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华文明
icon
搜索文档
从考古发掘走向全民共享 宝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
四川日报· 2025-09-27 00:58
宝墩古城距今约4500年,面积约276万平方米,是我国长江上游地区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 址,被誉为"古蜀文明之源,长江上游文明之光"。从距今4500年左右至秦并巴蜀,成都平原经历了从宝 墩文化到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十二桥文化)、古蜀大型船棺遗存的考古学文化发展脉络,清晰展现 了古蜀文明的演进轨迹,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关键例证。这些重大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成都是古 蜀地区的古代文明中心,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夏商时代长江流域青 铜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卓越代表,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9月26日,宝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作为古蜀文明、中华文明重要标识的宝墩遗址,从考 古发掘走向全民共享。 今年6月,宝墩古城考古遗址公园入选国家文物局"新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继三星堆、金 沙、邛窑后,四川第4家获此殊荣的遗址公园。 作为宝墩遗址的守护地,新津已累计投入超5亿元用于遗址公园规划建设,持续推进宝墩遗址保护 传承、研究利用、展示推广、活化转化,加快与三星堆、金沙共同构建"考古研究、文物保护、文旅融 合"协同发展新格局。(记者 吴晓铃) ...
大江大河怎样孕育中华文明(书里书外)
人民日报· 2025-09-25 22:31
探索文明源流,不能忽视河流。正如我们常说黄河与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作用在人类文明之初 往往是决定性的、无可替代的。只有形成于河流流域的文明才有可能壮大,并发展成为在时间、空间上 都具有重大影响的文明。一条大河,从源头到河口,一般都流经高原、山脉、丘陵、平原,滋养了森 林、草原和各种动植物,还带来冲积平原和肥沃的土壤。先民无论从事采集、农耕、养殖,还是狩猎、 畜牧,都能在河流旁获得合适的场所。充足的水源使人们可以聚居,形成聚落,进而发展为城市。 黄河、长江、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恒河,都是文明的重要源头。黄河和长江是地球上两 条靠得最近的大河,流域在很多地段直接相接,不少支流之间只隔着一道分水岭,多条运河的开凿和交 通路线的开通,使两个流域连成一体。更幸运的是,两个流域从公元前221年开始,大多数年代处于同 一政权的范围之内,这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完整拥有两条大河的国家。在两个流域产生的文明萌芽相 互呼应,汇聚到当时自然条件更优越的黄河流域,形成早期中华文明,以后又扩散到长江流域。黄河流 域的人口,一次次大量迁入长江流域,为其开发提供人力和人才资源;当长江流域获得了更有利的自然 条件,经济文化发 ...
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25 00:08
张坤琨摄 青海玉树隆宝滩自然保护区沼泽草甸风光。 陈小羊摄 长江与嘉陵江在重庆朝天门码头处交汇。 杜晓宇摄 河流,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 从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到尼罗河畔的金字塔,从印度河的城市网格到长江流域的稻作遗存……人类文明 的每一次跃升,都与河流生态的演化深度耦合。 长江,奔流在中国大地,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承载着亿万年的生态变迁,镌刻着 中华文明"因河而生、伴河而兴、护河而久"的完整轨迹。守护长江,就是守护中华文明的根脉;传承河 流精神,就是传承中华民族的未来。 长江文明的"连续性"在世界大河文明中尤为突出,这是全世界的宝贵财富。当长江的碧水不断向东奔 流,当流域的生态持续向好,当文明的基因代代相传,中华民族必将在与河流的共生中,走向更广阔的 未来,也为全球大河文明的保护与传承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今起,本报推出"长江文明巡礼"上下篇,记录这条大江跨越古今、横贯西东、融通中外的恒久涛声。 数亿年前,磅礴的造山运动如无形之手,自浩瀚的特提斯海中托举起昆仑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与横断山 脉。 亿万年光阴中,几座山脉持续抬升,仿佛大地的呼吸与脉动。 又经千年,唐古拉山脉巍然崛起,与周边抬升的群山 ...
