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恒瑞医药 - 员工持股计划回购彰显信心;稳健创新管线支撑持续性业务拓展收入Jiangsu Hengrui Pharmaceuticals_ Share Buy-back for ESOP Set Confident Tone; Recurring BD Revenue Backed by Robust Innovative Pipeline
2025-08-26 13:23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涉及的行业为中国创新药行业[1][8][9] * 涉及的公司为江苏恒瑞医药(Jiangsu Hengrui Pharmaceuticals)[1][8] 核心观点与论据 财务表现与增长目标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销售额达7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占药品总销售额的55%[2] * 公司设定了2025/2026/2027年创新药销售额的最低目标,分别为153亿、192亿和240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创新药销售额的最低复合年增长率(CAGR)要求超过25%[1][2] * 公司宣布将以每股不高于90.85元人民币的价格回购A股,回购金额在10亿至20亿元人民币之间,用于员工持股计划(ESOP),上述创新药销售目标是解锁100% ESOP的条件[2] 业务发展与管线进展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达成了三项对外授权(BD)合作,并与MSD、Merck KGaA和GSK等全球合作伙伴签署协议,相关BD收入在1H25录得20亿元人民币[1][3] * 公司拥有深厚且强大的创新药管线,预计BD收入将因此转变为经常性收入[1][3] * 合作伙伴正积极推进管线候选药物,包括Kailera将启动HRS9531(GLP-1/GIP)的3期研究、GSK已启动SHR-1905(TSLP mAb)的2期试验等[3] * 公司预计在2025-2027年间获得47个新药或新适应症的批准[1]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效率高,获得15个IND批准,并有22/10个新药分别进入2期/3期阶段[7] * 公司有12款新药首次进入国家医保目录(NRDL)初步谈判名单,远超其他药企[7] 战略与全球化 * 管理层指导公司将探索最大化全球化的方式,结合1)对外授权;2)新公司(Newco)策略;3)进行自主的海外临床试验[1] * 从2018年至2025年4月23日,公司已完成14项对外授权交易,涉及17个分子实体,总交易价值约140亿美元,总预付款约6亿美元[9] * 预计2023至2027E年间,公司交易或潜在对外授权分子的价值可能达到320亿美元[9] 市场与估值 * 公司是花旗在医药板块的首选标的之一,因其强劲增长、深厚的创新管线和巨大的全球化潜力[1] * 基于DCF分析(终端增长率4%,WACC 8.4%),给出A股/H股目标价分别为123元人民币/134港元[4][10] * 花旗将公司FY25E/26E/27E的EPS预测分别上调了9%/1%/0%,主要原因是更高的BD收入和更低的费用率;同时将FY25E/26E/27E的收入预测分别下调了2%/4%/3%以反映销售趋势[3] 其他重要内容 风险因素 * 下行风险包括:1)研发/临床失败风险;2) upcoming tenders / GPO 带来的定价压力;3)产品上市慢于预期;4)竞争;5)因监管或执行问题导致海外销售增长放缓;6)海外关税风险[11][15] * 尽管量化风险评级系统通常会给恒瑞H股(2025年5月上市)等交易历史较短的股票标记高风险,但鉴于其A股(600276.SS)悠久的交易历史以及公司广泛的运营规模和长期的收入与盈利记录,认为高风险标志在此并不适用[11] 公司背景 * 江苏恒瑞医药是一家植根于中国的领先全球创新药企[8] * 自2019年起,公司已连续六年被Pharm Exec评为全球制药企业50强[8] * 2023年,公司在来自新分子实体(NME)药物的收入以及处于临床或更后期阶段的新分子实体药物候选物数量方面,均处于中国制药企业领先地位[8]
名创优品- 第二季度同店销售额增长且利润率改善;基本面好转将在 2025 年下半年和 2026 年持续,推动估值重估
2025-08-26 13:23
嗯 这是一份关于名创优品(MINISO)的深度研究报告 来自摩根大通 我需要仔细阅读并提取关键信息 用户要求用中文总结 不能遗漏重点 还要注意引用原文数据 先看整体结构 报告主要分析了名创优品2025年第二季度的业绩表现和未来展望 覆盖H股和ADR 核心观点是公司基本面正在好转 有望推动估值重估 让我分部分梳理关键信息 首先是公司业绩部分 名创优品2Q25业绩超预期 销售额同比增长23% 调整后营业利润增长8.5%[1]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同店销售增长转正 海外同店销售下滑收窄 以及中国门店净增长转正[1] 中国市场表现亮眼 销售额增长14% 营业利润保持稳定 贡献集团53%的销售额和55%的营业利润[4] 门店从1Q25净减少111家转为净增加30家[4] 主要是大型门店 这些门店虽然只占5%的门店数量 却贡献了15%的销售额[4] 同店销售增长在2Q25转正 并在3季度加速[4] IP销售占比保持在25%[4] 公司签了9个艺术家IP 第一个IP(Yoyo)预计2025年能实现4000万人民币销售额[4] 不过毛利率下降了约2个百分点至36%[4] 