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消费者

搜索文档
“教育消费者”的百果园,创始人曾因进口水果太贵创业?
搜狐财经· 2025-08-21 00:14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预期亏损3.3亿元至3.8亿元,去年同期净利润8851万元,净利润同比暴跌约330% [2] - 2024年营收102.73亿元,同比下滑9.8%,净利润由2023年盈利3.62亿元转为亏损3.86亿元,同比暴跌206.7% [9] - 2024年毛利率从2023年的11.5%降至7.4%,加盟店收入从85亿元减少至74亿元,同比下滑13% [1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总门店数量为4386家,较2024年底减少741家,上半年日均关店超4家 [12] 市场与股价反应 - 创始人言论引发争议后股价低开低走,盘中一度跌超7%,收盘报1.74港元,市值26.78亿港元,较2023年历史高位蒸发72% [4] - 最新股价1.900港元,涨跌幅8.57%,振幅16% [10] 消费者与会员数据 - 会员总数9074万,但2024年付费会员数减少至约85万,同比下降27.1%,付费会员仅占总会员数1% [12] - 客流量和客单价出现双下滑,高溢价空间被平价水果摊及线上低价电商挤压 [12] 公司发展历程 - 2001年成立,2002年首家门店日销售额1.8万元,单月破40万元,同年开放加盟 [5] - 2008年因加盟店品质问题转向直营,推出"不好吃三无退货"服务,2013年首创果品分级体系 [6] - 2015年完成4亿元A轮融资,2018年B轮融资15亿元,门店突破3000家 [6] - 2023年成功上市,2024年门店超6000家,覆盖150余城,合作基地超800个 [6] 行业竞争环境 - 美团、京东、拼多多等即时零售电商发力生鲜赛道,次日达发展成小时达,挤压传统零售空间 [9] - 街头平价水果摊及线上低价电商严重挤压高溢价空间,市场份额被蚕食 [12] 创始人背景 - 创始人余惠勇为江西农业大学园艺系毕业,曾从事食用菌研究,1994年南下深圳创业 [5] - 2021年与妻子徐艳林以30亿元财富登富豪榜,2022年上市前期财富升至55亿元,成为德兴首富 [8] 相关企业案例对比 - 钟薛高创始人曾表示"爱买不买",后因经营危机进入破产审查程序 [2][4] - 特斯拉中国区副总裁陶琳2021年称需"加强消费者教育",被指傲慢甩锅 [13] - 李宁高管2022年称"中国消费者缺乏教育",股价从105.9港元跌至18.01港元,跌幅83% [14] - 西贝莜面村2023年因高价蒸饺争议试图通过成本说明"教育"市场 [16]
水果刺客百果园,凭啥教育消费者?
虎嗅· 2025-08-19 03:34
公司经营表现 - 2024财年公司亏损3.91亿元[1] - 从去年年初到年底门店减少966家[1] - 目前门店数量仍在持续减少[1] 管理层言论与市场反应 - 董事长公开表示不会迎合消费者并强调需教育消费者成熟[1] - 相关言论引发消费者强烈负面反应[1] 行业对比与市场定位 - 公司被市场质疑可能成为下一个钟薛高[1] - 公司产品定价策略被消费者认为过高[1]
港湾周评|“教育消费者”能否拯救百果园?
搜狐财经· 2025-08-16 16:46
企业言论争议 - 爱康国宾创始人张黎刚质疑低价体检的全面性,认为几百元体检无法替代几千几万元的专项检查 [1] - 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提出商业两种模式:利用消费者无知或教育消费者成熟,并称公司选择后者 [1] - 两位企业家的言论被批评为脱离消费者实际需求,存在逻辑不自洽问题 [4][5] 消费者行为分析 - 不同消费阶层有各自理性选择逻辑,如百果园高价水果与拼多多低价水果各有受众 [5] - 消费者聪明且多元,不存在统一的教育需求,企业应尊重不同消费群体的选择 [5][6] - 拼多多和蜜雪冰城成功案例显示,精准把握价格敏感型消费者需求是关键竞争力 [6] 企业经营表现 - 百果园2024年财务数据显著恶化:营业总收入102.7亿元(同比-9.81%),归母净利润-3.86亿元(同比-206.72%)[10] - 公司连续三年毛利率下滑:2024年毛利润7.644亿元(同比-41.87%),较2021年11.56亿元下降明显 [10] - 基本每股收益从2021年0.1536元降至2024年-0.2552元,经营现金流持续承压 [10] 行业竞争格局 - 新茶饮市场证明低价策略有效性,蜜雪冰城通过价格敏感战略击败中端价位品牌 [6] - 零售行业存在明显替代性,消费者不会因单一品牌消失而产生需求缺口 [8][9] - 市场淘汰机制持续运作,企业经营不善将自然退出,如钟薛高案例所示 [8][9]
百果园“教育消费者”风波后,如何重获消费者信任?