后记:人的旅程,诗的朝圣,跨越千年的古今对话丨从长安到敦煌(11)
经济观察报· 2025-09-22 04:31
(原标题:后记:人的旅程,诗的朝圣,跨越千年的古今对话丨从长安到敦煌(11)) 作者 黄君度 从长安到敦煌,地图上不过三千余里的物理距离,在历史的坐标上却横跨了数千年。这是 一条被风沙与驼铃反复摩挲的传奇之路,是张骞凿空西域的雄心之路,是玄奘孤身求法的信仰之路,亦 是无数商贾、戍卒、诗人、僧侣用足迹书写的生命之路。 2024年的深秋,我有幸踏上了这条时空隧道,短短八日,穿越周秦汉唐的烟云,在西安、宝鸡、兰州、 敦煌、武威的遗迹与文物间穿行,试图捕捉那些沉淀在黄土与砖石中的文明回响。此刻,当旅程的喧嚣 归于平静,沉淀于心的,是三个挥之不去的感悟:这是一趟关于人的旅程,一场关于诗的朝圣,更是一 次跨越千年的古今对话。 从长安到敦煌行程图(chillp绘制) 关于人的旅程:鲜活的面孔,永恒的温度 历史的宏大叙事,往往由无数鲜活的个体生命织就。这趟旅程,让我得以在文物的微光与现实交流中, 窥见了他们生动的面容与辽阔心胸。 汉代《王杖诏书令册》(武威市博物馆藏) 在武威市博物馆的展柜玻璃后,那墨迹清晰的《王杖诏书令册》不再仅是冰冷的律令条文,它记录了一 位名叫"广"的长安老翁,在遭受乡吏欺凌后,愤然向汉成帝告御状的上书 ...
金黄色的方山
人民日报· 2025-09-21 22:41
旅游目的地特征 - 贵州省安龙县拥有超过1000座金字塔形状的方山景观 形成独特的金黄色地貌奇观[1] - 方山景观包含层叠巨石基座与山脚玉米田 在夕阳映照下呈现浓艳金黄色调[1] - 高原地区具备高透明度蓝天与大型云朵 云层在夕阳下呈现金色动物形态的视觉现象[1] 文化背景与神话传说 - 方山区域与布依族神话人物力嘎相关 传说中其以牙齿固定天幕形成现今天地高度[2] - 神话体系包含苗族十二古祖神传说 强调蝴蝶图腾与自然神灵的关联性[2] - 神话内核体现中华文明"不屈服"基因 与精卫填海等传说同属抗争型叙事传统[3] 旅游体验与技术应用 - 通过无人机航拍可观测方山集群的装甲战阵形态 高空视角下呈现农耕茅草屋意象[4] - VR设备结合无人机技术可实现虚拟现实观景 广角镜头捕捉到白云与山脊的壮阔空间关系[4] - 景观具有心灵疗愈功能 山顶观景可缓解心理压力并提升思维清晰度[4] 媒体属性 - 内容发布载体为《人民日报》2025年9月22日第20版 属中央级媒体平台[5] - 稿件要求原创首发 说明内容具有独家性与时效性特征[4][5]
用光影连接 让文明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9-15 22:22
影视艺术既是客观世界的载体,也是人类情感的湖海江河。我们通过镜头观察世界,也被世界通过镜头 观照。这种双向互视的过程,就是文明的对话。担任第二届金熊猫奖评审委员会主席,让我深刻感受到 金熊猫奖不仅是一项镌刻荣誉的国际影视文化大奖,更是以影视为舟,以大熊猫为信使,跨越山海,连 接不同文明心灵的友谊之桥。它也让我愈加坚信,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是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中展开。 向内观,在传统根脉中照见精神的源头。我这一代的电影人与传统有一种既亲密又疏离的复杂关系。我 们成长于一个疾呼"告别过去"的年代,但当我们转身回望,却发现那片仍然遥遥在望的土地正是我们精 神世界最深的根脉所在。在拍摄第一部电影《黄土地》时,我把摄影机放在那片沉默土地上,想透过镜 头去探寻:是怎样的一方水土孕育了我们的祖先?是什么样的歌谣让他们在贫瘠中依然抱有生的希望? 拍《霸王别姬》,也是为了借京剧表现人的命运和时代的关联。 本届金熊猫奖获奖影片中,《长安三万里》用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容,表达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哪吒 之魔童闹海》借助中国传统神话角色,讲述了一个对抗命运、自我认同的现代故事,打动了无数观众。 真正的创作,从来都是由内 ...
