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自然资源报
icon
搜索文档
科海观澜/用科技打通更多“两山”转化路径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0 02:05
科技创新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绿色转型的核心动力,通过技术突破、机制重构和平台赋能系统破解生态产品"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问题 [1] - 卫星遥感、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评估和量化 [1] - 新技术将森林固碳能力转化为可交易碳减排量,推动生态资源数字化确权与价值转化 [1] - 数字化平台实现一键核算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显著提升生态价值识别效率 [1] - 区块链与物联网融合重塑生态产品交易模式,"两山云交易""林业碳超市"等平台降低交易成本并确保全流程可追溯 [1] 生态产品数量质量双提升 - 关键技术攻关破解生态修复难题,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 - 新技术应用助力传统绿色产业升级,通过深加工延伸产品链提升附加值 [2] - 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兴起为农民开辟新增收路径 [2] 核心技术突破方向 - 加快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生态价值核算中的应用,开发更精确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工具 [2] - 加强生态修复技术集成应用,推动实验室成果规模化转化 [2] - 加速绿色能源技术产业化,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2] 市场化机制创新 - 推动网络交易系统迭代升级,建设高效便捷数字化交易环境 [2] - 打通跨区域数据壁垒,实现生态数据互联互通互认 [2] 地质矿产研究突破 - 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聚焦紧缺战略性矿产,在川东北普光气田预测锂资源量55.5万吨 [8] - 在云南、湖南等矿集区新增锡资源量约10万吨,贵州、新疆等地新增锰矿石资源量 [8] - 四川会理矿集区深部铜矿调查新增铜资源量26万吨,阳山等矿区新增黄金资源量近10吨 [8] 找矿技术方法创新 - 实验室利用同位素质谱仪等设备在川西马尔康加达矿区新发现大型锂辉石矿,新增氧化锂资源量12.84万吨 [9] - 发展"天-地"矿产资源遥感勘查技术,创新高寒深切割地区"空地一体"快速勘查技术方法 [10] - 开发矿物电子探针分析方法,支撑河北丰宁窟窿山地区铂族金属矿找矿工作 [10] 华南古生物发现 - 中国地质大学课题组在广东肇庆怀集县首次发现华南白垩纪哺乳形类足迹,记录恐龙与哺乳形类足迹组合 [16] - 哺乳形类足迹呈扇形排列,形态与巴西切利足迹相似,显示该类动物具有广泛生态适应性 [16] - 兽脚类恐龙足迹长度95厘米,暂归类为兽脚龙足迹形态型 [17]
瞄准攻克找矿突破“卡脖子”难题——记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0 01:58
矿产资源研究 - 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聚焦紧缺战略性矿产,开展成矿规律、勘查技术、智能预测等创新研发,旨在解决矿产资源勘查"卡脖子"难题 [4][16] - 实验室提出原创性成矿理论,建成专业实验室并配备先进仪器,包括地球化学分析测试设备、地球物理和遥感信息处理设备 [6][18] - 通过产学研结合创新"气锂兼探"机制,在川东北预测卤水型氯化锂资源量55.5万吨、氯化钾1605万吨,在云南、湖南等地新增锡资源量约10万吨,四川新增铜资源量26万吨,多个矿区新增金资源量近10吨 [7][18] - 创新钾盐超前成矿论,发现罗布泊盐湖碎屑岩型固体钾盐资源(KCl平均品位2.54%,预测资源量1亿吨)和富钾卤水(KCl品位1.50%,资源量0.6亿吨) [7][18] 勘查技术突破 - 实验室在川西马尔康加达矿区发现大型锂辉石矿,新增氧化锂资源量12.84万吨,甲基卡外围矿区新增中型规模氧化锂资源 [9][19] - 发展"天—空—地"遥感勘查技术,创新红外光谱矿物填图和高寒地区"空地一体"快速勘查方法,建立多尺度分层可视化技术解决深部找矿信息不对称问题 [9][19] - 开发电子探针分析方法和低U副矿物微区定年技术,支撑河北铍矿和内蒙古钨矿勘查工作 [9][19] - 研发VT/VI型热液金刚石压腔及冷却系统,改进岩石样品处理自动化设备,开发环保型浅钻减少环境污染 [10][19] 人才与成果 - 实验室拥有47名固定研究人员,包括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1名俄罗斯外籍院士,98%人员具有博士学位 [12][20] - 毛景文院士获玻利维亚中国友谊奖,其团队在玻利维亚锡铜银成矿规律研究中取得创新成果,助推中企海外矿产开发 [12][20] - 唐菊兴院士团队在西藏发现多个超大型铜金矿床,改变中国铜资源分布格局 [13][20] - 王登红研究员提出锂矿多旋回深循环理论,在四川甲基卡发现10多处矿产地 [14][20] - 肖克炎研究员建立成矿系列综合预测理论,推动深部资源勘查技术进步 [14][20] 其他地质研究 - 内蒙古察汗淖尔流域研究建立60米第四纪地层剖面,揭示10万年来湖泊演变轨迹,为生态修复提供本底参照 [22] - 华南地区首次发现白垩纪哺乳形类足迹,记录恐龙与哺乳形类足迹组合,显示古生物生态多样性 [23] - 我国研制出超稳定钙钛矿发光二极管,亮度达116万尼特,使用寿命超18万小时 [23]
耸立在原点的“山峰” 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管护团队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9 07:48
行业背景 - 中国统一高程基准面以青岛长期验潮计算的平均海水面作为全国高程零起算面[3] - 新中国成立前各地高程零点不统一导致相邻省份高度差达五六十米[3] - 青岛具备中纬度区位优势、100多年连续验潮资料及稳定地质条件成为水准原点选址关键因素[3] 技术体系 - 水准原点网由原点/附点/参考点/验潮站组成 20世纪70年代增设备用原点网[4] - 1985国家高程基准确立水准原点海拔72.260米并沿用至今[4] - 开发集成GIS/大数据的电子保护区管理系统实现科学化管护[7] 运营维护 - 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62年持续管护 每半月例行巡查 特殊时期加密频次[6] - 管护流程包括清理旱井积水/玛瑙石保养/周边环境维护等多道工序[5][6] - 隧道净空测量效率从全站仪7天/公里提升至三维激光扫描仪2小时/公里[9] 应用场景 - 支撑全国1.2万公里水准路线观测 实现珠峰8848.86米高程精准测量[8] - 为青岛轨道交通提供全周期测绘服务 包括施工定向控制/轨道铺设监测等[9] - 开展测量机器人自动化监测科研项目 提升隧道断面监测能力[9]
广西4天成功避险17起地灾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9 03:16
连日来,受今年第1号台风"蝴蝶"和高空槽、季风加强影响,广西壮族自治区多地迎来集中降雨过程。6 月14日至17日,地处桂东南和北部湾沿海的玉林、梧州、防城港等地先后成功避险及有效预警17起崩 塌、滑坡地质灾害,避免118人可能因灾伤亡。 6月16日下午,广西登记在册的梧州市万秀区夏郢镇北胜村天狮组、苍梧县梨埠镇华映村湾面组两处崩 塌隐患点自动监测设备先后触发预警,当地及时组织撤离群众4户17人。3分钟后两处隐患点均发生崩 塌,各造成1间房屋损毁。 6月17日10时30分,防城港市东兴市根据降雨趋势叫应马路镇政府,及时撤离马路村界牌组1户受威胁群 众,5分钟后该户屋后边坡发生崩塌,所幸叫应和组织撤离及时,避免2人伤亡。 6月14日16时57分,广西自然资源厅对外发布博白县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橙色预警,并通知当地加强巡查 监测。当地政府根据预案要求,于当日撤离受威胁的东平镇枫木村石载下屯2户、水鸣镇新和村新厚塘 屯1户人家。随后,两屯相继发生滑坡和崩塌,所幸预警精准、撤离及时,避免14人伤亡。 6月14日18时10分,监测员在巡查中发现北流市六麻镇旺坡村木古冲组1户房子屋后冒浑水,立即向上级 报告。广西厅地质灾害防治 ...
