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000931)

搜索文档
青年人才赋能科技发展 中关村U30榜单发布
北京商报· 2025-03-31 16:48
文章核心观点 3月30日“北京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发展论坛”举办,中关村龙门投资董事长徐井宏发布2024年度30位优胜者榜单及中关村U30十周年成果,同时启动2025年度中关村U30招募选拔工作 [1][2] 论坛信息 - 3月30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北京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聚焦激励和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发展 [1] 中关村U30活动情况 - 2015年中关村百余位专家学者、企业家、投资人发起“中关村U30”活动,以中关村为核心面向全国及海外选拔35岁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等,扶持培育科技含量高的创业团队 [1] - 目前已孵化出2家上市企业、2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十余家进入独角兽或准独角兽行列,十年来累计吸引全球6000余名青年科技创业者参与 [1] 2024年度中关村U30优胜者情况 - 2024年度中关村U30优胜者入选者共30位,平均年龄31岁,最小24岁 [2] - 30位优胜者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数字经济等产业绘制创新版图 [2] 2025年度中关村U30招募选拔情况 - 论坛上同步启动2025年度中关村U30招募选拔工作,新一期将继续聚焦高精尖产业结构 [2] - 重点面向35岁以下青年创新创业者,聚焦未来产业、数字经济等七大领域,选拔具备创新能力的“破壁者” [2]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专访Fuel Ventures管理合伙人胥晶晶:未来的科技竞争一定不是区域性的,而是全球协同
北京商报· 2025-03-31 15:57
文章核心观点 外资机构看好中国科技产业前景,Fuel Ventures管理合伙人胥晶晶分享投资经验、对初创企业建议及科技企业“引进与出海”看法,认可中国科技企业发展并提及公司在亚洲的生态建设举措 [1][4][5][6] 分组1:Fuel Ventures投资策略 - Fuel Ventures专注投资“已有初级产品且通过市场初步认证”的科技企业,不投完全初创或纯研发阶段项目 [3] - 筛选标准严格,企业需有被市场接受的产品且半年至两年内持续增长,看重创业团队能力,项目需有跨国发展可能性 [3] 分组2:对初创企业建议 - 初创企业要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涉及高精尖科目可借助大学或机构资源获资金支持 [4] - 创业人员要评估了解市场基金,明确资金适配性,理解资金链逻辑降低断链风险 [4] 分组3:科技企业“引进与出海” - 中小型企业面临语言文化适配、产品属性调整等挑战,需构建国际化视野与本地化落地能力团队,依赖本地合作伙伴 [4] - 构建国际科技生态系统不易,欧洲硬科技企业国际化多去美国,亚洲尤其是中国有完善制造体系和巨大市场需求,但缺连接机制 [5] - Fuel Ventures在亚洲搭建本地团队,从投前介入,整合“资本+资源+落地”为协同体系 [5] 分组4:对中国科技企业评价 - 中国是技术创新发生地和落地最佳环境之一,有完整供应链体系、大规模数据资源及政策和资本协同,技术产业化速度快 [6] - 中国科技企业“从0到1”和“从1到100”双重能力推动其走向全球,未来科技竞争是全球协同的 [6]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闭幕:签约总额约810亿元,多个“首次”发布
搜狐财经· 2025-03-31 14:53
文章核心观点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落幕,期间发布多项科技成果、促成项目签约,凸显高质量科技供给,成为新技术新产品首秀场和试验场 [1][2] 分组1:论坛成果发布情况 - 论坛年会期间共发布19项科技成果,围绕“四个面向”展开,包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天眸芯”类脑互补视觉感知芯片等、面向经济主战场的朱雀二号改进型液氧甲烷运载火箭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移动式混联加工机器人等、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等 [1] - 今年年会有多个“首次”发布,首次发布2024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成果(涵盖9个应用场景)、最新重大开源成果 [2] 分组2:项目签约情况 - 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集中签约二维半导体晶研制造与集成创新中心等一批前沿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项目,成立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 [1] - 以成果转化落地促成各类招商合作签约269项,总金额约810亿元 [2] 分组3:成果展示情况 - 首次展出科技成果占45% [1] - 首展成果占45% [2]
中关村论坛年会成为新技术新产品“首秀场”“试验场”
新京报· 2025-03-31 14:33
