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绩主义

搜索文档
自由职业200天后,我发现理想生活只能靠自己创造
虎嗅· 2025-09-17 23:4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珞石居,作者:珞石居,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年初离职后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到今天也快七个月了。 这两百多天里,我经历的最大转变,不是收入的变化,不是身份的不同,而是越来越明确:理想生活不 会因为你"够优秀"自动到来,而只会来自你的主动创造。 作为典型的优绩主义教育背景的小孩,从小一路好学生,985本,周围同学大多也都进入了社会默认的 正轨。 很多朋友以及我自己,都曾以为或者潜意识里认为,只要像在考试里那样赢下每一场竞争,就能获得所 谓的理想生活。 然而理想生活不是赢得比赛后的奖品。 没有老板的指挥、没有无聊的会议,你不会快乐无比。 因为一旦失去公司提供的框架,你就必须赤裸裸地面对自己。 今天赚不到钱,没有人兜底;今天效率低下,没有人替你处理工作;今天焦虑迷茫,也没有组织的惯性 推着你走。 因为这是你的生活,而比赛奖品只是交易劳动的筹码。 考得更高的分数,进更好的公司,拿更高的薪水,就算不断胜出,理想生活也不会自动出现。 你必须自己去选择和创造。 所谓理想生活,并不是一份光鲜的工作或者一笔大额的收入,而是非常具体的生活细节。 比如,你想在什么样的房子里醒来?你希望每天的三餐是便捷的外卖,还是慢 ...
清北扎堆,行业离崩盘不远了…
搜狐财经· 2025-09-13 14:02
行业人才流动与周期特征 - 清北毕业生集中涌入某行业预示其黄金期仅剩约8个月时间 [2] - 行业饱和阶段倾向于招募顶尖人才 而上升期行业因前景不明朗和收入一般鲜少吸引清北毕业生 [4] - 外企20年前处人才高光期 金融投行15年前辉煌 大厂10年前横扫名校 5年前80%北大文科生考教资 [1] 互联网行业人才结构 - 互联网黄金十年中流砥柱为北航北邮毕业生而非清北学生 [4] - 清北计算机专业学生多选择赴美深造 因硅谷收入更高 [4] - 创新领域如deepseek创始人来自浙大 机器人研发来自上海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产出技术人才 但TOP2毕业生罕见参与 [4] 教育行业就业趋势变化 - 2021年深圳中学以30万元年薪招募清北博士 但随后持续出现降薪传闻 [3] - 教育机构遭遇"双减"政策影响导致3000万人岗位调整 [1] - 北大博士应聘城管岗位 半数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就业 [5] 体制内就业热度攀升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在江苏录取最高分达663分 警官学院成为报考热门 [5] - 经济下行期清北毕业生惯性地选择就业安全区 优先考虑编制岗位 [5] - 金融专业北大毕业生转考公务员后月薪降至7000元 [15][19] 职业发展路径影响 - 经济衰退期毕业生初始收入下降且存在职业路径锁定效应(career path lock-in) [7] - 危机周期毕业生被迫进入低质量企业或非对口岗位 长期限制晋升空间与技能积累 [8] - 经济危机期毕业大学生终身收入难以赶上繁荣期毕业生 [6] 名校生就业行为特征 - TOP2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当下最优公司与最高薪酬 规避风险 [3] - 清北学生缺乏容错率 评价标准仅限于聪明/努力/优秀 必须出类拔萃 [11] - 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强调"突破舒适区" 导致易接受痛苦条件 [14]
“反对完美”的哈佛教授:我不信AI能代替你思考
虎嗅· 2025-09-01 05:31
人工智能伦理 - 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人类思考 尤其缺乏反思能力 创造性和判断力 [6] - 人工智能冲击重复性和记忆性工作 但可协助基础性工作如资料收集 [6] - 批判性思维 道德推理和创造性人文学科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8] - 技术黑箱政治风险存在 关键决策可能由工程师和投资人垄断 [14] 基因工程伦理 - 明确反对基因增强技术 但支持治疗严重疾病的基因技术 [13] - 基因增强可能导致社会不平等和阶层固化 [13] - 基因增强技术侵蚀人的尊严 将人等同于商品 [13] - 区分技术官僚式完美和德性卓越两种完美理念 [14] 优绩主义批判 - 优绩主义核心问题包括导致社会对立心态和分裂 [18] - 成功者产生傲慢 失败者产生自卑 冲击社会团结 [18] - 优绩主义造成美国最深层的分裂存在于受教育者和无学历者之间 [18] - 中国优绩主义体现为政治权力分配 与科举制和高考相关 [21] 教育实践 - 课堂禁止电子设备 通过提问互动推动自主思考 [4] - 设置快速回答环节防止使用人工智能作弊 [5] - 高校教师担忧人工智能对人文学科的冲击 [4] 平等与社会变革 - 新书探讨平等含义 与皮凯蒂对话医疗教育普惠投资和累进税制 [23][25] - 需平衡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 应对移民和气候变化挑战 [25] - 左翼需处理爱国主义与地方团结价值观冲突 [25]
绩点取消后,能走出分数最大化的游戏吗?
