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

搜索文档
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坚定不移(望海楼)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07 22:16
全球治理倡议提出 -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议 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1] - 倡议与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一脉相承 包含主权平等 遵守国际法治 践行多边主义 倡导以人为本 注重行动导向五大核心理念 [5] - 英国48家集团主席评价该倡议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5] 联合国体系支持 - 中国作为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 始终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3] - 2025至2027年间将承担联合国超过20%的常规预算开支 [3] - 联合国秘书长评价中国为维护国际法 确保国际法治作出重要贡献 成为捍卫多边主义的基石 [3] 核不扩散承诺 - 中国自拥有核武器第一天起始终恪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3] - 承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3] - 无条件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 是核武器国家中唯一作出上述承诺的国家 [3] 气候行动贡献 - 《巴黎协定》达成10年来 中国贡献了全球1/4的新增绿化面积 [3] - 成为全球"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 [3] 多边贸易体制支持 -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全面履行入世承诺 关税总水平下降到7.3% [4] - 开放世贸组织服贸分类160个分部门中的近120个 [4] - 大规模清理贸易 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近20万件 [4] 制度型开放举措 - 建设运行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 [4] - 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不断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4] - 通过进博会等国际展会为全球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搭建桥梁 [3] 全球南方合作 - 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达成超过100项三年合作项目 [5] -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达成百余项合作成果 [5] - 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提出推动"大金砖合作"高质量发展 [5] 国际公约履行 - 积极履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义务 [3] - 支持联合国落实《未来契约》 [3] - 维护在联合国框架内签署的一系列国际公约 [3]
大使爱唱中文歌(采访手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07 22:16
大使个人形象与活动 - 印尼驻华大使周浩黎通过热情笑容和身着彩色巴迪衫的形象展示热带岛国的温暖与活力 [1] - 大使是推动中印尼两国关系发展的资深外交官并且是擅长演唱中文流行歌曲的网络达人 [1] - 大使热衷于使用手机自拍记录在华工作点滴并在朋友圈和抖音等社交媒体分享 [1] - 在使馆活动中演唱中文歌曲如《月亮代表我的心》已成为其保留节目以拉近中印尼友人距离 [1] 人文交流与语言学习 - 大使重视学习中文并将其视为促进中印尼两国人文交流的必要举措 [2] - 大使鼓励印尼同事使用中文交流以让中国朋友感受到诚意 [2] - 北京语言大学的3名印尼留学生中文流利并立志回国从事汉语教学 [2] - 在印尼学习中文已成为一股热潮是两国人文交流结出的硕果 [2]
第37届澳门国际音乐节将举办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07 22:16
活动概况 - 第37届澳门国际音乐节将于10月3日至11月8日举行 主题为"声·海" [1] - 音乐节包含12套国际水准节目及14项延伸活动 涵盖校园大师课和音乐进社区等内容 [1] 演出内容 - 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及冼星海诞辰120周年 特别策划《星海光年》《黄河》两场纪念音乐会 [1] - 由苏黎世歌剧院与巴黎喜歌剧院联合制作比才四幕歌剧《卡门》作为开幕演出 联合澳门乐团 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及澳门少年合唱团共同呈现 [1] - 多位国际音乐家 芭蕾明星和澳门青年艺术节将轮番登场献艺 [1] 文化意义 - 音乐节展现澳门作为2025年"东亚文化之都"的音乐艺术风采 [1] - 通过演绎冼星海作品缅怀这位诞生于澳门的伟大音乐家 弘扬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1] 公众参与 - 邀请乐评人及音乐家主持演前导赏活动 深入浅出解说节目精髓以提升公众对作品的认识 [1] - 通过延伸活动拉近公众与音乐的距离 [1]
愿做一盏灯,照亮山里娃的未来(弘扬教育家精神 做新时代“大先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07 22:16
图为刘秀祥。 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广大教师身体力行,主动以教育家为榜样, 把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执教的理想和追求,把"师德师风"转化为鲜活具体的实践。如今,大力弘扬教育家 精神,争做新时代"大先生"的现象蔚然成风。在今年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优秀教师代表、贵州 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实验高中教师刘秀祥。 "当时离开是为了摆脱贫困,但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 刘秀祥,曾经"千里背母上大学"的主人公。 1986年,刘秀祥出生在望谟县一个偏远山村。幼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也身患疾病,刘秀祥独自承担起 维持生活的责任和照顾母亲的重任。 捡废品,打零工……尽管生活艰难,刘秀祥始终没有放弃读书上学。没钱交学费的时候,老师为他垫付 了学费,并告诉他"你来读书就好"。这句话激励着刘秀祥坚持刻苦学习,也让他至今记在心里。 2008年,刘秀祥考入山东省的临沂师范学院(现临沂大学)。放心不下母亲的他,决定带母亲远赴山东 求学。他"千里背母上大学"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感动了无数人。 大学四年,刘秀祥一边上 ...
