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投资

搜索文档
震荡慢牛行情,以“底仓”思维布局长期阿尔法
中国基金报· 2025-09-04 10:18
市场表现与趋势 - 自去年9月24日至今年8月末,上证指数累计上涨40.34%,沪深300累计上涨39.97% [1] - 科创50指数涨幅达108.59%,创业板指涨幅达88.83%,成长风格指数表现显著优于大盘指数 [1] - 基本面修复节奏偏缓叠加资金流入速度可能放缓,市场未来波动加剧概率上升,慢牛格局未改 [1] 权益资产配置价值 - 权益市场是分享优质企业成长红利、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途径 [2] - 偏股型基金指数长期收益率远超大多数传统理财产品,完全避开权益类资产可能错失重要长期收益来源 [2] - 单一押注高波动赛道可能面临巨大损失,例如基金回撤50%后需上涨100%才能回本 [2] 投资组合构建策略 - 通过配置不同风险收益特征、低相关性资产实现风险分散和平滑波动 [2] - 组合应兼顾争取收益的"矛"和控制回撤的"盾",遵循"宁取细水长流,不要惊涛骇浪"原则 [2] - 高锐度产品可用于增强组合进攻性,配置比例需与个人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 [4] 底仓型基金特性与表现 - 底仓型基金不押注单一赛道或热门主题,通过行业均衡配置和分散持股规避风险 [3] - 重视估值水平和安全边际,避免追高,具备低波动、低回撤特征 [3] - 国富兴海回报A类份额近三年业绩43.27%,国富基本面优选A类份额近三年业绩41.22%,显著跑赢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同期5.03%的涨幅 [4] - 两只产品近三年最大回撤均控制在-20%以内,显著优于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同期-34.28%的最大回撤 [4] 资产配置建议 - 根据资金属性、投资目标及风险偏好合理分配底仓型基金与高锐度产品比例 [5] - 稳健型投资者可提高底仓型基金占比,风险承受能力较高投资者可增加高锐度产品配置 [5] - 坚持长期投资理念,避免因短期市场波动改变策略 [6]
赛道Hyper | 谁为AI供电?亚马逊押注小堆核电
华尔街见闻· 2025-09-03 04:10
文章核心观点 - 生成式人工智能训练与推理需求推高数据中心用电量 供电侧成为现实问题 美国核能技术公司X-energy与亚马逊AWS 韩国水电核电公司及斗山能源合作部署超过5GW小型模块化反应堆 动员最高500亿美元资本 目标为AI与数据中心供电 并在资本市场 供应链与能源版图重塑价值新路径 [1] 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增长 - 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电力消耗接近翻倍至945TWh 美国是最主要负荷增长点 [2] - 人工智能训练用电量增长速度超出预期 单一风电或光伏难以提供全天候低碳可预测电力 [2] 核电融资模式创新 - 亚马逊不再仅通过购电协议绑定电厂 直接进入上游与反应堆开发商和设备制造商共同构建项目 资本投向扩展到设备制造 燃料供应链及长期金融安排 形成垂直整合架构 [2] - 电力采购不可控风险转化为资本投资可计算回报 [3] - 融资端动员最高500亿美元资本 批量化支持多个项目 分期投放与规模化采购降低不确定性 [5] - 项目端以80MW单模组为基础 先期建设320MW级别电站再滚动扩容 降低首期现金流压力 允许投资人中途重新评估 [5] 供应链挑战与解决方案 -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需要高丰度低浓铀燃料 美国量产能力有限 TRISO-X燃料制造厂产能爬坡需数年 直接影响项目贴现率 [7] - 引入韩国水电核电公司与斗山能源 在压力容器 石墨构件和热交换系统等核心部件提供可复制制造能力 用供应链稳定性对冲项目风险 [8] - 燃料端依托美国能源部与TRISO-X本土扩能 不同风险环节切割分配给具备承受力主体 形成资本市场认可融资模型 [8] 客户信用与金融结构转变 - 数据中心企业直接成为锚定客户 改变资本结构 AWS作为全球最大云服务商之一 电力需求具备长期性和刚性 现金流可预测违约风险较低 [9] - 核电融资更多依赖用电大户信用而非电价市场或政府补贴 让核电成为企业能源债务工具 发电项目担保来自稳定大客户 [9] - 示范电站意义在于形成金融可复制样板 