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茧房

搜索文档
品牌酒捡漏降价,有些信息和价格需要警惕
搜狐财经· 2025-09-27 10:31
今年白酒行情普遍很差,头部酒企增速放缓,中尾部酒企亏损严重,渠道货物积压严重,不少白酒价格 倒挂。也正是因为如此,互联网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漏价白酒,圈内捡漏话题开始变多。 对于老酒友来说,捡漏品牌白酒,很清楚该怎么做,要注意哪些,因为捡漏白酒容易踩坑。今天这篇文 章,我主要针对新酒友分享一下捡漏品牌酒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在产品端,注意新批次酒降价降质。 降价降质是许多酒厂玩得很溜的事,品牌酒降质有很多情况,常见的有优质原酒供给不足降质,销售价 格下降降质。销售价格下降降质一般是酒厂为了平衡利润的降质手段,这种产品降质之后,酒厂会慢慢 推出更高端的酒,从而填补降价之后带来的产品价格带空缺。 在当前这个大环境里,购买新批次酒建议有酒评之后再做决策。也正是因为如此,酒厂于是利用这一 点,上新批次产品便开发布会,说我们的酒提质了,然后请媒体公关公司在互联网上到处宣传,同时监 控互联网舆论,一旦碰到不利于他们的测评,各路水军冲过来群起而攻之。 我的账号被水军攻击了好多次,现在我的心态已经淡定,一般我不喜欢跟他们斗智斗勇。但他们要惹 我,对不起,这段时间账号别的内容不发了,开专题连续写这个话题。我现在脸皮也厚了,黑 ...
怎么就没人拦一下始祖鸟?脱离公众做营销的反噬
36氪· 2025-09-26 08:09
始祖鸟在喜马拉雅搞出大动作之后,全网都在问:这是怎么通过审核的?真的就看不出问题吗? Emmmm……别说公众,公关也是同款疑惑,疑惑程度只深不浅。 9月22日,央视《东方时空》去现场探访,实拍到了一堆谁看了都想骂几句的画面,采访的环保专家、动物专家也说后果严重。 因为与主办方之前"没什么影响"的说法出入很大,始祖鸟和蔡国强"说谎"的词条又上热搜,要求"严惩"的呼声也挺大。 聊聊怎么当时就没人拦一下始祖鸟呢? 对于高溢价的品牌,这种彰显咖位和手笔的活动,是标配,也是常态。谁家不弄几个,出门遇到同行都不好意思打招呼。 我们并不否认这类活动的价值。肯定有,而且还是不小的价值。这篇文章想要讨论的是:精准营销和闭环沟通,为什么会更容易导致危机公关,以及有没 有改善的余地。 02 喜马拉雅放烟花这种天花板级别的"大型创意活动",必然需要经过一道又一道的流程审批。 我们能够通过始祖鸟的官方直播看到放烟花画面,意味着整个链路上的人,都按下了"同意"。 有2种可能性: 其一,公司里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有一个算一个,都没看出来。 01 在喜马拉雅放烟花,请蔡国强亲自操刀,搞出"龙"这种气势,连炸4波,我不知道具体费用,因为没有搞过 ...
谁允许始祖鸟炸山的?
36氪· 2025-09-22 08:26
始祖鸟和蔡国强在喜马拉雅山搞的烟花秀引爆了舆论。 很多人指责蔡国强和始祖鸟市场部的员工,甚至当地审批通过的相关机构也难逃其咎。 但大家忽略了一个关键细节,那就是执行这场烟花秀的最终决定为什么会被拍板? 换句话说,这场秀的最高决策人,也就是始祖鸟市场部的大老板,为什么没看出来有问题? 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我不相信全都会认为在喜马拉雅山上放烟花不会有风险。 但凡在网上查一下,翻看一下喜玛雅拉山环境相关的介绍,仔细看一下放烟花的行动方案,都会嗅出一 点不对劲。 但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说? 因为当一件事情绑定了许多相关利益方群体的时候,所有人都会对其中的纰漏选择性失明。 尤其是重大事件,涉及的人员一旦多了,每个人都会出现一个奇怪的心理: 这个事情的负责人不是我,我只是执行上头的决定而已,上头喜欢就行了,我就是个打工的纯牛马。 答案很简单,因为大老板被关进了信息茧房,根本察觉不出来会有什么问题。 谁把他关进去的?答案是和这个项目相关的所有人。 现在品牌找蔡国强合作一场烟花秀的市场价都是千万起步,无论对于哪个品牌来说都是年度重大项目。 而重大项目在甲方内部一定是要经过层层上报,层层审批的。 就像这次炸山事件一样,提案的广告 ...
