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

搜索文档
扎根、奉献、远行,一颗“全能豆”的新征程 | 疆品入湾记③
南方农村报· 2025-09-06 06:05
核心观点 - 新疆油莎豆产业通过广东援疆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戈壁荒漠作物成长为湾区市场畅销产品 形成生态改善、经济效益和区域协同的综合产业模式 [7][8][9] 产业发展 - 油莎豆种植面积从2万亩扩大到5万亩 亩均产量从200公斤提升至530公斤 最高达850公斤 成为全国单体最大种植基地 [25][26] - 形成"油莎豆+冬小麦"轮作模式 实现规模化种植 2017年试种成功 2019年开始大规模推广 [19][20][24] - 广东援疆投入4000万元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 实现全产业链生产 涵盖清洗、筛选、烘干、存储和包装环节 [37][38] 经济效益 - 油莎豆深加工项目签约21个 总投资额达24.81亿元 开发食用油、豆奶、豆粉、白酒等10余种精深加工产品 [42][43][44] - 产业园引进7家企业 预计年产值达1.5亿元 新增就业岗位200余个 带动平均增收4.5万元 [39][40] - 新疆三礼科技公司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 年销售额超1000万元 部分产品出口马来西亚、俄罗斯 [44][45][50] 生态效益 - 区域七级以上大风天数从年均27天降至9天 土地裸露期减少到20天 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到1.4g/kg [28] - 油莎豆耐旱、耐瘠、耐盐碱 试种首年即展现防风固沙效果 为荒漠化治理提供产业支点 [20][21][22] - 规划建设100万亩油莎豆绿色优质高效油饲产业集群 持续巩固戈壁生态屏障 [30] 市场拓展 - "疆品南下 粤品北上"工程建立直通大湾区销售渠道 通过展销活动、线下体验馆和电商平台实现产销对接 [7][65][67] - 培育12家油莎豆产业企业 注册13个品牌商标 采用"品牌故事+质量溯源+文化赋能"三位一体建设模式 [47][48][49] - 产品在大湾区获得市场高度认可 消费者从认知"新物种"转化为忠实客户 形成稳定消费群体 [4][5][62] 区域协同 - 粤新两地深化产业协作与文化交融 广东技术资源反向输入新疆 推动当地产业链升级 [65][68] - 农业生产总值从1093万元跃升至2.89亿元 增长超26倍 人均收入从不足2万元提高至3.81万元 [55][56][58] - 市场主体从4家增长至411家 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提升 [53][54][58]
防病害,解难题!农业科技特派员助力晚造水稻生产
南方农村报· 2025-09-06 06:05
农业技术培训活动 - 广州市从化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鳌头镇农办于9月4日在鳌头镇举办水稻当前管理技术培训班 旨在应对强降雨对晚造水稻种植的影响 解决种植时间偏迟 前期长势偏弱及橙叶病等问题 确保完成"米袋子"任务[2][3][4] - 培训覆盖农办负责人 农技员 种粮大户及技术员等80余人 学员反馈内容贴合生产实际 解决了当前水稻管理困惑 为晚造水稻稳产高产注入信心[20][21][22] - 广东省农业科技特派员团队组织培训 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表示将持续跟踪水稻生长情况并提供技术指导 全力保障从化区晚造水稻生产顺利推进[23][24] 水稻主导品种管理技术 - 高级农艺师欧阳敏枝结合从化区2025年晚造水稻生产情况 讲解适合当地种植的水稻主导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 重点分享因8.07强降雨导致抛插秧时间偏迟和前期生长偏慢的应对措施[7][8][9][10] - 培训针对从化区晚造水稻受强降雨影响的具体问题 提供针对性管理方案 确保水稻种植适应不利气候条件[9][10] 水稻低碳高产栽培技术 - 