按期按预算交付后 资本市场用实际经验校准未来5GW部署风险模型 [9] 多元化应用场景与监管影响 - 核能不仅为数据中心供电 还与化工制造等产业形成长期热电捆绑合同 多元化场景提高债务与股权资本接受度 [10] - 美国核管会公布18个月施工许可审查时间表 政策风险降低 但社区接受度 废物管理与冷却水资源等隐性成本仍需纳入财务模型 [11] - 资本市场通过增加风险溢价对冲不确定性 可能影响融资规模与利率 [11] 资本模式实验与未来展望 - 合作是资本模式实验 取决于融资纪律 供应链韧性 客户信用与政策协调 [11] - 如果华盛顿州与德州首批厂在2030年前后跑通工期 成本与燃料保障 资本市场将迅速复制模式 5GW部署成为结构化融资项目现实路径 [11] - AI需求倒逼金融重构 核电被重新定义为数据中心长期资产配置 [12]
每日钉一下(组合投资主动基金,有这三大优势)
银行螺丝钉· 2025-09-02 13:18
基金定投策略 - 基金定投适合懒人投资 需制定计划并准备 包含4种方法和止盈策略 [2] - 提供《基金定投指南》免费课程 含笔记和思维导图辅助学习 [3] 主动基金组合投资优势 - 组合投资主动基金比单独投资更稳妥 减少个人风险 [6][7] - 通过构建基金池储备优秀基金经理 降低因人员变更导致的策略变动风险 [8] - 分散配置多种投资风格和行业 降低A股风格轮动带来的波动风险 [9][10][11] - 组合投资提供三大收益来源:股票市场整体收益 基金选股收益 基金经理选择收益 [12] - 运用分散配置和再平衡策略可增厚收益 实现"1+1>2"效果 [12]
大变局!单一融资模式终结,非标信托将迎哪些变化?
新浪财经· 2025-08-28 02:23
新规实施与行业影响 - 中国信登自9月1日起执行新《信托登记业务指南》 禁止资产管理信托为单一融资方提供融资 非标类资产管理信托监管收紧 [1] - 新规刺激8月非标信托发行放量 第三周成立规模达53.4亿元 环比增长9.25% 多家信托公司提前调整产品发行策略 [2] - 非标产品收益率持续下滑 8月第三周业绩比较基准降至5.21% 基础产业类产品收益率降至5.31% [3] 监管政策演变 - 监管自2023年三分类《通知》发布后持续压降非标资产 禁止信托公司以资产管理信托形式开展单一融资业务 [4] - 2023年11月《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级分类监管暂行办法》实施 将资产管理信托规模及投资者数量设为高权重指标 推动非标压降 [5] - 2024年监管要求非标信托实行组合投资 单一资产占比或不得高于25% 2025年《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修订要求每年对非标资产进行外部审计 [6] 业务转型与挑战 - 组合投资类业务成为行业主流趋势 可能出现"非标+非标"和"非标+标品"等产品形式 对信托公司专业能力要求更高 [3][6] - 行业面临三重结构性挑战:资产端重构困境、专业能力断层及盈利模式空窗期 2024年信托行业利润总额下降30% [7] - 组合投资实操存在难点 "非标+标品"模式中优质标品资产配置效率存疑 具体执行细节有待监管明确 [6][8] 创新产品发展 - TOF类标品信托组合投资快速发展 2024年7月产品成立数量达481款环比增长33.62% 成立规模85.61亿元环比增长16.90% [9] - 监管鼓励FOF类等多资产组合投资产品 通过母载体配置公募、私募基金形成多资产多策略投资体系 [8] - 行业转型推动信托公司强化投研能力、产品设计能力和长期服务能力 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本源定位 [7][8]
2025年9月起信托新规终结单一融资模式
搜狐财经· 2025-08-19 23:47
新规核心内容 - 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自2025年9月1日起执行新的信托预登记审查标准 [1] - 资产管理信托必须落实组合投资要求 不得开展实质为单一融资方提供融资的信托业务 [1] - 新规标志着非标信托单一融资模式的终结 行业将全面转向组合投资运作方式 [1] 政策影响 - 新登记标准对非标类资产管理信托产生直接冲击 [3] - 传统模式下信托公司习惯围绕单一优质融资方开展项目 流程简单且收益明确 [3] - 组合投资要求实施后需同时对接多个融资主体 筛选不同底层资产 对投研能力和风控体系提出更高要求 [3] - 信托资金通过特殊目的载体间接投向底层资产时需完整披露交易链条 各层嵌套信息 最终底层资产和募资主体等详细内容 [3] - 