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价格战

搜索文档
那些买爆雷车的年轻人
投资界· 2025-08-29 07:37
核心观点 - 新能源汽车行业淘汰赛中部分车企爆雷后 其库存车因大幅降价形成超高性价比 吸引年轻消费者购买 反映出汽车消费观念从品牌导向转向产品配置导向的重大变化 [5][6][26] - 爆雷车购买渠道非标准化 主要通过社交平台 跨省提车等非官方方式完成 过程存在质量与售后风险但消费者通过自发验证规避 [16][18][19] - 年轻消费者对电车使用周期预期缩短至3-5年 更关注即时配置体验而非长期品牌价值 行业传统价格体系被颠覆 [22][25][26] 爆雷车市场现状 - 极越 哪吒 高合等车企爆雷后库存车大幅降价 极越07原价22.99万降至14-16万(7折) 哪吒L顶配原价15.99万降至10.2万(6.4折) [5][11][12] - 极越宁波基地库存约900台 哪吒全国库存剩余约100台 工厂另有缺件车600-700台 [17] - 非官方渠道月销量达数十台 如徐琛经销哪吒月销20-60台 极越工厂近月售出60-70台 [5][17] 消费者行为特征 - 购车决策基于产品配置而非品牌 极越07与极氪001同底盘(3013mm轴距) 100度电池 哪吒L配备40kWh电池(310km续航)及冰箱/零重力座椅 [9][12][13] - 车主多为90后/00后 自行通过小红书 闲鱼等渠道寻车 跨省提车普遍 如武汉至四川板车运输费约2000元 [6][14][19] - 使用预期缩短至3-5年 重视三电质保但接受风险 部分车主通过车损险替代售后保障 [22] 产品性价比对比 - 极越07(14万级)对比极氪001(26.9万):同源底盘架构 相同100kWh电池 880km续航 差异仅为激光雷达及座椅配置 [12][13] - 哪吒L(10万级)对比理想L6(24.98万):电池容量40kWh vs 36.8kWh 纯电续航310km vs 212km 均配备双联屏及多连杆悬挂 [12][13] 售后与风险现状 - 极越售后由领克接管 配件等待期约20天 道路救援升级为24小时响应 [23] - 哪吒车机需终身激活 否则半年后失效 部分缺件车存在装配工艺风险 [20] - 高合保持客服响应(1小时内)及线下保养服务 哪吒充电机故障需自费4000元维修且无质保 [23][24] 行业消费观念变革 - 电车消费锚点从品牌溢价转向配置对比 年轻消费者直接对比跨价位车型具体参数 [25][26] - 新势力通过"增配"打破传统价格带边界 如华为智驾覆盖10万至百万级车型 导致行业价格体系模糊化 [26] - 油车时代A级车10-15万 B级车20万 豪华车30万+的定价共识被电车配置堆砌颠覆 [25]
年轻人,反向抄底爆雷车
创业邦· 2025-08-22 10:07
新能源汽车行业消费趋势变化 - 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 多家车企相继出现经营危机 包括高合 极越 哪吒 威马与恒驰等[7] - 爆雷车企的库存车或二手车出现大幅降价 部分车型配置吸引年轻消费者 形成性价比驱动的购车行为[7] - 消费者对汽车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从将汽车视为耐用品和身份象征 转向更注重产品本身配置和短期使用价值[8] 爆雷车性价比分析 - 极越07长续航版原价22.99万元 降价7折后16万元 加上补贴实际花费14万元 配备100度三元锂电池[5] - 哪吒L增程版顶配原价15.99万元 优惠后10.2万元 配备40kWh电池 纯电续航310km 双联屏车机 零重力座椅和冰箱[14][15] - 极越07与极氪001同源架构与底盘 3013mm轴距 200kW电机功率[13][16][17] - 哪吒L增程版相比24.98万元理想L6配备更大电池 纯电续航多98km[16][17] 爆雷车购买渠道与交易特点 - 购买渠道主要通过非官方渠道 包括社交平台 汽车论坛 闲鱼或小红书等[7][19][23] - 极越库存车由吉利工厂直接销售 6月后面向外部销售 宁波基地库存约900台[20][22] - 哪吒库存车通过经销商网络销售 全国剩余库存约100台 工厂还有三四百台成品车和六七百台缺件车[20] - 跨省提车现象普遍 板车运送费用约2000元[23] - 车机系统激活存在陷阱 哪吒车机仅支持半年临时激活 需要官方经销商才能终身激活[24] 消费者画像与决策因素 - 购买者多为年轻人 年龄在20-30岁之间 包括95后和00后消费者[13][18][26] - 消费者更看重产品本身配置而非品牌 对机械性能 三电质保比较有信心[11][13] - 使用预期缩短至3-5年 不追求8-10年使用时长 认为三电不出大问题就不算吃亏[26][27] - 