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莫钊文分析水稻低碳高产栽培技术背景 明确节水稻作是CH4减排首选措施 减肥是N2O减排关键技术[11][12][13] - 技术内容涵盖香稻增得增产低碳栽培 超级稻高产优质低碳栽培和精量穴直播低碳栽培 针对从化水稻种植方式实现高效与绿色双赢[13][14] 优质稻农药减量控害技术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袁龙宇阐述水稻病虫害发生原理和规律 明确绿色防控技术是实现水稻优质安全的主要手段[15][16] - 培训详细讲解从化水稻易发病害包括稻瘟病 纹枯病 细菌性条班病 稻飞虱 稻纵卷叶螟和福寿螺的为害症状和防治措施 引导种植户科学兼顾稻米品质与生态环保[16][17][18]
“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真乡助力斗门农文旅发展迎新机
南方农村报· 2025-09-05 14:32
活动背景与目的 - 珠海市斗门镇人民政府 珠海农控集团与南方农村报社联合主办"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斗门镇农文旅融合发展对接会 近百家当地行业商家参与[2][3][4] - 活动旨在整合各界资源搭建协作桥梁 赋能斗门镇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推动南方农村报"真乡"平台高效服务本地企业[5][7][8] 政策支持与战略方向 - 珠海市发布《"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工作要点》 明确通过"媒体+文化"与"媒体+生活"两大路径推进农文旅融合[10][11] - 斗门镇聚焦辖区资源与区位优势 结合各级媒体资源将政策导向转化为实际行动[11][12] - 珠海农控集团发挥国企资源整合优势 立足珠港澳农产品保供与流通 乡村振兴和农文旅融合三大战略 以"真乡"平台为数字化载体融入省级"12221"农产品市场体系[37][38][39] 平台运营与技术支持 - "真乡"平台打造"一平台三载体"(APP 微信小程序和PC端) 核心目标是连接城市游客与乡村经营者[21][22] - 平台提供精品线路 古村古镇 必睡民宿 乡间美食等功能 基于30万用户行为数据构建智能服务体系 实现个性化推荐[23][24] - 平台推出首年免佣金政策 配套流量倾斜 活动赋能 培训指导等扶持措施[27][28] - 目前平台已汇聚30万注册用户 1000多户商家 每日10万用户通过平台"云游乡村"[30][31][32] 区域资源与产业基础 - 斗门镇作为珠海乡村振兴示范镇 拥有丰富岭南古村落群落 万顷生态农业园及黄杨山文旅带[36] - 当地商家积极认可平台价值 斗门清朝古街益和楼餐厅强调非遗产品适合上线 人文艺术主题民宿榄阅•小筑注重文化体验与情绪价值[43][44][45][46] 发展成效与未来展望 - 真乡平台自2025年8月1日上线后已搭建联通城乡的数字纽带[47][48] - "媒体+"赋能通过订单 传播 活动等实践 成为推动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切实路径[49][50]
观察|“媒体+”赋能 药食同源破题高州龙眼品牌价值跃升
南方农村报· 2025-09-05 13:34
核心观点 - 高州龙眼通过"媒体+"策略实现品牌价值跃升 鲜果产值超26亿元 全产业链产值有望突破80亿元[4][5][9] 产量与产值表现 - 2025年产季高州龙眼总销量达32万吨 日均出货量超600吨[4] - 鲜果产值突破26亿元 全产业链产值预计达80亿元[4][5] 媒体+渠道策略 - 举办龙眼品鉴会暨产销对接大会 吸引药企 保健品企业等新型采购主体[18][19][32] - 发布《2025高州龙眼高质量发展十大措施》推动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品控溯源[24][25] - 与盒马鲜生 上海供销社 深圳百果园等渠道达成合作 其中深圳地区签约采购量超200吨[69][70] 药食同源产品开发 - 推出龙眼肉 龙眼干 龙眼茶 桂圆米酿 桂圆凤梨酥 桂圆枸杞养生茶饮等系列产品[35][52][53] - 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苏薇薇团队从肠道微生态调节和抗衰老两方面进行产品开发[77][78] - 