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丝绸之路
icon
搜索文档
丝路新程:立体通道联通亚欧
上海证券报· 2025-09-25 18:14
9月15日,一架飞机从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起飞。近年来,新疆积极参与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全力 推进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和商贸物流网建设,推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对外开放新格 局,形成联通亚欧的立体通道。 目前,新疆对外开放口岸达19个、共开通双边国际道路运输线路119条、开放多边国际道路货运线路10 条、民航航线达595条、25条国际客运航线通达17个国家和地区……从陆港到空港,从口岸到合作区, 新疆不断挺进开放前沿,在新时代丝绸之路上焕发勃勃生机。新华社图文 ...
丝路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9-24 02:09
扬帆致远—— 郑和的故事历久弥新 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文化博物馆执行馆长 李培峰 我是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文化博物馆执行馆长李培峰。郑和船队七下西洋时,曾在马六甲建立官厂,其 带来的繁华延续至今。我今天带了郑和布袋戏偶,如今人们仍然祭拜"三保大人"郑和,也让布袋戏得以 传承。在整个东南亚岛屿间,"三保大人"依然以三宝垄、三宝山、三宝庙、三宝井的传说活在人们心 中。 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珍藏着郑和留下的用汉字、泰米尔文、波斯文3种文字刻制的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其上记载郑和船队向当地佛寺布施金银、丝绸的史实。2014年,时任斯里兰卡总统将该碑拓片作为国礼 赠予习近平主席。中斯两国还联合将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成功申报《世界记忆名录》。 今天站在这里,我想对中国的朋友们说:谢谢你们,你们的温暖让我更爱这片土地!先辈的友谊是根, 我们的故事是枝叶。未来的岁月里,希望更多年轻朋友能一起浇灌这棵友谊之树,让它结出更甜的果 实! (本报记者 曹树林整理) 文化互鉴—— 艺术是人与人之间重要的连接 郑和的故事历久弥新。600年潮涌潮息,郑和船队的古老帆影并未沉入历史的苍茫,而是化作了"一带一 路"宏图中跨越山海的璀璨桥灯。他播撒的和平、 ...
去中亚旅行,别忘了到这里看唐朝影像
经济观察报· 2025-09-23 02:25
(原标题:去中亚旅行,别忘了到这里看唐朝影像) 文博时空 作者 宋燕 谁能想到,乌兹别克斯坦当年的一铲考古,竟挖出了大唐藏在丝路尽头的秘密。在 撒马尔罕阿夫罗夏伯古城里,壁画上唐朝使节捧着蚕茧、唐朝皇帝猎豹的画面清晰如初,连"东方大唐 使者"的粟特文题铭都没褪色。如果你有机会到中亚旅行,别忘了来撒马尔罕阿夫罗夏伯博物馆看看这 幅壁画,在这里遇见"活的丝路历史"。 苏联专家采用当时先进的壁画加固技术,先以特殊黏合剂渗透加固颜料层,再分块剥离壁画与墙体,最 终将约40平方米的遗存完整迁移至新建的阿夫罗夏伯博物馆保护展示。这场跨越六年的考古发掘,不仅 让湮没一千多年的粟特艺术巅峰重见天日,更为7 世纪欧亚大陆的文化交融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视觉实 证。 四幅图画中的文明交融 阿夫罗夏伯遗址就位于撒马尔罕著名景点——比比克哈努姆清真寺的东北方向1.5公里左右,在一个小 山坡上。整个遗址目前都是一片黄土,中间有个只有两层的博物馆。这处被称为"大使厅壁画"的文物在 博物馆中的一个专门的厅里,可以说是该博物馆唯一重要的文物。 深埋地下的壁画记录了唐代事件 这幅改写丝路历史的壁画发现源于一场意外的考古抢救。1965 年,苏联考古队 ...
后记:人的旅程,诗的朝圣,跨越千年的古今对话丨从长安到敦煌(11)
经济观察报· 2025-09-22 04:31
(原标题:后记:人的旅程,诗的朝圣,跨越千年的古今对话丨从长安到敦煌(11)) 作者 黄君度 从长安到敦煌,地图上不过三千余里的物理距离,在历史的坐标上却横跨了数千年。这是 一条被风沙与驼铃反复摩挲的传奇之路,是张骞凿空西域的雄心之路,是玄奘孤身求法的信仰之路,亦 是无数商贾、戍卒、诗人、僧侣用足迹书写的生命之路。 2024年的深秋,我有幸踏上了这条时空隧道,短短八日,穿越周秦汉唐的烟云,在西安、宝鸡、兰州、 敦煌、武威的遗迹与文物间穿行,试图捕捉那些沉淀在黄土与砖石中的文明回响。此刻,当旅程的喧嚣 归于平静,沉淀于心的,是三个挥之不去的感悟:这是一趟关于人的旅程,一场关于诗的朝圣,更是一 次跨越千年的古今对话。 从长安到敦煌行程图(chillp绘制) 关于人的旅程:鲜活的面孔,永恒的温度 历史的宏大叙事,往往由无数鲜活的个体生命织就。这趟旅程,让我得以在文物的微光与现实交流中, 窥见了他们生动的面容与辽阔心胸。 汉代《王杖诏书令册》(武威市博物馆藏) 在武威市博物馆的展柜玻璃后,那墨迹清晰的《王杖诏书令册》不再仅是冰冷的律令条文,它记录了一 位名叫"广"的长安老翁,在遭受乡吏欺凌后,愤然向汉成帝告御状的上书 ...