底层资产为贷款等类型的项目必须逐一明确募集资金具体用途 穿透式披露要求提升产品透明度 [3] 行业调整进展 - 多家信托公司已开始调整业务结构 [3] - 从今年6月份开始部分公司探索非标产品组合投资模式 新发行项目均采用组合投资架构 [3] - 传统单一标的信托产品逐步退出市场 仅有部分老项目剩余额度仍在消化过程中 [3] 业务转型挑战 - 组合投资模式要求寻找起始和终止时间相对匹配 信用评级一致的项目 并设置建仓期进行逐步管理 [4] - 纯粹的非标组合投资可能受区域 行业 期限匹配等因素制约 操作复杂度较高 [4] - 非标与标品的组合投资主要受制于信托公司的投研实力和产品估值技术水平 [4] 发展前景 - 组合投资要求的全面实施将推动信托公司加快业务转型步伐 [4] - 公司需要强化投研能力建设 完善风控体系 积极探索符合监管要求的新业务模式 [4] - 无论采用非标与非标组合还是非标与标品组合 都要求更精准把握市场动态 深入了解不同行业和企业的风险特征 [4]
非标信托单一融资模式自9月起终结,行业竞争格局将重塑?
国际金融报· 2025-08-14 05:40
信托行业监管新规 - 中国信登发布《信托登记业务指南(V3 0)》,自2025年9月1日起执行新信托预登记审查标准,要求资产管理信托落实组合投资,禁止单一融资方业务[1][2] - 新规要求信托资金通过SPV间接投资的需完整披露交易链条、底层资产及募资主体信息,非标债权类资产需逐一明确资金用途[2] - 证券投资信托需披露投资方向、策略及风控指标,资产服务信托需明确信托目的,行政管理服务信托不得提供资产管理服务[3] 非标信托业务转型 - 传统非标信托单一融资模式因风险集中、流动性差将被淘汰,行业向分散化、标准化、净值化转型[1][3] - 2023年监管文件已明确资产管理信托需以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方式开展,2024年新增要求非标信托组合投资及市值法估值[5][6] - 转型本质是信托行业从"类信贷中介"转向"真正资产管理机构",需提升投资管理、风险控制及估值能力[3][6] 组合投资模式影响 - 组合投资将降低对单一融资方依赖,分散底层资产类型、期限及交易对手以管控非系统性风险[7] - 推动信托公司业务模式创新,回归资产管理本源,重构行业生态[6][7] - 投资者受益于组合投资的快速风险处置机制,如债券打折交易可缓解兑付压力[7] 转型实施挑战 - 当前面临资产筛选难度大、业务转型压力、风控及监管标准执行等四大挑战[6] - 服务对象转向投资客户需更复杂产品设计、专业团队及估值模式平衡收益与流动性[6] - 需平衡组合投资收益波动对客户的影响,强化受托管理职能[6]
信托业重磅:单一非标资产的时代结束
经济观察报· 2025-08-13 03:12
核心监管政策变化 - 中国信托登记有限公司要求自9月1日起资产管理信托不得开展实质为单一融资方提供融资业务 标志着单一非标准化资产投资模式终结 [1] - 信托公司需落实组合投资要求 预计年底前全面实施 推动财富管理行业产品设计 风险管理及客户服务体系全面升级 [1] - 非标准化资产投资策略从单一融资主体转向组合投资 投资者需通过多种资产配置实现收益最大化并分散风险 [1] 行业转型与影响 - 组合投资模式可降低非系统性风险 控制投资波动 避免单一项目违约引发连锁反应 成为未来资产管理信托业务趋势 [2] - 政策实施是防范系统性风险 推动行业规范化及深化主动管理转型的关键举措 长期促进行业向稳健可持续方向发展 [2] - 转型短期可能带来业务收缩与阵痛 但信托公司需在变革中抓住机遇以决定未来财富管理市场格局 [2] 监管导向与行业实践 - 监管部门近年持续释放组合投资导向 引导信托行业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本源 [2] - 部分信托公司此前已实施非标信托组合投资操作 通过基础资产行业及具体标的分散化配置实现风险管理 [2]
单一融资模式即将终结 非标信托需全面落地组合投资
证券时报网· 2025-08-12 23:26
监管政策变化 - 中国信登自2025年9月1日起执行新信托预登记审查标准 要求资产管理信托落实组合投资 不得开展实质为单一融资方提供融资的业务[1] - 新规要求信托资金通过特殊目的载体间接投资时需完整披露交易链条、各层嵌套SPV、最终底层资产和最终募资主体等信息[2] 业务模式影响 - 新规主要影响非标类资产管理信托 将终结非标信托的单一融资人模式[1][2] - 自2025年9月1日起 新登记的资产管理信托产品将全部采用组合投资模式[2] - 目前非标信托组合投资占比仍不算高 各信托公司实践进度不一[2] 行业转型意义 - 组合投资要求资金分散投资于多个不同资产或融资方 通过资产类型、行业、地域等维度进行分散化配置[1] - 可降低非系统性风险 避免单一融资方问题导致信托资产大幅减值[2] - 推动信托公司扭转私募投行角色 回归资产管理本源 以受益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2] - 促使信托公司提升专业投资能力 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2]