海外市场也很强劲 销售额增长29% 营业利润增长14%[4] 贡献集团39%的销售额和43%的营业利润[4] 2Q25净新增94家门店 其中北美19家[4] 海外同店销售下滑从-MHSD收窄至-LSD 欧洲/北美同店销售增长转为+MHSD[4] 美国新店表现尤其好 单店销售额达到1.5倍 每平方米销售额增长30%[4] 这得益于更本地化的运营团队 更大的门店面积和更好的位置 以及在同城开设多家门店带来的协同效应[4] 公司更新了2025年全年指引 销售额增长从22.8%上调至25%左右[8] 调整后营业利润预期为36.5-38.5亿人民币 较5月指引上调1-2%[8] 长期集团营业利润率目标保持在20%[5] 估值方面很有意思 摩根大通维持超配评级 认为名创优品的市盈率倍数可能从当前15倍2026年预期市盈率重估至17倍[9] 基于此 将H股目标价从46港元上调至52港元 ADR目标价从23.5美元上调至26.5美元[9] 这个17倍的目标市盈率是参考中国新消费板块平均20倍市盈率给予15%的折扣[9] 折扣主要是因为海外业务风险(目前利润率较低)和永辉业务风险(转型慢于预期)[9] 财务预测方面 摩根大通预计2025年销售额/调整后营业利润/调整后盈利将分别增长25%/10%/12%[6] 2025-27年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17%/22%/20%[6] 风险部分也值得关注 潜在催化剂包括成功推出新IP商品 美国市场快速扩张推动经营杠杆和利润率提升 提高股息支付率和/或股票回购 以及永辉业务成功转型[31] 下行风险包括业务风险(折扣 库存 运营支出等) 竞争动态变化 海外扩张风险(本地运营知识 物流和库存管理 地缘政治风险) 以及管理理念和公司治理风险[32] 好 现在我可以按照用户要求的格式组织这些信息了 要确保引用正确的文档编号 覆盖所有重要内容 名创优品(MINISO)电话会议纪要分析 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公司为名创优品 专注于生活方式产品零售 主要销售盲盒 毛绒玩具 香氛和旅行用品等行业[23][28] * 纪要覆盖公司在H股(9896 HK)和ADR(MNSO US)的表现[2][36] 核心财务表现与运营数据 * 公司2Q25销售额同比增长23.1%至49.66亿人民币 调整后营业利润同比增长8.5%至8.52亿人民币 超出指引和市场预期[10] * 业绩好转源于中国同店销售增长(SSSG)转正 海外SSSG下滑收窄 中国门店净增长转正以及集团营业利润率收缩幅度收窄[1] * 中国市场销售额增长19.7% 贡献集团53%的销售额和55%的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保持稳定[4] * 中国市场门店从1Q25净减少111家转为2Q25净增加30家 新增主要为大型门店(城市旗舰店和IP主题Miniso Land店)[4] * 大型门店在1H25以5%的门店数量贡献了15%的中国销售额[4] * 中国市场IP销售额占比保持在25% 1H25签署9个艺术家IP 首个艺术家IP(Yoyo)预计2025年销售额达4000万人民币[4] * 中国市场毛利率下降约2个百分点至36% 营业利润率(含公司费用)下降约2个百分点至18%[4] * 海外市场销售额增长28.6% 贡献集团39%的销售额和43%的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增长14%[4] * 海外市场2Q25净新增94家门店(1H25共+189家) 其中北美19家[4] * 海外整体SSSG下滑从1Q25的-MHSD收窄至2Q25的-LSD 欧洲/北美SSSG在2Q25转为+MHSD[4] * 美国2025年新开店相比去年店铺表现更佳 单店销售额提升至1.5倍 每平方米销售额提升30%[4] * 海外毛利率因直营销售和IP贡献提升而进一步改善 营业利润率下降约2个百分点至18%[4] 业绩指引与预期 * 公司预期3Q25销售额同比增长25-28%(集团SSSG +LSD) 调整后营业利润实现双位数(DD)增长[1] * 公司上调2025年全年指引 销售额增长从5月指引的22.8%上调至25%左右[8] * 调整后营业利润预期为36.5-38.5亿人民币 较5月指引的36.0-38.0亿人民币上调1-2%[8] * 长期集团营业利润率目标保持在20%[5] * 摩根大通预测2025年销售额/调整后营业利润/调整后盈利将分别增长25%/10%/12% 2025-27年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17%/22%/20%[6] 估值与投资观点 * 摩根大通维持超配(OW)评级 基于基本面好转和估值重估潜力[1] * 认为市盈率倍数可能从当前基于JPMe每股收益的15倍2026年预期市盈率重估至17倍[9] * 目标市盈率17倍是参考中国新消费板块(包括泡泡玛特28倍 蜜雪冰城26倍 古茗20分 Block 18倍 老婆大人18倍 茶百道15分 霸王茶姬9倍等)平均20倍市盈率给予15%的折扣[9] * 估值折扣合理性在于海外业务风险(当前利润率较低)和永辉业务风险(转型慢于预期)[9] * 将H股目标价从46港元上调至52港元 ADR目标价从23.5美元上调至26.5美元[9] * 7.6%的股东回报(截至2026年6月17亿港元回购和50%+股息支付率)为业务风险提供下行保护[24] 潜在催化剂与风险因素 * 潜在催化剂包括成功推出新IP商品驱动中海外门店生产率 美国市场快速扩张推动经营杠杆和利润率提升 提高股息支付率和/或股票回购 以及永辉业务成功转型[31] * 下行风险包括业务风险(折扣 库存 运营支出等) 竞争动态变化 海外扩张风险(本地运营知识 物流和库存管理 地缘政治风险)以及管理理念和公司治理风险[32]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是全球生活方式产品零售商 截至2Q25末拥有7612家门店[23][28] * 美国店铺改善原因包括更本地化的运营团队(更好的本地消费者洞察) 更大面积和更好位置的门店(主要在城市广场) 以及在同城开设多家门店实现营销协同效应[4] * 海外营业利润率在分销市场为30% 在直营市场(主要是美国)为12%[4] * 公司计划推出更多自有IP 并继续与全球IP合作[4]