珍视“微小却有温度”的文明印记(人文茶座)
人民日报· 2025-09-13 21:50
千年指纹又"上新"!前段时间,兵马俑考古有新发现——陕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考古人员在已经 修复的40多件陶俑身上共发现了100多枚工匠指纹印痕。这是来自2000多前的先人指纹,清晰的纹路、 细密的走向,跨越千年时光留存至今,待后人发现的那一刻,仿佛陶俑的创作就在顷刻之前。 珍视千年指纹这样的文明印记,就是珍视无数普通人创造文明的力量。守住这些带有温度的记忆、延续 对平凡创造者的这份敬畏,让古老的中华文明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焕发新的生机。 兵马俑上的指纹,并非人们首次邂逅这些文明长河里的"微小印记"。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陶器残片上, 5000多年前一名男性陶工的右手大拇指指纹,定格了新石器时代匠人的工作;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出土 的一件距今4000年左右的陶塑人像上,左耳和右耳下发现的立体指纹,成为长江流域人类文明的珍贵注 脚。这些"藏"在文物上的痕迹,成为中华文明"有温度的见证"。 它们没有被刻在青铜礼器的铭文中,没有记载于竹简木牍编成的典籍中,或许只是工匠们揉捏陶土、塑 造器物时的无心之举,却意外成为动人的文明"活化石"。正如给兵马俑拍照的摄影师赵震在发现一枚指 纹时的感受:"时间已经消失了,就在这同一个位置 ...
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在2025级本科生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21 09:21
清华大学历史与精神传承 - 清华大学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与北大、南开南下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后西迁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直至1946年北上复员 [3] - 西南联大校训"刚毅坚卓"蕴含刚健 勇毅 坚忍不拔 卓然超群等内涵 其纪念碑现立于清华园 [3] - 抗战期间百余所中国大学向西部和南部大后方转移 完成史无前例的成建制大规模迁徙 [4] 学术成就与人才培养 - 西南联大办学条件艰苦 铁皮屋顶教室 茅草宿舍需容纳40余人 [7] - 联大教师吴大猷在有限条件下创建中国首个原子 分子光谱实验室 撰写国际标准专著《多原子分子结构及其振动光谱》 [7] - 联大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得主 6位"两弹一星"元勋 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7] - 联大要求文科生必修自然科学课程 理工科生必修社会科学课程 并由著名教授教授基础课程 [7] 爱国精神与使命担当 - 联大1100余名学子投笔从戎奔赴抗战前线 缪弘学长在1945年8月初战斗中牺牲 [6] - 物理学家周培源转向军事应用领域研究湍流 开设"弹道学"课程以物理服务国防 [6] - 历史学家钱穆在联大期间撰写的《国史大纲》提出民族前途需从先民文化获得生机 [4] - 联大师生以"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为信念 用"上前线的激情"读书工作以担负建国重任 [6] 教育理念与学术传统 - 联大校长梅贻琦强调通识教育重要性 指出"通识之用 不止润身而已 亦所以自通于人也" [7] - 清华校史贯穿"明耻图强"到"学术独立" 从"一二·九"运动到成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8] - 当前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期 各国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竞争空前激烈 [8]
长江文明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人民日报· 2025-08-20 22:52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 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 [1] 连续性 - 长江文明体现中华文明连续性 文字语言从未中断 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政治发展脉络清晰可循 [2] - 考古发现证实长江流域存在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的完整文化链 包括良渚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群、三星堆遗址等 [3] - 长江水利工程历史悠久 从战国都江堰到现代三峡工程 展现以造福人类为目标的特质 [3] 创新性 - 长江文明体现创新性 既坚守传统又遵循与时俱进规律 [4] - 长江流域先民创造石斧石锛等工具 掌握钻木取火播种百谷技术 [5] - 