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SD(全自动驾驶系统)

搜索文档
特斯拉:一场被 “完美定价” 的翻身仗
美股研究社· 2025-09-28 11:28
关于特斯拉(NASDAQ: TSLA )估值过高还是过低的讨论 非常激烈。一方面,电动汽车业务面临压力,2024 年销量将停滞不前,2025 年第 二季度甚至将出现两位数的下滑。此外, 约占净收入 40% 的监管信贷收入到 2027 年可能完全消失。另一方面,一些投资者认为,特斯拉不仅 仅是一家电动汽车公司,还将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时代发挥主导作用。 围绕特斯拉的讨论愈演愈烈。埃隆·马斯克营造了一种氛围,认为特斯拉不仅仅是一家汽车制造商——它是一家科技公司,将在全自动驾驶 (FSD)、自动驾驶出租车以及机器人技术领域引领潮流。看跌者则指出,马斯克倾向于言过其实,却未能兑现承诺。例如,他在2019年 承诺 ,到2020年底将生产出100万辆自动驾驶出租车。 分析师深入研究后,发现了这个新兴市场的实际预期规模。预计 到 2030年,美国自动驾驶出租车市场规模将增长到438亿美元。即使特斯拉占 据了该市场的30%,假设利润率为15%,到2030年也只会带来20亿美元的额外净收入。与1.3万亿美元的市值相比,这根本无法让人兴奋。 还有另一个问题 。埃隆·马斯克决定特斯拉专注于FSD的纯视觉系统。他的理由是,人类驾驶时也 ...
特斯拉(TSLA.US)再获多头力挺!Baird予“增持”评级,定义为“实体AI”领导者
智通财经网· 2025-09-19 12:36
关键在于,卡洛及其团队提出,投资界正越来越普遍地将特斯拉视为"实体人工智能"(physical AI)领域 的领导者。他们认为,特斯拉未来的核心催化剂包括:下一代Optimus人形机器人的发布、自动驾驶出 租车(robotaxi)在美国市场的扩张、更亲民价格车型的推出,以及即将就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薪酬方 案举行的股东投票。 本周,Wedbush Securities重申对特斯拉(TSLA.US)的"跑赢大盘"(Outperform)评级,其核心观点在于投资 者正逐步看透公司短期面临的需求问题,着眼于长期价值。 智通财经APP获悉,周五盘前交易中,特斯拉(TSLA.US)股价走高。此前,Baird将这家电动汽车制造商 的评级从"中性"上调至"增持"。该机构认为,尽管特斯拉短期内基本面或有波动,但市场情绪已呈现积 极倾向。 分析师本·卡洛(Ben Kallo)强调:"过去几个季度,特斯拉业绩表现欠佳,股价对此反应相对平淡;同时, 投资者对公司长期规划的关注度持续上升——这两点让我们认为,市场对特斯拉的关注重心正日益转向 其未来发展潜力。"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也于近日发布研报,分享了其使用特斯拉(TS ...
大摩分析师亲测特斯拉(TSLA.US)FSD后盛赞:彻底改变长途出行体验 未来或成标配功能
智通财经· 2025-09-16 08:53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发布研报,分享了其使用特斯拉(TSLA.US)FSD(全自动驾驶系统)往返于纽约威彻斯 特县及密歇根州富兰克林县约1400公里的体验。分析师指出,在约1400公里的旅程中,99%以上的里程 都是由其特斯拉Model Y搭载的FSD完成的,在近12个小时的驾驶中,双手不必碰方向盘、双脚不用踩 踏板,这种体验对出行方式的改变难以言表,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眼动监控确保其保持注视前方, 但压力小得多。FSD没有出现任何该分析师记得的失误或险情,在其体验中,FSD在高速公路上表现得 非常安全和自信。 分析师表示,一旦习惯了FSD,就很难回到没有它的状态。分析师称,相信FSD功能最终会成为所有特 斯拉(以及所有汽车)标配的一部分——就像安全气囊一样,计入整车价格。 分析师对特斯拉的股票评级为"增持",目标价为410美元。分析师称,这一目标价的构成部分包括:核 心汽车业务76美元,网络服务159美元——假设2040年渗透率65%,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200美元, 移动出行业务90美元,能源业务68美元,以及特斯拉作为第三方供应商的17美元。 分析师补充称,他无法想象在未来购买任何一辆不带FSD或类似 ...