蔚来-60 天内股价上涨 90% + :涨势过猛、过快,我们的核心观点
2025-08-26 01:19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中国汽车与共享出行行业[5] * 公司为蔚来公司(NIO Inc)[1][5] 核心观点与论据 * 蔚来股价在60天内强劲反弹超90% 从六月低点上涨 跑赢恒生指数9%的涨幅[7] * ES8车型预订单表现强劲 支付5000元人民币可退定金的预订单在周末可能已超3万 且数量持续上升 市场反馈积极 支撑了市场认为其月销量可达4-5万台的信念[1] * 股票资金流健康 过去两日的股票交易额超过25亿美元 相当于过去两周的累计交易额[2] * 市场情绪改善 关于蔚来基本面需求和执行风险的客户问询显著减少 关注点转向明年年初将推出的L60和L80改款车型[2] * 股价上涨具有自我强化效应 投资者认为其股价表现与资本市场为其运营和战略雄心提供资金的意愿相关 这亦与其运营价值和在加速的行业洗牌中导航的能力相关[3] * 摩根斯坦利给予蔚来股票“增持”评级 目标价为6.50美元 较当前股价有约3%的上升空间[5][7] 财务数据与估值 * 当前股价为6.34美元 52周价格区间为3.03-7.64美元[5] * 市值估计为1926.22亿人民币 企业价值估计为1938.87亿人民币[5] * 净收入预估 2025e为1012.44亿人民币 2026e为1393.23亿人民币 2027e为1753.39亿人民币[5] * EBITDA预估 2025e为亏损86.78亿人民币 2026e为亏损30.01亿人民币 2027e为盈利27.53亿人民币[5] * 估值方法采用概率加权 假设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18.7% Beta为2.4 长期增长率为3% 牛/基/熊情景权重分别为25%/50%/25%[8][9] 潜在风险 * 上行风险包括大众市场新品牌推出 销量强于预期 运营效率改善超预期[11][12] * 下行风险包括销量弱于预期 缺乏效率改善迹象 NOP/NAD选装率低于预期 汽车销售增长放缓压制行业整体估值[11][12] * 摩根斯坦利声明其与报告涉及的多家公司(包括蔚来)存在业务往来 可能存在利益冲突[5][18][19][20][21][22][23]
海底捞-2025 年上半年业绩:艰难运营环境下利润率小幅未达预期
2025-08-26 01:19
公司概况 * 公司为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Haidilao International Holding Ltd,股票代码:6862 HK),是一家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运营的餐饮公司[1][3][4] * 摩根士丹利对公司的股票评级为"增持"(Overweight),行业观点为"符合市场表现"(In-Line),目标股价为17.50港元,相较当前股价有18%的上升空间[4] 财务表现核心要点 * **收入小幅下滑**:1H25收入为207.03亿人民币,同比下降3.7%,环比下降3%,与摩根士丹利预期基本一致(-0.2%)[2][7] * **盈利能力显著承压**: * 经营利润(Operating profit)为22.03亿人民币,同比下降18%,环比大幅下降30%,较摩根士丹利预期低10.7%[2][7] * 净利润(Net profit to shareholders)为17.59亿人民币,同比下降14%,环比下降34%,较摩根士丹利预期低9.2%[2][7] * **利润率收缩**: * 毛利率(GPM)为60.2%,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环比下降3.0个百分点[2] * 经营利润率(OPM)为10.6%,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环比下降4.2个百分点[2] * 净利润率(NPM)为8.5%,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环比下降4.1个百分点[2] * **费用结构变化**: * 员工成本比率(Staff cost ratio)为33.8%,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环比上升1.0个百分点[2] * 租金与销售额比率(Rent to sales)为2.8%,同比及环比均微升0.1个百分点[2] * 其他费用(Other expense)为10.87亿人民币,同比大幅上升23%,较摩根士丹利预期高出19.1%,主要源于较高的业务发展和外卖平台费用[2][7] * 折旧费用(Depreciation)节省效果不及预期,折旧与销售额比率为3.8%[2][7] * **其他收益与税收**:其他收益(Other gains)为2.35亿人民币,主要来自向加盟商出售业务和外汇收益,但被较低的财务收入和更高的税收所抵消[7] * **股息分配**:中期股息为每股0.338港元,同比下降14%,派息比率维持在95%不变[7] 运营数据要点 * **餐厅网络收缩**:中国大陆餐厅数量从1H24的1332家减少至1H25的1299家,期内净减少19家,但环比增加了12家[2] * **翻台率下降**:中国大陆餐厅翻台率(Table Turn)为3.8次/天,同比下降9%,环比下降7%[2] * **客单价稳定**:中国大陆顾客人均消费(Avg Spending Per Guest)为96元人民币,同比微升2%,环比持平[2] * **员工数量减少**:员工总数(No of employee)为130,384人,同比下降11%,环比下降4%,每家店员工数(Employee per store)降至99人,同比降10%,环比降5%[2] 估值方法与风险 * **估值方法**:摩根士丹利采用基准案例,目标市盈率(P/E)为19倍2025年预期收益,此估值考虑了宏观不确定性下的整体消费情绪疲弱,较2018年以来的平均估值低1个标准差,认为此估值合理,因预计2025-27年每股收益(EPS)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9%[8] * **上行风险**:宏观经济更快复苏、需求恢复优于预期、新店开业速度加快[9] * **下行风险**:翻台率恢复速度放缓、原材料成本通胀、新店开业延迟、员工成本增幅超预期或过度控制成本损害服务质量进而影响中期增长前景[9]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计划于2025年8月26日香港时间上午9:30举行业绩简报会[2] * 摩根士丹利香港证券有限公司是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证券的流动性提供者/做市商[55]
绿城服务-2025 年上半年核心利润超出预期;进入盈利能力改善新阶段;买入评级
2025-08-26 01:19
公司概况 * 绿城服务集团有限公司 (Greentown Service Group, 2869 HK) [1]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核心运营利润同比增长25% 超出公司全年增长15%的指引及市场预期 [1] * 总收入同比增长6%至92.89亿元人民币 毛利率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至19.5% 所有细分业务毛利率均实现同比增长 [1] * 物业管理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0% 占总收入比重提升3个百分点至71% 为2016年以来最高水平 [1] * 销售及行政管理费用占收入比率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至7.9% [1] * 净利润同比增长23%至6.13亿元人民币 [10] 运营与业务亮点 * 在管总建筑面积同比增长11%至5.36亿平方米 新交付管理面积3900万平方米 [7] * 上半年新增年化合同金额15.2亿元人民币 其中约95%位于公司核心56个城市 57%来自大型企业客户特别是国有企业 [7] * 物业管理服务毛利率创上市以来新高 同比提升0.4个百分点至15.3% 得益于物业费提升、退出低利润项目及运营数字化 [7] * 社区生活服务毛利率大幅改善 同比提升3.2个百分点 [7] * 咨询服务业务展现韧性 收入同比增长1% 毛利率提升0.2个百分点 [7] 现金流与资产负债表 * 总现金及定期存款同比增长26% 净增加超过11亿元人民币 期末总额达54.5亿元人民币 [1][7][8] * 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4%至63亿元人民币 但结构优化 账龄小于1年的应收账款占比提升至约70% [1][9] * 管理层有信心在2025年实现经营现金流与净利润比率高于1倍 并将应收账款余额控制在健康水平 [1] 股东回报与资本管理 * 公司上半年未宣派中期股息(符合历史惯例)但回购了1700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0.5%) [1] * 管理层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继续股份回购 并维持有吸引力的股息支付率(2024财年为75%) [1] 前景与指引 * 管理层维持2025财年核心运营利润增长15%的指引 支持因素包括双位数的物业管理服务收入增长及毛利率进一步提升0.5个百分点 [3] * 2025年新增合同目标为40亿元人民币 其中至少50%为非住宅项目 [3] * 管理层对2026-27年利润率前景更为乐观 目标为每年毛利率再提升0.5个百分点 销售及行政管理费用占收入比率每年优化0.5个百分点 [3] * 公司致力于高质量的新项目拓展 聚焦核心56个城市 凭借强大品牌获取高利润项目 并与261家国有企业深化合作以探索非住宅物业机会 [4] 投资观点与估值 * 高盛维持买入评级 将12个月目标价从5.0港元上调至6.3港元 基于12倍2027年预期自由现金流折现至2025年(资本成本11%) [6] * 公司交易于2025-27年预期市盈率15倍/12倍/10倍 对应25%的每股盈利年复合增长率及6%的股息收益率 相比覆盖的国企物管同行具吸引力 [6] * 公司是少数在行业规模增长放缓、第三方市场竞争加剧的共识下 能提供清晰利润率提升路径以支撑有吸引力且可持续股东回报的物管公司之一 [4] 风险因素 * 第三方在管面积扩张不及预期及规模扩张中的执行风险 [15] * 因快速拓展物业类型导致物业管理服务利润率下降 [15] * 物业资产管理和教育服务的增值服务利润率走弱 [15] * 因过度外包导致服务质量意外下降 [15]