文章核心观点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展示我国前沿科技引领、开源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发展成效,年会各方面参与数量创新高,突出科技与会议双向赋能 [1][2][3][4] 科技成果与项目发布 - 发布19项科技成果,展现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重要突破 [2] - 集中签约二维半导体晶圆制造与集成创新中心、量子变电站建设等前沿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项目 [2] - 成立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北京商业航天共保体”,聚焦“南箭北星”产业布局,填补科技保险专项机制空白 [2] - 发布《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4》,2024年中国国家创新指数综合排名世界第10位,相比2012年提升10个位次 [2] - 发布《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设施开放运行报告》,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37个科技设施,16个已向全球开放 [2] 年会活动情况 - 围绕“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设置5大板块、128场活动,其中平行论坛60场 [3] - 1000余位嘉宾发表演讲,335个外国政府部门等参与,164家境内外媒体1756名记者报道,数量均创新高 [3] 年会成果展示 - 展示“天工”等重大开源成果及9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发布理想汽车自研操作系统等重要创新成果 [3] - 首次大规模组织130余台机器人在多场景服务,机器人科技秀火爆“出圈” [4] - 中关村展示中心常设展展示490多项前沿科技成果,首发首展成果占比达45% [4]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专访张晓燕:盲目跟进大模型将陷入被动,中小企业可转向轻量化“小模型”创新
北京商报· 2025-03-31 14:27
文章核心观点 - 通用大模型发展格局逐渐明晰,中小企业应聚焦场景化创新,企业与资本可抓住场景化应用机会,科技金融投资可采取分层策略,同时需应对AI发展面临的挑战 [1][3][4][5] 中国AI大模型发展现状 - 中国AI大模型呈现爆发式增长,从2023年8月的8个增至2024年12月的302个,26%的模型规模超100亿参数,“小模型”展现新趋势 [3] 中小企业发展建议 - 中小企业开发通用大模型面临制约,应立足现有大模型技术,聚焦特定场景开发“小模型”,如金融客服、医疗诊断等垂直领域 [3] 企业与资本机会 - 企业与资本可抓住“脏活累活”中的场景化应用机会,如数据清洗、流程自动化等,能快速形成规模效应 [3] 朱啸虎观点 - 生成式AI需坚持“应用为王”,初创企业应拥抱开源生态,聚焦垂直场景快速迭代产品,通过“AI + 人工”模式构建壁垒实现效益最大化 [4] 科技金融投资策略 - 科技金融投资采取分层策略,长周期领域如AI芯片、硬件等重资产赛道,要“投早投小投长期”;短周期机会聚焦场景化小模型应用,已成为资本重点关注方向 [4][5] 行业发展警示与建议 - 过度聚焦短期收益可能导致同质化竞争,削弱企业长期竞争力,建议行业通过协作构建生态平衡效率与可持续性 [5] AI发展面临的挑战 - AI发展面临数据瓶颈、模型偏见与算法黑箱及市场操纵风险、人才短缺三大核心挑战 [5]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新兴技术赋能高端仪器创新发展
北京商报· 2025-03-31 14:15
文章核心观点 新兴技术发展推动仪器科学创新融合,3月31日“高端仪器创新发展论坛”举办,发布2024年度仪器仪表产业发展指数,显示行业整体稳步上升,同时北京市高端科学仪器技术创新中心揭牌推动产业发展 [1] 仪器仪表行业发展情况 - 2012年以来仪器仪表行业整体稳步上升,年度发展指数从100增长至204,平均年化增长率6.1% [1][4] - 仪器仪表产业发展指数发挥行业“晴雨表”作用,每年发布一次,包括“行业发展指数”和“企业发展指数” [3] - “行业发展指数”由1个综合指数和5个分项指数组成,反映行业总体及主营收入、资产总量等情况 [3] - “企业发展指数”一级指标含企业规模、效益、成长和创新指数,下分14个二级指标 [4] - 选取173家仪器仪表行业上市企业测算,2024年1 - 9月全部样本企业净利润307.42亿元,每家平均1.78亿元;TOP20公司净利润225.1亿元,每家平均11.25亿元 [4] - 2024年1 - 9月全部样本企业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平均13.28%;TOP20公司研发投入占比平均36.87% [4] 北京高端科学仪器技术创新中心情况 - 科学仪器是科研重要工具,人工智能为其带来机遇,北京成高端仪器创新与成果转化关键枢纽 [5] - 北京在科学仪器领域集聚高水平创新人才,“十四五”期间在京单位承担国家级项目占28%居全国首位 [5] - 北京有应用场景优势,集聚高校、科研院所等为高端仪器提供迭代创新及潜在市场空间 [5] - 论坛上北京市高端科学仪器技术创新中心揭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集聚 [5] - 下一步围绕北京建设目标,聚焦多方面推动高端仪器产业高质量发展 [5]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洪婧喊话AI创业者:企业要贴近用户,避免自嗨式创新
北京商报· 2025-03-31 14:15
文章核心观点 AI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中国在AI阶段有本土创新,企业应避免自嗨式创新贴近用户,技术商业化需耐心,中国有望引领全球创新 [1][6] AI发展趋势 - 人工智能会深入工作和学习,是未来必然趋势,当前已进入人工智能和万物互联高速发展阶段 [4] - 大模型从语言大模型向综合态、具备自身技能方向发展,接近通用人工智能过程中不断解锁新需求 [4] AI应用领域 软件领域 - AI重塑整个软件领域,在消费级、专业人员、企业级软件均有大量应用落地 [5] - 通用智能软件企业借助AI从工具型转变为赋能型公司,垂直应用软件公司从SaaS模式转变为直接交付结果的企业平台 [5] - 海外AI原生应用快速商业化,成长速度快于上一代SaaS企业,如某平台排名前100的AI应用达3000万美元收入仅用20个月,之前时代需65个月 [5] 物理世界 - AI在智能驾驶、汽车、机器人、消费电子、航天船舶等领域快速渗透 [5] 中国AI优势 - 中国拥有全球领先的互联网设施、最全产业链、大规模生产制造能力、科技实力和超前投资等优势,有望引领全球创新 [6] 商业化问题与建议 问题 - 技术和商业化成熟需经历各阶段,需长期耐心,商业化落地存在AI可解释性、可溯源性及数据风险控制等问题 [6] 建议 - 创业者要准确定义用户,避免自嗨式创新,贴近用户,理清价值创造维度,从客户预算优先级考虑,帮助客户增收、合规、降本、增效 [6] - 创业者不要贪大求全,聚焦第一个市场打造产品,实现规模化后再拓展下一个产品和市场 [6]