新浪财经· 2025-09-01 02:26
北京大学教育评价改革 - 北京大学于2025级起取消绩点制 改用合格制P/NP和等级制A B C D评价体系[1] - 改革内容包括设置合格制 增加等级评定 完善课程考核反馈机制[1] - 生命科学学院自2020级起在专业课程试行等级制 头部学生压力有所减轻[7] 教育评价体系问题分析 - 绩点算法GPA(X)=4-3*(100-X)2/1600导致低分课程容错率极低 70分课程需25门93分课程才能弥补[4][5] - 过程性评价形成全瞬息式监控 迫使学生过度自我监控[4][6] - 绩点制度青睐全科均衡发展但抑制突出专长 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相悖[6] 学生行为与心态变化 - 等级制下学生不再追求极端高分 头部学生只需进入前15%-20%即可获A[7] - 清华日新书院实施等级制后 学生精力从揣测教师转向自我思考[7] - 但北大仍保留优秀率低于40%的规定 84-90分区间仍存在A/B等级决定性差异[7] 教育评价与社会体系关联 - 教育评价被纳入新自由主义体系 绩点成为企业KPI制度的戏仿[2] - 优绩主义将人才量化排序 根据才能分配资源形成筛选机制[8][9] - 高等教育异化为人力资本投资环节 受市场经济绩效问责制影响[11][12] 就业市场与筛选机制 - 实际筛选中笔面试 推荐信 综合评价比绩点更具决定性[14] - 法学等专业更看重实习经历而非绩点排名[14] - 绩点通货膨胀导致筛选性下降 但教育核心目标应是人的发展而非筛选[17] 改革方向与理论支撑 - 高等教育应理解为学生自我塑造过程 评价应作为发展性反馈机制[17] - 牛津学者提出教育应通过批判性反思推进自我主体性塑造[17] - 改革试图建立更人性化的教育理解方式 使人成为人而非工具[17]
为何东亚小孩总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虎嗅APP· 2025-08-19 00:13
优绩主义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 优绩主义强调个人通过努力和成就获得社会认可 个人价值与成就高度关联[5] - 单一评价体系导致发展任务被防御 影响价值感 存在感和意义感的建立[9] - 儿童期未获得认可会导致固着在外部认可阶段 失去内在方向[14] 优绩主义的行为表现 - 恐惧驱动的学习会关闭对人事物的感知 导致生活体验空白[8] - 内隐记忆造成持续紧绷感 例如无法慢速进食[9] - 过度追求外部标准 牺牲个人创造力和生活[14] 摆脱优绩主义的方法 - 通过理想化自我力量追求真正上进 例如发展艺术爱好[16] - 寻找不以成就定义的榜样 如村小老师或修表匠[26] - 每天浪费20分钟发呆或每周做无用之事 找回原始乐趣[27] 心理疗愈与自我重建 - 心理疗愈是学会拥抱不完美 使自我价值不再绑定成就[20] - 在安全关系中联系不够好也想被爱的自我 例如长期心理咨询[34] - 通过无证明需求的体验重新探索自我 如无关职业的兴趣班[35] 优绩主义的深层心理机制 - 自我价值建立在条件性认可上 只有优秀才值得存在[33] - 严苛超我持续要求更好 导致无法享受当下成就[33] - 焦虑源自早期关系中的深层恐惧 害怕失去爱和连接[33]
为何东亚小孩总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虎嗅· 2025-08-18 12:51
