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转化

搜索文档
第33届广州博览会开幕 广东援藏组团参展企业和产品均创历史新高
广州日报· 2025-08-22 02:22
参展规模与模式创新 - 广东援藏工作队统筹林芝市七县一区一场 首次以统一特装展位形式组织22家企业参展 产品数量达225种 创历史新高 [3][4] - 展区面积达288平方米 涵盖有机灵芝孢子粉 西藏红茶 青稞淮山面 墨脱文创产品等上百种特色商品 [4] - 突破传统单打独斗模式 采用协同联动品牌共建的创新参展形式 实现规模大品类全设计优的聚合效应 [4] 产品升级与市场拓展 - 通过品质标准化与包装年轻化改造 提升林芝高海拔纯天然无污染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6] - 以消费帮扶+产销对接双轮驱动模式 打通生产端到消费端的最后一公里 [6] - 创新产品+文化展销模式 结合非遗技艺展示 藏族歌舞表演与互动体验 强化品牌文化赋能 [6] 产业合作与招商引资 - 波密县工作组推动藏灵芝产品合作开发协议签署 并组织县属国企与广药集团 广之旅等5家广州市属国企洽谈双向赋能合作 [7] - 深度考察低空经济企业 规划无人机森林防火巡检 冰川航拍直播 物资无人机配送三大落地场景 [7] - 建立意向企业红黄绿三色预警库 实现洽谈→入库→落地→运营全链闭环管理 加速项目落地投产 [7] 资源整合与战略定位 - 借助广州千年商都势能 通过数字赋能绿色科技湾区渠道 推动冰川林海资源转化为高颜值GDP [8] - 以创新硬科技赋能农文旅软实力 开辟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7][8] - 系统整合政府官网 旅游宣传 援藏工作队等渠道 深度参与粤藏招商活动释放农文旅IP价值 [7]
大别山深处的英山县如何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中国环境报· 2025-08-18 02:04
生态环境建设 - 深入开展蓝天行动 强化重污染天气联防联控[2] - 推进碧水行动 整治白莲河流域水库岸线及排口19个[2] - 实施净土行动 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198个 治理率达63.67%[2] - 建立大别山五针松保护长效机制 建设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繁育园[2] - 严格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全县无化工企业及"两高"项目[3] 农业产业升级 - 新建生态茶园2560亩 智慧茶园1820亩 出口茶标准化示范基地1.2万亩[4] - 改造老茶园9200亩 推广宜机化茶园改造及生态增效栽培技术[4] - 红花村和杨家庄基地获生态低碳茶园认证 彭畈村基地通过欧盟认证[4] - 实施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 新建出口茶种植基地两万亩[5] - 构建"茶园直达全球"物流体系 2025年首批出口创汇160万美元[5] 品牌价值提升 - 英山云雾茶品牌价值达51.23亿元 较2024年增长16.44亿元 涨幅47.25%[5] - 英山茯苓 天麻 苍术 桔梗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5] - 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总计160亿元 其中茯苓品牌价值88.15亿元[5] 生态旅游发展 - 孔家坊乡神峰山庄打造生态康养 休闲度假 文化体验综合服务体系[4] - 形成"神峰模式" 入选2021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4] 区域经济合作 - 实施"品牌共建+产业集聚"战略 加速形成大别山茶叶集散中心[5] - 举办茶叶出口开门红 乡村音乐潮 品茶赏花季等品牌推广活动[5]
科技创新:“两山”转化的“催化剂”
科技日报· 2025-08-15 01:06
绿色发展理念实践成果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1] - 社会各界保护生态环境和践行绿色发展的行动更加自觉 [1] - 科技创新在"两山"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催化作用 [1] 绿色技术应用案例 - 智能灌溉系统实现农田节水同时丰产增收 [1] - 光伏治沙技术在荒漠上形成"阳光银行" [1] - 污染河道改造为景观水系带动沿岸产业升级 [1] 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 - 光伏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 大幅提升清洁电力供给 [1] - 催生完整且具国际竞争力的光伏全产业链 [1] - 可再生能源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 