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ure 01

搜索文档
起底全球估值 NO.1 机器人公司,创始人被称作“下一个马斯克”
搜狐财经· 2025-09-22 14:00
公司融资与估值 - C轮融资筹集超10亿美元 投后估值达390亿美元 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公司 [2] - 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 英伟达 英特尔资本 LG Technology Ventures 赛富时 T-Mobile Ventures 高通创投等参投 [2] - 2023年5月完成7000万美元A轮融资 两个月后获900万美元A+轮投资 2024年2月B轮融资6.75亿美元时估值26亿美元 [3] - 过去一年半估值增长约14倍 从B轮26亿美元增至C轮390亿美元 [3] 技术研发进展 - 成立12个月内设计出人形机器人大部分部件 2023年3月推出首款机器人Figure 01 具备搬箱子和观察学习煮咖啡能力 [3] - 2024年8月推出续航与计算能力更强的Figure 02 [4] - 2025年2月自主研发端到端AI模型Helix 为首款能对上半身进行高频连续控制的视觉-语言-动作模型 [4] - 机器人行走速度达每小时2.68英里(约1.2米/秒) 较前代提升近七倍 [5] - 第三代产品Figure 03于2025年5月问世 被CEO称为最先进硬件系统 [5] 应用场景拓展 - 2024年6月实现物流产线分拣包裹 7-8月展示家政能力(取放衣物 叠衣服) 9月展示碗碟放入洗碗机功能(误差容忍度厘米级) [5] - 与宝马汽车合作 在汽车产线测试人形机器人 与投资方Brookfield合作开发预训练数据集 [8] - 实现从工业场景向家庭场景渗透 未来围绕清洁 护理等日常服务需求拓展能力 [5] 产能与商业化 - 2025年3月宣布BotQ量产工厂 第一代产线年产能12000台 未来四年扩展至年产10万台机器人或300万个执行器 [8] - 三年内完成从概念到商业化应用跳跃 在AI模型构建 硬件 数据采集和商业化上实现闭环 [6] 行业竞争格局 - 创始人坦言感受到中国宇树科技等同行竞争压力 认为中国工程团队低成本高效率优势将使中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主要竞争者 [9] - 行业加速进入淘汰赛 不具备AI能力的本体厂或被挤压生存空间 [12] - 特斯拉 Optimus 宇树科技等处于第一梯队 仅有少数具备全栈能力的企业有望突破至"具身智能"层级 [11] 技术发展趋势 - 机器人大模型是破解传统控制瓶颈 迈向通用具身智能的关键路径 [11] - 产业重心转向"小脑+大脑"系统研发 科技大厂(谷歌 OpenAI Meta 英伟达)和国内厂商(华为 百度 科大讯飞)均布局通用大脑 [12] - 市场采用"终局估值法" 按特斯拉2029年出货100万台对应利润空间评估核心零部件公司 [12]
三年登顶全球估值第一,这家机器人公司凭什么?
虎嗅· 2025-09-21 14:06
公司融资与估值 - C轮融资筹集超10亿美元 投后估值达390亿美元 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公司[1] - 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 英伟达 英特尔资本 LG Technology Ventures 赛富时 T-Mobile Ventures 高通创投等行业巨头参投[1] - B轮融资完成6.75亿美元 估值26亿美元 贝索斯旗下公司投资1亿美元 微软投资9500万美元 英伟达和亚马逊各投资5000万美元[2] - A轮融资7000万美元 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 A+轮获得900万美元投资[2] - 过去一年半估值增长约14倍[3] 技术发展与产品迭代 - 首款人形机器人Figure 01于2023年3月面世 能完成搬箱子等体力任务 通过观察人类示范学会煮咖啡[3] - 2024年8月推出Figure 02 续航能力和计算推理能力更强 软件更高级[4] - 2025年2月自主研发端到端机器人AI模型Helix 是首款能对整个人形机器人上半身进行高频率连续控制的视觉-语言-动作模型[4] - 第三代产品Figure 03于2025年5月问世 被CEO称为最先进的硬件系统[5] - 机器人行走速度达每小时2.68英里(约1.2米/秒) 较前代提升近七倍[5] 商业化应用与产能 - 与宝马汽车建立合作关系 在斯帕坦堡工厂进行汽车产线测试[13] - 量产工厂第一代产线每年可量产12000台人形机器人 未来四年将扩展至年产10万台机器人或300万个执行器[12] - 机器人已展示物流产线分拣包裹 家政服务(洗衣 叠衣 洗碗)等多种场景作业能力[5] - 实现从工业向家庭场景渗透 未来有望围绕日常服务需求拓展能力边界[7] 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加速进入淘汰赛 仅有少数具备全栈技术能力的企业能突破至"具身智能"层级[16] - 中国工程团队在低成本高效率等方面具有优势 将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主要竞争者之一[14] - 特斯拉Optimus 宇树科技等处于第一梯队 市场已深度认可人形机器人的广阔空间[16] - 不具备AI能力的本体厂或被挤压生存空间 产业重心已转向"小脑+大脑"系统研发[18] 创始人背景 - 创始人Brett Adcock有近20年前沿科技创业经验 曾创立Archer Aviation和Vettery[9] - 在Figure首轮投入1000万美元 A轮追加2000万美元 未来可能至少投入1亿美元[11] - 被多家媒体称为"下一个马斯克"或"马斯克2.0" 身价达30亿美元[11]