万人说新疆丨意大利奶奶重走“丝绸之路”
新华网· 2025-09-20 03:16
太酷了!75岁的意大利奶奶Vienna沿着马可波罗的足迹重新踏上丝绸之路,沉浸在新疆迷人的文化、充 满活力的街景和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点击视频,与她一起通过镜头,发现今天的新疆! ...
保利美高梅博物馆 “丝路” 展览启幕
环球网· 2025-09-16 09:21
展览内容 - 展览将于10月1日推出 通过四大主题单元和逾200件展品再现丝路文明交融 [1] - 第一单元"瀚海西风"追溯古丝绸之路开拓者通过货物交换与信息流通构筑基础 [3] - 第二单元"星汉灿烂"展示丝织 陶瓷 漆器 金工 玻璃 珐琅等技术沿丝路传播并显现于生活万象 [3] - 第三单元"和光同尘"呈现丝路上交融的精神成果 包括图像 雕塑 音乐中的审美艺韵和经卷典籍中的哲学思辨 [3] - 第四单元"大道锦程"阐释丝路遗产如何丰富现代艺术创作并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3] 展览亮点 - 展品涵盖内地近20家文博单位及叙利亚 日本等境外文博机构珍品 后续将加入葡萄牙 法国文物打造国际大展 [5] - 聚焦丝路精神现代表达 通过常书鸿 常沙娜等学者作品展现80余年敦煌艺术守护事业 [5] - 展示谭盾复原的古丝路乐器包括凤首箜篌 五弦琵琶 反弹琵琶等 结合现代交响乐重焕丝路之音 [5] - 创新推出博物馆"夜游"活动 以剧目为文化载体结合动态演绎与静态展示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 [5] 博物馆定位 - 自2024年11月开放以来实现学术性 知识性 艺术性 趣味性与互动性有机融合 [7] - 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明珠和中西方文化重要纽带 [7]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丨“馕”括万里的新疆味道
央视新闻· 2025-09-14 07:54
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成为连接东西方饮食文化的桥梁 往来于丝绸之路的商队, 不仅将葡萄、石榴等美味瓜果及 种植技术引入中原, 带来大蒜、胡椒等能唤醒 舌尖万千滋味的调味料, 也让梨、枣等 中国名果远销海外。 777777 馕香漫过天山,抓饭裹着阳光 张骞走过的沙海,商队摇响的时光 新疆的味道,是丝路千年的回响 是驼铃与风声酿成的芬芳 昆仑为桌,丝路为布 美食如画,历史如宴 这不是筵席,是文明在舌尖重逢 愿你也能在这一味中 尝到穿越千年的烟火与辉煌 原产于伊朗、 美食的千年变变之旅 阿富汗等地 葡萄 原产于黑海和 地中海沿岸 西瓜 原产于非洲中 部和南部 走向 世界 15/V UDF 第三次 唉盆友~ 好吃的外卖~ 雄鹰般的男人~ 从西域带来了 高碳水里的古商貨 名装 新疆美食自带"耐储存、好携带"的属性, 源自丝路上长途跋涉的硬核需求 新疆人 每天要吃掉 56 近 300 万个馕 可绕地球 6-7圈 "丝绸之路"上的原始"压缩饼干", 古代旅人的救命干粮,现代玩家 的露营神器。 融合西域镶坑烤制技艺与中原包子文化, 外皮酥脆,内里软嫩多汁。是商队沿途补 充能量的美味选择。 游牧民族的移动厨房 一只搪瓷 ...