部分消费者因对旧车体验满意而继续选择相同品牌 如哪吒老车主换购哪吒L[15] 售后保障与风险应对 - 极越售后由领克接管 维修配件价格不变 配件等待时间约20天 道路救援升级为7x24小时响应[27][29] - 高合仍维持客服响应 专属售后群内包含4位工作人员 工程师在线解答问题[29] - 哪吒车主面临售后挑战 充电机损坏需自费4000元维修 更换二手拆机件且无质保[27] - 保险购买需自行解决 部分车主遭遇定损难 保费上涨问题[22][27] 行业竞争与价格体系变化 - 新车市场价格战持续升级 比亚迪5月对22款产品推出限时一口价折扣 宋PLUS智驾版从13.58万元降至9.98万元[7] - 电车配置越级现象普遍 高端配置如下沉至低价格带车型[30] - 传统油车价格体系被打破 消费者价格锚点从品牌转向具体配置对比[31] - 华为智驾在一年内新增超过10款外部合作车型 价格覆盖十几万至上百万元[30]
那些买爆雷车的年轻人
晚点Auto· 2025-08-18 13:40
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 - 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淘汰赛阶段,高合、极越、哪吒等车企相继爆雷,库存车或二手车出现大幅降价[7] - 今年新车市场价格战持续升级,比亚迪、吉利、小鹏、零跑等车企纷纷推出大幅折扣[7] - 消费者对汽车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从耐用品转向更注重配置和性价比[8] 爆雷车市场现象 - 爆雷车因大幅降价和高端配置吸引年轻消费者,极越07库存车售价16万元(原价22.99万元),相当于7折[4] - 哪吒L增程版顶配原价15.99万元,优惠后仅需10.2万元[13] - 消费者通过非官方渠道如闲鱼、小红书等寻找爆雷车货源,部分需跨省提车[7][12] 爆雷车配置优势 - 极越07拥有C级空间、100度三元锂电池、顶级智能化体验,与极氪001同源架构[14] - 哪吒L增程版配备40kWh电池、纯电续航310km、双联屏车机、零重力座椅和冰箱[14][15] - 配置对比显示爆雷车在各自价格区间具有明显优势[15] 销售渠道变化 - 车企爆雷后经销商关店,库存车转至其他渠道销售[17] - 原哪吒员工转型为库存车经销商,月销量达20-60台[18] - 吉利工厂直销极越库存车,吸引消费者通过社媒渠道购买[20] 消费者行为分析 - 年轻消费者更看重产品本身而非品牌,愿意承担一定风险获取高性价比[12][16] - 消费者预期电车使用周期为3-5年,不追求长期耐用性[23][25] - 价格锚点从品牌转向具体配置,消费者会对比不同价位车型的配置差异[28] 售后与质保情况 - 极越售后由领克接管,维修配件等待时间约20天[25] - 高合仍维持售后服务体系,为车主提供专属服务群[26] - 哪吒老车主面临配件短缺问题,需自费维修[25]
零跑领跑,“蔚小理”们还有几家能上岸?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8-15 05:02
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专家指出新能源汽车企业年产量需达到200万辆才能存活,目前仅比亚迪达标[4] - 2024年吉利、长安、奇瑞新能源销量分别为88万/73万/58万辆,远低于生存线[6] - 新势力普遍认同100-200万辆年销量为生死线:何小鹏设100万辆门槛,李斌定200万辆标准,理想目标180万辆[10] 零跑汽车分析 - 2024年交付29.37万辆,2025年目标50-60万辆,上半年完成22万辆,7月达月销5万辆[10] - 毛利率从2023年8.4%提升至2024Q1的14.9%,接近盈亏平衡[12] - 核心策略:C系列车型88%零部件通用化,65%核心部件自研,通过平台化降本[12][14] - 产品定位10-20万区间,C系列占比77.5%,通过降价策略(如C11从30万降至15万)抢占市场[15][17] - 潜在问题:采用二三线电池供应商,上半年投诉量达367起;智能化投入保守[18] 新势力战略调整 **价格战趋势** - 小鹏Mo3降价至12万区间,G6/G7产品线冲突导致7月销量跌31.3%[22] - 理想L6降价至24万,打破原有价格体系[20] - 蔚来乐道L90起价17.98万,较原"9"系便宜10万以上[23] **战略转型** - 蔚来整合子品牌,收缩非核心业务,以ROI为导向改革供应链[22][25] - 理想面临增程市场红海化(20款竞品涌入)和纯电转型双重挑战[26] - 新势力产品开发周期缩短至2年以内,竞争重点转向供应链效率[31] 市场动态 - 10-20万价格带成为新势力与传统车企混战焦点[17][20] - 家庭用户预算从25万降至18万,消费倾向保守化[15] - 纯电车型溢价能力减弱,问界M9纯电版前4月仅售3425辆[26] - 小米汽车通过差异化(如纽北圈速)尝试跳出价格内卷[31]
