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青侨阳光投资交流
icon
搜索文档
年度思路梳理:医药行业与青侨基金
行业总量 - 医药行业营收增速长期维持1.2-1.4倍超额于名义GDP增速 中国2019-2023年名义GDP年化增速6.3% 卫生总费用年化增速8.3% 医保基金收入年化增速8.2% 超额倍数1.3倍 [3] - 医药制造业增速略低于卫生总费用 2019-2023年预计5%-6% 主要消化药占比回落的历史包袱 拥有明确临床疗效的药械将获得更好增长 [3] - 创新药械增长潜力分化显著 出海顺利+国内政策支持下年增速可达18%-20% 仅国内政策支持下约14%-15% 若双重受阻则回落至10%-12% 当前中国创新药仅占全球3%-5%市场 [3] 盈利周期 - 中国医药制造业利润率呈阶梯式上升 1998-2000年首轮医改推动利润率从6%升至8% 2005-2009年GMP改造+居民医保设立推升至10% 2015-2018年创新转型驱动利润率达12%-14% [5] - 2020年新一轮医改通过DRG/DIP支付改革和高价值原创+出海拓展 可能开启新一轮利润率上升周期 [6] - 集采政策本质是释放资源支持创新 2018年集采后医药板块仍诞生大量5-10倍股 仿制药降价是结构性改革的必要代价 [8] 国产创新药 - 港股18A公司可持续营收从2018年12亿飙升至2023年400亿 预计2026-2027年突破1000亿 复宏汉霖已率先盈利 百济/信达/康方等头部企业预计2025-2027年集体扭亏 [9] - 国产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2023-2024年已成规模 首付款金额超越欧盟仅次于美国 典型案例包括传奇生物DLL3 CART获诺华1亿美元首付款 康方生物PD1*VEGF双抗获Summit 5亿美元首付款 [11][12] - 港股创新药估值显著低于A股和美股 中位溢价率超100% 部分标的海外价值潜力尚未充分定价 [13][14] 港股高值耗材 - 行业PB从2020年10倍跌至2024年1.2倍 需上涨200%才能回归历史均值 2017-2020年因15%-20%增速优势受追捧 2021年后受集采和供给过剩冲击 [15][17] - 三大驱动因素持续存在:医疗需求升级(低渗透率基数) 医疗体系改革(手术定价调整) 国产替代加速(供应链安全) [18] - 2022-2023年出现基本面拐点 2023年雇员增速仅3%-4%低于15%-20%营收增速 净利率连续跳升 但2024年股价仍大跌形成背离 [19][21] 投资布局 - 当前持仓超90%集中于港股 其中80%为创新药械 显著超配国产创新械(港股高耗) 标配国产创新药 低配美股创新药等其他资产 [22] - 港股医药经历超长下跌周期 恒生医疗指数3年累计跌幅超75% 但行业基本面保持强劲 创新药械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 [27][29] - 投研体系正从2.0专业研究阶段向3.0认知决策阶段升级 更重视极端状态应对和视角切换 典型案例包括某港股双抗药企基本面符合预期但股价腰斩 [31][33]
变局之下,医药行业的投资机会
港股医药行业现状与机遇 - 港股医药行业经历了20年一遇的大跌,但企稳后可能带来20年一遇的机遇 [1] - 医药行业具有"总量稳健增长+创新持续爆发"的特点,蕴含大量优质成长和潜在双击机会 [1] - 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当前点位2420点,比2016年熊市低点2900点还低16.6%,而行业营收规模已翻倍,利润率提高3个百分点 [11][12] 医药行业长期吸引力 - 商业模式优秀:行业长期高景气源于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焦虑,利润率稳步抬升 [6] - 增长空间大:2006-2021年中国人均卫生支出增长7倍,但相比英美仍有8-18倍空间 [6] - 超额增速:2019-2023年医药行业增速8.3%,高于名义GDP的6.3% [6] - 结构性机会多:政策和技术变革持续创造增量机会 [6] 过去几年医药股落后的原因 - 美联储加息拉高折现率,打击成长股估值 [7] - 国内地产萎缩和衰退预期导致资金转向债券和高息股 [7] - 医药后周期属性:港股医药见顶/见底通常比市场整体晚半年 [7] 未来潜在受益资产 - 创新药械可能最受益,因其高beta属性会放大上涨效应 [8] - 创新药行业"九死一生"特性意味着成功项目的回报极高 [8] - 工程化抗体(双抗/ADC)是中国最具潜力的领域 [9] - 细胞和基因疗法(CGT)是未来生物药主导方向,尤其看好CART和RNAi [9] 当前投资策略 - 超80%仓位集中在港股创新药械 [10] - 重点布局市场尚未认知但未来不得不认的机会 [10] - 部分港股心血管高耗公司已跌至破产清算价,存在数倍上涨潜力 [10][12] 行业展望 - 过去十几年一遇的大跌可能转变为十几年一遇的机遇 [13] - 建议重点关注港股医药,特别是创新药械领域 [13]