起底全球估值NO.1机器人公司,创始人被称作“下一个马斯克”
虎嗅· 2025-09-20 03:30
公司融资与估值 - C轮融资筹集超10亿美元 投后估值达390亿美元 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公司[1] - 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 英伟达 英特尔资本 LG Technology Ventures 赛富时 T-Mobile Ventures 高通创投等参投[1] - 2023年5月完成7000万美元A轮融资 2024年2月完成6.75亿美元B轮融资 估值26亿美元 贝索斯投资1亿美元 微软投资9500万美元 英伟达和亚马逊各投资5000万美元[2] - 过去一年半估值增长约14倍 从B轮26亿美元增至C轮390亿美元[3] 技术发展与产品迭代 - 成立12个月内设计出人形机器人大部分部件 2023年3月推出首款机器人Figure 01 能完成搬箱子和煮咖啡等任务[3] - 2024年8月推出Figure 02 续航和计算能力更强 软件更高级[4] - 2025年2月自主研发端到端AI模型Helix 是首款能控制人形机器人上半身的高频视觉-语言-动作模型[4] - 2025年3月Figure 02行走速度达每小时2.68英里(1.2米/秒) 较前代提升近七倍[6] - 2025年5月推出第三代产品Figure 03 被CEO称为最先进硬件系统[6] - 2025年6月实现物流产线分拣包裹 7-8月展示家政能力(洗衣 叠衣) 9月展示碗碟放入洗碗机能力[6] 商业化进展与产能规划 - 与宝马汽车合作 在斯帕坦堡工厂进行汽车产线测试[10] - 2025年3月宣布BotQ量产工厂 第一代产线年产能12000台 未来四年扩展至年产10万台或300万个执行器[10] - 从工业场景向家庭场景渗透 围绕清洁 护理等日常服务需求拓展能力边界[7] - 三年内完成从概念到原型再到商业化应用的跳跃 实现AI模型构建 硬件 数据采集和商业化闭环[7] 创始人背景与行业竞争 - 创始人Brett Adcock有近20年科技创业经验 曾创立Archer Aviation(2020年上市)和Vettery(1.1亿美元被收购)[8] - 在Figure首轮投入1000万美元 A轮追加2000万美元 未来可能至少投入1亿美元[9] - 公开提及中国宇树科技的竞争压力 认为中国工程团队在低成本高效率方面具有优势[11] - 预测最终只有少数团队能成功[12] 当前Figure 特斯拉Optimus 宇树科技处于第一梯队[13] 行业趋势与技术壁垒 - 机器人大模型是突破传统控制瓶颈 迈向通用具身智能的关键路径[14] - 产业重心转向"小脑+大脑"系统研发 仅少数具备全栈技术能力的企业能定义具身智能核心标准[14] - 大模型决定人形机器人泛化能力天花板 是商业化核心壁垒[15] - 科技大厂(谷歌 OpenAI Meta 英伟达)和国内厂商(华为 百度 科大讯飞)布局机器人"通用大脑"[15] - 行业进入淘汰赛 不具备AI能力的本体厂生存空间被挤压[15] - 市场对核心零部件公司采用"终局估值法"(按特斯拉2029年出货100万台测算利润空间)[17]
390亿美元,全球具身智能第一估值来了!英伟达持续加注中
具身智能之心· 2025-09-19 00:03
最新消息,C轮融资已拿到 超10亿美元承 诺资本,投后估 值高达390亿美元 ,一举创下当前公开信息中具身智能赛道的最高估值纪录。 编辑丨 量子位 点击下方 卡片 ,关注" 具身智能之心 "公众号 >> 点击进入→ 具身 智能之心 技术交流群 更多干货,欢迎加入国内首个具身智能全栈学习社区 : 具身智能之心知识星球 (戳我) , 这里包含所有你想要的。 与OpenAI分道扬镳后,Figure不仅技术进展一波接着一波,融资方面也有新进展了。 本轮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英伟达继续加注,Brookfield Asset Management、麦格理资本、英特尔资本、Align Ventures、Tamarack Global、LG Technology Ventures、Salesforce、T-Mobile Ventures、高通风投等也都有参与。 宣布好消息的同时,Figure不忘发布"招贤令",AI-Helix、BotQ制造、电气、设施、运营等13个方向开启招聘。 资金将支撑三大核心布局 据称,新一轮融资将支撑Figure在三大核心领域的发展。 其一,是推动人形机器人向家庭 ...
