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红利

搜索文档
各项民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经济日报· 2025-09-28 01:17
原标题:各项民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在9月26日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 王晓萍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就业局势总体稳定,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更 加完善。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截至今年8月底,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到5921万人,超额完成5500万人的目标任 务。城镇调查失业率前四年均值为5.3%,低于5.5%的预期控制目标。在就业困难挑战比较大的时期, 这一成绩来之不易。王晓萍表示,就业优先政策体系不断充实,形成了财政激励、税费减免、金融支持 的系统性政策框架,构建了社保费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创业补贴等全链条支持体系, 政策工具更足、针对性更强。"十四五"时期,年均创业担保贷款余额3000亿元,年均支出就业补助资金 超1000亿元。 这一时期,也是社会保障领域改革力度最大的时期。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72亿人,比"十 三五"末增加7300多万人,参保率从91%提高到95%以上。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46亿人、 3.02亿人,较"十三五"末分别增加2900多万人、3400多万人。与此同时,三项社会 ...
各项民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截至8月底,城镇新增就业超额完成5500万人的目标任务
经济日报· 2025-09-27 22:01
为了提高社保基金长期支撑能力,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我国持续扩大委托规模、提升 投资收益,扎实做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运营各项工作。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规模 2.6万亿元,比"十三五"期末翻了一番。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自2016年底启动投资运营以来,连续8年实现 正收益,年均投资收益率5.15%,较好实现了保值增值目标。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进入新常态。为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十四五"期间,渐进式延迟法定退 休年龄政策稳妥有序实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据介绍,过去5年已累计面向9200万人次 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紧跟市场动向发布72个新职业、颁布328个国家职业标准,着力激发各类人 才干事创业的活力。通过持续不断发力,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已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 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进一步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 坚实人才支撑。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在9月26日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 王晓萍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就业局势总体稳定,社会保障体 ...
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人社部门这样回答“民生为大”
新华社· 2025-09-26 07:49
新华社权威速览 · 非凡" 持续深化社保改革 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十四五"时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把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作为工 作主线,推动就业、社保等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 积极贡献。跟随海报,一起了解。 "十四五"期间 累计面向9200万人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 紧跟市场动向发布72个新职业、颁布328个国家职业标 着力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活力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 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 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 新华社权威速览 ·非凡· 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 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更加; 新建2300多家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 "十四五"以来,公布和处置重大欠薪违法行为1万多 移送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案件超过1.4万件 恶意欠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责任编辑:张紫祎) 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72亿 比"十三五"末增加7300多万人 参保率从91%提高到95%以上 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46亿、3.02亿 "十四 ...
数说“十四五”成就丨从社会保障成绩单感知民生获得感
新华网· 2025-09-26 04:16
从社会保障成绩单 感知民生获得感 国新办9月26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 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 四五"时期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高质量发 展成就,并答记者问。跟随发布会上的权 威回应,看"十四五"时期我国在健全社 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方面取得 的新成果。 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数说"十四五"成就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 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 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 "十四五"期间,我国累计支 出就业补助资金超过4700亿 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389 亿元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就业局势 保持总体稳定,就业结构持续 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截至8月底,城镇新增就业累计 达到5921万人,超额完成5500 万人的目标任务。城镇调查失业 率前四年均值为5.3%,低于 5.5%的预期控制目标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十四五"期间,是社会保障领 域改革力度最大的时期。企业职 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 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实现省级统 筹,建立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 创新开展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社 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目前。全国其木养老保险参保人 H IJJ エロエアアル O Mi2 ...
全球观·中国策丨对话张许颖:逐步建立、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开端计划”
搜狐财经· 2025-09-22 11:00
人口变局下的破局之道 【开栏的话】 近年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邀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等知名学者、国际组织负责人到中心交流研讨,以汇聚全球顶尖智 慧,共研时代重要命题。这些跨越国界、充满智慧的真知灼见,不仅能为中国发展提供镜鉴,也为世界理解中国打开了新的窗口。为将这些优秀思想成果 分享给业界及企业,中国经济时报自即日起开设"全球观·中国策"版面,聚焦前沿理论与学术观点,以深度报道架起中外思想者对话的桥梁。首期聚焦"人 口变局下的破局之道",以全球视野探寻人口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专访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张许颖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娜 当前,中国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人口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总体上看,人口增量发展转向减量发展阶段,人口发展呈现少 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明显的趋势性特征。 人口发展新常态下,如何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张许颖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十五五"时期 我国将进入稳定的人口减量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资源配置能否及时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并作出"结构性"调整将是主要 ...