生态价值市场化机制 - 技术使生态价值可量度、可交易、可变现 成为市场化商品 [2] - 全国碳市场运行4年累计成交额超470亿元 [2] - 遥感、物联网技术实现生态价值数据量化 区块链技术解决数据可信度问题 [2] 绿色技术发展现状与挑战 - 发展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阶段 [2] - 能源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任务紧迫 [2] - 绿色技术创新仍存在制约瓶颈 [2] 未来发展方向 - 需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2] - 培育更多绿色技术新业态 [2] - 推动经济活动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 [2]
逐绿前行 原创现实题材湖剧《一片叶子》首演落幕
中国新闻网· 2025-08-14 09:48
照。湖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从主创团队深入安吉、贵州雷山的探访足迹到持续近两年的深入挖掘、提炼、打磨,这是一部"绿满金 生"的湖州精品。自2023年底启动创作以来,主创团队坚持"扎根乡土、守正创新"的创作理念,深入安 吉黄杜村、贵州雷山进行田野调查,从这个共富传奇故事中提炼出"茶苗捐赠仪式""跨省生态帮扶"多个 核心场景,并且创造性地融入了民族艺术元素。当传统湖剧与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元素融合,我们仿佛 能从小小的舞台窥见群山的壮丽,一片叶子从绿水青山萌发,沿着蜿蜒山路,带来共富的希望。 中新网浙江新闻8月14日电(胡丰盛 刘金)恰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为生动彰 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优势,以文艺形式讲好湖州绿满金生、逐绿前行故事。8月13 日,由湖州市文化馆、湖州湖剧传习中心全力制作的大型原创现实题材湖剧《一片叶子》在湖州大剧院 与观众们见面。当晚9时许,随着音符渐弱,首演完美落幕,现场掌声经久不息,观众们沉浸在剧中, 为家乡人、家乡戏、家乡事动容。 从"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到"一片叶子再富一方百姓",这是一个关于"两山转化"的湖州故事。《一片 叶子》以安吉县黄杜村"一片叶子富 ...
专访张超:“三种路径、七种模式”,为“两山”转化给方案给启发 | “两山”转化记
中国环境报· 2025-08-13 02:23
文章核心观点 - 生态环境部总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三种转化路径和七种转化模式 这些模式基于全国240个实践创新基地的成功经验 旨在通过生态保护 产业转型和市场机制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2][3][7] 转化路径与模式 - **护绿换金路径**:以政府主导的生态补偿 转移支付和政策激励为核心 对应生态补偿模式 例如海南保亭县通过流域补偿机制使水质达标率提高25% [3] - **聚绿成金路径**:通过技术创新 品牌打造和产业链延伸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旅游 生态工业等模式 例如辽宁西丰县和北京朝阳区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3] - **借绿生金路径**:通过市场交易体系和绿色金融机制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可量化资产 对应生态市场模式和生态金融模式 [3] 实践成效 - 近34%的"两山"基地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 年均增幅达4% 有效激发生态保护行动自觉 [4] - "两山"基地通过延伸产业链和发展碳汇经济 实现超过45%的转化率 [4] - 14%的地区纳入省级以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涌现创新性做法 [4] - 基地建设公众满意度超80% 形成保护与共享并重的社会氛围 [5] 参与主体角色 - **政府**:制定政策 规划生态产业布局 引导资源向绿色产业集聚 [8] - **企业**:发挥龙头作用 推动绿色转型 开发生态产品和服务 [8] - **公众**:践行绿色消费 参与生态产业工作或购买生态产品 [8] 可持续发展措施 - 加强生态保护投入 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 [9] - 通过技术手段评估生态资源和环境承载力 科学规划开发路径 [9] - 延伸产业链 打造生态品牌 发展绿色金融以提升抗风险能力 [9] - 加强区域协同发展 以人民需求为核心提升生态惠民成效 [9]