王兴兴对手,估值2700亿
虎嗅· 2025-09-18 08:3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资界 (ID:pedaily2012),作者:吴琼,题图来自:AI生成 投资人开始找上门。 2023年5月,Figure完成7000万美金的A轮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跟投方包括Aliya Capital、Bold Ventures、Tamarack Global、FJ Labs和库卡机器人前CEO Till Reuter。两个月后,又获得 了来自Big Sky Partners和Intel Capital的900万美元投资。 全球最贵人形机器人公司诞生了。 最新消息,Figure宣布完成10亿美元C轮融资,投后估值3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00亿元),打破全球 人形机器人公司估值纪录。 其实过去一段时间里,国内投资人聊到宇树时也会常常提起Figure——2022年成立,估值千亿,令人惊 讶。相比之下,国内具身智能创业公司估值显得保守多了。 鲜为人知的是,Figure目前产品的零部件,不少来自中国制造业公司。更有意思的是,Figure创始人 Brett Adcock曾公开聊到王兴兴的宇树科技,坦言感受到来自中国同行的竞争压力。 一、全球最贵人形机器人 ...
王兴兴对手,估值2700亿
投资界· 2025-09-18 08:13
公司融资与估值 - Figure完成10亿美元C轮融资 投后估值3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00亿元) 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公司 [4][9] - 公司估值在一年半内增长15倍 从2023年5月A轮融资后开始快速攀升 [4][8][10] - 融资历史包括:2023年5月7000万美元A轮(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 2023年7月900万美元追加投资(Big Sky Partners和Intel Capital) 2024年2月6.75亿美元B轮(贝索斯投资1亿美元 微软投资9500万美元) [8][9] 技术发展与产品 - 公司自主研发机器人AI模型Helix 实现多机器人协同操作 2024年2月终止与OpenAI合作后推出该模型 [13][14] - 首款人形机器人Figure 01于2023年10月面世 具备搬箱子、煮咖啡等任务能力 并通过观察人类示范实现自主学习 [13] - 产品零部件供应链依赖中国制造企业 包括长盈精密(关节/轴承/传感器)、绿的谐波(谐波减速器)、旭升集团(镁合金外壳)、兆威机电(无刷电机) [18]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估值相对保守 宇树科技2024年6月融资投前估值百亿级别 被认为可能存在低估 [4][19] - 中国供应链优势显著: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 全球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多数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全球人形机器人100家关键企业中有56家来自中国 [18][19] - 特斯拉擎天柱、波士顿动力等国际巨头均依赖中国供应链 例如拓普集团和三花智控为特斯拉一级供应商 [18] 商业化进展与挑战 - 公司与宝马汽车达成合作 但被质疑实际仅有一台机器人在非生产时段运行 存在夸大宣传嫌疑 [16] - 计划将融资资金用于三方面:推动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和商业运营、构建下一代GPU基础架构、启动先进数据收集工作 [10] - 行业面临实操能力验证挑战 公司演示视频未在公开场合展示实际运行能力 AI模型竞争激烈 [16] 创始人背景 - 创始人Brett Adcock曾创办人才市场公司Vettery(1亿美元被收购)和电动飞行器公司Archer Aviation(市值57亿美元) 2022年辞职创立Figure [12] - 被外界称为"马斯克2.0" 创业初期因缺乏产品市场适应度被多数科技投资人拒绝 公司曾每月消耗100万美元资金 [6][12][13] - 公开认可中国竞争对手 认为中国工程团队在低成本和高效率方面的优势将使中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主要竞争者 [4][20]
估值飙升14倍!这家人形机器人公司,3年便成了TOP1
证券时报网· 2025-09-17 11:04
