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自然资源报
icon
搜索文档
《2025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报告》发布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9 00:46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2024年中国海洋发展指数达129.7 较上年增长2.9% [1] - 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 同比增长5.9% [1] - 经济民生指数133.0 同比增长3.1% [1] 产业发展与民生保障 - 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1] - 人均海洋水产品占有量增加0.5千克 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改善 [1] 科技创新突破 - 科技创新指数135.2 同比增长2.6% [1] - 国产首艘自主设计建造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 [1] - 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开拓二号"完成4000米级海试 [1] 生态环境改善 - 生态环境指数126.6 同比增长2.4% [2] - 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83.7% 海水水质总体稳定 [2] - "十四五"以来完成整治修复海岸线超400千米 滨海湿地超3.1万公顷 [2] 资源开发利用 - 资源利用指数128.2 同比增长2.8% [2] - 新增用海面积同比增长15.6% 保障油气及交通基础设施用海需求 [2] - 海上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近30% 海水淡化日产能同比增长13.2% [2] 对外开放成效 - 开放水平指数128.7 同比增长3.0% [3] - 与共建"一带一路"沿海国家贸易额同比增长6.3% [3] - 沿海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全国总额80% [3] - 沿海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6.9% [3] 综合管理能力 - 综合管理指数121.6 同比增长3.3% [3] - 发布海洋灾害预警315期 海洋预警预报水平提升 [3] - 现行有效涉海标准同比增长14.8% [3] - 主办国家级涉海国际会议和培训人次同比增长23.0% [3]
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中向好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9 00:46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加强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协同发力,持续开展海洋生态基础调查与研究,完善管 理政策与体系,推进实施修复工程项目,努力开创大湾区海洋生态治理新格局。《报告》显示,通过制 度创新、科技赋能与跨境合作等举措,大湾区初步构建起覆盖三地的海洋生态协同保护体系,探索出一 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融合互促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记者 王自堃) 《报告》显示,大湾区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中向好,珊瑚礁和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以优良为主,河口和 海湾生态系统基本稳定,中华白海豚和海龟等海洋珍稀生物得到了有效保护。 9月8日,自然资源部南海局联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香港特别行政区渔农自然护理署、香港特别行政区 环境保护署、澳门特别行政区环境保护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海事及水务局、深圳市海洋发展局等部门共 同发布《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面展示粤港澳三地携手保 护大湾区海洋生态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展现出自然资源部强化部省融合、推进区域协同,积极服务国家 重大战略的系列实践探索。 ...
耕地保护专题研究班在黑龙江举行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9 00:46
庄少勤强调,加强耕地保护要做好"六个着力":加快"一张图"建设,着力构建数智化监管体系;加强规 划统筹,着力优化耕地空间格局;加强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着力提升耕地质量和功能;科学开展耕 地保护责任制考核,着力完善党政同责机制;严格督察和执法,着力落实"长牙齿"硬措施;持续推动审 计整改和专项整治,着力做好耕地占补平衡。 庄少勤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耕地保护作出了一系列重要 指示批示。各地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履行好耕地保护主体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 保护制度,守牢18亿亩耕地红线。 据悉,为期5天的专题研究班将紧扣实用性与针对性,由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草局相关司局负责人围绕 如何构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进行授课,还将开展丰富多彩的现场教学和研讨交 流,帮助学员提升管理水平和能力,全力做好新时代耕地保护工作。全国相关市(地、州)党委、政府 有关负责人,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师市有关负责人共计60余人参加培训研讨。(记者 方正飞) 9月8日,由中央组织部委托自然资源部举办的耕地保护专题研究班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开班。此次研 究班旨在落实党中央、 ...
“蛟龙探海,逐梦深蓝”深海课堂开讲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8 01:00
9月5日,由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香港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蛟龙探海,逐梦 深蓝"深海课堂——中国大洋92航次一船三地科普活动举办。来自北京一零一中学、香港仁济医院第二 中学、青岛蓝谷中学、青岛即墨区蓝谷实验中学等十余所中小学共700余名师生参与了活动。 活动共设置4个会场,通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母船"深海一号"科考船与北京、香港、青岛三地中小学 生实时视频连线,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跨越深海与陆地的科普盛宴。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研究员孙永福,聚焦深海资源和深海科技,为师生们揭开"深蓝之谜"。现场播放 了《蛟龙勇闯大洋》《深海先锋:揭秘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蛟龙·深蓝新纪元》等科普视频, 系统介绍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历程、技术升级成果,以及在全球大洋的科学考察进展和航次 现场情况。 三地学生代表纷纷表示,通过此次科普活动,不仅学到了丰富的海洋知识,更深深感受到祖国深海科考 的雄厚实力和科学家们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激发了未来投身深海科学的浓厚兴趣。 活动中,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向北京一零一中学赠送了"蛟龙"号模型,"蛟龙"号潜航员唐嘉陵向北京一 零一中学赠送深海科普图书。((记 ...