搜狐财经· 2025-08-13 02:51
公司言论与舆论反应 - 公司董事长公开表示致力于教育消费者而非迎合消费者 强调是消费者自己的选择[1] - 相关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 包括"百果园称不会迎合消费者"和"月薪两万吃不起百果园"[1] - 网友批评言论"爹味十足" 质疑"吃个水果还被教育上了" 并将公司与高端冰淇淋品牌钟薛高相提并论[1] 公司回应与解释 - 公司回应称董事长言论被断章取义 完整内容有前因后果并非网传那般片面[3] - 董事长解释不认为迎合消费者是长久之计 希望通过教育让消费者做出更成熟选择[3] - 承认水果价格偏高 但强调是在保证品质前提下的定价策略 绝不会在品质上做出让步[3] 消费者反馈与价格争议 - 消费者在网络上晒出购物凭证抱怨价格过高 例如奇异果12元 半个西瓜50元 一盒葡萄40元[3] - 夏季热销的麒麟西瓜一颗完整售价高达80元[3] - 竞争对手钟薛高创始人认为表述方式让受众不舒服 企业领导者应该有更大格局和包容心[3] 公司经营状况 - 去年公司净亏损达到3.91亿元[1] - 去年关闭966家门店[1] - 付费会员数大幅下降27.1%[4] 公司发展历程与市场挑战 - 从2001年用400元创办深圳百果园开始 如今成为"中国水果连锁零售第一股"[4] - 曾以"不好吃退款"和"分级定价"等创新策略赢得中产消费者青睐[1] - 面临消费疲软和竞争白热化的双重压力 需要提升服务质量和维护消费者信任[4]
钟薛高创始人谈百果园董事长争议言论:表述方式让人不太舒服,但相信没有恶意
搜狐财经· 2025-08-12 03:39
百果园事件与消费者关系 - 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回应水果价格高昂质疑 称不会迎合消费者 而是教育消费者走向成熟[3] - 百果园强调高品质水果定位 拥有几千万会员 表明部分消费者认可其价值并愿意为高价买单[3] - 网友吐槽百果园水果价格过高 反映"月薪2万吃不起"和"随便买买一百块钱就没了" 并指出质量不如从前[3] 百果园经营状况 - 2024年财报显示收入同比下降9.8% 出现近五年来首次净利亏损 门店数量减少[4] - 在消费理性化背景下 高价策略面临挑战 企业被质疑对市场需求把握不足[3][4] 钟薛高发展历程与现状 - 钟薛高2018年成立 凭借瓦片造型和高端定位迅速破圈 单价50元以上 最高达66元[5][6] - 2021年完成2亿元A轮融资 成为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官方合作伙伴[6] - 2024年7月新增破产审查案件 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不足 未履行金额超2572万元 未履行比例达99.98%[5][6] - 目前线上平台仅剩3种口味在售 官方账号最后更新停留在2024年3月[5][6] 钟薛高争议事件 - 因"雪糕刺客"标签登上热搜 定价策略备受诟病[5][7] - 产品被质疑"31℃下放1小时不化" 引发质量争议[7] - 创始人言论"成本40元爱要不要"冲上微博热搜第一[9] - 2022年遭遇火烧雪糕恶意抹黑 2021年遭遇恶意剪辑[6] 创始人回应与自救 - 创始人林盛承认运营问题导致资金流紧张 大量员工薪水补偿金未及时兑付[10] - 通过直播带货红薯等产品积极自救 希望恢复公司正常运营并偿还欠款[10] - 在百果园事件中表示不相信其董事长看不起消费者 认为只是表述方式不当[1]
百果园,口碑崩了
搜狐财经· 2025-08-11 23:48
