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自主可控

搜索文档
富奥股份:拟1元收购一汽-法雷奥公司36.5%股权和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持有的一汽-法雷奥公司12.5%股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9 12:30
每经AI快讯,9月29日,富奥股份(000030.SZ)公告称,随着公司自主研发能力持续提升,公司旗下热系 统事业部凭借自主研发的技术方案成功获得客户德国大众认可,不仅实现了乘用车热系统领域关键技术 的自主可控,更打破了外方在该领域的长期技术垄断,为一汽-法雷奥汽车空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 汽-法雷奥公司")的独立发展与战略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上述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热系统业务资 源整合能力与管理决策效率,公司拟同时分别以人民币壹(1)元的交易价格收购法雷奥冷却系统公司 持有的一汽-法雷奥公司36.5%股权、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持有的一汽-法雷奥公司12.5%股权。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
富奥股份:拟1元收购法雷奥公司36.5%股权和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持有的一汽-法雷奥公司12.5%股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9 12:13
每经AI快讯,9月29日,富奥股份(000030)(000030.SZ)公告称,随着公司自主研发能力持续提升,公 司旗下热系统事业部凭借自主研发的技术方案成功获得客户德国大众认可,不仅实现了乘用车热系统领 域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更打破了外方在该领域的长期技术垄断,为一汽-法雷奥汽车空调有限公司(以 下简称"一汽-法雷奥公司")的独立发展与战略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上述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热系 统业务资源整合能力与管理决策效率,公司拟同时分别以人民币壹(1)元的交易价格收购法雷奥冷却系 统公司持有的一汽-法雷奥公司36.5%股权、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持有的一汽-法雷奥公司12.5%股权。 ...
广哈通信(300711) - 2025年9月1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9-19 09:52
业务与市场表现 - 子公司易用视点在抽水蓄能数字化市场占比超过65%,服务超60家抽蓄电站 [2]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94亿元,同比增长28% [4]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2444万元,同比增长70% [4] - 连续多年实现经营业绩双位数增长 [4] 技术研发与创新 - 自主研发基于大模型的调度语音智能应用方案,已落地国家电网分部级电力调度中心 [2][3] - 5G核心网实现软硬件100%国产化适配,打造国产化5G网络加密体系 [5] - 完成冷阴极射线机自主开发,打破国外厂商在耐张线夹射线检测设备的垄断 [5] - 启动电力设备状态大数据图谱库平台技术研究 [5] - 数字基建系统国产化项目落地 [5] 资本运作与战略发展 - 市值管理已纳入公司管理层考核指标 [4] - 2025年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事项已于9月15日获股东大会通过 [5] - 再融资将用于补充业务发展资金、加快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5] - 聚焦电力、国防、铁路、政府应急、石油石化等行业市场拓展 [4]
创新体系深化 一组数据看中国清洁能源装备如何“装备世界”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8 01:28
记者昨天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获悉,今年以来,我国清洁能源装备生产快速发展,装备制造业绿色转 型成效明显。 清洁能源装备生产快速发展 今年以来,我国清洁能源装备多种产品产量同比明显增长,正在加速推进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和新型电力 系统建设。今年前7个月,太阳能电池产量4.7亿千瓦,同比增长19.6%。不仅如此,清洁能源装备已成 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半年新增发电装机中,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占比高达89.9%。同时, 我国清洁能源装备也广泛服务于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绿色发展,前7个月,我国风电机组已出口至108个 国家和地区,出口金额稳步提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负责人表示,面向"十五五",我国将深化清洁能 源装备创新体系,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徐念沙:我们将系统推进燃气轮机、新型储能、氢能装备、智能变电站等重点 领域的技术攻关,目标到2030年,在400兆瓦级重型燃机、液氢储运装备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实现重大跨越 清洁能源装备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坚实保障的基础。"十四五"期间,我国清洁能源 装备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实现了重大跨越。 四川德阳是我国清洁能源装备主 ...