优绩主义的社会现象 - 朴赞郁因在2023年好莱坞编剧罢工期间完成剧本被美国编剧协会开除 引发社交媒体对"东亚人不会休息"话题的讨论 [1][2] - 社会文化中对"正事"的执念表现为必须通过做事和取得成果来避免浪费时间的焦虑感 [3] - 优绩主义强调个人通过努力和成就获得社会认可 将个人价值与成就高度关联 [4] 心理影响机制 - 单一学习成绩评价体系导致个体产生恐惧驱动型行为 例如初中时期因担心影响学习而拒绝情感互动 [8][9][10] - 过度聚焦学习导致个体关闭对人事物的感知 造成成长阶段体验空白 例如错过娱乐活动和自然体验 [11] - 恐惧驱动的学习形成内隐记忆 表现为持续紧绷感 例如成年后无法改变快速进食的习惯 [12][13] 发展心理学视角 - 埃里克森理论指出儿童期需发展同伴关系和自我效能感 青春期需建立自我同一性 [14][15] - 能量过度投注学习会防御正常发展任务 影响价值感、存在感和意义感的形成 [16] - 早期phallic narcissism阶段若未获得父母认可 会导致个体依赖外部认可弥补自恋裂痕 [21][22][23][24] 行为表现特征 - 优绩主义形成严苛"超我" 驱使个体不断追求卓越甚至牺牲个人创造力和生活 [25] - 个体出现"明知却做不到"的认知矛盾 即理性认可自身表现但仍有强烈不安感 [50][52] - 自我价值建立在条件性认可上 表现为"只有我足够优秀才值得存在"的心理逻辑 [53][54] 改善方法与路径 - 通过理想化自我力量追求真正上进 例如发展艺术创作等多元化生活体验 [26][27] - 系统阅读理论书籍理解自身困境 通过现实人际互动发现卡点并调整节奏 [28] - 开展具体生活实践缓解焦虑 例如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煮茶等日常活动 [28] - 每天预留20分钟发呆时间 每周进行无结果导向的创作活动以找回原始乐趣 [45][46] - 通过专注进食等身体感知练习向效率至上规则提出挑战 [47] 案例与实证 - David从康奈尔大学数学系毕业后进入波士顿顶级基金公司 年薪超百万但仍因意义感缺失选择裸辞 [41] - 建议寻找非传统成功榜样 如乡村教师、修表匠和志愿者以拓宽成功定义 [44] - 建议通过匿名旅行或兴趣班等"无用体验"重新探索自我身份 [57] 核心观点总结 - 优绩主义从社会规则内化为自我认同法则 导致个体将存在价值与成就绑定 [30][31][32] - 心理疗愈需拥抱不完美 将自我价值与成就解绑才能实现自我和解 [35][36] - 给优绩主义祛魅不是否定努力 而是摆脱单一评价体系束缚 拓宽人生选择空间 [48][49]
什么是优绩主义,以及互联网反优绩主义浪潮
虎嗅· 2025-08-05 23:40
优绩主义概念解析 - 优绩主义(meritocracy)指社会与经济奖赏应依据才能、努力和成就决定 并承诺在机会平等条件下实现公平竞争[2] - 实质逻辑包括竞争筛选机制(如名校录取成绩最优者 高薪职位留给最有能力者)和能者多得的正当性(成功者被视为应得回报 失败者需自我负责)[2][3] - 概念源自英国社会学家迈克尔·扬1958年著作《优绩至上的崛起》 后由迈克尔·桑德尔2021年《精英的傲慢》发扬光大[2] 优绩主义批判与弊端 - 机会平等存在虚假性:精英阶层通过教育投资(如高价补习、升学辅导)固化优势 例如培养精英子女需花费约1000万美元[4] - 贫富学生成绩差距超过上世纪五十年代黑人与白人学生差距 形成世袭精英阶层[4] - 客观优绩(如智商、美貌)本质是运气 不应与道德层面应得过度捆绑 且才能价值取决于社会需求(如理工人才在科举时代被埋没)[6] - 心理伤害与社会分裂:成功者归因个人努力忽视运气 失败者被贴懒惰标签 导致精英傲慢与底层羞辱[7] - 