驼铃声远 丝路韵长(博物视界)
人民日报· 2025-09-04 22:57
文物艺术价值 - 河南博物院藏三彩骆驼及牵驼俑高84厘米长66厘米 牵驼俑高62厘米 为白胎模制施绿白褐色彩釉 造型生动写实[3][4] - 唐三彩以黄绿白或黄绿蓝等多色彩釉得名 采用含铁铜铅锰元素的矿物作着色剂 800摄氏度烧制而成[4] - 牵驼俑深目高鼻面带胡髭但头戴汉人幞头 体现胡商对中原文化习俗的高度接受[4] 丝路贸易载体 - 骆驼因耐干旱饥渴善于远途负重成为丝路商旅首选畜力 唐代私牧骆驼数目可观体现饲养技术成熟[5] - 唐代绿釉载丝骆驼峰间满驮丝束 北魏朱绘陶双峰骆驼峰间设鞍披毯置货袋 均为东西方贸易兴盛实证[6] - 胡人与骆驼载货组合明确指向西域中亚商旅身份 杜甫诗句"胡儿制骆驼"印证此特征[6] 中外文明交融 - 隋唐两京寓居胡人达数十万 洛阳设四方馆接待少数民族及外国使臣 成为专门外事部门[7] - 昭武九姓粟特人建立从撒马尔罕至长安洛阳商业网络 形成"兴生胡"群体 从事珠宝丝绸贸易[8] - 丝路转运贸易推动经济发展与文化融合 胡人骆驼俑成为除丝绸茶叶瓷器外最重要文化符号之一[9]
驼铃声远 丝路韵长(博物视界) ——河南博物院藏三彩骆驼及牵驼俑
人民日报· 2025-09-04 22:16
核心观点 - 三彩骆驼及牵驼俑是盛唐时期丝绸之路文明交融的艺术见证 体现当时中外贸易繁荣与文化交流的鼎盛状态 [1][2][7] 文物艺术特征 - 骆驼俑高84厘米 长66厘米 体形饱满 四肢健壮 作张口嘶鸣状 牵驼俑高62厘米 深目高鼻面带胡髭 身着翻领右衽袍 头戴汉人幞头 体现胡商对中原文化的接受 [2] - 采用白胎模制工艺 施绿 白 褐色彩釉 以含铁 铜 铅 锰元素的矿物作着色剂 加入铅渣为助熔剂 经800摄氏度烧制而成 [2] - 釉色艳丽富于动态 写实性强 为唐三彩中的翘楚代表作品 [2] 丝绸之路贸易体系 - 骆驼因耐干旱饥渴 善远途负重 成为丝路商旅首选畜力 唐代私牧骆驼数目可观 体现饲养技术成熟与社会需求庞大 [3] - 双峰驼体形高大健硕 更适合载重 极耐寒耐旱 峰间常驮运丝束 货袋 扁壶等贸易货物 [3][4] - 胡人与骆驼载货组合明确指向西域中亚商旅身份 唐代诗人杜甫留有"胡儿制骆驼"诗句印证 [4] 中外人员往来规模 - 隋唐时期寓居长安 洛阳的胡人达数十万 不仅定居中原 还供职朝廷 [5] - 洛阳设四方馆专门接待少数民族及外国使臣 成为外事处理部门 [5] - 昭武九姓粟特人建立从撒马尔罕至长安洛阳的商业网络 形成"兴生胡"特殊贸易群体 [6] 商品贸易特征 - 胡商主要从西方带来珠宝等珍异 从中原运走丝绸等货品 商品轻便昂贵 民间色彩鲜明 [6] - 贸易活动区别于西域政权朝贡 以转运贸易为特征 推动经济发展与多元文化融合 [6][7] 文化融合表现 - 出土文物中胡人骆驼俑成为除丝绸 茶叶 瓷器外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7] - 文明通过交流互鉴不断发展 不同文化熔融淬炼出文明瑰宝 [7]
勾勒文明星河璀璨图卷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01 22:41
公元1世纪铜釜(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公元20世纪初头饰"托朱兹"(乌兹别克斯坦国家艺术博物 馆藏)。 黄 维摄 "文明的星河——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博物馆藏文物联展"现 场。 公元前二世纪—公元二世纪红砂岩磨盘(巴基斯坦伊斯 兰堡博物馆藏)。 黄 维摄 在中国展区,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鹳鱼石斧图彩陶缸、龙山文化镂空高足黑陶杯,到刻有"海内皆 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的西汉陶砖,从唐三彩、宋钧瓷、元青花,到清乾隆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 ——传承数千年的火与土之歌,咏唱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旋律。彩陶神人纹双耳罐是马家 窑文化(约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典型器物之一,罐体肩腹部以黑彩绘制抽象化、几何化的神 人纹,这是融合人形与蛙形的复合纹饰,象征先民对生命繁衍和水资源的崇拜。 与之年代相近的巴基斯坦陶女神像,同样表现了先民的生育崇拜。这件小巧的女性陶像出土于巴基斯坦 俾路支省梅赫尔格尔遗址,年代为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其发型夸张繁复,佩戴饰物,突出的 胸部和臀部象征着生育与繁衍,可能是母亲神的塑像。 早在5000年前,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先民便驯化了马匹并开始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