对医药投资中时代逻辑的一些思考
医药行业时代动能 - 医药行业兼具传统与朝阳属性,发达国家卫生总费用在过去半个世纪保持1.2-1.4倍名义GDP增速,中国人均卫生健康支出从2006年83美元增至2021年671美元(增长7倍),占GDP比重从3%升至7.2%,但仍仅为日韩1/6、美国1/18,成长空间显著 [2] - 行业增长动力分阶段演变:二战后至1980s以"扩量"为主(老龄化+城镇化+医保普及),1980s后转向"提价"(创新药年费用从0.5万升至20-30万美元);中国2015年前驱动结构为"10%量增+5%价升",2018年后转为"2%量增+5%价升",2019-2023年卫生总费用年化增速8.3%仍超名义GDP增速6.3% [5][6] - 医疗升级是主旋律,创新药械通过高价值替代实现价格提升(例如20万元新药降价60%替代2000元老药,人均药费仍增20倍),集采降价表象下结构性升级持续 [6] 百年变局与创新转型 - 全球购买力GDP权重变化显示G7从1990年46.1%降至2023年29%,金砖四国从14.7%升至32.5%,中美占比从20.2% vs 3.8%变为14.8% vs 18.8%,新兴经济体崛起趋势明确 [12] -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受益于人才回流(2008年后顶级华人生科专家加速归国)、资本流入(2015年后海外美元基金涌入)、技术积累(高被引研究占比提升)及国际形象改善,2020年后创新药械出海加速 [13][18] - 外部压力倒逼改革深化:2015年启动药监改革(加入ICH、临床试验审批改备案)、2018年医保局成立推动DRG/集采,政策导向从"壁垒"转向"创新",国产创新药械BD交易首付款≥0.5亿美元项目从2017年前0项增至2021-2024年超40项 [20][21][57] 技术浪潮与细分机遇 - 生物科技浪潮推动三代技术迭代:多肽药物(1980s成熟)、单抗药物(1997年成熟)、基因疗法(2015年后LNP/AAV递送技术突破),中国在工程化抗体领域(双抗/ADC)已展现全球竞争力,未来基因编辑或成新方向 [24][27][31] - 血管植介入器械微创化趋势明确,冠脉支架替代搭桥术后,结构性心脏病(TAVR/TEER等)国内潜在市场规模400-500亿(当前仅20亿),电生理、神经介入等细分领域创新活跃 [32][36] - 诊断精准化与设备智能化形成次级技术浪潮,但介入耗材因学习曲线长+安全敏感度高仍具更强护城河 [32] 宏观周期与市场压制 - 美元指数2022年9月达购买力天花板(溢价倍数1.97),2024年美联储降息启动后压制缓解,港股创新药与XBI指数背离或修复 [35][41][53] - 中国房地产新开工面积较2020年峰值萎缩66%(年化7亿平米),参考日美经验或已近底部,但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2004-2024涨698%)仍需时间消化,租金收益率2.3%仍低于房贷利率 [43][47][49] - 三大压制因素(美元周期、地产周期、政治博弈)中前两者边际改善,行业基本面持续增强:2023年卫生总费用/医保基金收入较2015年翻倍,医药制造业利润率提升3个百分点 [55][57]
寻找时代徽章,适应极端状态
行业异质性分析 - 创新药行业存在显著分化现象,同一时期不同标的的基本面表现差异巨大,同一标的不同时期的股价主导逻辑也可能剧烈变迁[1] - 市场表现远超预期时,往往反映认知局限而非市场非理性,需跳出简单化思维重新审视复杂现实[1] - 2017年前获批的国产创新药在2022年PDB样本医院销售额差异显著:西藏药业新活素、三生制药特比澳、石药集团恩必普表现突出,而天士力普佑克等产品营收不佳[2] 创新药回报模型 - 经营杠杆放大创新药利润差异:世界级产品(峰值200亿营收)研发投入20亿可获780亿净回报(39倍),平庸产品(峰值4亿营收)投入10亿仅获6亿净回报(0.6倍)[4] - 港股18A生物科技公司股价分化剧烈:17家公司跌幅超90%,8家实现正回报,其中1家涨幅超300%[5] - 成熟药企(如阿斯利康)通过多产品管线对冲风险,但会摊薄爆款弹性[7] 爆款产品筛选逻辑 - 