当文化遇上科技 中关村论坛见证创新思维点亮大众生活
中国新闻网· 2025-03-31 14:02
科技与文化融合展示 -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以科技文化共生为核心,展示机器人作画写对联、中医问诊、AI协作共创等科技文化交融场景 [1] - 数字技术赋能"科技光影沉浸体验",包括数字投影、动态捕捉、实时渲染、触屏互动等技术,为传统文化艺术注入新活力 [4][5] - 论坛配套举办以AI为主题的户外科普活动,涵盖生活、运动、健康、教育等六大主题,提供人形机器人互动、编程体验等沉浸式项目 [8] 机器人技术应用 - 多款机器人持证"上岗",覆盖迎宾、交流、服务等场景,包括泡茶机器人、数字孪生书法机器人、中医机器人等 [1][3] - 泡茶机器人可精准控制茶汤浓度,柔性夹爪模拟人手抓取动作 [3] - 中医机器人融合AI技术,2分钟内完成80余项健康指标检测并生成个性化干预方案 [3] 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 - 六法丹青项目利用AI实时生成山水图画,墨韵八诀项目将手写祝福语转化为数字祈福牌 [7] - 礼射壶中区域采用压力传感技术,诗律风雅区域通过触摸文字实现联字对句互动 [7] 建筑与科技文化结合 - 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主会场畅春厅采用超跨度钢梁和预制混凝土叠合板技术,梁高减少40% [10] - 建筑融入古建中轴对称格局、竹林叠水景观等文化元素,命名承载科技创新愿景 [10] - 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融合文物保护与山水意境,计划恢复六郎庄历史风貌作为科技文化交汇点 [10]
中关村论坛向“新”而行 拓展全球科创“朋友圈”
中国新闻网· 2025-03-31 13:55
文章核心观点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成功举办,中关村发展成果显著,论坛推动全球科技可持续发展,未来中关村将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 [1][3][5] 中关村发展情况 - 过去一年中关村示范区发展势头良好,2024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蝉联全国第一,预计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9.4万亿元,同比增长8% [3] - 2024年新设科技型企业约11万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0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2796家、独角兽企业23家 [3] 中关村论坛情况 - 为期五天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3月31日在北京落幕,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位嘉宾聚焦创新前沿 [1] - 30余家国际组织与机构主办承办18场平行论坛,众多国际组织与机构负责人参与相关环节 [3] - 全球首款纯电驱全尺寸拟人奔跑人形机器人通用平台“天工”等北京重大开源成果发布 [3] 论坛意义与未来规划 - 中关村论坛聚焦AI、量子技术、生物医药等前沿技术,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对接和产业化,强调人才交流与开放合作,推动全球科技可持续发展 [5] - 到2027年,中关村将打造成为初创企业孕育地、全球领先的创新型企业栖息地 [5] - 未来中关村将加大改革力度,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形成良好政策制度,加大原始创新,打造未来产业的创新策源地 [5]
中关村探“新”:智能医疗装备开启健康新纪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3-31 13:46
文章核心观点 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一系列前沿智能医疗装备集中亮相,是科技与医疗深度融合的结晶,为健康事业注入全新活力,给患者带来更精准、高效、安全的治疗体验 [1][5] 重大科技成果 - “基于新型光敏蛋白的基因治疗技术”入选27日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公布的十项重大科技成果,首例受试者于2024年1月完成给药,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3] 创新医疗设备 - 东超科技研发的落地式全息手术影像平台能实现空中“悬浮成像”和“无感触摸”操作,与医学影像平台结合可避免手术中医师手部污染风险 [3] - 华科精准研发的神经外科手术导航及治疗系统是我国第一款一体覆盖脑与脊柱等神经系统疾病临床术式的手术机器人,具有治疗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 [4] - 艾柯医疗自主研发的Lattic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首次将适应症范围扩展至椎动脉中小型动脉瘤的治疗,术后12个月支架内狭窄率仅为0.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