融资与估值 - 公司在C轮融资中筹集超10亿美元 投后估值达到390亿美元 是上一轮融资估值的15倍[1] - 本轮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 英伟达 英特尔资本 Salesforce 高通创投 LG Technology Ventures等多家顶级机构和产业资本跟投[1] - 公司成立于2022年 三年时间成长为估值390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4] 技术发展与产品 - 首款人形机器人产品Figure 01具备双足行走 灵巧操作和多模态感知能力 能在仓库 工厂 家庭等多种场景执行复杂任务[4] - 2024年2月推出自主研发的Helix模型 采用视觉-语言-动作端到端架构 包含快慢双系统解决实时控制与任务理解矛盾[6] - 2023年10月正式推出Figure 01机器人 对标特斯拉Optimus 2024年2月完成6.75亿美元B轮融资 估值达26亿美元[5] 合作与战略调整 - 2024年2月与OpenAI达成战略合作 将大语言模型能力注入机器人系统 但合作在短期内终止[5][6] - 公司创始人Brett Adcock曾共同创立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公司Archer Aviation 具有前沿科技创业经验[4] - 2023年5月从Parkway Venture Capital等投资者处筹集7000万美元 加速Figure 01开发和制造[5] 市场表现与质疑 - 通过社交平台发布演示视频展示煮咖啡 拧螺丝 物流分拣 叠衣服等场景能力 但均以剪辑视频形式发布 未公开展示实操能力[7] - 被媒体指出虚构夸大与宝马的合作 宝马工厂仅有一台机器人在非生产时段运行 仅执行零件抓取练习[7] - 缺乏大规模部署案例 数据积累速度可能低于预期 面临技术真实性与可复制性质疑[7][8]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竞争激烈 美国有特斯拉 波士顿动力 Agility Robotics等公司 中国有宇树科技 银河通用 智元机器人等公司加速发展[8] - 特斯拉Optimus依托全球工厂网络和自动驾驶视觉数据 具备天然数据优势及电池 制造等工程化能力[8] - 行业仍处早期发展阶段 尚未完全解决商业化落地难题 当前估值反映资本对未来的信仰投票而非商业价值[8]
Figure完成超10亿美元C轮融资,英伟达、英特尔等跟投,估值达390亿美元
新浪财经· 2025-09-16 23:16
融资概况 - AI机器人初创公司Figure完成C轮融资 获得超10亿美元承诺资金 投后估值达390亿美元 [1] - 本轮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 布鲁克菲尔德资产管理公司 英伟达 麦格理资本 英特尔资本 Align Ventures Tamarack Global LG技术风险投资公司 Salesforce T-Mobile风险投资公司和高通等机构跟投 [1] 资金用途 - 融资将推动公司AI平台Helix和BotQ制造体系的规模化扩张 [1] - 资金将用于推动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和商业运营 [1] - 部分资金将用于建设新一代GPU基础设施加速训练与仿真 [1] - 公司将启动先进数据收集计划 [1] 公司背景 - Figure成立于2022年 2023年3月发布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Figure 01 [1] - 公司曾获OpenAI 微软 英伟达 英特尔以及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等投资 [1] - 公司今年初终止了与OpenAI的合作关系 [1]
那些敢于破风的具身技术一号位们......
具身智能之心· 2025-09-16 00:03
全球具身智能行业核心推动者概览 - 具身智能已成为全球商业化核心方向 国内外团队在硬件 算法及场景应用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技术架构革新推动研发资源 人才需求及市场竞争格局重塑[2] - 行业领军人物主导技术路线与战略决策 对抢占转型期先机具有决定性作用 涵盖学术研究 产品开发及商业化落地全链条[2] 国内具身智能企业及技术领袖 宇树科技 - 王兴兴主导四足机器人研发 推出Laikago AlienGo A1 Go1 B1等产品及Z1机械臂 拥有机器人相关专利100余项[4] - 开创低成本高性能足式机器人技术先河 2015年独立开发XDog四足机器人 公司获国家高新技术认证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4] 星海图 - 赵行提出全球首个自动驾驶大模型"快-慢双系统"DriveVLM-Dual 应用于理想汽车 该架构成为Figure机器人Helix系统参考框架[6] - 许华哲系统性研究视觉深度强化学习与模仿学习 解决数据效率低和泛化能力弱问题 发表顶级期刊会议论文60余篇[8][9][10] 银河通用 - 王鹤创立具身感知与交互实验室 提出VLA大模型推动具身智能与大模型融合 自研仿真数据合成管线积累亿级真实场景数据及百亿级合成数据[12][13] - 开发轮式双臂通用机器人Galbot 获CVPR2019 Oral论文奖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青年优秀论文奖[13] 智元机器人 - 罗剑岚主导开发工业级强化学习系统SERL/HIL 实现机器人真机强化学习任务成功率100% 仅需20分钟学会精密装配[16][18] - 联合斯坦福 谷歌等机构构建全球最大跨场景机器人开源数据集Open X-Embodiment 获MIT TR35创新奖[18] 自变量机器人 - 王昊主导开发端到端具身大模型WALL-A 