公司言论与舆论反应 - 创始人提出"教育消费者成熟"理念 将商业分为利用无知和教育成熟两类 并宣称公司选择后者 [3] - 言论引发舆论强烈反弹 "买水果还要被教育"成为质疑焦点 社交媒体出现"月薪两万吃不起百果园"热门标签 [3][5] - 消费者批评公司态度傲慢 认为买卖关系应是平等价值交换而非教育与被教育关系 [5] 公司经营状况 - 2024年财报显示收入102.73亿元 同比下降9.8% 归母净利润-3.86亿元 为近五年来首次亏损 [9] - 零售门店数量急剧萎缩 截至2024年底仅剩5127家 同比净减少966家 加盟店从6081家减至5116家 相当于日均关店近5家 [9] - 加盟商面临高房租 公司压货 退货政策等压力 部分门店陷入亏损 [9] 品质管控问题 - 2024年315期间被曝光存在用腐烂水果制作果切 将2J车厘子冒充4J销售 隔夜水果充当鲜果售卖等违规操作 [7] - 黑猫投诉平台累计超3000条投诉 涉及"坏果不赔""价高质次"等问题 有消费者反映300元购买榴莲长虫遭拒赔 [7] 市场竞争环境 - 社区团购 电商巨头及山姆 盒马等零售巨头采取低价策略 通过烧钱补贴进行价格战 对公司形成巨大冲击 [9] - 竞争对手凭借资本优势削弱公司供应链优势 [9] 成本结构与定价策略 - 自建冷链物流成本占售价18% 采用日本BLOF生态种植技术的橙子成本比传统方式高40% [10] - 高成本转嫁消费者但未能通过透明化标准让用户感知价值 [10] - 2024年财报中"性价比"一词出现25次 公司推出"好果报恩"活动 提供招牌榴莲 佳沛红果等单品15%-30%折扣 [11] 战略定位困境 - 既坚持高端定位又试图下沉市场 导致品牌形象模糊 高端客群觉得品质缩水 价格敏感用户仍嫌贵 [12] - 公司战略出现摇摆 与最初"教育消费者"理念形成鲜明对比 [11][12]
百果园董事长“教育消费者”惹争议 一年闭店966家万店目标渐远
长江商报· 2025-08-11 23:45
公司创始人言论引发争议 - 创始人余惠勇回应水果价格过高质疑 表示公司"不会迎合消费者"而是"教育消费者成熟" [1][5][6] - 言论强调高品质水果供不应求 不同品质水果价差可达四五倍 [6] - 该言论引发网友强烈不满 社交媒体出现"买个水果还要被教育"等负面评论 [1][6] 二级市场表现 - 8月11日股价盘中一度下跌8% 最终收跌0.57% [2][7] - 自2023年1月上市以来股价最大跌幅达75.56% 当前股价1.74港元较发行价5.6港元大幅下跌 [7] 经营业绩与门店扩张 - 2024年营业收入102.73亿元 同比下降9.81% [12] - 归母净利润亏损3.86亿元 为2020年以来首次年度亏损 [4][12] - 2024年净关店966家 门店总数从6093家降至5127家 与"万店目标"差距扩大 [3][14] 产品质量问题频发 - 2022年被曝光售卖隔夜果切和使用变质水果 [10] - 2024年"3·15"期间再曝武汉门店将腐烂水果切块高价销售 [10] - 2025年6月仍有消费者投诉上海门店售卖严重发霉荔枝 [11] 公司发展战略 - 提出"万店千亿"十年目标 计划门店超万家 营收达千亿 [13] - 经营策略调整为优化产品组合并降低毛利率 [12]
“教育消费者” 最终会被市场教育
每日商报· 2025-08-11 22:31
公司回应与市场反应 - 公司董事长回应水果高价问题 强调"教育消费者成熟"而非迎合消费者 并认为高价有合理性 [1] - 阳光玫瑰葡萄在公司的售价为13 9元/斤 是邻近社区商超6 98元/斤的近两倍 [1] - 公司近期负面消息频发 包括变质水果制作高价果切 以次充好 加盟店品控漏洞等问题 [1] - 公司董事长言论引发市场不满 被批评为傲慢态度 缺乏对消费者和市场的尊重 [1] - 公司股价在董事长言论发布次日(8月11日)开盘后出现大跌 [2] 经营与财务表现 - 公司2024年财报显示收入102 73亿元 同比下降9 8% [3] - 公司2024年除所得税前亏损3 91亿元 上年同期盈利3 81亿元 为近五年来首次净利亏损 [3] - 截至2024年底 公司零售门店数量同比净减少966家 [3] 产品与市场定位 - 公司产品价格普遍偏高 部分水果价格是市场价的数倍 [1] - 公司被指缺乏产品品质和品牌优势 仅通过提高价格营造高端形象 [2] - 与褚橙(15-16元/斤)相比 公司产品未能建立相应的品质和品牌溢价 [2] - 消费者反映公司水果定价不合理 普通水果按个销售导致价格过高 [3] 消费者反馈与竞争 - 消费者对高价策略不满 转向价格更合理的竞争对手(如佳果多) [3] - 教育博主李永乐分享负面消费经历 反映公司定价策略导致客户流失 [3] - 市场用脚投票 表现为门店数量大幅减少和财务业绩恶化 [3]
消费者反思录:在高端消费教育中,我们真的成熟了吗?