广东印发林下经济三年行动方案,2027年总产值将达800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5 08:59
《行动方案》明确,到2027年,全省林下经济经营利用林地面积达3500万亩以上、林下经济总产值达 800亿元以上;建设省林下经济特色产业发展基地40个、林下经济(含森林康养)基地300个以上;培育 发展林下经济类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5家以上、省林业龙头企业50家以上,全省地域特色明显的林下 经济复合经营模式基本形成。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行动方案》要求各地根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林下经济发展区域,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如推广发展林粮(油)、林药、林菌、林菜、林果、林花、 林苗、林茶等林下复合种植模式;推广林畜、林禽、林蜂等发展模式;培育发展野生菌类、竹笋竹虫 类、森林蔬菜等林下产品采集业;开发利用全省"双一百"森林旅游特色线路、新兴品牌地和南粤森林人 家;培育"粤林山珍""粤林康养""粤林竹品""粤林茶油"等"粤林+"特色品牌。通过差异化发展,打造林 下经济特色县、"六环"森林康养圈等林下经济地标,形成各具特色的林下经济产业集群。 此外,《行动方案》强调加强科技支撑服务。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聚焦林下经济各生产环节"卡 脖子"问题开展技术攻坚,提高林下经济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 ...
江西油茶产值今年有望冲刺千亿元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29 22:26
行业政策支持 -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江西山茶油列入第一批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重点培育名单 [1] - 江西省出台《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江西省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系列政策措施 [1] - 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发展 将其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优势产业和畅通"两山"转化通道的重要抓手 [1] 产业发展现状 - 江西省油茶林面积达1683万亩 占全国油茶林面积的22.4% [2] - 高产油茶林面积808.85万亩 油茶林面积10万亩以上的县(市、区)达56个 [2] - 2024年江西油茶产值达715亿元 居全国第二位 [2] - 根据规划 2025年油茶产业产值有望冲刺千亿元 [2] 品牌体系建设 - 江西省林业局指导企业成立江西山茶油发展中心 申报注册"江西山茶油"商标 [1] - 打造以"江西山茶油"公用品牌为引领 集区域特色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于一体的品牌体系 [1] - 持续在全产业链打造、企业协同创新、政策制度集成等方面精准发力 [1] 产业发展战略 - 围绕油茶种植、加工和销售三端同向发力 支持油茶产业做大做强 [1] - 着力扩大油茶生产规模 扎实做好油茶产业补链延链强链 [1] - 江西省是全国油茶中心产区 油茶产业是其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林业产业 [1]
江西吉安:深化绿色金融改革 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7-20 10:29
金融服务创新 - 邮储银行新干县支行发放江西首笔"产业集群贷"100万元,实现上午申请下午到账的高效融资服务 [1] - 吉安市推出20余款特色绿色金融产品,包括"取水权贷"、"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等全国首创产品 [3] - "VEP+古村贷"支持钓源古村古建修缮与环境提升,激活生态文化资源价值 [3] 绿色金融发展 - 吉安市绿色贷款余额近1000亿元,同比增长23.9%,增速高出全省平均2.3个百分点 [1] - 全市向碳减排领域发放贷款31.93亿元,居全省前列 [4] - 万安县完成生态鱼产业VEP核算评估,建立水域生态价值量化体系 [2] 政银企协同机制 - 吉安市市县联动举办对接活动30余场,促成370余个绿色项目对接成功,落地信贷资金36亿余元 [4] - 新干县200余家小微企业进入"产业集群贷"白名单,覆盖箱包、电子、大米加工等特色产业,最高额度500万元 [4] - 政府出台《创新农村生产要素融资促进"两山"价值转化的工作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 [1] 生态价值转化 - 构建覆盖全域的生态资源"价值坐标系",实现山、水、林、田等生态资源可抵押融资 [1][2] - "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获全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为林农提供资金支持 [3] - "VEP+担保贷款"模式依托生态价值评估为绿色项目提供融资支持 [3]