河北打好地灾防范“主动仗” 强化巡查排查、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9 03:16
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 -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召开会议部署2025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强调强化巡查排查、预警预报、应对处置等措施 [1] - 今年河北降水量较往年偏多,极端强降水引发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防治形势严峻 [1] - 重点防范时段为"七下八上",聚焦灾害易发区、城乡人员聚集区及重要敏感区 [1] 巡查排查措施 - 坚持"汛期不过、排查不停"原则,组织群测群防员、驻守专业人员持续开展隐患巡查排查 [1] - 围绕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常态化开展汛期巡查,及时掌握动态变化 [1] - 重点排查医院、学校、山区切坡建房、重要铁路公路沿线等区域,严格落实"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机制 [1] 预警预报机制 - 加强部门协同,深化联合会商,密切监测强对流、强降雨天气及雨情、水情、汛情变化 [2] - 加密监测频次,精准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 [2] - 强化值班值守制度,落实临灾预警"叫醒""叫应"机制,确保预警信息直达基层责任人、群测群防员、险村险户 [2] 应对处置预案 - 各级部门需落实《河北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高效有序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对处置 [2] - 加强应急准备,充实专业力量,开展避险演练,确保隐患点群众遇险时快速撤离 [2] - 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民建房等建设活动的预防和治理,引导避免随意切坡、开挖等不当行为 [2]
专家共议极地野外站联网建设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9 02:21
极地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年度会议 - 北极黄河野外站、南极中山野外站、南极长城野外站召开2024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研讨极地野外站联网建设、科研创新、国际合作等议题 [1] - 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审议并通过2024年度工作总结、2025年度工作方案及开放基金评审结果 [1] - 各站学委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穆穆、吕达仁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领衔,委员对2024年工作成果给予充分肯定 [1] 极地科研发展方向与建议 - 学委会建议聚焦极地生态环境演变、冰盖物质平衡、空间天气效应等关键科学问题,构建多维度长时序观测体系 [2] - 提出优化传感器网络布局,加强跨学科数据融合,打造国际认可的高精度极地数据库 [2] - 推动数据资源与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互联互通,联合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 [2] - 建议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拓展国际合作网络,主导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以提升全球话语权 [2]
让海洋成为更优质“宝库”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9 02:21
生态文明成果案例 -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发布4个生态文明成果案例,包括斑海豹、海草床、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展现北海区海洋生态文明成果 [3] - 北海局立足海洋自然资源管理职责,承担北海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保护修复任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3] 斑海豹监测与保护 - 斑海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渤海海洋旗舰物种,在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5] - 北海生态中心构建斑海豹预警监测指标体系和栖息地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种群资源分布、上岸点环境特征等4个维度 [5] - 2025年冬季辽东湾浮冰区观测到斑海豹57头次,其中幼崽15头次,占比26% [8] - 2025年3月20日辽河口三道沟斑海豹上岸量达364头,创历史新高,显示栖息地生境状况稳中向好 [8] 海草床资源调查 - 海草床与红树林、珊瑚礁并称"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高效"蓝碳"储存功能,2020年调查显示北海区海草床面积6656公顷 [10] - 2024年北海区新发现两处海草床,青岛唐岛湾306公顷,潍坊弥河口367公顷,总面积较2020年提升10% [10] - 唐岛湾海草床是山东省最大鳗草海草床,海草盖度82%,平均生物量213.35克/平方米,生长状况良好 [11]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 北海局构建涵盖项目实施、验收、监测评价的完整生态保护修复业务支撑体系,监管139个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13] - 