工作尊严被贬低:市场价值扭曲社会贡献(如计算机金融收入高于教师清洁工) 收入无法推导道德优越性[8] - 哈耶克指出市场结果仅反映消费者重视程度 与优绩道德判断无关[9] 中美优绩主义差异 - 美国优绩主义源于新教伦理 成功者认为配得好运 失败者被视为应得不幸[12] - 美国民粹主义反抗表现为底层支持特朗普当选总统[10] - 中国优绩主义历史渊源包括科举制学而优则仕思维及1980年后经济神话[12] - 中式反优绩主义浪潮始于名校内部(如浙江大学、武汉大学) 而非底层民众[11] - 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学历变现难度增加 削弱优绩主义经济基础[13][15] - 名校差生因下滑感和被剥夺感更厌恶优绩主义[14] 中国特色现象 - 支持优绩主义者多为未能通过该体系获利群体(如考不上衡水模式的学生及家长)[11] - 反优绩主义存在吊诡性:名校学生内部斗争排斥非名校参与者 触发学历歧视[16] - 优绩主义受害者反而支持该体系 认为成功者有权躺平 失败者因卷不过而反对[16] - 中国学生观点极端化 如认为有钱人应活得更久 体现厚颜无耻的优绩至上思维[13]
一名“优等生”的自救:为什么优绩主义让人抑郁
虎嗅· 2025-07-24 11:46
优等生心理压力问题 - 高三女生因学业压力过大产生自杀倾向 父母对考试成绩的过度关注是主要压力源[1][2] - 北京大学专家指出优等生更容易患抑郁症 完美主义和强迫行为导致情绪消耗[3] - 案例主人公瑞莎就读于顶尖学校 30多位同学考入牛津剑桥 但高二确诊双相情感障碍[3][4][5] 家庭教育影响 - 父母要求小学成绩必须95分以上 94分就会受到责备[9] - 父母期望子女学历超越北大硕士父亲 造成长期心理负担[11] - 补习班和熬夜学习形成恶性循环 初三开始出现严重抑郁症状[12] 精神疾病治疗困境 - 住院期间需伪装积极状态才能获准外出 实际无法获得有效休息[14] - 休学后产生被社会抛弃感 门卫询问加重心理压力[17][18] - 社会普遍存在"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歧视心态 患者病耻感严重[28][29] 心理学自救路径 - 选择心理学专业后情绪稳定性提升 自伤行为减少80%[21] - 制作动漫形式心理自救指南 B站视频帮助青少年群体[22] - 通过科普改变家长认知 父亲采取"三不"原则(不关注/不期待/不放弃)[41] 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 学生党缺乏自主就医能力 同时承受学校和家庭双重压力[22] - 高考复读生将做题失误等同于自我否定 产生持续崩溃[24] - 小县城患者面临医疗资源匮乏 需讨论替代性治疗方案[33] 社会认知改善 - 精神科教师指出精神疾病发病率高达33%(左右各一人患病则自己可能患病)[30] - 歧视源于接触不足 形成"隐藏-更少接触-更多歧视"的循环[31] - 特权群体容易忽视自身优势 需主动帮助资源匮乏者[34]
纳瓦尔的“谎言”
36氪· 2025-07-21 07:56