不要错过人口变局中的改革之机
第一财经· 2025-08-23 15:09
人口变化趋势 - 中国总人口进入负增长阶段 呈现少子化 老龄化 区域人口增减分化趋势 [1] - 学龄人口波动变化和新型城镇化推进对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形成新挑战 [1] 教育行业影响与转型 - 人口变化对教育体系形成直接冲击 学校空置 教师过剩现象凸显 [1] - 教育系统加快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与结构优化转型 [2] - 中小学跨学段 跨区域任教成为改革举措之一 [2] - 适龄学生减少推动国家提高学校建设标准 降低班额 推进小班化教学 [2] - 职业教育在创造人才红利方面的使命进一步凸显 [2] - 富余教师资源可通过转岗培训转向职业教育 终身教育 社区教育等领域 [2] 劳动力市场变革 - 劳动力规模缩减削弱传统增长模式动能 老龄化加剧带来抚养比攀升压力 [2] - 推进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跃迁 加大人力资本全生命周期投入 [2] - 发展银发经济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2] -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2] - 推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深度融入生产流程 以机器红利弥补劳动力缺口 [2] 社会保障体系调整 - 深度老龄化对社会保障体系提出前所未有考验 [3] - 需要扩大社保统筹资金池同时提高医保资金使用效率 [3] - 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合理调整机制 推进省级统筹 [3] - 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 [3] - 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3] 区域发展规划 - 人口变化在城乡和区域之间表现不均衡 [3] - 加快推进区域国土空间规划 构建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布局 [3] - 人口持续流入的核心城市群需优化功能布局提升综合承载力 [3] - 人口收缩地区应引导人口向中心城区适度集中 [3] - 人口流失乡村可探索土地整治 规模化经营或发展特色产业 [3]
不要错过人口变局中的改革之机
第一财经· 2025-08-23 14:40
核心观点 - 中国总人口进入负增长阶段 呈现少子化 老龄化 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 这一变化对教育 劳动力市场 社会保障和城乡规划等领域带来深刻影响 同时也带来改革契机 推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结构转型[3][4][5][6] 教育体系影响 - 学龄人口波动导致教育资源过剩 出现学校空置 教师跨学段任教争议等现象 如江西永新县农村小学教师抗拒选调至初中任教[3] - 教育系统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与结构优化 具体措施包括降低班额 推进小班化教学 提高学校建设标准[4] - 职业教育重要性凸显 富余教师资源可通过转岗培训转向职业教育 终身教育等新兴领域 实现人才存量盘活与增量创造[4] 劳动力市场影响 - 劳动力规模缩减削弱传统增长模式动能 老龄化加剧导致抚养比攀升 需推进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5] - 需加大全生命周期人力资本投入 提升劳动力素质与生产率 同时发展银发经济培育新增长点[5] - 产业结构需优化升级 重点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推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融入生产 以"机器红利"弥补劳动力缺口[5] 社会保障体系影响 - 深度老龄化对社保体系构成考验 需在扩大社保资金池的同时提高医保资金使用效率[5] - 改革方向包括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 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 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5] 区域发展规划影响 - 人口变化在城乡和区域间呈现不均衡性 需优化国土空间规划体系[6] - 人口流入的核心城市群需优化功能布局提升承载力 人口收缩地区需引导向中心城区集中 人口流失乡村可通过土地整治或特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6]
壹快评|不要错过人口变局中的改革之机
第一财经· 2025-08-23 12:34
人口变化趋势 - 中国总人口进入负增长阶段 呈现少子化 老龄化和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鲜明现实 [1] - 人口减少将是一个长期趋势 在不同区域表现不均衡 城乡和区域之间差异显著 [3] 教育行业影响 - 人口形势变化对教育体系形成直接冲击 导致学校空置和教师过剩现象 [1] - 多地幼儿园和中小学生源不足 部分民办高校招录不满 江西省出现农村小学教师抗拒转学段任教安排 [1] - 教育系统正面临学龄人口波动变化和新型城镇化推进对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新挑战 [1] 教育改革机遇 - 适龄学生减少为国家提供提高学校建设标准 降低班额和推进小班化教学的机会 [2] - 中小学跨学段和跨区域任教成为因应新形势的改革举措之一 [2] - 富余教师资源可通过转岗培训转向职业教育 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等新兴领域 [2] 劳动力市场变革 - 劳动力规模缩减直接削弱传统增长模式动能 老龄化加剧带来抚养比攀升压力 [2] - 