都市车界|“轮轴比”之争为哪般?汽车营销内卷几时休
齐鲁晚报· 2025-08-12 07:53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格局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白热化阶段 头部品牌集中度加速攀升 [4] - 小米汽车凭借SU7和YU7两款车型强势崛起 已跻身一线品牌 [5] - 零跑汽车7月交付量首次突破5万台 呈现黑马态势 [5] - 理想汽车7月销量30,731辆 同比下降39.74% 环比下降16.28% [6] - 蔚来汽车成立十余年累计亏损超千亿 始终缺乏爆款车型 [6] - 市场竞争呈现细分市场饱和与消费者需求趋同两大特征 [7] 营销与参数争议 - 小米汽车在宣传中对"轮轴比"的计算存在争议 采用非行业标准算法 [1][3] - 东风日产N7上市时宣称拥有"3倍轮轴比与黄金比例" 但未详细说明计算标准 [8] - 行业内普遍存在通过测试条件与算法调整来美化参数数据的现象 [8] - 参数竞赛涉及"加速时间""续航里程""能耗表现"等多个指标 [8] 价格战与产能状况 - 2025年价格战持续 比亚迪将搭载第五代DM技术的新车型价格拉进9万元区间 [8] - 奔驰、宝马、奥迪等豪华品牌被迫大幅降价 [10] - 深圳新能源汽车价格普遍下跌5-10% [10] - 广汽集团2024年净利润暴跌81.94% 北汽蓝谷累计亏损超300亿元 [10] - 2023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产能达1346万台 产能利用率仅57.47% [12] - 比亚迪、特斯拉、埃安和理想的产能利用率超90% 小鹏、蔚来低于50% [12] - 预计2025年新能源汽车总产能可达3661万辆 接近2023年销量的4倍 [12] 技术发展与差异化策略 - 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将亏电油耗降至2.6L/100km 并通过OTA推送给150万辆已交付车型 [11] - 比亚迪放弃自研智驾芯片 转而与英伟达、地平线合作 专注于算法研发 [14] - 东风日产N7搭载AI零压云毯座椅 拥有49个智能传感器和19个气囊 [16] - 东风日产研发全域智能防晕车技术 将纵向冲击变化率比行业标准降低25% [16] - 比亚迪2025年一季度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2% 第二代刀片电池能量密度突破200Wh/kg [19] - 小鹏将搭载AI芯片的XNGP系统覆盖至15万元级车型 [19] - 吉利通过SEA浩瀚架构实现研发周期缩短30% [19] 政策与行业规范 - 工信部支持中汽协发布的《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 [17] - 工信部加速推进《机动车生产准入管理条例》立法 建立"僵尸企业"强制退出机制 [17] - 国资委针对一汽、东风、长安三大央企启动战略性重组 [17] - 工信部划定五大技术攻坚方向:动力电池关键材料、车规级芯片、自动驾驶大模型、燃料电池及混合动力系统 [19] 全球化与技术革新 -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 同比增长77.6% [19] - 预计到2025年末 具备L3级自动驾驶量产能力的车企将从目前的5家增至12家 [19] - 依赖价格战的三线品牌市场份额将萎缩至8% [19]
《财富》中国500强中的汽车产业:35家企业上榜 营收、净利润双增企业占比不到35%
中国经营报· 2025-07-24 12:08
汽车行业上榜企业概况 - 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中汽车行业共有35家企业上榜,比去年增加6家,涵盖整车制造、零部件及零售服务三大领域,其中6家企业未能盈利 [1] - 35家企业中12家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10家营收和净利润均下滑,中国一汽、北汽集团和中升控股位列下滑企业名单 [1] - 35家企业中21家营收实现增长(占比60%),14家净利润同比下滑(占比40%),营收和净利润双增企业比例仅为34.3% [3][4] 企业排名变化 - 35家上榜企业中20家排名上升,包括比亚迪、吉利汽车、北汽集团等,其中赛力斯排名从404位跃升至169位,营收从5063百万美元增至20176.8百万美元 [2] - 北汽集团、潍柴动力、长城汽车、理想汽车排名分别上升5位、4位、18位和13位 [2] - 6家企业排名下滑,中国一汽下滑8个位次 [2] - 万向集团、零跑汽车、赛轮轮胎等7家新晋企业首次上榜,营收最高为万向集团(29717.8百万美元) [3] 行业经营数据与挑战 - 新能源汽车价格战持续两年多,2023-2025年单车利润从1.7万元降至1.4万元 [4] - 汽车制造业利润率从2020-2022年的5.7%以上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3.9%,低于工业企业平均水平 [4][5] - 2025年1-5月汽车制造业营收同比增长7.1%,但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1.9% [5] - 零部件企业面临现金流紧张和"赔钱赚吆喝"现象,部分因无法提供低价或回款困难而破产 [5] 竞争环境与政策动向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推动技术突破但导致企业盈利困难,需加强品牌建设和技术投资(如自动驾驶) [5] - 国家部门强调整治非理性竞争,推动规范行业竞争和成本监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5]
马斯克坐不住了,特斯拉突然涨价反击雷军,冲上热搜
36氪· 2025-07-01 11:50
特斯拉涨价与产品升级 - Model 3长续航版涨价1万元至28.55万元起,CLTC续航增至753公里,百公里加速提升至3.8秒 [2] - Model Y长续航版售价保持31.35万元不变,CLTC续航增至750公里 [4] - 两款车型搭载新电池包,采用新化学配方提升耐用性,整车优化提升续航 [4] - 7月31日前下单可享受5年零息贷款+8000元保险补贴+8000元车漆优惠+免费升级31公里续航 [4] 市场竞争格局 - 小米SU7 3月销量29244辆登顶中大型纯电轿车榜首,Model Y 5月销量24770辆 [12] - 小米YU7上市1小时订单量追平Model Y,标准版交付周期达53-56周 [12][15] - 蔚来、鸿蒙智行等品牌推出报销小米YU7定金5000元的截胡政策 [21] - 特斯拉在中国市场连续8个月销量同比下滑,欧洲市场4月销量同比暴跌52.6% [41][39] 特斯拉与小米的竞争关系 - 雷军2013年两次拜访马斯克,称其"反常识",试驾后认为特斯拉智能程度领先行业 [22][24] - 小米汽车多次公开将特斯拉作为直接竞争对手,雷军表示YU7要挑战Model Y [25][29] - 特斯拉发布焕新Model Y时喊话"尽管对比",雷军回应"好的" [25][27] - 雷军近期仍赞赏特斯拉FSD技术,称"要继续学习" [29][31] 特斯拉全球市场表现 - 欧洲市场1-4月销量同比下滑46.1%,市场份额跌至1% [39] - 美国市场销量连续4个月负增长 [40] - "大而美"法案若实施将威胁特斯拉50%以上利润,马斯克多次公开批评该政策 [43] 行业技术动态 - 特斯拉实现Model Y完全自动驾驶交付,全程无人操控最高时速115公里 [31][32] - 雷军认为特斯拉在智能系统领域具有代际优势,是"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单机本地运算的代差" [24]
王炸来了!比亚迪叫停“价格战”
金融界· 2025-06-30 00:20
比亚迪取消限时"一口价"政策 - 比亚迪将于7月1日取消限时"一口价"政策 北京、广州等地门店销售员已向消费者证实政策调整属实 [1] - 这一动作被市场解读为新能源汽车行业价格战转向的标志性事件 背后既有企业战略的主动求变 也暗含监管层对行业无序竞争的干预 [1] 取消价格战的原因 - 降价对销量的转化越来越低 2024年以前通过降价刺激销量增长效果显著 但进入2025年后销量增长逐渐乏力 [1] - 2025年1-5月比亚迪累计销量17634万辆 仅完成全年550万辆目标的32% [1] - 政策监管收紧是另一推手 2025年5月底工信部、中汽协联合发文反对"无底线价格战" 指出行业利润率已跌至39%的历史低位 [1] - 6月11日 广汽、吉利、比亚迪等20余家车企宣布将供应商账期统一至60天 [1] 行业影响 - 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龙头 其取消价格战可能引发行业连锁反应 其他车企是否会跟进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2] - 如果其他车企纷纷跟进 