华虹半导体-产能扩张,且因产能利用率(UT rates)高,平均销售价格(ASP)回升;28 纳米工艺或成下一个增长驱动力;中性评级
2025-08-26 01:19
公司信息 * 公司为华虹半导体(1347 HK)[1] *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特色工艺的半导体代工厂(8英寸和12英寸)[20] * 产品涵盖功率分立器件、模拟、NOR闪存、逻辑、射频、CIS、MCU等[20] * 主要终端市场包括消费电子、通信、计算、工业和汽车行业[20] 核心观点与论据 * 对华虹半导体的长期潜力持积极看法,驱动因素包括中国日益增长的本地化需求、高产能利用率以及从40纳米向28纳米的未来迁移计划[1] * 维持中性评级,因当前股价与目标价相比无上行空间[1] * 产能利用率表现强劲,2Q25达到108.3%[2] * 需求在2H25至今仍呈上升趋势,归因于:1) 中国及海外客户的本地化偏好;2) 多个终端市场需求复苏,包括智能手机、消费电子和电动汽车;3) AI相关需求,如AI服务器的电源管理IC[2] * 在强劲需求和产能利用率支持下,公司正逐步提价,以抵消因产能增加而上升的折旧与摊销负担[2] * 产能持续增加,2Q25月产能(8英寸等效)达44.7万片,同比增长14%[3] * 管理层预计到年底第二条12英寸晶圆厂产能将爬升至80%-90%(总规划产能为8.3万片/月),并正规划另一新晶圆厂,预计于2027年开始贡献产能[3] * 管理层提及未来从40纳米迁移至28纳米的计划,预计将驱动新需求、提升平均销售单价并可能改善未来盈利能力[9] * 公司近期宣布拟从其母公司收购Fab 5(40纳米-65纳米),若完成将增加其长期扩张(该交易尚未纳入预测)[9] * 由于运营开支增加,下调2025-29年盈利预测33%/11%/4%/2%/2%[10] * 营收和毛利率预测基本不变,运营开支预测上调8%/5%/1%/1%/1%,以反映公司持续提升新产能带来的预期运营和研发成本[10] * 考虑到为未来产能扩张融资可能产生的更高利息成本,下调非运营收入预测[10] * 目标价上调13.9%至53.4港元(原为46.9港元)[11] * 目标市盈率基于2026年预测每股收益,目标市盈率倍数从35.3倍更新至45.4倍[11] * 目标倍数调整源于:1) 更新后的全球半导体同业市盈率与盈利增长相关性;2) 更高的2027-28年平均盈利增长预测29%(原为23%)[11] * 投资论点:看好公司多元化的特色工艺、本土化机遇和产品组合改善(转向更多12英寸和更高端节点工艺28纳米/40纳米)[20] * 从90纳米向28/40纳米的迁移以及更好的产品组合应能驱动其晶圆平均销售单价和利润率改善[20] * 预计公司近期利润率将受到平均销售单价压力、竞争加剧以及新产能带来的折旧与摊销负担增加的影响[20] * 认为当前股价水平估值合理,给予中性评级[20] * 估值方法:12个月目标价53.4港元基于45.4倍2026年预测市盈率[22] * 目标倍数源自全球半导体同业的市盈率与盈利增长相关性[22] * 45.4倍高于华虹历史平均市盈率21.0倍,但仍在其历史交易区间内(6倍-70倍)[22] * 关键风险包括:1) 终端市场需求强于/弱于预期;2) 12英寸晶圆厂爬坡速度快于/慢于预期;3) 中美贸易关系的不确定性[23] 财务数据与预测 * 2Q25营收5.66亿美元[17] * 2Q25毛利润6200万美元,毛利率10.9%[17] * 2Q25运营开支9800万美元[17] * 2Q25运营亏损3600万美元,运营利润率-6.4%[17] * 2Q25净收入800万美元,净利率1.4%[17] * 2025年预测营收24.439亿美元(新旧预测无变化)[11] * 2025年预测毛利润2.66亿美元,毛利率10.9%(新旧预测无变化)[11] * 2025年预测运营亏损1.33亿美元(旧预测亏损1.04亿美元)[11] * 2025年预测净收入8200万美元(旧预测1.24亿美元),下调33%[11] * 2025年预测每股收益0.05美元(旧预测0.07美元),下调33%[11] * 2026年预测净收入2.66亿美元(旧预测3.01亿美元),下调11%[11] * 2026年预测每股收益0.15美元(旧预测0.17美元),下调11%[11] * 2027年预测净收入3.36亿美元(旧预测3.5亿美元),下调4%[11] * 2027年预测每股收益0.19美元(旧预测0.20美元),下调4%[11] * 2028年预测净收入4.44亿美元(旧预测4.55亿美元),下调2%[11] * 2028年预测每股收益0.26美元(旧预测0.26美元),下调2%[11] * 2029年预测净收入5.55亿美元(旧预测5.64亿美元),下调2%[11] * 2029年预测每股收益0.32美元(旧预测0.33美元),下调2%[11] * 2025年预测运营开支3.99亿美元,上调8%[10] * 2026年预测运营开支4.03亿美元,上调5%[10] * 2027年预测运营开支4.77亿美元,上调1%[10] * 2028年预测运营开支5.44亿美元,上调1%[10] * 2029年预测运营开支6.07亿美元,上调1%[10] * 当前股价56.00港元,目标价53.40港元,潜在下行空间4.6%[24] * 市值96.1港元/123亿美元[24] * 企业价值114.1港元/146亿美元[24] 其他重要内容 * 报告来源为高盛(亚洲)[4][5][6] * 高盛与所覆盖公司有业务往来并寻求业务关系,可能存在利益冲突[4] * 高盛预计在未来3个月内将寻求或获得华虹半导体的投资银行服务报酬[33] * 高盛在过去12个月内与华虹半导体有过投资银行服务客户关系[33] * 高盛为华虹半导体的证券或其衍生品做市[33]
海底捞-首次评级:利润率未达预期,受毛利率降低和运营杠杆不利影响;中性评级
2025-08-26 01:19