专家建议区分鲜食与干品双线发展 鲜果突出助眠特性 干品深耕补血养心功效[96][98] 品牌营销创新 - 在上海 厦门 深圳等地开展地标营销活动 打造"南方人参"标语和"元气滋补"差异化定位[51][55][57] - 在厦门通过非遗手作龙眼四果汤品鉴 闽南语互动等地标打卡活动实现文化赋能[58][59] - 两家企业获颁"A+"级储良龙眼深标证书 助力高端市场拓展[63][65][67] 产业标准化与智库支持 - 构建"标准引领+药食同源+文化共鸣"品牌传播体系[72][73] - 专家建议推动自动化加工 功效成分仓储养护和功能性产品开发[95] - 依托《本草纲目》培育"高州龙眼滋补良方"文化IP 实现药食同源与品牌叙事深度融合[105]
“看得见、用得上”!技术人才双下沉,广东激活地方猪育种新动能
南方农村报· 2025-09-05 13:34
产学研合作模式 - 基因中心与乐家庄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地方猪育种科技合作基地采用生产企业加科研单位的产学研协同模式[4][5][9] - 合作聚焦育种领域开展保种群提纯复壮工作确保优良基因稳定传承并探索与其他地方猪种的杂交体系培育口感更佳雪花出肉率更高的优质猪种[21][22][23] - 政企研深度合作瞄准地方猪生长周期长饲料成本高繁殖效率低等痛点通过技术创新打通实验室到生产一线的通道让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10][11][12] 品种保护与遗传资源开发 - 广东小耳花猪是有着数百年养殖历史的地方特色猪种主要分布在茂名湛江肇庆等地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品种政府投入专项资金支持保种工作[24][25][31] - 政府推动华南区地方猪活体基因库建设收集保护包括小耳花猪在内的4个地方猪种为长期育种提供稳定的资源保障确保优良基因得以世代传承[33][34] - 乐家庄被认定为省级保种场承担小耳花猪种质资源保护重任凭借丰富养殖经验和专业技术团队开展保种工作[32] 育种技术创新与经济效益 - 通过将广东小耳花猪与巴克夏猪杜洛克猪进行杂交培育的新品种在保持肉质风味不变的前提下瘦肉率从原来的40%提升至56%经济效益直接提升10%[36][37] - 基因中心采用产科教融合方式助力地方猪资源保护和优异基因的保存利用开发推动地方猪品种肉质等指标提升到新水平[13][14][15] - 佛山地方猪育种基地落地后各方将围绕品种改良性能提升品质优化等方向持续发力推动小耳花猪育种技术不断突破[38][39][40] 技术人才支持与产业应用 - 基因中心已与江门汕头梅州等20余家单位合作获得科特派项目10余项专家工作站项目4项近两年主动对接30余家农业龙头企业组织技术交流培训等活动40余场次[46][47][48] - 科研院所派遣专业人才驻场指导通过手把手教学帮助企业技术人员掌握基因检测育种筛选等专业技能并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示范等方式提升养殖户科学养殖水平[65][66] - 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针对地方猪营养技术优化发酵饲料技术升级等实际问题组织专家团队与企业展开深入合作填补地方猪基础研究的空白[58][59][60] 市场需求与政策环境 -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特色优质农产品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广东小耳花猪迎来发展机遇[26] - 政府部门加大对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重视力度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小耳花猪的保种和开发利用保驾护航[27][28] - 借助科技创新和全链整合地方猪产业正加速向现代化集群转变未来将进一步把握市场机遇将品种特色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71][72][73]
总产、单产均创三年来新高! 茂名早稻迎来丰收
南方农村报· 2025-09-05 13:34
