纳 - 国网河南电力建设分布式光伏承载力与可开放容量发布平台 实现户用光伏15分钟级"可观可测可控" 并通过分布式源网荷储协同控制系统实现"群调群控" [7] - 针对豫西分散式风光资源 实行"一站式"新能源并网服务模式 项目初验收通过率较2024年提升70% 申报时间缩短2个工作日 [6] - 采用装配式变电站解决电动重卡充电负荷问题 在安阳、新乡等地投入8台装配式变电站 并投资1.88亿元建设配套10千伏接网工程 [9]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 - 累计建设城市公共充电站699座(充电桩5261台)、高速服务区充电站487座(充电桩1956台)、乡镇充电设施700座(充电桩4146台) [8] - 推广"即插即充"技术 实现充电过程自动认证与结算 提升用户体验 [8] - 充电智能服务平台接入287家运营商 包含充电站1.6万座、充电桩13.8万台、充电枪19.8万台 [9] 能源消费结构转型 - 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25% 较2015年提升约5个百分点 [9] - 通过特高压引入天山风电、青海光伏、西南水电等清洁能源 支撑度夏保供与能源绿色转型 [2][4] - 青藏高原清洁电力跨越1500多千米输送至河南 减少对煤炭资源的依赖 [4]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党委书记胡明:规划引领“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中国电力报· 2025-09-01 09:39
能源供应链安全水平提升 - 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增幅超过22% 2024年达到49.8亿吨标准煤[2][3] - 油气产量稳步增长 原油年产量达2.13亿吨 天然气年均增产超130亿立方米[3] - 电力装机容量快速扩张 截至2024年7月底全国电力总装机达36.7亿千瓦[3] - 非常规资源开发取得突破 页岩油气和煤层气成为重要增产来源[3] 绿色低碳转型进展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19.8% 较2020年提高3.9个百分点[5] - 风光发电装机容量达16.8亿千瓦 核电在运在建规模1.13亿千瓦跃居世界第一[5] - 非化石能源发电增量超1.3万亿千瓦时 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亿吨[5] - 煤炭消费比重下降至53.2% 能耗强度累计降低11.6%[5] 区域能源协调发展 - 西电东送能力超3亿千瓦 支撑东中部地区约20%用电需求[8] - 长输油气管道总里程突破20万公里 能源资源配置能力显著提高[8] - 海上风电装机达4420万千瓦 分布式能源快速发展[8] - 建成全球最大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设施总数达1670万个为2020年底10倍[8] 能源产业链现代化 - 全面掌握三代压水堆和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10] - 新能源全产业链具备国际竞争优势 贡献全球80%光伏组件和70%风电零部件[10] - 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屡创世界纪录 氢能及新型储能技术快速突破[10] - 实施四批次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10] 能源市场化改革 -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加快建设 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超60%[12] - 煤电容量电价机制正式建立 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取得进展[12] - 油气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持续完善[12] - 涌现构网型储能、虚拟电厂、车网互动等新技术新模式[12] 能源国际合作 - 与100多个国家开展绿色能源合作 建成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等标志性工程[14] - 与周边7个国家实现电力互联 四大油气进口通道持续巩固[14] - 成功打造"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等主场外交机制[14] - 建立六大区域能源合作平台 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