**海底捞国际控股 (6862 HK) 2025年中期业绩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的公司为海底捞国际控股 (Haidilao International Holding, 6862 HK)[1] * 公司所属行业为餐饮业 具体为火锅及中式餐饮[26]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为207亿人民币 同比下降3.7% 与高盛预期基本一致[1][4] * 报告净利润为17.6亿人民币 同比下降13.7% 较预期低8%[1][13] * 经常性净利润(剔除一次性项目)为15.5亿人民币 同比下降27% 主要因剔除了一次性项目包括将25家门店转为加盟店带来的1.84亿人民币收益[1][13] * 毛利率低于预期 因公司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性价比产品(如增加菜品份量)[1][11] * 经营利润率为10.6% 低于高盛预期的11.8% 主因毛利率下降及运营去杠杆化和配送成本增加导致人力及其他费用率高于预期[1][11] * 有效税率33.2% 高于高盛预期的29%[13] * 公司宣布中期股息每股0.338港元 派息率稳定在95%[1][14] **运营数据与趋势** * 系统销售额(自营及加盟店堂食销售额)在2025年上半年同比下降6.5% 公司餐厅总收入同比下降9%[3] * 同店销售增长(基于日均销售额)在2025年上半年整体同比下降10% 其中一线/二线/三线及以下/港澳台地区同比变化分别为-9%/-13%/-8%/+5%[5] * 若以2019年同店日均销售额为基准 2024年一线/二线/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销售额仍低于2019年水平35%/35%/29% 而2025年上半年则进一步恶化至低于39%/41%/32%[8] * 平均翻台率为3.8次/天 同比下降10% 较2019年上半年4.8次/天下降21%[10] * 新店平均翻台率为4.1次/天 同比下降11% 但较2019年同期高5%[10] * 现有门店平均翻台率为3.8次/天 同比下降10% 较2019年同期低22%[10] * 中国大陆平均翻台率下降10%至3.8次/天 港澳台地区平均翻台率上升2%至4.3次/天[10] * 同店翻台率整体下降10% 一线/二线/三线/港澳台地区同比变化分别为-9%/-13%/-8%/+4%[10] * 人均消费(ASP)为97.9元人民币 较2024年上半年的97.4元和2024年全年的97.5元略有上升[10] * 分城市看 一线/二线/三线及以下人均消费同比分别增长1%/0%/0% 港澳台市场人均消费同比增长4%至205.8元人民币[10] **门店网络与扩张** * 截至2025年6月底 公司门店总数为1,322家 低于高盛预期的1,347家[9][16] * 其中中国大陆1,299家 港澳台23家[9][16] * 2025年上半年净关闭33家门店(新开25家 净关闭33家 另将25家门店转为加盟店)[1][9] * 在中国大陆 一线/二线/三线及以下城市分别净关闭2/19/12家门店[9] * 截至6月底 门店在一线/二线/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分布占比分别为17%/37%/42%[9] * 截至2024年底 公司已完成审查并设立了41家加盟餐厅[9] **收入构成变化** * 海底捞餐厅收入低于预期 主因门店数量减少(较预期少25家 因门店转加盟)及单店销售额低于预期[4] * 外卖收入因单人快餐业务的快速增长而驱动增长[4] * 其他餐厅运营及产品/加盟店相关销售收入高于预期[4] **预期关注点与未来展望** * 投资者预期关注近期翻台率趋势及下半年展望(基数效应更有利) 外卖补贴的影响[2] * 定价策略与促销趋势 以及向客户提供更多价值后对毛利率的预期[2] * 利润率展望及改善空间[2] * 门店扩张计划 包括海底捞品牌及新品牌(尤其是焰情)[2] * 新品牌的发展进展[2] * 未来的股东回报计划[2] **投资评级与风险** * 高盛对海底捞给予中性(Neutral)评级 12个月目标价为15.3港元[18] * 目标价基于9.5倍2026年预期企业价值/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V/EBITDA)[18] * 关键风险包括:翻台率复苏优于/差于预期 扩张速度快于/慢于预期 其他餐厅品牌/特许经营模式新业务发展快于/慢于预期 成本节约超预期/不利的成本通胀 食品安全问题[18]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计划于8月26日上午10点举行业绩简报会[2] * 高盛可能在未来3个月内寻求或获得海底捞的投资银行服务报酬[27] * 高盛在过去12个月内与海底捞存在投资银行服务客户关系[27] * 高盛为海底捞的证券及衍生品做市[27]
哔哩哔哩-2025 年第二季度业绩回顾及业绩说明会要点:广告业务动能增强,2 款版号获批提升游戏 visibility;买入评级
2025-08-26 01:19