核心观点 - 茂名市2025年早稻总产量和单产均创近三年新高 实现"双增" [1][2][3] 生产数据 - 2025年全市早稻种植面积超144万亩 总产量突破62万吨 单产达431公斤/亩 [2][3] - 总产量同比增长0.4% 单产同比增长0.9% [3] 技术措施 - 实施水稻合理密植项目 示范面积达8.5万亩 栽插密度提升至每亩16000穴以上 较非示范区提高15% [9][10] - 示范区平均理论产量超600公斤/亩 [11] - 在五个县区支持规模主体集成高产技术模式 计划推动关键技术应用面积6.04万亩 [12][14][15] - 开展低产品种替换 合理增加栽插密度 大面积推广"一喷多促"等措施 [17][18] 病虫害防控 - 重大病虫害防治处置率达100% 粮食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24][25] 社会化服务 - 社会化农业服务主体年服务面积超50万亩 带动150万亩 服务小农户12万户 [27][28] - 主推技术到位率100% [28] 品种推广 - 大力推广吉丰优1002 广泰优1002等优质品种 实现良种全覆盖 [29][30][31]
赋能茶农,推进县域茶树生态种植与绿色防控
南方农村报· 2025-09-05 13:34
赋能茶农,推进 县域茶树生态种 植与绿色防控_ 南方+_南方plus 为了聚焦实 施"百县千镇万 村高质量发展工 程",强化农村 科技特派员责任 担当,推进县域 优势农业绿色种 植与防控关键技 术应用与示范推 广。近日,广东 省揭西县京溪园 镇人民政府、驻 镇帮镇扶村工作 队联合广东省农 业科学院动物科 学研究所科技特 派员,定于8月 14日举办"茶树 生态种植与绿色 防控关键技术相 关专题培训 班"相关专题培 训班。 揭西县是广东省 茶叶种植大县, 全县茶树种植总 面积近7万亩, 年产成品茶约 全。希望参加培 训的企业代表、 合作社代表等种 植户要珍惜此次 机会,学习掌握 更多技术知识。 培训会上,邀请 广东省农业科学 院茶叶研究所技 术专家刘嘉裕做 了专题培训,题 目为:茶树生态 种植与绿色防控 关键技术。培训 内容涵盖了茶树 种植发展史、茶 树种植面临的突 出问题、肥料与 农药使用、新品 种栽培技术、绿 4000多吨,年产 值达7个多亿 元。京溪园镇作 为揭西县的茶叶 核心产区,现有 茶树种植面积约 1.0万亩,其中 粗坑村黄满寨茶 叶种植专业合作 社完成6244亩, 京明茶园、大鹿 农业公园、樱山 花 ...
黔韵赤水入湾区!赤水农文旅融合推介会在珠海举行
南方农村报· 2025-09-05 13:34
活动概况 - 赤水市于9月4日在珠海中海铂尔曼酒店举办"黔韵赤水·相约湾区"农文旅融合推介会 旨在通过东西部协作机制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及海外客源市场 [2][3][4] - 活动主题为"醉丹霞·宿赤水" 聚焦农文旅资源整合与区域合作 覆盖珠海、中山、江门及澳门特别行政区等目标市场 [2][4][6] 资源与合作推进 - 赤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袁贵平全面推介当地资源优势 强调以农文旅为纽带深化与湾区城市合作 吸引大湾区游客进行文化溯源和康养休憩 [8][9] - 粤港澳大湾区旅行社行业组织联盟轮值主席李强表示将联动澳门旅游资源 组织游客体验丹霞奇景与竹乡雅韵 助力赤水拓展海内外客源市场 [12][13] 宣传与产品展示 - 活动现场播放农文旅融合宣传片 突出赤水丹霞层峦叠嶂、万顷竹海和飞瀑流泉等自然景观 强化"中国最美丽的地方"形象定位 [17][18] - 赤水文旅推介官以"吃住行游购娱"为主线详解生态资源与景区特色 贵州长征文旅集团则聚焦丹霞旅游区产品与合作政策 [20][21] 参会规模与成果 - 活动吸引60余名来自澳门、珠海、中山、江门的旅行商、行业协会代表及媒体人士参与 多家企业就线路开发达成初步意向 [22][23][24] - 设置非遗文创及特色商品展示区 展出赤水竹编、酱香酒、晒醋、竹笋、石斛等产品 增强客商体验与商业对接机会 [26][27] 战略意义与未来规划 - 活动为赤水对接湾区及东南亚市场奠定基础 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搭建长效合作平台 [30][31] - 未来计划推出定制化农文旅产品 重点吸引湾区市民及东南亚游客 推动客源市场拓展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31][32]
