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百胜中国(YUMC)
icon
搜索文档
百胜中国(09987)9月9日于港交所耗资约2003.13万港元回购5.78万股
智通财经网· 2025-09-10 09:32
公司股份回购 - 公司在港交所回购5.78万股股份 耗资2003.13万港元 [1] - 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回购23.3万股股份 耗资1039.99万美元 [1]
百胜中国(09987.HK)9月9日耗资2003.13万港元回购5.78万股
格隆汇· 2025-09-10 09:31
公司回购 - 2025年9月9日耗资2003.13万港元进行股份回购 [1] - 回购数量为5.78万股 [1] - 回购价格区间为每股343.2-351港元 [1]
百胜中国(09987) - 翌日披露报表
2025-09-10 09:26
股份数量 - 2025年9月8日开始时已发行股份总数为367,351,724股[3] - 2025年9月9日结束时已发行股份总数为367,118,008股[4] 股份回购 - 2025年9月9日因股份回购注销,已发行股份减少234,407股,占比0.06%,每股回购价44.37美元[3] - 2025年6月2 - 9日在香港多次购回股份,数量在13450 - 13850股,价格在336.64 - 347.21港元[4] - 2025年7月17日至9月4日在香港每日回购股份数量在16300 - 57700之间,价格在343.56 - 384.85港元[7][8][9][10] - 2025年9月5 - 8日在香港回购股份数量均超57000,价格在348.88 - 352.19港元,占比0.02%[10] - 2025年9月9日在香港回购57800股,价格346.56港元,占比0.02%;在美国回购232958股,价格44.64美元,占比0.06%[10] - 2025年9月9日在香港联交所购回股份57,800股,付出价格总额20,031,251.28港元[15] - 2025年9月9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购回股份232,958股,付出价格总额10,399,913.41美元[16] - 合共购回股份总数290,758股,拟注销股份290,758股,拟持作库存股份0股[15][16] 股份发行 - 2025年9月9日因股份计划发行新股691股,占比0%,每股发行价44.15美元[4] 购回授权 - 购回授权的决议于2025年5月23日获通过[15][16] - 公司可根据购回授权购回股份的总数为37,239,649股[15][16] - 根据购回授权在交易所已购回股份数目为6,970,157股[15][16] - 已购回股份数目占决议获通过当日已发行股份数目的百分比为1.87%[15][16] 其他 - 股份分类为普通股,证券代号为09987,在香港联交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15][16] - 股份购回后进行新股发行或库存股份再出售或转让有暂止期规定[15][16] - 确认购回根据相关规则进行,且股份回购授权资料无重大变动[16]
百胜中国(09987.HK)9月8日耗资2028.6万港元回购5.76万股
格隆汇· 2025-09-09 09:09
公司回购 - 百胜中国于2025年9月8日耗资2028.6万港元进行股份回购 [1] - 回购股份数量为5.76万股 [1] - 回购价格区间为每股349.4港元至353.6港元 [1]
百胜中国(09987) - 翌日披露报表
2025-09-09 09:04
股份数据 - 2025年9月5日已发行股份(不包括库存股份)数目为367,582,205[3] - 2025年9月5日库存股份数目为0[3] - 2025年9月8日结束时已发行股份(不包括库存股份)数目为367,351,724[4] - 2025年9月8日结束时库存股份数目为0[4] 股份购回 - 2025年9月8日购回股份230,697股,占比0.06%,每股44.95美元[3] - 2025年9月8日发行新股216股,占比0%,每股44.41美元[4] - 2025年6 - 9月在香港多次购回股份,涉及数量及价格不等[4][6][7][8][9][10] - 2025年9月8日在香港购回57,600股,付出20,286,037.92港元[15] - 2025年9月8日在美国购回234,407股,付出10,399,890.29美元[17] 购回授权 - 公司可购回股份总数为37,239,649股[15][17] - 已购回股份6,679,399股,占比1.79%[15][17] - 购回授权决议通过日期为2025年5月23日[15][17] 购回价格 - 香港联交所每股最高353.6港元,最低349.4港元[15] - 纽约证券交易所每股最高44.82美元,最低44.14美元[17] 拟处理情况 - 香港联交所拟注销57,600股,持作库存0股[15] - 纽约证券交易所拟注销234,407股,持作库存0股[17]