高盛上调中芯国际H股目标价15%,预计国内需求将支撑产量和平均售价
华尔街见闻· 2025-09-16 06:50
目标价与评级调整 - 高盛将中芯国际H股12个月目标价上调15%至73.1港元 维持买入评级 A股目标价维持160.1元人民币[1] - 目标价调整基于A股和H股的估值溢价差异[1] 盈利预测变化 - 维持2025-2027年盈利预测基本不变 上调2028与2029年营收和每股收益预测[1] - 2028年每股收益预测上调3% 营收预测上调0.4% 2029年每股收益预测上调7% 营收预测上调2%[1] 增长驱动因素 - 中国IC设计公司需求增长和人工智能趋势推动长期增长 支撑产量和平均售价[1] - 人工智能应用需求快速增长和中国本土芯片设计公司对先进制程工艺需求提升[2] - 高性能芯片需求推动代工厂商产能利用率和定价能力[2] 短期业绩展望 - 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指引环比增长5%-7% 可能成为短期股价催化剂[1][2] - 渠道加紧备货和补库存情况预计持续到三季度[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2.0%至44.56亿美元[2] - 毛利率提升至21.4% 净利率达10.5%[2] - 晶圆代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4.6%至42.29亿美元[2] 产能与技术发展 - 上半年新增近2万片12英寸标准逻辑月产能[3] - 专注于差异化平台建设 包括28纳米超低漏电平台、40纳米嵌入式闪存、65纳米射频绝缘体上硅等技术平台[3] 收入结构优化 - 工业与汽车应用占比从去年同期7.7%提升至10.1%[3] - 12英寸晶圆收入占比从去年同期74.5%提升至77.1%[3] - 消费电子和智能手机仍是重要贡献领域[3] 行业前景 - 全球供应链重构和技术自主可控趋势下 本土芯片代工企业战略价值凸显[2] - 公司全年目标超过可比同业平均水平[3]
高盛上调中芯国际H股目标价15% 预计国内需求将支撑产量和平均售价
华尔街见闻· 2025-09-16 04:13
目标价与评级调整 - 高盛将中芯国际港股H股12个月目标价上调15%至73.1港元 维持买入评级 [1] - A股目标价维持160.1元人民币 基于A股和H股的估值溢价考虑 [1] - 2028与2029年每股收益预测分别上调3%与7% 营收预测分别上调0.4%和2% [1] 财务表现与业务数据 - 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2.0%至44.56亿美元 毛利率提升至21.4% 净利率达10.5% [2] - 晶圆代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4.6%至42.29亿美元 [2] - 工业与汽车应用收入占比从去年同期7.7%提升至10.1% [3] - 12英寸晶圆收入占比从去年同期74.5%提升至77.1% [3] 增长驱动因素 - 中国IC设计公司需求和人工智能趋势推动长期增长 支撑产量和平均售价 [1] - 人工智能应用需求快速增长和中国本土芯片设计公司对先进制程工艺需求提升 [2] - 国内集成电路设计需求持续增长带来更多订单机会 [1] 产能与技术进步 - 上半年新增近2万片12英寸标准逻辑月产能 [3] - 专注于差异化平台建设 包括28纳米超低漏电平台、40纳米嵌入式闪存、65纳米射频绝缘体上硅等技术平台 [3] 短期前景与行业趋势 - 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指引环比增长5%-7% 成为短期股价催化剂 [2] - 渠道加紧备货、补库存情况预计持续到三季度 四季度为行业传统淡季但产能供不应求 [3] - 全球供应链重构和技术自主可控趋势下 本土芯片代工企业战略价值日益凸显 [2]
华人学者:中国造船、无人机,美国再不改,公厕都建不成
观察者网· 2025-09-16 04:11
中美治理模式差异 - 中国以工程思维主导治理 领导层多拥有工程学背景 擅长统筹建设和务实高效解决问题 [3][5][6] - 美国演变为律师主导型社会 程序优先于结果 制度设计系统偏向富裕群体 联邦政府由律师掌控 [3][5] - 治理差异导致美国基建成效低下 如高铁建设进度远落后于中国 [7][10] 中国工业与技术成就 - 到2030年中国将占全球工业产能45% 高收入经济体总和仅38% [11] - 京沪高铁3年建成通车 加州高铁延迟至2030年且造价飙升至1280亿美元 [10] - 在电动汽车 半导体制造 新型服务业等高科技制造业领域表现突出 占经济总量5% [15] 产业政策对比 - 中国长期为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提供资金支持 坚持至目标达成 如"中国制造2025"计划 [18] - 美国曾因Solyndra破产事件保守15年 近期才推出半导体行业扶持政策 [17] - 中国明确技术自主可控目标 在汽车 航空 半导体等高端产业追求技术主导地位 [19] 技术竞争与制裁影响 - 美国制裁倒逼中国自主创新 企业加速替换美国设备 如半导体领域 [19][20] - 中国通过工程创造应对法律手段 聚焦建造更好汽车 城市和发电厂 [19] - 贸易战促使中国企业支持技术自主 此前因商业利益依赖美国技术 [20] 全球格局展望 - 中美民众在追求目标和欣赏技术成就方面高度相似 均具快速行动特质 [21] - 欧洲和日本节奏缓慢追求完美 未来全球格局将由中美主导 [22][23] - 英国 加拿大 日本和欧盟等经济体可能被中美超级大国甩在身后 [23]
IDC超融合市场排名:国产厂商在关键场景中脱颖而出
搜狐财经· 2025-09-02 08:49