地下700米捕捉“幽灵粒子” 中国开启中微子研究新篇章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06 04:48
项目概况 - 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于8月26日正式运行取数 旨在解决粒子物理学领域未来十年内的重大问题之一——中微子质量排序[1] - 实验装置位于广东江门地下700米山体深处 核心探测器为直径超35米的有机玻璃球 内部装载2万吨液体闪烁体[1] - 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 合作组包括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约700名研究人员[2] 技术突破 - 项目团队在45天内完成6万多吨超纯水灌注 液位差控制到厘米量级 流量偏差不超过0.5%[2] - 探测器外壁镶嵌数万只光电倍增管 通过捕捉中微子反应产生的微弱光信号进行数据采集[1] - 该装置是国际上首次运行的超大规模和超高精度中微子专用大科学装置[2] 研究范围 - 实验将以更高精度测量中微子振荡参数 并涉足超新星 地球中微子 太阳中微子等研究[1] - 设计使用寿命达30年 后期可升级改造为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 用于探测中微子绝对质量[2] - 项目将检验中微子是否为马约拉纳粒子 解决粒子物理 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的前沿交叉热点难题[2] 历史沿革 - 我国于2003年论证设计第一代中微子实验装置——大亚湾中微子实验[1] - 中微子直到1956年才首次在核反应堆被捕捉 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1]
从“3年15次”到“4年20次” “飞天战袍”护航深空探索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06 01:38
舱外航天服技术突破 - 舱外航天服B已累计保障20次出舱任务 实现"4年20次"延寿目标 成为中国空间站首套达成此指标的舱外服 [1] - 第二代"飞天"舱外服原设计寿命为"在轨贮存3年 出舱使用次数不小于15次" 通过动态精准评估实现延寿使用 [2] - 新款舱外服D和E已将设计寿命提升至"4年20次"舱外活动 目前已完成解包检测且状态良好 [3] 技术研发与创新 - 突破长寿命 高安全可靠性 高效作业支持等关键技术 采用头盔躯干一体化设计 四肢可调节 关节使用气密轴承提升灵活性 [4][6] - 采用多层防护设计:包括衬里 液冷通风层 加压气密层 限制层 隔热层和保护层 应对真空 辐射及高低温极端环境 [6] - 实行"一对多"适体性原则 上躯干为硬结构固定设计 下躯干与上肢采用主动适体性调节 手套分型可调以提升操作性 [6] 产品应用与成效 - 舱外服B已被11名航天员在8次载人飞行任务中接力使用 支撑空间站常态化出舱任务 [2] - 中国空间站共配备5套舱外服(A B C D E) 其中新款D E将逐步投入未来任务 [3] 登月服研发进展 - 登月服自2020年启动研制 以轻量化 小型化 高安全可靠为目标 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并确立总体方案 [7] - 针对月面真空 极端温差 月尘和辐射环境设计 需支持行走 攀爬 驾车 科考等多任务 对工效和集成化要求更高 [7] - 采用模块化 轻量化 多用途一体化设计思路 强调环境防护 功能模块互换性和接口兼容性 以适应不同探测任务需求 [7]
向世界讲述中国抗战故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06 01:12
纪录片制作与传播 - 微纪录片《来自东方的报道》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与上海广播电视台真实传媒联合出品 采用5集形式于海内外社交媒体上线 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4] - 制作团队运用实景拍摄、计算机动画(CG)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深度融合 通过AI还原历史场景(如史沫特莱写作场景)增强沉浸式体验 [7] - 影片采用全英文史料 涵盖《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及《密勒氏评论报》等一战时期英文报刊一手资料 以全英文叙事面向国际受众 [7] 内容主题与历史叙事 - 纪录片聚焦埃德加·斯诺、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等西方战地记者在华经历 记录其从上海(近代中国与世界连接窗口)深入安徽、延安等地的真实见闻 包括"九一八"事变、淞沪会战等14年抗战重大事件 [5][6][8] - 通过外国记者亲历视角(如鲍威尔记录"九一八"事变)展现中国人民抗争精神 影片被学者评价为"国际社会理解中国抗战的重要历史依据" [8][5] - 叙事强调历史现实意义 四川大学王炎龙教授指出影片传递"对世界和平的深切呼唤" 出品方希望借此片激励青少年传承抗战精神 [8] 社会反响与技术应用 - 影片上线后获海内外网友广泛关注与点赞 观众反馈称其使抗战历史"从教科书文字变为生动直观"体验 尤其吸引年轻受众 [4][7] - 团队在安徽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等实地取景 结合AI技术还原历史细节(如史沫特莱居住10个月的房间及写作场景)增强情感共鸣 [6][7] - 年轻制作成员表示通过拍摄深入理解历史 如摄制组黄思宇提及史沫特莱作品《中国的战歌》中"献给中国士兵"题词令人触动 [6]
外国人爱上中国视听作品(体验“中国味儿”)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05 22:22