百胜中国9月5日斥资2013.04万港元回购5.77万股
智通财经· 2025-09-07 23:47
股份回购 - 公司于2025年9月5日斥资2013.04万港元回购5.77万股股份 每股回购价格区间为346.4-351.4港元 [1] - 同日公司斥资1036.94万美元回购23.07万股股份 每股回购价格区间为44.65-45.47美元 [1] 股份变动 - 公司为长期激励计划项下的授予发行504股新股 [1] - 公司同日注销23.35万股已回购股份 [1]
百胜中国(09987)9月5日斥资2013.04万港元回购5.77万股
智通财经网· 2025-09-07 10:21
股票回购操作 - 2025年9月5日斥资2013.04万港元回购5.77万股股份 每股价格区间346.4-351.4港元 [1] - 同日斥资1036.94万美元回购23.07万股股份 每股价格区间44.65-45.47美元 [1] 股权激励计划 - 根据长期激励计划授予发行504股新股 [1] 股份注销安排 - 同日注销23.35万股已回购股份 [1]
百胜中国(09987.HK)9月5日耗资2013.04万港元回购5.77万股
格隆汇· 2025-09-07 10:18
公司回购动态 - 2025年9月5日耗资2013.04万港元回购5.77万股 [1] - 回购价格区间为每股346.4-351.4港元 [1]
百胜中国(09987) - 翌日披露报表
2025-09-07 10:09
股份数量 - 2025年9月4日已发行股份(不包括库存股份)数目为367,815,187[3] - 2025年9月4日库存股份数目为0[3] - 2025年9月5日结束时已发行股份总数为367,582,205[4] 股份回购 - 2025年9月4 - 5日在美国、香港多地购回股份,如9月4日在美国购回233,486股,每股44.53美元;9月5日在香港购回57,700股,每股348.88港元等[3][4][9][10] - 2025年9月5日在香港联交所购回股份付出20,130,350港元,最高351.4港元/股,最低346.4港元/股[16] - 2025年9月5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购回股份付出10,369,419.04美元,最高45.47美元/股,最低44.65美元/股[18] - 合共购回股份288,397股,付出20,130,350港元和10,369,419.04美元[16][18] 股份发行与注销 - 2025年9月5日因股份奖励发行新股504,每股44.93美元[4] - 2025年9月4日在美国购回并于9月5日注销股份233,486[3] - 购回股份(拟注销)数目288,397股,购回股份(拟持作库存股份)数目0[16][18] 购回授权 - 购回授权决议2025年5月23日获通过[16][18] - 公司可根据购回授权购回股份总数为37,239,649[16][18] - 根据购回授权在交易所购回股份数目为6,387,392[16][18] - 已购回股份占决议通过当日已发行股份(不包括库存股份)数目百分比为1.72%[16][18] 其他 - 股份分类为普通股,证券代号为09987[16][18] - 呈交者为张玲,职衔为联席公司秘书[20]
冷饮更贵,肯德基1元差价遭声讨,冰块刺客?
虎嗅· 2025-09-06 09:31
产品定价争议 - 肯德基冰豆浆定价比热豆浆高1元引发消费者广泛质疑和讨论 [1][2][3] - 公司解释冰豆浆与热豆浆存在容量差异 约差1/4左右但未提供具体数据 [2] - 部分门店因客诉激增导致处理成本大幅上升 已申请停售冰豆浆产品 [5] 消费者投诉情况 - 黑猫投诉平台累计收到20207条消费者投诉 主要涉及食品质量和服务问题 [6][7] - 投诉内容包括食品中出现异物 食材不新鲜 外送错单漏单等问题频发 [6][7] - 售后服务响应迟缓 退款流程繁琐 优惠券使用争议加剧消费者负面体验 [6][7] 财务表现与门店扩张 - 2025年上半年百胜中国总收入58亿美元同比增长2% 肯德基收入43.42亿美元同比增长2.3% [8] - 肯德基销售额增长4%主要来自门店扩张 同店销售额持平无内生增长 [8][9] - 截至上半年门店数达12238家 二季度净新增295家 加盟店净新增511家同比增长43% [9] - 加盟店在净新增门店中占比39% 较上年同期17.6%大幅提升 计划未来占比达40-50% [9][10] 品牌拓展与创新尝试 - 肯德基推出新子品牌"炸鸡兄弟"专门店 目前在上海开设两家直营门店 [11][12] - 公司已陆续推出肯悦咖啡 肯律轻食和爷爷自在茶等多个子品牌 [13] - 行业专家认为公司依靠品牌积淀和供应链基础维持发展 但创新能力有限需打造新增长曲线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