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哔哩哔哩公司 (Bilibili Inc BILI 9626 HK) [1] * 中国游戏 娱乐和医疗科技行业 [5] 核心观点和论据 投资评级与目标价 * 维持哔哩哔哩买入评级 12个月目标价上调至26 3美元 港股205港元 较当前股价有约9 7%上行空间 [1][18] * 目标价基于贴现现金流DCF模型测算 假设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为14% 永续增长率为3% [18][29] 广告业务增长强劲 * 公司广告增长前景是行业中最快的之一 [1] * 预计2H25广告收入将保持20%的同比增长 [25] * 增长动力源于 1 在健康用户流量的基础上 通过提高广告加载量和开放更多场景释放更多广告库存 2 通过改进算法和扩大客户群推动eCPM上升轨迹 eCPM在2Q25同比增长10% [2][27] * 2Q25广告收入达24 49亿人民币 同比增长20% [21][27] * 前五大广告垂直行业为游戏 3C数码 电子商务 互联网服务含AI 和汽车 [27] * 互联网服务广告收入同比增长一倍 其中AI广告增长超过150% 电子商务也实现了可观增长 [27] 游戏业务短期承压但管线可见度改善 * 游戏业务近期展望相对疲软 2H25指引较低 归因于三国志战略版Sequentially走弱以及缺乏新游戏推出 [3] * 预计2H25游戏收入将同比下降15%至高十位数百分比 [22] * 但公司今日获得两款游戏版号 Trickcal RE VIVE 和 Escape from Duckov 为游戏管线增加了可见度 有可能在年底前推出 [3][23][27] * 三国志战略版在周年庆期间用户参与度达到年内最高水平 管理层认为其长期运营周期至少为3-5年 [23] * 休闲类三国卡牌游戏Sanguo Ncard预计在2025年底或2026年初推出 管理层预计其将成为拥有百万级DAU的游戏 [27] 盈利能力持续改善 * 公司继续在2H25实现毛利率GPM的连续改善 预计4Q25达到约37% [26] * 目标在2025年底实现10%的调整后运营利润率OPM 受益于运营杠杆 [26] * 公司正朝着2027年15% OPM的中期目标迈进 [1] * 预计2025E 2026E 2027E的EBITDA利润率分别为15 3% 17 4% 和19 6% [13] 用户指标保持健康增长 * 预计2025E 2026E 2027E的月活跃用户MAU将分别达到3 52亿 3 62亿和3 73亿 [28] * 预计2025E 2026E 2027E的日活跃用户DAU将分别达到1 09亿 1 14亿和1 20亿 [28] * 用户日均使用时长DAU MAU比率预计从2024年的30%稳步提升至2027年的32% [28] 其他重要内容 财务预测调整 * 将2025 27E收入预测微调了 2% 至 1% 反映了近期游戏管线的相对疲软 但被强于预期的广告增长部分缓冲 [4][18][19] * 将2025 27E非GAAP净利润预测调整了 4% 至0% 以反映收入组合的变化 [18][19] * 具体地 2025E 2026E 2027E总收入预测新调整为2996 0亿 3299 2亿和3579 0亿人民币 [5][19] 估值与风险 * 当前市值100亿美元 企业价值73亿美元 [5] * 基于2025E每股收益的市盈率P E为30 5倍 预计2026E 2027E将降至20 1倍和15 5倍 [5][12] * 关键下行风险包括 1 因宏观和或变现执行慢于预期导致广告增长放缓 2 游戏流水和可持续性弱于预期 3 如果内容成本 收入分成占收入比例没有下降可能导致亏损 [30] 行业背景 * 在中国媒体广告年度广告收入方面 哔哩哔哩2024年广告收入为818 9亿人民币 同比增长28% 预计2025E 2026E将分别增长20%和18%至982 3亿和1159 4亿人民币 增速领先于多数列出的平台 [20]
东方甄选-业绩回顾_2025 财年上半年商品交易总额(GMV)未达预期,每股收益(EPS)因运营支出控制超预期;自营(1P)与第三方(3P)表现分化;因估值过高,建议卖出
2025-08-26 01:19
公司概况 * 公司为东方甄选(East Buy,股票代码1797 HK)[1] * 高盛(Goldman Sachs)自2024年7月30日起给予公司卖出评级,12个月目标价为9港元,较当前股价有71.5%的下行空间[1][11] 财务业绩要点 **2HFY25业绩表现** * 总商品交易额(GMV)同比下降55%至39亿元人民币,低于高盛预期15%[1] * 收入同比下降46%至22亿元人民币,与高盛预期一致,但低于Visible Alpha共识预期10%[1] * 调整后净利润为1.9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4%),分别比高盛预期和Visible Alpha共识预期高出90%和25%[1] * 调整后净利润率达5.1%,主要得益于运营费用控制,例如行政开支(G&A)同比下降64%,占收入比为4.2%(对比1HFY25为18%),部分原因是出售“与辉同行”(Time with Yuhui)带来的影响[1] **FY25全年业绩表现** * 全年GMV同比下降39%至87亿元人民币[2] * 全年收入同比下降33%至43.9亿元人民币[2] * 全年调整后净利润为1.73亿元人民币[2] * 剔除出售“与辉同行”的一次性影响,持续经营业务的净利润在FY25增长30%至1.35亿元人民币[2] 运营与战略要点 **业务模式与商品策略** * 公司业务模式包括自营产品(1P)和第三方平台产品(3P)[1] * 2HFY25的GMV未达预期主要受第三方平台GMV拖累,其同比下降63%,比高盛预期低40%,可能源于高于预期的退货率[1] * 自营产品GMV比高盛预期高出5%[1] * 公司从生鲜和零食扩展至更多元化的产品类别,FY25拥有732个标准产品单位(SPU),而FY24为488个,新增品类包括营养保健食品、宠物食品和服装[3][19] * 营养健康食品(包括软糖、益生菌、鱼油和刺梨汁)表现出强劲势头[19] * 管理层计划专注于生鲜零食以及高频次日用必需品,并致力于解决行业痛点,例如自营品牌卫生巾[19] * 