市场总体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超融合市场规模达2.33亿元人民币 [1] - 国产厂商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TOP5厂商中国产厂商占比69.1% [1] 厂商竞争格局 - 青云云易捷以10.2%市场份额位列市场前三 [1] - 市场竞争从技术指标转向行业核心痛点解决能力 [1] 场景化技术突破 - 制造业边缘场景通过断网续传技术实现生产数据100%零丢失 并将IT利用率提升至85% 年度运维成本降低40% [1] - 医疗场景通过分布式存储协议优化将影像调阅延迟控制在≤90微秒 远低于行业平均500微秒水平 [2] - 医疗场景实现30科室/156台设备统一纳管 新科室系统上线周期从7天压缩至1天 [2] - 能源场景通过内生安全架构满足等保三级认证 运维成本降低40% [3] 核心技术优势 - 青云云易捷具备高性能存储、边缘高可用、极简运维和信创生态四大核心技术壁垒 [5] - 解决方案全面适配国产芯片、操作系统和数据库 实现全栈国产化 [6] 行业应用实效 - 服务制造业头部客户解决边缘站点网络不稳导致的数据中断问题 [5] - 帮助医疗金融客户突破性能瓶颈制约 [5] - 支持能源政务客户应对强合规压力 [5] - 在制造业医疗能源领域成功服务多个行业头部客户 [5][6]
掌握核心技术,中国航天迈上新高度
科技日报· 2025-08-11 01:08
中国航天工程核心进展 - 嫦娥六号完成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 带回1935.3克月背样品[1][5] - 突破月球逆行轨道控制 月背智能快速采样 月背起飞等关键技术[6] - 基于月壤样品取得多个首创性研究成果 首次揭示月球背面演化历史[1] 载人航天领域突破 - 2022年12月31日全面建成中国空间站 实现产品全部国产化 关键元器件100%自主可控[3] - 创造世界最快空间交会对接纪录 开发再生生保系统 舱外机械臂等创新技术[3] - 2024年12月17日航天员刷新单次出舱时长世界纪录达9小时[2] - 空间站已接纳9个任务乘组 完成6次太空会师 开展多项空间应用实验[3] 深空探测技术跨越 - 天问一号2021年实现世界首次单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 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9] - 天问二号2025年5月29日发射 目标为2016HO3小行星和311P主带彗星探测[9] - 计划推进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 天问四号木星系探测等深空任务[10] 技术自主化成果 - 空间站原材料全部国产化 关键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3] - 采样系统从新材料 元器件层级实现基础技术突破[6] - 嫦娥五号 六号月壤样品已分发给国内外科学家产生大量研究成果[4] 未来发展规划 - 加速实施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号 八号任务[6] - 积极推进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6] - 发展卫星互联网系统 建设新一代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10] - 继续开展太阳探测工程[10]
佳驰科技总经理陈良:建立持续稳定激励机制 推动“军民两翼”协同发展
证券日报· 2025-07-18 16:07
公司战略发展 - 公司坚持"军民两翼"协同发展战略 规划了"夯实基础""快速爬坡""全面发展"三个阶段 目前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2] - 2024年公司在A股科创板上市 标志着战略发展进入新阶段 [2] - 近期通过2025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 旨在绑定核心骨干人才 推动业绩持续增长 [2][6] 技术研发与创新 - 研发人员占比超三分之一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3] - 坚持技术自主可控 打破国外封锁 产品已批量应用于第四代、第五代战机等重大工程 [3] - 在低频超宽带、多频谱兼容、薄型轻量化等领域具有显著技术优势 从"根技术研究"建立壁垒 [3] 主营业务与产品 - 主营电磁功能材料与结构(EMMS)产品 包括隐身功能涂层、结构件等 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6] - 布局三大新产品方向 包括"电波暗室总体设计集成及关键吸波材料" 进展顺利 [6] - 2024年建成国内最大隐身功能涂层材料生产基地 募投项目"电磁功能材料与结构生产制造基地"进入调试收尾阶段 [4] 财务与业绩目标 - 2024年营业收入9.57亿元 归母净利润5.17亿元 [4] - 股权激励计划设定2025-2027年营收目标分别为11亿元、13.7亿元和16亿元 [6] - 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为27.86元/股 激励对象62人 含核心技术人员和管理骨干 [6] 行业前景与布局 - 全球电磁兼容材料市场规模2020年68亿美元 预计2025年达82亿美元 [7] - 电波暗室在军用装备和民用电子产品测试中需求增长 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潜力巨大 [7] - 公司军用与民用技术交互融合 未来将持续推动EMMS技术创新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