浪涌生绿电 深海养“白金”——探访广东珠海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8 01:00
海洋能技术创新与深远海养殖应用 - 波浪能发电技术实现高效俘获和转换 通过研发波浪能高效俘获系统、蓄能型液压转换系统及深海恒张力锚泊系统 解决能量输出不稳定和抗台风技术难题 [6][7] - 半潜式平台设计提升抗风浪能力 采用钢结构与渔网合围的深水网箱结合灵活锚泊系统 使平台在18级超强台风下保持稳定姿态和正常电力供给 [9][10][11] - 多能互补供电系统集成波浪能发电60千瓦和太阳能发电60千瓦 配备储能设备 实现24小时绿色供电 满足养殖平台自动化设备及生活用电需求 [3][5][9] 智能化深远海养殖模式升级 - 养殖平台配备自动投饵、活鱼传输、水质监测及视频监控系统 实现远程实时监控和养殖生产自动化 大幅减少人工投入 [3][5] - "澎湖号"养殖水体1.5万立方米 相当于10个传统重力式网箱 养殖工人由5人降至2人 "格盛1号"养殖水体3万立方米 相当于18个传统网箱 运维人员由9人降至3人 [3] - 采用无人机精准投喂和5G智能渔业管控系统 结合冷库储饵技术 克服风浪天气影响 保障养殖作业连续性 [3][5] 经济效益与产业化成果 - "澎湖号"成功完成首例跨年度长周期养殖试验 单批收获15万斤赤嘴鳘(约75吨) 成活率和生长速率在极端海洋环境下保持高位 [4] - 半潜式养殖平台已形成商业应用规模 直接新增装备产值近20亿元 覆盖广东"海威系列"、福建"闽投系列"及海南"普盛系列"等沿海项目 [11] - 深远海养殖品种高附加值化 赤嘴鳘养殖周期18个月 个体从3斤增长至超20斤 章红鱼达到刺身级标准 单次投苗4万余尾 [4][5] 政策支持与技术发展历程 - 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资金自2010年设立 重点支持示范工程和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 推动发电装置从10千瓦提升至兆瓦级 [6][7][8] - 2019年《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发布19项任务措施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和资源潜力核算 [1] - 兆瓦级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日发电量达2.4万千瓦时 相当于3500户家庭日用电量 标志技术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7] 未来发展方向 - 研发海上浮式"波风光储"多能互补平台 实现波浪能、风能、太阳能共享海域和基础设施 降低综合用海成本 [11] - 推进养殖加工一体化和高端渔旅产品开发 提升平台多元利用经济效益 吸引更多资金参与深远海开发 [11] - 拓展波浪能技术在海洋观测仪器原位供电等领域的应用 形成纯养殖平台、渔业工厂及高端渔旅三大产品系列 [11]
内蒙古喀喇沁旗:碧水引得黑鹳来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6 01:59
生态治理成效 - 内蒙古喀喇沁旗锡伯河流域近期观测到7只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鹳栖息活动[3] - 黑鹳对栖息地环境要求极高 仅选择水质澄澈、鱼虾丰沛的湿地环境栖息[3] - 锡伯河通过河道清淤疏浚、水质净化提升、沿岸植被修复等系统性生态治理措施 显著增强流域生态承载力[3] 保护机制建设 - 当地构建林草部门牵头、民间组织协同、志愿者参与的常态化保护机制[3] - 巡护队定期巡查流域 严格排查非法捕捞和栖息地破坏行为 并启用红外相机记录黑鹳活动轨迹[3] - 通过入户宣讲和生态科普课堂普及保护知识 村民主动参与鸟类保护工作[3] 区域生态特征 - 锡伯河作为西辽河支流 在喀喇沁旗段形成开阔水域与密布浅滩的独特湿地生态系统[3] - 流域生态治理为黑鹳等野生动物构筑起宜居的天然庇护所[3] - 当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成为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3]
广东珠海多部门联合执法保护野生动物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6 01:59
野生动物保护执法行动 - 珠海市自然资源局联合公安局和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野生动物保护联合执法行动 加强对出售购买利用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行为的监管[1] - 执法组重点核查南坑市场和白藤头水产批发市场的进货来源 检验检疫证明及专用标识使用情况 督促经营主体禁止收购销售无合法来源的野生动物[1] - 香洲金湾斗门等区同步开展跨部门合作 针对湿地林地水鸟聚集区及各类市场全面排查违法捕猎交易行为[1] 监管措施与公众教育 - 执法组对相关企业进行回访检查 重点查看已获行政许可事项的执行情况 包括现存原料加工制品销售台账及研究利用进展[1] - 明确要求严禁未经审批利用交易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 强调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严肃性[1] - 向经营主体及现场人员宣讲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 增强公众保护意识[1]
