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E

搜索文档
聚赛龙(301131) - 2025年广东辖区上市公司投资者集体接待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9-19 10:04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下降1.41%但净利润同比上升48.80% [3]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下降40.61% [6][7] - 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元 [5] 研发投入与技术储备 - 研发投入2402万元同比增长5.25% [9][10] - 拥有70余项发明专利 [5] - 聚焦新能源/低空经济/机器人/循环再生等新兴领域技术研发 [5][8][10] - 建立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及专业实验室 [5] 产品与业务进展 - PCR/PIR材料高值化循环再利用已实现批量生产 [2] - PEEK/PPS等机器人材料处于定制打样阶段未量产 [3][4] - 产品主要应用于家电和汽车领域 [2][5][8] - 通过产品结构优化提升毛利率水平 [3] 现金流管理 - 现金流压力源于上游现款结算与下游票据结算的周期差异 [6][7] - 通过市场推广和优化采购条件改善资金节奏 [7] 投资者关系 - 实控人减持计划已作为建议反馈 [3][4] - 通过全景网召开线上业绩说明会 [2] - 开设微信视频号进行品牌科普传播 [8] 战略规划 - 密切关注兼并收购机会 [6] - 专注改性高分子材料前沿技术 [10] - 紧跟下游新兴行业需求拓展产品领域 [5][8]
行业研究框架培训 - 机器人材料研究框架
2025-08-26 15:02
**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人形机器人及其上游材料行业 涵盖高端工程塑料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碳纤维 电子皮肤与柔性传感器等细分领域[1] * 提及的公司包括瑞华泰 新安 新发 东方盛虹 卫星石化 同益中 联泓新科等[1][6][11][12] **核心观点与论据** * 人形机器人行业正从智能化向大规模应用过渡 对上游材料需求将显著增加 当前市场空间有限但增速和体量开始变得可观[2] * 躯体材料的核心需求是轻量化 高端工程塑料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1][4] * PEEK用于机器人骨架轻量化 全球产能主要集中在英国威格斯[5] * PA用于机械零部件 具有良好的韧性 耐磨性和可塑性[5] * PPS作为PEEK替代品 性能略逊但价格更低[5] * LCP在伺服电机连接器等核心零部件中应用 产能集中在日本和美国[5] * TPE下游应用广泛 预计三年后市场规模将达到240亿美元以上 并保持6%的年复合增长率[1][5] *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因其高强度 低密度及耐磨损特性 在机械材料中应用前景广阔 全球产量年增约15% 国内增速更快 未来进口替代确定性高[1][6][7] * 碳纤维早期广泛应用于机器人机械手臂 但2023年需求回落 目前主要应用于风电领域并呈现需求回暖 尽管产能扩张迅速导致供需不佳和价格较低 但未来终端应用增加及供需格局改善将支撑产业发展[1][8][9] * 电子皮肤通过柔性传感器实现感知与交互 预计到2029年全球柔性传感器市场规模将从2022年的15亿美元增长至53亿美元 复合增速达18% 国内企业加速布局 有望实现国产替代[1][10] * 柔性基底材料主要包括有机硅 PI和聚酯 有机硅生物相容性强且价格便宜 PI性能优异但价格较高 国内PI市场由瑞华泰主导[11] **其他重要内容** * 人形机器人结构由大脑(受益于AI大模型) 小脑(操作系统及肢体协作)和肢体(模仿人类行为)组成[3] * 国内市场偏向大众材料 海外市场注重精细化工和高端产品 进口替代尚需时日[6] * 投资建议关注两大方向:轻量化减重(高端工程塑料和碳纤维)与感知交互(电子皮肤相关传感器和柔性基材)[12]
会通股份(688219.SH):在机器人领域开发出应用不同部位的材料解决方案
格隆汇· 2025-08-12 08:47
机器人领域材料布局 - 公司开发出应用于机器人不同部位的材料解决方案 包括结构件机器臂 外壳灵巧手 关节等[1] - 材料方案包含高刚性碳纤维增强尼龙材料 高性价比PEEK材料 PC三元合金材料 TPE TPEE及PPS材料[1] - 材料特性为产品带来轻量化 长续航 灵活性等性能提升[1]
聚赛龙:技术驱动增长,锚定新兴材料领域战略赛道
证券时报网· 2025-06-24 04:51
公司业务与技术 - 公司在2025年杭州国际机器人技术展览会上展示人形机器人材料方案,包括PPS、PEEK、尼龙、TPE等,其中水下机器人履带产品和PEEK齿轮可应用于机器人领域[1] - 公司专注于改性塑料研发、生产与销售,核心产品覆盖家电、汽车、电子通信、医护用品等领域[1] - 公司累计获得72件发明专利,拥有15个通过PCR认证的产品,覆盖PP、PC、PET、PA等主要塑料种类,并取得29类产品的GRS认证,4款材料通过美国UL认证[2] 财务与研发表现 - 公司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7.10亿元,同比增长15.74%,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达3847.77万元,同比增长3.57%[1] - 去年研发费用6149.40万元,同比增长15.05%,持续夯实技术创新根基[1] 产能与市场布局 - 公司推进华南和华东两个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有望实现生产效率与产品精度的双重提升[2] - 公司产品通过权威资质认证,有助于拓展家电、汽车、电子电气等领域市场,并推动产品向北美、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出口[2] 战略方向 - 公司将重点聚焦新能源、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循环经济等战略赛道,加速推进轻质高强材料、环保再生改性塑料等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进程[2] - 公司致力于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分子材料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提供材料支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