中国影视文化内容海外传播影响力 - 中国电影、电视剧、综艺等视听作品受到越来越多海外人士青睐 成为海外观众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窗口 [4] - 外国观众通过影视作品获得审美愉悦 体会当代中国文化魅力 拉近与中国的距离 [4] 古装剧与文化传播 - 意大利博主因《满城尽带黄金甲》金碧辉煌的宫殿和宫廷礼仪对中国产生浓厚兴趣 [5] - 《甄嬛传》吸引外国观众研究清朝皇帝生平、服饰文化和古汉语表达 激发对中国历史兴趣 [7] - 古装剧华丽旗装、精致头饰与米兰时尚文化产生共鸣 体现美的共通性 [7] - 影视剧带动实地文化探索 如清西陵旅行引发海外观众对历史遗址的关注 [8] 综艺节目社会影响力 - 马来西亚观众通过《非诚勿扰》《中国好声音》等综艺了解中国流行文化和社会话题 [9] - 中国综艺形式多样 涵盖音乐、选秀、脱口秀、文化对谈、国风演绎等类型 [9] - 探案普法类综艺紧扣社会议题 兼具娱乐性和深度 引发跨国界情感共鸣 [10][11] - 线下脱口秀演出一年追看约10场 即兴互动成为文化体验新方式 [11] 电影产业内容创新 - 西班牙影迷通过《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学习中文 逐步接触《霸王别姬》《重庆森林》等经典影片 [14] - 近年涌现《流浪地球》等科幻佳作 展现行业制作能力和想象力 [14] - 女性导演作品如《好东西》关注女性真实处境 呈现叙事多样性 [14] - 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传递的互助情谊和团结精神超越国界 [15] 内容出海与跨文化传播 - 中国电影运用留白与隐喻手法 体现水墨画般的美学意境 需耐心品味文化深意 [15] - 行业有意识将传统美学与现代视听语言结合 通过全人类共通情感增强本土故事国际共鸣 [16] - 影视内容成为跨圈层社交语言 外国观众主动担任文化传播者 向亲友推荐并解读中国作品 [8][15] - 网络平台和二次创作赋予内容持续生命力 推动作品在海外引发超预期讨论 [9][16]
上合“朋友圈”拓展多维度互联互通(环球热点)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05 22:22
天津港集装箱码头一景(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摄 游客在新疆霍尔果斯市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 免税店挑选商品。 新华社记者 丁 磊摄 在巴基斯坦西南部城市瓜达尔新国际机场,中方项目管理 组组长丁侃(左)同即将上任的瓜达尔新国际机场运营官 哈立德·卡卡尔交流。 艾哈迈德·卡迈勒摄(新华社发) 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郊区拍摄的中白工业园。 中白工业园供图(新华社发) 9月1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在天津举行。会场之外,班列奔驰、航班增 量、公路通畅,上合互联互通持续加强。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11万列,国际公路运输线路延伸至近1.4 万公里,中国与其他成员国贸易额提前突破2.3万亿美元大关……密织的互联互通网络,让区域合作更 为强劲。专家指出,上合互联互通带来实实在在经贸红利与交流便利,新领域发展潜力十足。 立体网络加速形成 "上合组织互联互通建设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在交通和数字网络等多维度层面亮点纷呈" 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举办地梅江会展中心以东数十公里处,一列列满载货 物的中欧(中亚)班列正从天津港出发,翻山越岭、奔向远方。 今年前7个月,中国以陆路和 ...
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呼之欲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05 22:22
大湾区机场扩建进展 -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第五跑道于2024年7月30日成功试飞 成为中国第二座、大湾区首座五跑道机场 [2] -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三跑道于2024年8月3日完成飞行校验 为年内投用奠定基础 [2] - 香港国际机场三跑道系统于2024年11月正式启用 大湾区机场跑道总数将达15条 [2] - 惠州机场改扩建后停机位从8个增至14个 澳门国际机场扩建填海工程动工 佛山机场新航站楼投入使用 [2] 机场群运输规模与定位 - 2024年大湾区7座机场旅客总吞吐量突破2亿人次 [3] -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预测2030年大湾区航空客货运需求量达3.87亿人次和2000万吨 [5] - 形成"香港国际中转+广州亚太枢纽+深圳新兴市场直航"的多层网络定位体系 [5] 交通网络协同发展 - 香港国际机场建立海陆空联运网络 深圳机场在中山/江门启用两座航空港并开通机场快线 [4] - 广州白云机场T3航站楼规划引入6条高铁和3条城际铁路 [4] - 深圳机场东站规划6台14线 实现空铁联运5分钟内换乘 半小时可达广州南沙自贸区 [4] 区域协同机制建设 - 建立珠三角五大机场主席会议机制 每年召开会议促进合作交流 [5] - "经珠港飞"政策实施后 经港珠澳大桥往香港机场无需办理出入境手续 [5] - "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累计服务超过300家大湾区外贸企业 [5] 机场群经济价值 - 机场群扩容使大湾区成为连接中国与全球的航空物流枢纽 [5] - 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促进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 [5] - 带动临空经济发展 促进消费升级 推动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变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