武夷山组团参展广州美博会,茶香四溢展新姿
南方农村报· 2025-09-05 13:34
参展概况 - 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中心组织7家企业组团参展第68届广州美博会 [2][3] - 展会现场吸引大量观展者驻足品鉴武夷山茶产品 [3][4] 茶产业历史与地位 - 武夷山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 是乌龙茶与红茶的发源地及万里茶道起点 [7][8] - 茶产业历史可追溯至千年前 茶树生长于丹霞地貌环境 形成独特"岩骨花香"韵味 [8][9] 茶叶品类与工艺 - 武夷岩茶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主要品种包括大红袍 铁罗汉 白鸡冠 水金龟 肉桂和水仙 [10] - 制作需经10余道纯手工工序 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11][12][13][15][16][17] - 2022年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18] - 正山小种为世界最早红茶 有400多年历史 茶叶外形条索肥实 带桂圆干香味 [19][20][21][22] 展会现场反馈 - 三秀茶业展示不同年份武夷岩茶 计划开发茶与美容 大健康结合的衍生产品 [25][26][27] - 观展者对茶品口感表示惊艳 认可岩骨花香特色及桂圆干香味 [28][29][30] - 年轻消费者通过展会了解茶文化及产业延伸价值 [31][32][33] 战略意义与发展方向 - 广州为武夷岩茶主要消费市场 参展可实现跨行业市场流量导入 [36][37] - 茶产业向多元化发展 茶多酚 茶氨酸等成分与美容 大健康产业天然契合 [38][39] - 通过美博会平台探索开发茶化妆品 茶保健品等衍生产品 推动产业创新升级 [40][41][42]
“英德红茶,世界高香红茶!”英德红茶全新广告即将上线
南方农村报· 2025-09-05 13:34
品牌推广活动 - 英德红茶全新广告将于9月6日至21日在广东电视台多个频道黄金时段播放 累计播放72次 [9][10][11] - 广告覆盖广东卫视 民生频道 影视频道 大湾区卫视及珠江频道 采用高频次高曝光传播策略 [9][10][11] - 品牌曾通过地铁高铁广告 广州塔展示 央视宣传及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屏幕进行多元化推广 [13][14][15][16][17] 品牌价值与行业地位 - 英德红茶在2025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价值达51.78亿元 同比增长8.5% 首次位列全国红茶类第一 [28][29] - 品牌获评为"世界高香红茶" 并被誉为"东方金美人" 以"浓醇甜香"特点驰名中外 [26][27][28] 产业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底 英德茶园种植面积达18.16万亩 干茶年产量1.8万吨 实现综合产值90.45亿元 [31][32] - 清远市将英德红茶纳入五大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 通过工业思维推动高质量发展 [30][32] - 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英德红茶产业规模与产值实现双提升 综合产值有望突破百亿元 [32][33] 历史底蕴与品质特征 - 英德产茶历史可追溯至1600多年前的南朝刘宋时期 被誉为"世界红茶之乡" [20][21] - 当地独特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孕育了英德红茶极佳品质 [20][24][25] 市场拓展计划 - 计划于9月19-22日参加2025新疆国际茶文化博览会 展示产品魅力与文化底蕴 [35][36] - 通过博览会拓展市场版图 加强国内外茶叶行业交流合作 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