顶级国产创新药国内峰值或超100亿人民币,海外峰值或超100亿美元,潜在回报倍数可达70-80倍[8] - 政策与技术是筛选爆款关键线索:需顺应"民族复兴"政策导向(投新/投价值驱动/投科创制造)和生物技术浪潮(关注抗体药物/基因疗法等)[11] - 国际案例显示爆款决定长期表现:礼来因多爆款10年涨10倍,百时美施贵宝因管线失利跑输行业指数[11] 市场极端状态应对 - 港股医药指数3年累计跌幅达110%(年化-40%/-40%/-30%),反映宏观叙事逻辑剧变[13] - 极端市场下定价机制扭曲:乐观期采用"终局回折价"(梦想成真现值),悲观期采用"破产清算价"(仅计净资产)[15] - 某TTVR产品公司市值从200亿港币(终局估值)跌至8亿(净现金估值),反映预期杠杆放大效应[20][23] 投资体系优化方向 - 优选标的需兼具时代属性(政策/技术趋势)与极端状态适应性,重点布局潜在时代徽章型标的[22] - 战术层面需改变买卖节奏:极端下跌趋势中避免过早对抗,极端上涨趋势中避免过早兑现[24] - 长期战略应坚持专业深度,通过差异化认知挖掘市场尚未认可的潜力标的[26][27]
行业思考:出海、盈利和行业叙事
中国创新药市场发展 - 中国创新药市场过去10年高速发展,占药品市场比重从约5%提升至10%以上,市场规模从小几百亿增长至接近2000亿人民币[1] - 2023年海外创新药市场占比接近60%,年销售规模达6-7万亿人民币,仅帕博利珠单抗2024年销售额超2000亿人民币,美国市场是中国10多倍[1] - 中国创新药全球占比从1%-2%提升至3%,即使以15%-20%增速再发展10年,全球占比仍难超10%[1] 创新药出海关键节点 - 政策层面:2015年药审改革启动,2017年加入ICH,2020年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提高准入门槛[1] - 商业化突破:2019年泽布替尼首款自主临床开发美国上市,2022年西达基奥仑赛首款授权开发美国上市,2023-2024年君实、和黄、百济等产品相继欧美获批[1] - 出海药品销售额从2020年2000万人民币增至2024年预计超200亿人民币,4年增长3个数量级[1] 创新药研发转型 - 2023-2024年对外授权产品中过半为2018年集采/2020年新规后立项,药企从"copy-to-china"转向"innovation-from-china"[3] - 早期授权产品多为改良型(如PD1单抗),2023-2024年涌现EGFR*HER3双抗ADC、PDL1*VEGF双抗等全球首创产品[5] 医疗器械出海特点 - 影像/诊断设备依赖度低,2023-2024H1海外营收保持20%增速,市占率稳步提升[8] - 高值耗材厂商海外营收规模较小但增长快,2023年头部企业合计增速50%,行业中位增速35%-40%[9][11] - 出海路径:成熟赛道采取"国产替代→出口海外→突破核心市场";新兴赛道通过原创产品弯道超车[9] 创新医疗器械突破 - FDA突破性认定数量从2020年前累计1项增至2023年10多项,涌现大医集团TAICHI(全球首款x/γ放疗设备)、博动医疗uFR系统(全球首创造影FFR)等原创产品[12] - 心血管介入领域多款"同类首创/最优"产品推进美国注册临床,如VenusP-Valve瓣膜、Litos膝下药球等[12] 港股创新药械盈利改善 - 高值耗材企业:2024H1合计净利率从2023年1.8%升至7.2%,预计2-3年内恢复至15%以上[19] - 创新药企:2021年亏损600亿(亏损率-200%),2024H1亏损收窄至100亿(-35%),预计2026-2027年行业整体盈利[21][23] - 创新药企通过license-out交易对冲融资压力,2023年对外授权首付款超一级/二级市场融资[19] 市场认知偏差 - 行业基本面与市场表现背离:医药行业创新爆发且国际竞争力提升,但港股/A股呈现危机叙事[24] - 市场叙事规律:放大波动(情绪钟摆效应)、滞后反应(线性外推错误)、顶底区背离(基本面与价格脱节)[28] - 投资策略需增加对极端位置的包容性,避免过早重仓或清仓[29][30]
对不同医药细分业务本质的一些思考