纳瓦尔成功哲学的核心观点 - 纳瓦尔构建了一套关于财富和成功的现代福音 承诺通过杠杆、责任感和特定知识实现不靠运气致富 但这套理论简化了成功要素 忽略了运气、结构性优势和历史偶然性的决定性作用 [1] 个人背景与初始优势 - 纳瓦尔1974年出生于印度新德里 9岁移民美国 获得优质教育机会 包括纽约斯塔夫桑特高中和达特茅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经济学学位 [3] - 其人生起点被描述为"卵巢彩票" 移民背景和教育资源为后续成功奠定基石 若缺乏这些初始条件即使有天赋也难以发挥 [4] 时代与地理机遇 -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互联网科技革命爆发 纳瓦尔在技术浪潮黄金时期投身创业和投资 [5][6] - 1999年共同创办口碑网站Epinions 获顶级风投4500万美元融资 2010年共同创立天使投资平台AngelList 早期投资Twitter和Uber等独角兽公司 [8][10] - 硅谷作为全球创新与资本密集中心 提供幂律分布的财富机会 极少数项目取得超常成功 环境极大提高遭遇黑天鹅机遇的概率 [8][10] 风险投资行业的运气本质 - 风险投资行业系统化利用运气 遵循幂律法则 极少数超常成功项目贡献大部分回报 [12] - 采用杠铃策略:大部分资金分散押注高风险初创 60-70%无回报 20-30%获1-5倍回报 约5%获10-100倍收益 [13] - 天使投资平台研究表明 仅不到1%项目实现22倍以上回报 绝大多数项目回报较低 依赖极少数成功投资撬动整体回报 [14][15] 优绩主义与社会资本 - 纳瓦尔哲学强化优绩主义 将成功归因于个人选择、思维模型和执行力 忽略社会系统对优势的复制 [22][23] - 文化资本包括知识、技能、学历和主流文化熟悉度 社会资本指人脉网络 两者共同决定资源获取机会 [27][29] - 教育系统表面公平 实则奖励优势家庭的文化资本 精英家庭孩子习性契合学校规范 占尽教育竞赛先机 [31] 个人努力与运气关系 - 纳瓦尔理论实质是提升个人能力以最大化利用运气 通过打造个人品牌、掌握独特知识和善用杠杆增加运气表面积 [36][38] - 构建反脆弱个人系统 面对冲击能受益 在机会来临时具备驾驭能力 本质是尽人事以待天命 [39][40] 理论局限性与误导性 - 纳瓦尔成功方程式剔除关键变量如天时、地利和概率 将系统性概率问题伪装成个体能力问题 [42][43] - 该理论使赢家将幸运误读为德行 滋生精英傲慢 同时使普通人将平凡归咎于愚钝 陷入自责焦虑 [43]
被优绩主义困住的人,无法好好吃饭
虎嗅· 2025-07-17 12:45
职业转型与个人品牌建设 - 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因职业倦怠转向美食创作,通过每日早餐记录开启转型之路 [2][3][4] - 2016年出版首本菜谱书后正式离职,进入自媒体领域,当时行业收入模式尚不成熟 [4][26][27] - 以"田螺姑娘"网名活跃十余年,建立专业美食作家形象,菜谱以细致严谨著称 [6][7] 内容创作与用户互动 - 早期早餐内容呈现理想化与现实的落差,实际体验包含疲惫与挫败感 [19][20][21] - 读者通过"交作业"形式反馈菜谱实践成果,形成创作者与用户间的良性互动 [6] - 近年内容拓展至食物文化领域,2023年出版散文集探讨人与食物关系 [7] 烹饪行为的社会意义 - 家庭烹饪传统形成味觉记忆模板,影响后代烹饪学习方式 [29][30][33][34] - 厨房劳动长期面临性别标签,常被归类为家庭角色义务而非创作行为 [36][37] - 当代社会存在"饮食实用主义"倾向,将烹饪视为低价值的时间投入 [47][48][49] 行业运营模式观察 - 自媒体从业者依赖社交平台正反馈维持创作动力,家庭场景缺乏持续激励 [51] - 菜谱内容从技术指导转向情感连接,强调烹饪作为社交载体的功能 [52][53] - 美食内容创作者面临内容同质化挑战,需不断寻找厨房新鲜感维持创作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