资源分散型地区如何实现“两山”转化?看看安徽宁国的做法
中国环境报· 2025-07-18 06:40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突破口,创新推动"小山变大山"山核桃产业改革和"皖南川藏线"交旅融合发展示范带建设 [1] - 通过制度创新打破资源碎片化桎梏,深度整合生态资源,以产业融合激活资源禀赋,构建产业生态 [5] - "小山变大山"和"皖南川藏线"的实践诠释了"两山"转化的多元可能性,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6] 山核桃产业改革 - 20世纪80年代林业生产责任制导致山核桃产业面临资源碎片化、管理粗放化和效益分散化三重困境 [2] - 2021年启动"小山变大山"林权改革,通过托管、置换、租赁等方式整合零散山场 [2] - 杨狮村茶厂组71户林农置换地块328块,总面积376亩,户均地块数减少4.6块 [2] - 梅村村高山组和前山组将565块山场整合为222块,整合面积343亩,户均减少6块 [2] - 改革成效: - 林农可选择全程托管,获得40%基础收益,托管大户收入增长30%以上 [2] - 杨狮村集体经济突破70万元,梅村村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2] - 已完成改革的村民组79个,涉及9个乡镇,参与林农近2000户,参与率85%,涉及山场总面积8万余亩 [3] - 培育58个全程托管经营主体,机械化率提高3-5倍,户均节约人工成本超3000元 [3] - 建成63个现代化山核桃科技示范基地,全产业链产值达24.6亿元 [3] - "宁国山核桃"地理标志品牌价值达21亿元 [3] - 2024年产业规模: - 种植面积超40万亩,年销售量超1万吨 [3] - 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 [3] - 产业从业人数2.6万人,直接带动就业8万余人 [3] 交旅融合发展 - "皖南川藏线"东起宁国市青龙乡、西至泾县蔡村镇,沿线散落青龙湾水库等生态资源 [4] - 过去因交通闭塞、缺乏统筹,沿线40个村庄年均游客不足千人 [4] - 改造措施: - 投资1.3亿元改造68公里主干道 [4] - 新增两千余个停车位、12处驿站 [4] - 开发智慧导览系统,抖音话题播放量达1.4亿次 [4] - 引入313家精品民宿,打造7处露营地、4条越野线路 [4] - 发展成效: - 2024年接待游客840万人次 [4] - 沿线农家乐从2014年不足10家增至300余家 [4] - 村民人均增收2.8万元 [4]
以数字生态文明助推“两山”转化
海南日报· 2025-07-06 00:26
绿色发展合作 - 海南和贵州同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在生态价值转化、制度创新、数字治理等领域可互通互鉴 [1][2][3] - 贵州依托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以数据赋能生态文明建设,为海南提供可借鉴的发展方向 [3] - 两地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发展生态旅游等方面应加强交流合作 [3] 贵州绿色发展成果 - 贵州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47%上升到2024年63.3% [3] - 贵州成为全球集聚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一批绿色工业百亿级项目落地建设 [3] - 贵州推动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从大到强,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链动全球 [4] 海南绿色发展举措 - 海南完成五指山大叶茶碳足迹核算研究、碳标识生态价值提升方案,试点建立热带滨海城市GEP评价考核体系 [2] - 风电装备制造、装配式建筑、全生物降解塑料等新兴产业在海南从无到有、蓬勃发展 [2] - 海南将系统实施'2+N'标志性工程建设、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争当'双碳'工作优等生 [4] 数字生态文明 - 贵州以大数据产业赋能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可借鉴经验 [3] - 海南可借鉴贵州深化数字技术应用,以数字生态文明助推"两山"转化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