2024年制定《北海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监管工作细则》,牵头编制《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后评价指南》 [13] - 参与3项国家标准和6项行业标准制定,完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标准体系 [14] 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北海局开展海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核算及转化路径研究,创建适用于北方海域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 [17] - 在黄河口、辽河口等5个典型区域试点核算,编制海洋生态产品清单,探索碳汇交易、生态旅游等转化路径 [17]
2025中国探矿者年会在新疆举行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8 01:17
行业动态 - 2025中国探矿者年会于6月12日至14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主题为"锚定战略资源 实现增储上产",旨在介绍"十四五"找矿突破及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进展 [1] - 新疆近年来加快释放能源资源优势,高水平建设"十大产业集群"包括绿色矿业及加工,矿业权出让数量、成交额、收益屡创新高 [1] - 自然资源部构建"央—地—企"协调联动机制,推动全国找矿"一盘棋"格局 [2] 政策支持 - 新疆全面加强对地质找矿的组织保障、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地质报国"贡献力量 [1] - 会议呼吁贯彻实施矿产资源法,加强基础性地质调查 [2] - 会议向四星级地质勘查守信单位授牌,显示行业规范化发展 [2] 技术创新 - 会议提出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绿色勘查新技术、新装备研发与应用 [2] - 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景文作《找矿勘查新技术和新质生产力》报告,聚焦技术前沿 [2] - 会议鼓励在深部找矿、勘探装备研发制造等方面开展政产学研合作 [1] 投资机会 - 新疆政府热忱欢迎各界投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 [1] - 会议期间召开新疆矿业权项目推介会,展示投资机会 [2] - 举办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新疆成果展,显示区域发展潜力 [2] 行业活动 - 年会由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新疆自然资源厅等单位承办 [2] - 同期召开地勘单位负责人座谈会促进交流 [2] - 举办新中国成立75周年矿产勘查成就展展示行业历史 [2]
新修订的《划拨用地目录》公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7 12:28
政策修订背景 - 现行《划拨用地目录》自2001年颁布实施,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1] -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和产业业态调整,现行《目录》亟需调整优化[1] 修订主要内容 - 新修订《目录》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1] - 修订后分为20种用地类型和106种具体情形[1] - 严格限制以划拨方式设立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确需划拨的需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1] - 建设单位提出或同意有偿使用土地的,应当依法采取出让、租赁等方式提供[1] 用地审查规定 - 对"非营利性""公益性"或"非经营性"建设项目,需核实建设单位提供的登记证书和行业主管部门材料[2] - 审查时可根据工作需要征求行业主管部门意见[2] 有偿使用规定 - 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因企业改制、转让或改变用途等不再符合《目录》的,应当实行有偿使用[2]
浙江入汛以来成功避让五起地灾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7 03:11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日前透露,自4月15日入汛以来,全省各地强化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累计组织5181人 次,对1020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防范区开展巡查84237次,实时掌握风险隐患动态变化情况。截至 6月12日14时,全省成功避让地质灾害5起,避免14人可能因灾伤亡。 4月27日凌晨,温岭市南港村村民毛某某发现其屋后边坡出现小范围落石,立即上报。温岭市自然资源 和规划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应急调查,认为此处存在继续崩塌风险,松门镇政府随后落实风险管控 措施,及时组织受威胁住户转移。之后,温岭市又将该点纳入风险防范区进行管理。5月12日14时,该 风险防范区发生崩塌,造成住户房屋受损。因人员提前转移,成功避免1户2人可能因灾伤亡。 5月20日下午,桐庐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在加强重点区域巡查排查时发现,莪山乡新丰村村民 林某某等房后边坡存在滑坡隐患,随后立即上报险情,组织受威胁4人转移。当日23时,该点发生滑 坡,造成住户房屋受损倒塌。因人员提前转移,成功避免4人可能因灾伤亡。 5月20日16时,淳安县临岐镇政府对夏中村鲁某某等5户屋后风险防范区内人员全部转移。次日凌晨,该 风险防范区发生崩塌,造成1间民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