驾驭新技术,拥抱新场景
人民日报· 2025-09-17 22:22
用"深度思考"破"信息茧房"。算法推送的"信息茧房",让受众陷入观点同质化困境,评论的一个重要价 值正在于打破这种封闭性,这是人工智能依赖数据拼接难以实现的"思想穿透力"。用"情感共鸣"补"技 术冰冷"。好的评论既能"讲道理",也能"通人心",而人工智能恰恰缺乏人类独有的温情。用"跨界融 合"拓"传播边界"。智能互联网时代的评论,不再局限于文字载体,而是走向"全媒体融合",评论的形 式和内容会发生一些还无法预料的嬗变,我们必须做好准备。 人工智能可以成为评论工作的"助手",却无法替代人类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对人性的细腻感知。当评论 工作者既能驾驭新技术、适应新场景,又能坚守角色定位、保持人文温度,便能让观点的力量穿越技术 更迭,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智能互联网的浪潮正在重塑舆论场。用人工智能写评论,具有写作效率高、表达方式活、数据能力强等 优势。面对机遇与挑战,评论写作既要坚守思想内核,又要突破形式桎梏,在守正创新中寻找突围路 径。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8日 05 版) (责编:牛镛、袁勃) ...
驾驭新技术 拥抱新场景
人民日报· 2025-09-17 21:53
人工智能在评论写作领域的应用与影响 - 智能互联网重塑舆论场 人工智能在评论写作中具有写作效率高 表达方式活 数据能力强等优势 [1] - 评论写作需在坚守思想内核的同时突破形式桎梏 在守正创新中寻找突围路径 [1] 人工智能与人类评论的差异化比较 - 人类评论通过深度思考破解算法推送造成的信息茧房和观点同质化困境 实现人工智能难以完成的思想穿透力 [1] - 人类评论通过情感共鸣弥补技术冰冷 既能讲道理也能通人心 具备人工智能缺乏的人类独有温情 [1] 智能互联网时代评论形态的演变 - 评论形态从文字载体走向全媒体融合 形式和内容将出现无法预料的嬗变 [1] - 跨界融合拓展传播边界 行业需为评论形态变革做好准备 [1] 人工智能在评论领域的角色定位 - 人工智能可作为评论工作助手 但无法替代人类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和人性细腻感知 [1] - 评论工作者需驾驭新技术适应新场景 同时坚守角色定位保持人文温度 使观点力量穿越技术更迭 [1]
西贝贾国龙因预制菜风波起诉罗永浩,舆论危机暴露信息茧房
新浪财经· 2025-09-17 19:26
【林岳:#西贝贾国龙为啥觉得自己被虐了# ?】多年以后,贾国龙一定会想起那段因为冲动而让西贝 陷入困境的日子。没人能想到,一场由预制菜引发的超级风暴在全网蔓延开来,仅需一位食客的随意吐 槽,外加一位企业家的"执着"。 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发布微博"西贝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昂贵且恶心",引发了一场远超预期 的舆论风波,贾国龙随即宣布起诉罗永浩,并以"生意可以不做,是非必须得辨"的姿态全面应战。 很明显,罗永浩低估了自己的随意吐槽,而贾国龙高估了这条微博的伤害。 西贝本以为强调国家预制菜标准、开放后厨直播能够扭转舆论风向,但不出意外的"意外"暴露了无鸡的 鸡汤、一岁的冷冻羊腿、两年的西兰花等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更致命的是,贾国龙强大的朋友圈帮了 倒忙,将罗永浩称为"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的聊天截图流出,彻底激化了矛盾。 至于道歉信里那句"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我相信贾国龙的初衷只是想用一句烂俗的网络 梗强调后半句——他对顾客深沉的包容的爱。然而不出意外的"意外"是,这句话又给对手递了刀子,招 来了罗永浩的火速回应:"顾客虐你什么了?" 正是这种熟人圈"信息茧房",让贾国龙在面对舆论风波时, ...