搜狐财经· 2025-08-11 17:50
百果园 - 消费者曾对高价水果和腐烂水果问题表示不满,但后来反思对"品质"理解不足 [1] - 公司董事长余惠勇提出商业应"教育消费者成熟"而非利用消费者无知 [1] - 消费者承认过去忽视"教育成本",过于关注价格敏感度 [1] 巴奴火锅 - 创始人杜中兵认为月薪5000元人群非目标客群,引发消费者反思 [3] - 消费者最初质疑"天价土豆"事件,后理解品牌倡导的"价值消费"理念 [3] - 公司强调品牌定位与消费者阶层匹配,提供环境/服务/供应链综合价值 [3] 钟薛高 - 消费者曾认为高价雪糕是"智商税",后重新认识营销和品牌价值 [3] - 创始人林盛"成本40,爱要不要"言论引发对现代商业成本的讨论 [3] - 消费者反思对"高端消费"存在误解,需拓宽对成本结构的认知 [3] 行业观察 - 文章反映消费者与企业间需建立更平等透明的沟通机制 [3] - 提出"教育消费者"应是双向互动而非单方面灌输 [3] - 消费者需重新思考对高价/瑕疵/品牌傲慢等商业现象的态度 [3]
百果园“教育消费者”言论引热议,市场反馈成最好老师
搜狐财经· 2025-08-11 16:15
公司近期舆论事件 - 创始人余惠勇回应价格质疑时以阳光玫瑰葡萄为例解释高品质水果价格较高原因 强调早期日本高端品种使用有机肥控制产量 而国内为提高产量使用化肥导致品质下降价格降低 公司坚持高品质路线因此售价较高 [1] - 创始人提出商业有两种模式 利用消费者无知或教育消费者成熟 并声称公司多年来一直教育消费者而非迎合消费者 该言论引发年轻消费者群体强烈反感 被认为具有"爹味"且难以接受 [1] - 类似钟薛高和张小泉等品牌教育消费者行为均遭遇消费者强烈反弹 对于水果等大众消费品 零售企业通常选择满足不同目标用户需求的品牌定位 本质是对消费者需求的迎合 [1]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中国最大连锁水果零售商 创始人学农出身 从江西农科院辞职后在深圳开设第一家门店 经过多年摸索调整成为行业第一 [2] - 年营收已过百亿 但在国内水果行业市场占有率仅1%左右 [2] - 公司核心竞争力在于品质和服务 提供丰富水果品种及洗净分切等增值服务 实行"无实物无小票无理由"三无退货政策赢得消费者好评 [2] 财务表现与经营挑战 - 公司因高品质服务被贴"贵"标签 但盈利水平并不高 近年来毛利率维持在11%左右 净利率始终未突破3% [2] - 2024年集团业绩大幅下滑 毛利率降至7.4% 全年巨亏3.86亿元 门店数量大幅减少 [2] - 上市后股价大幅走低 市值较上市之初大幅缩水 投资者对发展预期不乐观 [2] 行业竞争环境 - 即时零售社区团购等新零售模式普及使水果行业竞争日益激烈 价格透明度越来越高 [2] - 当前市场环境中消费者更加注重性价比和个性化需求 公司需要深入理解消费者需求 优化成本结构 提供更具竞争力产品和服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