出土文物包括四羊方尊青铜礼器 青铜通天神树 约7000年前木制船桨 展示先进铸造工艺 [5] - 楚文化首创县制改革赋税 产生老子庄子思想 屈宋楚辞编钟乐舞等文化成果 [5] 统一性 - 长江文明体现统一性 形成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大一统传统 [6] - 长江流域多民族共居 包括土家族苗族彝族侗族藏族回族等 [8] - 古代中央王朝通过羁縻政策土司制度改土归流促进民族融合 [8] - 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体现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 [8] 包容性 - 长江文明体现包容性 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 而是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 [9] - 三苗百越百濮等部族在长江流域开辟地盘 古蜀国巴国楚国吴国越国在此安营扎寨 [9] - 东晋南朝五代十国等政权在长江流域建立 展现治理智慧和文化融通 [9] - 羌藏巴蜀湖湘荆楚皖赣吴越等文化区通过长江相互交汇贯通 [10] 和平性 - 长江文明体现和平性 崇尚和合遵行大道 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群己合一世界 [11] - 景德镇瓷器通过长江水系走向世界 16世纪英国博物馆地图标注景德镇为全中国仅3个标注城市之一 [12] - 中蒙俄万里茶道借助长江水系 从福建武夷山经江西湖北到蒙古俄罗斯 成为文明交流的文化共享之路 [13] - 长江流域商埠繁密 唐朝扬州成为中亚粟特胡商珠宝集散地 丝绸陶瓷茶叶远销地中海和非洲东海岸 [13] - 明代郑和下西洋携带大量中国特产 促进中外贸易融通和文化交流 [14]
了不起的河洛文化丨五都荟洛 旷世盛景
河南日报· 2025-08-19 23:56
五都荟洛地理奇观 - 洛水两岸30余公里狭长走廊内集中分布偃师商城、夏都二里头、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东周王城五大都城遗址 [19] - 形成举世罕见的五都荟洛地理奇观 实证中华文明五大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19][27] - 该区域是五千年文明基因的时空浓缩 展现从邦国时代到王国时代的文明演进历程 [19][20] 二里头遗址文明特征 - 距今3800年是中国最早广域王权国家诞生地 具备"五个最早"考古特征:最早棋盘式王都、最早城市主干道网、最早青铜礼器群、最早官营作坊区、最早宫殿建筑群 [20] - 乳钉纹铜爵作为华夏第一礼器 体现器以藏礼的文明法则 标志礼乐文明初步形成 [20] - 实证从满天星斗邦国时代向月明星稀王国时代的伟大跨越 [20] 偃师商城都城范式 - 距二里头6公里处呈现三重城垣结构(宫城、小城、大城) 为商汤灭夏后首建都城 [21] - 开创"筑城以卫君 造郭以守民"都城建设范式 宫城轴线与前朝后寝布局成为后世模板 [21] - 夏商礼器纹饰延续性与组合变革性 印证"殷因于夏礼 所损益可知"的礼制传承与创新 [21] 东周王城礼制遗存 - 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启中国最长王朝周期 现存12米高夯土城墙与5米深护城壕遗址 [22] - 天子驾六车马坑出土26辆车、70匹马、7只瑞犬 实证《逸礼》"天子驾六"礼制规范 [22] - 成为周礼最后物质载体 体现礼乐文明深植华夏血脉的文化基因 [22] 汉魏洛阳城融合特征 - 城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为当时世界最大都市 北魏孝文帝在此推行汉化改革 [23][25] - 北朝石刻子母阙围屏石棺床融合汉家孝道题材与草原畏兽纹饰 胡汉仪仗俑并肩而立 [24] - 实行"诏断北语 一从正音"政策 成为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熔铸的历史坩埚 [25] 隋唐洛阳城国际地位 - 隋炀帝以洛水为天河构建天人合一都城格局 定鼎门遗址留存骆驼蹄印与波斯银币、拜占庭金币 [26] - 天街作为贯通外郭城、皇城和宫城的南北主干道 103坊棋盘式布局含嘉仓可储粮亿斤 [26] - 日本平城京、平安京都城建制皆仿效隋唐洛阳城坊市格局 体现"洛都制度 凡诸国皆以为式"的国际影响力 [26] 文明连续性体现 - 礼制基因一脉相承:二里头青铜爵→周王城玉戈→汉魏石阙→隋唐应天门"一门三道"制度 [27] - 都城制度迭代升级:从三重城垣演进到中轴布局 最终形成隋唐里坊制 [27] - 大国治理日益成熟:从天下之中理念发展到天可汗制度 [27] 文明包容性特征 - 文化符号兼收并蓄:二里头龙图腾→汉魏胡汉交融→隋唐石窟艺术 [27] - 民族政策开放包容:北魏时期鲜卑语与洛阳正音并存 胡服骑射与宽袍大袖共处 [23][27] - 国际贸易繁荣兴盛:隋唐市署掌管百族交易 丝绸之路带来"云集胡商十万众"盛况 [26][27] 文明和平性表征 - 偃师商城未发现杀殉坑 区别于其他早期文明的暴力祭祀特征 [27] - 丝绸之路通过友好往来实现文化交流 非武力征服方式 [27] - 城市管理体现以和为贵理念 隋唐市署制度保障多民族贸易公平进行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