西贝贾总为什么觉得自己被“虐”了?
新浪财经· 2025-09-17 11:22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林岳】 多年以后,贾国龙一定会想起那段因为冲动而让西贝陷入困境的日子。没人能想到,一场由预制菜引发 的超级风暴在全网蔓延开来,仅需一位食客的随意吐槽,外加一位企业家的"执着"。 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发布微博"西贝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昂贵且恶心",引发了一场远超预期 的舆论风波,贾国龙随即宣布起诉罗永浩,并以"生意可以不做,是非必须得辨"的姿态全面应战。 很明显,罗永浩低估了自己的随意吐槽,而贾国龙高估了这条微博的伤害。 西贝本以为强调国家预制菜标准、开放后厨直播能够扭转舆论风向,但不出意外的"意外"暴露了无鸡的 鸡汤、一岁的冷冻羊腿、两年的西兰花等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更致命的是,贾总强大的朋友圈帮了倒 忙,将罗永浩称为"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的聊天截图流出,彻底激化了矛盾。 至于道歉信里那句"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我相信贾总的初衷只是想用一句烂俗的网络梗 强调后半句——他对顾客深沉的包容的爱。然而不出意外的"意外"是,这句话又给对手递了刀子,招来 了罗永浩的火速回应:"顾客虐你什么了?" 也许是西贝贾总性格中的傲慢成分导致了"受虐心态",将企业危机转化为个人荣辱 ...
泡泡共同体
36氪· 2025-09-04 09:27
数字社会信息生态理论框架 - 提出"信息蜂房/巢"概念以超越传统"信息茧房"隐喻 强调数字共同体中个体主动建构与被动适应的辩证关系[1] - 引入彼得·斯洛特戴克"球域三态"理论 将数字空间划分为气泡(私人信息领域)、球体(算法群体圈层)和泡沫(聚合共同体)三种形态[2][4] - 气泡由用户主动选择与算法投喂共同构成 薄膜虽可短暂突破但会通过算法自我修复[4][5] - 球体通过共同标签与算法形成封闭"回音室" 导致群体极化与系统活力丧失[5] - 泡沫作为复数气泡聚合 呈现"共存式隔离"特性 通过对抗性连接维持整体平衡[5][6] 算法机制与资本逻辑 - 算法构建"骄纵空间" 通过过滤-黏合-循环三重机制为用户提供认知舒适区[8][9] - 过滤机制排除异质信息构建认知免疫空间 黏合机制通过用户行为数据(评转赞、收藏停留等)主动加固边界[9][10] - 用户认知粘液被转化为数据矿产 情感宣泄转化为流量石油 观点对抗转化为平台利润[10] - 算法用对抗性刺激取代情感共鸣 通过放大群体差异粘结群体 导致极化对立[11] - 算法固化个体流动性 将用户认知框架固定于半液态空间 限制边界突破能力[12] 认知困境与突破路径 - 数字迷雾表现为碎片化推送、情绪化内容与虚假信息 导致个体失去判断力与方向把控力[15] - 认知茧房源于证实性偏见与逆火效应 个体拒绝异质信息以维护自我认同 比信息茧房更难突破[16][17] - 提出算法干预方案:注入适度异质菌提高认知多样性权重 建立跨气泡信息中转站促进异质信息流动[20][21] - 实施球体再气化工程:开放推荐API接口 搭建公共虚拟辩论厅 发起跨气泡协作项目软化认知边界[21] - 社会工程需明确用户、平台、政府责任:用户接受信息疫苗与培养悬置能力 平台优化算法设计 政府制定数字生态评估标准[22][23] 泡泡共同体特性与价值 - 泡泡共同体由无数信息气泡通过脆弱连接形成 呈现隔离式共存、对抗性连接、免疫性接触特性[18][25] - 数字克里斯朵夫(互联网、社交媒体、算法、AI代理)作为非人行动者可揭示生态全貌 促进差异认知[26][27] - 蜂巢隐喻强调连接价值:微小碎片通过有价值连接可构成复杂壮阔的数字生态 实现共生共存[27][29]