为2024年全球最大参数规模具身智能通用操作模型 构建统一认知与行动框架[20][21] - 开源具身智能大模型Wall-OSS并公开训练代码 支持开发者自有机器人微调与应用[21] 逐际动力 - 张巍聚焦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研发 首款四轮足商用机器人W1已上市 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将于2025年下半年公开销售[24] - 推动具身大模型技术研发及IDS生态平台建设 通过仿真数据和互联网视频数据降低数据成本[24] 星尘智能 - 来杰主导研发第一代AI机器人Astribot S1 采用"绳驱"传动方案 实现AI智能与操作能力深度耦合[26] - 拥有16年机器人研发经验 曾牵头百度小度机器人项目及腾讯轮腿式机器人Ollie开发[26] 云深处 - 朱秋国主持四足机器人"赤兔"和"绝影"研制 公司坚持全栈自研 拥有授权专利100多项[28] - 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 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28] 千寻智能 - 韩峰涛主导研发国内首款高性能全身力控人形机器人Moz1 全身26自由度 负载自重比达1:1[31] - 公司成立1年4个月累计融资超10亿元 强调大模型与机器人控制深度融合[31] 国际具身智能机构与领军者 Physical Intelligence - Sergey Levine参与创立公司 成立1个月获7000万美元融资 2024年11月完成4亿美元新一轮融资 投后估值24亿美元[36] - 开发代表VLA落地最高水平的模型 强调真实世界数据对机器人基础模型发展的关键作用[36] Figure AI - Brett Adcock开发人形机器人Figure 01和Figure 02 搭载OpenAI大模型后实现搬箱子 煮咖啡等任务[37] - 发布Helix模型实现双机器人共脑合作 利用强化学习实现自然人形行走[37] 斯坦福大学 - 李飞飞发起ImageNet数据集成为AI技术基石 研究涵盖认知启发AI 机器学习及计算机视觉[40][41] - 联合创立非营利组织AI4ALL推动AI教育包容性 在《Nature》《PNAS》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41] Skild AI - Deepak Pathak开发机器人"人工好奇心"技术 论文获超4000次引用[44][45] - 构建可扩展机器人基础模型Skild Brain 适应不同硬件平台和环境[45] 技术发展路径与行业趋势 - 技术领袖通过不同路径推进具身智能发展 包括学术算法深耕 产业量产强调 全链路自主研发及大模型与硬件协同[46] - 应用场景覆盖工业精准作业与家庭场景泛化 目标为打造适配本土需求的具身智能系统[46]
机器人真的开始和人类“抢饭碗”了吗?
AI研究所· 2025-08-01 10:33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观察 - 2025年WAIC展示超150台人形机器人,规模创历史新高[2] - 机器人展示从表演转向实用功能,包括格斗、餐饮服务、工业生产等[3][7] - 多家公司展示最新技术:宇树科技格斗机器人、智平方AlphaBot多场景作业机器人、擎朗智能XMAN-F1餐饮机器人、傅利叶智能GR-3陪伴机器人[3][7] 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 2024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突破600亿美元,年增长率15%[10] - 工业机器人主导市场,2024年全球安装量超50万台[10] - 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2025年投融资达153.5亿元,新增专利41696件[10] 关键技术突破 - 大模型技术赋能机器人智能决策,VLA模型提升场景推理能力[11] - 核心零部件性能显著提升:触觉夹爪空间分辨率达4万感知点/平方厘米[12] - 人机交互技术发展迅速,语音识别准确率超98%[15] - 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X1支持130+语种,部分语种超越GPT-4.1[12] 工业机器人发展 - 202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预计增长25%至50万台以上[17] - 中国2025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35%达25万余台[17] - 协作机器人成为新热点,预计2028年全球市场份额突破20%[17] 工业机器人应用案例 - 优必选Walker S系列机器人已在比亚迪、蔚来、吉利等车企实训[19][22] - 宝马与Figure AI合作测试双足人形机器人[23] - 现代汽车将引入波士顿动力Atlas机器人[23] - 工业机器人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拓展[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