9月起执行!单一非标信托产品不予预登记 组合投资分散风险
华夏时报· 2025-08-12 15:42
信托登记新规核心内容 - 中信登发布《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信托登记业务指南(版本 V3 0)》,新规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执行 [1] - 新规要求资产管理信托落实组合投资要求,不得开展实质为单一融资方提供融资的信托业务 [1][3] - 新规从登记源头限制单一标的非标信托业务,倒逼信托公司调整业务结构 [1] 单一融资方业务限制 - 信托公司融资类非标产品多以单一融资方为主,存在风险分散短板 [2] - 新规在产品名称、委托人及财产来源、交易结构等方面做出明确填报要求 [2] - 产品名称不得含有"保本""稳赢""安全"等误导性字样 [2] - 以不动产或股权作为信托财产的,需补充详细信息 [2] 组合投资要求 - 资产管理信托需落实组合投资,不得为单一融资方提供融资 [3] - 信托资金通过特殊目的载体间接投资的,需完整披露交易链条和底层资产信息 [3] - 底层资产属于贷款、非标债权等的,需明确募集资金用途 [4] - 单只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中单一资产占比不得超过25% [6] 监管背景与行业影响 - 2023年7月原银保监会已下发文件要求非标类资产管理信托进行组合投资 [6] - 2024年监管部门通过窗口指导持续强调组合投资要求 [6] - 组合投资模式对信托公司投研能力和风控体系提出更高要求 [3][7] - 行业面临"非标+非标"和"非标+标品"两种组合投资模式的挑战 [7] 行业转型机遇 - 组合投资模式推动信托公司业务升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 [8] - 有利于优化行业结构,提高专业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8] - 推动信托业向规范、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回归本源 [8]
9月起执行!单一非标信托产品不予预登记,组合投资分散风险
搜狐财经· 2025-08-12 15:29
信托登记新规核心内容 - 中信登发布《信托登记业务指南V3.0》,明确要求资产管理信托需落实组合投资,禁止实质为单一融资方提供融资的业务[2] - 新规从登记源头限制单一非标信托业务,倒逼信托公司调整业务结构,推动行业回归信托本源[2] - 预登记审查标准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执行[2] 单一融资方业务限制细节 - 信托产品名称不得含"保本""稳赢"等误导性字样,使用"货币""现金"等需参照现金管理类产品规定[3] - 以不动产或股权作为信托财产的,需补充详细资产信息(如坐落位置、企业全称等)[3] - 底层资产需披露类型、分布、期限及交易对手信息,禁止单一融资方业务[4] 组合投资要求与行业影响 - 非标类资产管理信托需组合投资,单只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中单一资产占比不得超过25%[6] - 信托公司需同时对接多个融资主体,对投研能力和风控体系提出更高要求[4][6] - 监管部门2023年已通过《指导口径》明确组合投资要求,2024年窗口指导进一步强化[6] 业务转型挑战与机遇 - 组合投资模式复杂,涉及"非标+非标"或"非标+标品"组合,受区域、行业、期限匹配等因素制约[8] - 标品组合投资受限于信托公司投研能力和产品估值问题[8] - 新规推动行业优化结构,提升专业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助力回归信托本源[9] 监管政策延续性 - 中信登文件从登记准入环节完成规范收紧,与前期监管要求形成闭环[7] - 存量不符合要求的产品给予过渡期整改[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