泡泡共同体
腾讯研究院· 2025-09-04 08:33
核心观点 - 提出"泡泡共同体"概念 批判传统"信息茧房"隐喻的单向度局限 强调数字空间中个体与算法互动形成的异质性共存结构[2][31] - 算法技术构建"骄纵空间" 通过过滤-黏合-循环三重机制将用户纳入数据资本主义代谢系统 形成寄生性结构[10][12] - 数字时代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数字迷雾"与"认知茧房" 而非单纯的信息封闭 需要多维度解决方案[16][19] 数字空间形态理论 - 引入斯洛特戴克"球域三态"理论:气泡对应私人信息领域 球体对应算法加持的群体圈层 泡沫对应复数气泡的聚合[3][5][6] - 泡泡共同体具有"共存式隔离"特征 气泡间通过对抗性连接维持平衡 既非完全封闭也非彻底开放[6][22][31] - 蜂巢隐喻强调单元间有机连接 每个蜂房是私人空间 通过共用壁面形成资源共享网络[7] 算法机制与资本逻辑 - 算法骄纵空间通过减轻认知负担机制构建 依赖过滤(被动构建边界) 黏合(主动加固边界) 循环(数据资本代谢)三重机制[10][11][12] - 用户行为数据转化为"认知粘液" 成为优化推荐的关键依据 用户主动参与边界构建[11] - 数据资本主义将用户情感宣泄转化为流量石油 观点对抗转化为平台利润 形成数字时代"水晶宫"[12] 群体互动与认知异化 - 对抗性刺激取代情感共鸣成为群体粘结剂 导致群体极化对立[13] - 算法固化个体流动性 用户在半液态空间中移动 无法突破算法划定的认知框架[14] - 自吞噬循环使系统丧失活力 同质信息自我复制 导致群体衰落或极端化[15] 认知困境本质 - 数字迷雾表现为碎片化信息推送 情绪化内容渲染 虚假信息掺杂 导致个体失去判断力[18] - 认知茧房源于证实性偏见与逆火效应 是自我防卫的保护壳 比信息茧房更难突破[19][20] - 信息茧房在信息过载环境中具有认知聚焦的自我保护功能[17] 优化路径方案 - 算法干预需注入异质菌 提高认知多样性权重 建立跨气泡信息中转站促进异质信息流动[24][25] - 球体再气化需开放推荐API接口 搭建公共虚拟辩论厅 发起跨气泡协作项目软化认知边界[26] - 社会工程需建立用户-平台-政府三方契约:用户培养悬置能力 平台平衡商业与生态责任 政府制定评估标准[27][28] 数字生态愿景 - 泡泡共同体是由微小碎片通过有价值连接构成的复杂生态 无需打破而需优化共生关系[33] - 智能时代需要数字克里斯朵夫式的非人行动者 通过算法和AI代理促进异质性共存[32] - 蜂巢是可供繁衍交流的生活场所 而非过渡阶段 强调重新找回生活本体价值[33]
为什么我发现网上大部分都对华为反感,华为线下却依旧大卖?
新浪财经· 2025-09-03 21:15
线上负面情绪与线下销售反差现象分析 - 线上对华为的负面情绪与线下销售强劲形成反差 华为通过技术应用将高价产品转为中低价位产品[1] - 部分用户因产品体验不佳产生负面情绪 从单一产品不满延伸至对企业整体的反感[3] - 数码和汽车领域出现粉丝群体对立现象 类似娱乐圈"饭圈文化"的群体互斥行为[7] 信息传播机制影响 - 算法推荐机制形成信息茧房 用户互动行为强化偏好内容推送[2] - 负面内容通过停留时间和互动获得更高推荐权重[2] - 部分用户接触负面信息后可能被影响并参与传播[12] 竞争环境与外部因素 - 企业间竞争引发粉丝群体对立 包括国内品牌间及国际品牌竞争[3] - 部分竞争对手宣传中对比华为产品 强调价格劣势或技术差距[5] - 国际竞争环境下存在有组织舆论攻击 旨在延缓中国科技企业发展[9] 舆论操纵手段 - 存在付费舆论操纵行为 包括雇佣水军和KOL进行负面传播[11] - 使用设备矩阵和关键词识别技术自动化生成负面内容[11] - 类似手段也出现在其他领域如抗日题材影视作品评论中[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