行业核心观点 - 医药行业三大核心业务类别为药品、医疗器械和医疗机构,其中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资本回报率显著高于医疗机构 [1][5] - 标准化程度和医生依赖度的差异是导致"药VS械VS院"业务特性不同的关键因素,药品标准化最高且医生依赖度最低,医疗器械次之,医疗机构最弱 [3][7][8] - 中国制药行业历史盈利水平大幅落后于美国,主要受"以药养医"政策包袱和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青黄不接的影响 [14][16][18] - 中国医疗服务行业盈利能力远超美国,主要受益于CXO全球产业链转移和专科医院优势,但未来可能面临DRG支付改革的压力 [13][17] - 医改政策重构行业生态,推动药品市场从消费属性转向科技属性,并加速医疗器械行业创新迭代 [19][22][23] 药品业务特性 - 药品标准化程度最高且医生依赖度最低,放量速度显著快于医疗器械和医疗机构,上市5年可达潜在峰值的1/3至1/2 [8] - 药品商业价值分配更有利,临床数据优势决定市场地位,性能优异的创新药不易被埋没 [8] - 创新药存在"前赌+后崩"风险,需具备代际差临床价值且无替代品才能斩获巨大商业回报 [8][9] - 中国化学制药净利率中位值仅10.1%,显著低于生物制品(19.2%)和医疗器械(16.3%) [15] 医疗器械业务特性 - 医疗器械标准化程度低于药品但高于医疗机构,规模化复制能力较强 [7] - 高值耗材等产品临床价值实现高度依赖医生认可,与医生形成共生关系,需让渡更多价值分配权 [7] - 医疗器械无法一致性评价,先发厂商优势稳固,行业成熟后天然向龙头集中 [8] - 中国医疗器械净利率中位值达16.3%,与美国水平相当 [13][15] 医疗机构业务特性 - 综合性医院高度非标且依赖医生,复制扩张困难且利益分配向医生倾斜 [4] - 专科医院因业务更标准化曾实现高盈利,但未来可能受医生流动性增加和DRG推广冲击 [4] - 公立医院受"公益本质"政策约束,民营医院面临公立医院价格竞争,盈利空间受限 [6] - 中国医疗服务净利率中位值达13.5%,远超美国水平 [13][15] 行业政策影响 - 医改推动药品市场从消费属性转向科技属性,"中国神药"萎缩而救命普药价格反弹 [19][23] -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集采导致价值预期骤降,创新药加速审评和医保谈判推动价值上升 [23] - 医疗器械监管改革加速新产品上市放量,同时通过集采打压成熟产品远端盈利预期 [22][24] - CXO行业受益全球产业链转移,但未来可能因人力成本上升和转移放缓而优势削弱 [17] 配套产业特性 - 原料药、CRO、医药分销等配套产业多为To B供应链业务,经营效率是竞争核心 [27] - 原料药等供给刚性强的业务呈现强周期性,需求波动易导致价格大涨大跌 [27] - CRO和CDMO在需求高增长时景气度强,但需求放缓后可能因价格下降快速回落 [27]
港股医药:行到水穷处,静待云起时
港股医药行业现状 - 自2021年6月以来港股医药板块持续深度回调,但行业基本面保持稳固,呈现价格逻辑与价值逻辑的割裂 [3] - 短期股价受宏观环境与市场情绪压制,长期价值取决于创新药械的现金流潜力,当前市场对国产创新药械的全球竞争力持悲观态度 [3][4] - 港股医药板块连续4年下跌,恒生医疗指数(HSHCI)估值已低于历史底部水平,仅为美股/A股可比公司的50%-60% [19][26] 行业长逻辑分析 - 医药行业具备"永远朝阳"属性,核心驱动力来自人类对健康的刚性需求及"经济+科技+老龄化"三因素共振 [5] - 中国医药卫生支出占GDP比重持续攀升,过去20-30年保持稳健增长,头部企业盈利稳定并孕育长牛标的 [10] - 深度医改通过反腐/集采/内卷倒逼产业升级,释放资源投向创新领域,类似美国HATCH-WAXMAN法案效应 [16] 业绩表现与创新突破 - 2024年Q1港股114家医药公司合计营收1.94万亿港元(+7.7%),净利653亿港元(+56%),18A生物科技公司营收从2018年12亿增至2023年404亿 [11][12] - 国产创新药国际授权交易爆发:2017-2020年仅5项高价值交易,2021-2024年7月达33项,中国成为ADC/双抗/CART全球创新策源地 [14][17] - 高值耗材领域过去10年增速显著超越行业整体,未来10年仍将维持超额增长 [16] 宏观压制因素边际改善 - 美联储加息周期临近尾声,核心CPI回落至3.5%以下且失业率加速上行,降息预期强化将缓解港股流动性压力 [21][22] - 中国房地产销售萎缩速度放缓,对宏观经济的拖累效应边际减弱 [22] - 恒生指数2024年1月见底回升,恒生医疗7月破位后快速反弹,显示市场情绪可能触底修复 [24][26] 潜在投资机会 - 极端低估状态与基本面持续改善形成背离,存在"估值修复+内生增长"双击空间 [26][27] - 创新药械领域具备全球竞争力突破潜力,政策环境加速行业优胜劣汰 [4][16] - 生物科技公司营收增速远超行业均值,正从亏损转向盈利拐点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