北京推进森林防火机器狗应用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6 01:59
项目规划与资金 - 加速项目实施方案编制 紧扣森林防火实战需求 以问题导向和实用为先原则优化实施路径 提高项目可行性 [1] - 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 确保森林防火机器狗项目尽快实施 [1] 技术部署与系统构建 - 构建空天地一体协同防控体系 将机器狗部署与森林防火无人机应用统筹规划一体推进 [1] - 在无人机作业条件有限区域优先部署机器狗 实现空中巡查与地面巡护无缝衔接 [1] - 装备选型采用集成森林防火监测 野生动物识别 病虫害预警等多算法的智能机器狗 实现一次部署多效合一 [1] - 积极协调应用地点和供电网络等基础条件 配套组建专业团队加强园林绿化基础数据深度分析 [1] 应用场景与实战测试 - 结合地形地貌 植被类型 火灾隐患点分布等基础状况 在喊话宣传 护林巡护 携装伴随等多种场景推进针对性测试 [1] - 确保项目实施后机器狗快速发挥实战作用 形成科技加人力的立体化防火格局 [1]
湖北:首个林业碳普惠方法学通过评审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6 01:59
核心观点 - 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编制的《湖北省森林质量提升碳普惠方法学》通过专家评审 填补了该领域技术空白 [1] - 方法学系统规范了森林质量提升经营碳汇项目的开发流程 计量方法与监测要求 为后续林业碳普惠项目开发提供重要支撑 [1] - 湖北省林科院将加快完善方法学体系 研发湿地 油茶经济林等碳汇计量及项目开发相关方法学 弥补现行林业碳普惠方法学类型少 支持不足的短板 [1] - 全面扩大调研范围 构建适配省情的理论框架与实现路径 形成专项报告并转化为政策建议 [1] - 深入研究森林固碳增汇 智能监测技术 系统集成全要素碳汇提升经营关键技术 为湖北省林业碳普惠工作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撑 [1] 方法学内容 - 方法学编制立足湖北省森林资源分布特点和经营实际 结合前期研究基础 [1] - 规范了森林质量提升经营碳汇项目的开发流程 计量方法与监测要求 [1] 后续规划 - 加快完善方法学体系 研发湿地 油茶经济林等碳汇计量及项目开发相关方法学 [1] - 全面扩大调研范围 构建适配省情的理论框架与实现路径 [1] - 深入研究森林固碳增汇 智能监测技术 系统集成全要素碳汇提升经营关键技术 [1]
AI加持,湖南打造“调查监测大脑”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5 04:43
核心观点 - 湖南省构建“天空地网”综合监测体系 实现人工智能与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推动治理模式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跨越 [1][2][4][15] 技术体系与能力 - 综合监测体系集成超100颗卫星、200余架有人机/无人机及2.5万座铁塔视频站点 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的数据采集网络 [1][4] - “调查监测大脑”集成六大模块 突破遥感智能处理、海量数据快速分析等关键技术 实现数据处理效率数量级提升 [4][7] - 通过高精度空间定位技术实现卫星遥感与铁塔视频协同融合应用 解决实地核查定位精度不稳定问题 [5] - 遥感影像变化图斑智能提取系统(“智多星”)实现工作效率达传统目视解译的5倍以上 支持10余种典型地物智能识别 [6] - 时空大数据并行计算引擎将全省域千万级要素数据分析时间从3天压缩至30分钟 县级数据质检从2-3小时缩短至30-40分钟 [7][8] 应用场景与成效 - “铁塔哨兵”系统累计提取各类告警信息17.6万条 减少经济损失超100亿元 [1] - 防溺水监测发现下河游泳线索28566条 其中高风险线索255条 成功防范多起未成年人溺水事故 [10] - 应急监测识别交通安全隐患150起 推送地质灾害告警信息292条 [10] - 森林火情监测系统自2022年10月以来推送火情信息3864条 服务森林防火“打早打小” [11] - 河湖监测覆盖1474处县级以上河湖 识别矮围、非法采砂等7类问题并实时推送处置 [13] - 碳汇监测完成交易额8139万元 并在5个区域开展碳汇监测试点示范 [13][14] 创新工具与平台 - “生态易测”软件实现手机端厘米级定位精度 整合生态保护红线等底图资源 支持野外核查全流程溯源管理 [14][15] - 系统已自主搭建300多个开箱即用的常规业务模型 支持永久基本农田调整、林耕冲突评估等精准决策 [8] - 形成国内外多源卫星影像24小时协同保障机制 支持水灾等应急场景快速响应 [11] 发展规划 - 湖南省发布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 将构建多模态调查监测大模型 打造全链条智能化生产线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