需要推进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跃迁 加大人力资本全生命周期投入 [2] - 应积极发展银发经济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2] 社会保障体系调整 - 深度老龄化对社会保障体系提出前所未有的考验 需要提高医保资金使用效率 [3] - 要求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 推进省级统筹和支付方式改革 [3] - 需要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 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3] 区域发展规划 - 人口变化要求优化国土空间规划 中国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已基本形成 [3] - 人口持续流入的核心城市群需优化功能布局提升综合承载力 [3] - 面临收缩压力的地区应引导人口向中心城区集中 人口流失乡村可探索土地整治和特色产业发展 [3]
人才储备,三个之最和一个500万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2 00:34
人才储备规模与结构 - 中国人才资源总量达2.2亿人 技能劳动者超2亿人 高技能人才超6000万人[3][10] - 研发人员总量超700万人年 稳居全球首位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欧盟平均水平[3][10] - 科技人力资源超1.1亿人 全国科技人力储备水平和供给能力显著提升[3] STEM教育发展 - 中国每年培养STEM专业毕业生超500万人 规模全球领先[1][7][11] - 2023年理工农医类硕士招生占比60% 博士招生占比超80%[7] - 全国建设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构建校企协同培养平台[7][11] 区域人才建设成果 - 济南市2024年新增青年人才超15万人 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87.5万人[1] - 北京市海淀区人才资源总量超200万 占全市比重约1/4 人才贡献率达65.21%[2] - 深圳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6.46%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77%[9] 产业创新与人才赋能 - 2024年集成电路年产量较"十三五"末增长72.6% 增加约1900亿块[8]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2%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73.8% 占GDP比重10.4%[10] - 全国设立科技小院1800余个 覆盖31个省区市 助推农业产量提升60%[8] 国际合作与教育输出 - 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落户上海 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欧美外首个全球性一类中心[7] - 中国STEM教育获国际认可 多国提出引进教学经验及软硬件设备需求[7]
人才储备,三个之最和一个500万(“十四五”,我们见证这些“第一”⑥)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1 22:01
人才资源规模与结构 - 中国人才资源总量达2.2亿人 技能劳动者超2亿人 高技能人才超6000万人 [6][14] - 研发人员总量超700万人年 稳居全球首位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欧盟平均水平 [6][14] - 科技人力资源超1.1亿人 全国科技人力储备水平和供给能力显著提升 [6] STEM教育与人才培养 - 中国每年培养STEM专业毕业生超500万人 规模全球领先 [4][9][14] - 2023年理工农医类硕士招生占比60% 博士招生占比超80% [9] - 全国建设3批共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构建校企协同培养平台 [9][14] 区域人才发展案例 - 济南市2024年新增青年人才超15万人 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87.5万人 [5] - 北京市海淀区人才资源总量超200万 占全市1/4 人才贡献率达65.21% [6] - 哈尔滨市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耦合 芜湖市打造产城融合科技生态圈 [2][4] 产业创新与人才效能 - 2024年集成电路产量较"十三五"末增长72.6% 增量约1900亿块 [12]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2%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73.8% 占GDP比重10.4% [12] -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77% 深圳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6.46% [12] 人才支撑体系与国际化 - 全国设立科技小院1800余个 覆盖31个省区市 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 [11] - 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落户上海 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欧美外首个全球一类中心 [10] -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专业占比超50% 获国际认可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