这可能是中国电动车价格内卷终结的重大转折 [2] - 从长远来看 取消价格战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过度的价格竞争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下降 存在安全隐患 [2] 消费者和产品角度 - 价格并非消费者唯一考量因素 好产品价格适中才是最佳选择 以小米YU7为例 该车型并非最便宜但凭借出色产品力获得市场认可 [2] 资本市场反应 - 比亚迪取消价格战的消息对新能源车、汽车零部件板块构成利好 [2] - A股市场中 固态电池、BC电池、逆变器和汽车零部件等方向成为关注重点 [2] - 市场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发展依然充满信心 只是需要在价格和质量之间找到更好平衡 [2]
高合可能被骗了
虎嗅APP· 2025-06-14 03:24
核心观点 - 高合汽车被EV Electra收购的过程存在诸多疑点,包括出资承诺的不确定性、协议内容的不透明性以及时间线的混乱 [6][7][8] - EV Electra作为收购方,其造车业务进展不顺,至今未实现任何车型的量产和销售,业务重心更偏向虚拟货币发行 [12][13][18] - 中国市场对高合汽车的复产持悲观态度,认为其面临债务问题和激烈市场竞争的双重挑战 [22][24][25] 莫名其妙的收购 - 高合汽车被收购过程突然且不正常,信息曝光分为新公司成立、协议内容曝光和工厂启动环评三个节点 [6] - 新公司江苏高合汽车有限公司由EV Electra和华人运通共同持股,比例分别为69.8%和30.2%,注册资本1.43亿美元均为认缴 [6] - EV Electra承诺提供未来三年不低于每年10万辆或不低于30亿美元的海外采购订单,但双方未官方确认此协议 [6][7] - 工厂环评启动时间早于新公司成立,显示复产计划与收购事件可能无关 [8][10] EV Electra是谁 - EV Electra成立于2017年,自称国际化新能源车企,但至今未实现任何车型量产和销售 [12][13] - 公司曾尝试自研Quds系列车型并收购其他车企项目,但均未成功,包括与底特律电力集团和NEVS的合作 [14][15][16][17] - 业务重心偏向虚拟货币发行,推出生态代币EVET并计划募资8.4亿美元 [18][19] - 高合品牌形象被用于EV Electra的代币营销页面,但未出现在车型介绍中 [20] 国内再无翻身机会 - 高合汽车面临巨额债务问题,截至2024年8月31日合并口径账面负债总额达157.81亿元,债权人申报债权金额约228亿元 [24]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导致均价从2023年的18.4万元降至2025年4月的16.1万元,配置却越来越高 [25] - 已停产一年多的高合汽车在软硬件性能上失去优势,重新投放原有高定价车型面临巨大市场挑战 [25] - 行业经验显示"引入外资-和解化债-复产复工"的逻辑链条从未走通,哪吒汽车与供应商和解化债已失败 [24]
高合可能被骗了
虎嗅APP· 2025-06-14 03:23
高合汽车收购事件分析 - 高合汽车被黎巴嫩电动汽车企业EV Electra收购,后者持股69.8%实现绝对控股,注册资本1.43亿美元均为认缴出资,存在兑现不确定性 [6] - EV Electra承诺提供三年不低于每年10万辆或30亿美元的海外采购订单,但双方未官方确认该协议 [6][7] - 工厂环评启动时间早于收购事件,显示复产计划与中东资本注入无直接关联 [8][10] EV Electra公司背景 - 成立8年未实现任何车型量产,首款车Quds Rise计划2022年交付但失败,后续车型均停留在概念阶段 [13][14] - 曾试图投资5亿美元收购底特律电力集团专利技术,但交易破裂并互相指责欺诈 [14][15] - 收购瑞典NEVS公司Emily GT项目后合作终止,却仍单方面宣称将量产 [16][17] - 业务重心偏向加密货币,推出EVET代币募资8.4亿美元,并利用高合品牌形象进行营销 [18][20]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环境 - 行业持续价格战导致均价从2023年18.4万元降至2025年16.1万元,同时配置显著提升 [25] - 高合负债总额达157.81亿元,债权人申报债权228亿元,债务和解进展不乐观 [24] - 停产车企如威马、雷丁尝试复产,但60万辆销量目标与当前市场竞争格局脱节 [22][23] - 高合原有高端车型在价格战环境下已丧失竞争力,复产可行性存疑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