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量化评价体系
icon
搜索文档
绩点取消后,能走出分数最大化的游戏吗?
新浪财经· 2025-09-01 02:26
北京大学教育评价改革 - 北京大学于2025级起取消绩点制 改用合格制P/NP和等级制A B C D评价体系[1] - 改革内容包括设置合格制 增加等级评定 完善课程考核反馈机制[1] - 生命科学学院自2020级起在专业课程试行等级制 头部学生压力有所减轻[7] 教育评价体系问题分析 - 绩点算法GPA(X)=4-3*(100-X)2/1600导致低分课程容错率极低 70分课程需25门93分课程才能弥补[4][5] - 过程性评价形成全瞬息式监控 迫使学生过度自我监控[4][6] - 绩点制度青睐全科均衡发展但抑制突出专长 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相悖[6] 学生行为与心态变化 - 等级制下学生不再追求极端高分 头部学生只需进入前15%-20%即可获A[7] - 清华日新书院实施等级制后 学生精力从揣测教师转向自我思考[7] - 但北大仍保留优秀率低于40%的规定 84-90分区间仍存在A/B等级决定性差异[7] 教育评价与社会体系关联 - 教育评价被纳入新自由主义体系 绩点成为企业KPI制度的戏仿[2] - 优绩主义将人才量化排序 根据才能分配资源形成筛选机制[8][9] - 高等教育异化为人力资本投资环节 受市场经济绩效问责制影响[11][12] 就业市场与筛选机制 - 实际筛选中笔面试 推荐信 综合评价比绩点更具决定性[14] - 法学等专业更看重实习经历而非绩点排名[14] - 绩点通货膨胀导致筛选性下降 但教育核心目标应是人的发展而非筛选[17] 改革方向与理论支撑 - 高等教育应理解为学生自我塑造过程 评价应作为发展性反馈机制[17] - 牛津学者提出教育应通过批判性反思推进自我主体性塑造[17] - 改革试图建立更人性化的教育理解方式 使人成为人而非工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