超过一半的自营产品是与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共同开发的[19] **平台与渠道策略** * GMV来源呈现分化:FY25超过70%的GMV来自抖音(Douyin)[20] * 东方甄选App成为新兴驱动力:FY25其GMV贡献占16%,收入贡献占25%[3][19] * 截至2025年5月,东方甄选App付费会员数达到26.4万,较2025年2月增加3.6万(环比增长16%),较2024年11月增加6.6万(同比增长33%)[3] * 2HFY25东方甄选App的GMV环比增长10%[3] * 公司采用多渠道策略,覆盖微信小程序、天猫、京东、拼多多等线上平台,并开始探索线下渠道,如在好未来学习中心设置自动售货机[20] * 管理层将通过在线直播和针对教育客户的线下研讨会积极推广东方甄选App,以寻找交叉销售机会,目前仅有10-20%的教育客户知晓东方甄选品牌[19] 财务预测与估值 **高盛预测调整** * 基于自营产品GMV贡献提升(FY26E预计为53%,对比FY25为44%),高盛将FY26-27E的GMV预测下调1-3%,但将收入预测上调0-10%[4] * 主要由于运营费用(OPEX)降低,高盛将FY26-27E的调整后净利润率预测分别上调0.2和1.0个百分点[4][16] * 新的12个月目标价调整为9.0港元(之前为8.0港元),基于15倍CY26E目标市盈率[16] **估值与风险** * 当前估值被认为昂贵,对应3倍市销率(P/GMV)、5倍市销率(P/S)或59倍FY26E市盈率(P/E)[16] * 相比之下,中国电商及食品饮料同行估值约为0.5倍市销率或15倍12个月前瞻市盈率[16] * 基本面仍然疲软:东方甄选在抖音的月GMV近期保持连续下降趋势,且其App的日活跃用户(DAU)/周活跃用户(WAU)今年以来基本稳定但DAU/WAU比率下降[16][30][31] * 关键上行风险包括:更强的GMV增长、新销售渠道的更快推进、自营产品推出超预期、母公司支持、新业务发展成功以及股东回报改善[34][36] 其他重要数据与图表要点 * 东方甄选App的GMV中80%来自自营产品[19] * 高盛预计东方甄选App的GMV贡献将在FY26E和FY27E分别达到21%和25%,付费会员数到2027E将扩大至56万[19][23][24] * 高盛预计自营产品GMV贡献将在FY26E增长至53%[4][26][27] * 图表显示东方甄选在抖音的月GMV自2024年下半年起呈下降趋势[21][22] * 公司市场 capitalization 为342亿港元,企业价值为309亿港元[5]
英特尔与特朗普的微妙博弈-华尔街日报
2025-08-25 14:36
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英特尔公司 (Intel) [1][2][3][4][5][6][7][8][9][11][12][13][14][15][17][18][19][21][22][23][24][25][27][28][29][32][33][34][36][37][38][39][42][44][45][46][47][48][49][50][52][53][54][55][56][59][61][62][64] * 半导体芯片行业 [4][15][17][18][27][29][30][32][53][56][57][58] * 软银集团 (SoftBank Group) 对英特尔投资20亿美元 [8][47][53] * 其他提及的科技公司:英伟达 (Nvidia) [15][17][57][58]、台积电 (TSMC) [15][18][29][56]、超威半导体 (Advanced Micro Devices) [29][30][57][58]、苹果 (Apple) [54][58]、美光 (Micron) [29][30]、Cadence Design Systems [37][38] 核心观点和论据 * 英特尔公司陷入长期困境,市值约为1100亿美元,股价自去年初下跌约50% [7][24] * 特朗普在Truth Social上要求英特尔CEO李国豪(Lip-Bu Tan)立即辞职,起因是其曾任CEO的Cadence公司向中国国防大学出售被禁技术并支付1.4亿美元罚款 [38][39] * 李国豪与特朗普政府会面后达成和解,政府将原根据《芯片法案》承诺的89亿美元拨款转换为获得英特尔近10%的股权,使政府成为最大股东 [6][9][48][49][52] * 协议包含一项“毒丸”条款:若英特尔出售其大部分制造业务,政府有权以折扣价再收购5%股权,旨在阻止其退出制造领域 [49][50] * 日本软银集团同意向英特尔投资20亿美元,作为其取悦特朗普及在美投资战略的一部分 [8][47][53] * 英特尔面临核心业务挑战,制造部门在第二季度亏损32亿美元,公司计划年底前裁员15%并取消数十亿美元投资 [33][34] * 政府入股被视为一种不寻常的干预,特朗普政府的目标是帮助英特尔尽快在美国开始制造最先进的芯片 [46][55][56][57] 其他重要内容 * 英特尔是2022年《芯片法案》的最大受益者,有资格获得约110亿美元赠款和110亿美元贷款 [21] * 在法案谈判期间,曾有参议员推动政府获得其支持公司的股权,但未成功 [20] * 英特尔的历史可追溯至1968年,由罗伯特·诺伊斯和戈登·摩尔创立,曾主导个人计算机处理器市场 [13][14] * 公司因过度强调短期财务目标而错过了手机和人工智能的繁荣期,战略失误导致其落后于竞争对手 [15] * 特朗普在5月访问中东期间开始对政府持有关键工业公司股权的想法产生兴趣 [40] * 分析师认为,89亿美元的政府资金和软银的20亿美元投资对于资本密集的芯片制造业而言并非巨额资金,协议的成功取决于特朗普能否帮助英特尔找到客户和吸引更多投资 [53][54][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