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绩主义概念解析 - 优绩主义(meritocracy)指社会与经济奖赏应依据才能、努力和成就决定 并承诺在机会平等条件下实现公平竞争[2] - 实质逻辑包括竞争筛选机制(如名校录取成绩最优者 高薪职位留给最有能力者)和能者多得的正当性(成功者被视为应得回报 失败者需自我负责)[2][3] - 概念源自英国社会学家迈克尔·扬1958年著作《优绩至上的崛起》 后由迈克尔·桑德尔2021年《精英的傲慢》发扬光大[2] 优绩主义批判与弊端 - 机会平等存在虚假性:精英阶层通过教育投资(如高价补习、升学辅导)固化优势 例如培养精英子女需花费约1000万美元[4] - 贫富学生成绩差距超过上世纪五十年代黑人与白人学生差距 形成世袭精英阶层[4] - 客观优绩(如智商、美貌)本质是运气 不应与道德层面应得过度捆绑 且才能价值取决于社会需求(如理工人才在科举时代被埋没)[6] - 心理伤害与社会分裂:成功者归因个人努力忽视运气 失败者被贴懒惰标签 导致精英傲慢与底层羞辱[7] - 工作尊严被贬低:市场价值扭曲社会贡献(如计算机金融收入高于教师清洁工) 收入无法推导道德优越性[8] - 哈耶克指出市场结果仅反映消费者重视程度 与优绩道德判断无关[9] 中美优绩主义差异 - 美国优绩主义源于新教伦理 成功者认为配得好运 失败者被视为应得不幸[12] - 美国民粹主义反抗表现为底层支持特朗普当选总统[10] - 中国优绩主义历史渊源包括科举制学而优则仕思维及1980年后经济神话[12] - 中式反优绩主义浪潮始于名校内部(如浙江大学、武汉大学) 而非底层民众[11] - 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学历变现难度增加 削弱优绩主义经济基础[13][15] - 名校差生因下滑感和被剥夺感更厌恶优绩主义[14] 中国特色现象 - 支持优绩主义者多为未能通过该体系获利群体(如考不上衡水模式的学生及家长)[11] - 反优绩主义存在吊诡性:名校学生内部斗争排斥非名校参与者 触发学历歧视[16] - 优绩主义受害者反而支持该体系 认为成功者有权躺平 失败者因卷不过而反对[16] - 中国学生观点极端化 如认为有钱人应活得更久 体现厚颜无耻的优绩至上思维[13]
什么是优绩主义,以及互联网反优绩主义浪潮
虎嗅·2025-08-05 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