为何各大车企都要扎堆做机器人?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01 13:37
文章核心观点 - AI技术推动汽车行业从传统制造向具身智能转型 人形机器人成为车企突破业务边界和估值重塑的关键方向 [1] - 汽车与机器人供应链高度协同 零部件企业依托成熟制造能力实现产业升级 [6] - 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0到1跨越期 多主体加速布局 技术迭代和商业化进程显著提速 [15][16][18][20] 行业转型逻辑 - 数字革命与AI浪潮使汽车成为AI端侧应用核心场景 产业属性加速向"智能车+机器人"融合的具身智能企业转变 [1] - 汽车本质是AI端侧应用的"轮式专用机器人" 车企在感知-运控算法和硬件工程化能力可迁移至人形机器人领域 [3] - 特斯拉估值体系从汽车制造转向AI科技生态型 通过FSD+DOJO+汽车+机器人+Robotaxi组合搭建完整商业模式 [5] - 提前布局AI技术并完成多领域协同的车企 有望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到AI应用企业的估值跃迁 [5] 供应链协同优势 - 汽车线控制动系统的电机/滚珠丝杠/传感器等核心部件 与人形机器人线性执行器关键组件高度重合 [6] - 汽车电驱动系统的"电机-电控-变速箱"结构 与机器人旋转执行器的"电机-控制器-减速器"架构完全一致 [6] - 拓普集团/三花智控/双环传动等汽车零部件企业 已切入机器人核心部件领域实现跨界延伸 [6] - 汽车与人形机器人在原材料采购/模块化设计/生产工艺/成本管控等体系具备深度共通性 [13] 车企布局实践 - 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2024年实现户外下坡小跑和灵巧抓球动作 预计2026年量产 成本低于2万美元 [16] - 比亚迪组建具身智能研究团队 开发工艺机器人和类人形机器人 与港科大联合攻关核心技术 [10] - 小鹏IRON机器人搭载自研图灵AI芯片(算力3000T) 具备720度环境感知能力 已在工厂执行搬运装配任务 [11][16] - 奇瑞/长安/赛力斯等车企通过成立机器人子公司或联合研发方式推进机器人业务布局 [11] 技术发展进程 - 人形机器人单台价值量测算:旋转关节合计25900元 直线关节合计27300元 灵巧手合计48240元 其他部件33000元 总价值量134440元 [14] - 特斯拉实现机器人核心部件95%以上国产化率 美的集团整合库卡底盘技术与自研机械臂实现技术复用 [14] - 英伟达推出Project GR00T机器人大模型与Jetson Thor开发套件 支持自然语言理解和人类动作模仿 [18] - 华为发布CloudRobo具身智能平台 整合盘古大模型能力 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并联合16家企业构建生态 [18] 政策与资本支持 - 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2025年实现核心技术突破与批量生产 培育2-3家全球影响力企业 [21] - 上海对人形机器人示范项目给予最高50%投资补贴 深圳计划2027年实现具身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21] - Figure AI获微软/英伟达等6.8亿美元融资 银河通用完成5亿元战略轮融资 [23] - 科创板将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纳入第五套上市标准 为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23]
硅谷观察:马斯克画了九年的大饼,特斯拉无人车终于上路载客了
新浪科技· 2025-06-22 23:09
特斯拉无人驾驶出租车运营启动 - 公司于6月22日在德克萨斯州奥斯汀正式启动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每次乘车费用为4.2美元 [1] - 首批测试车辆为10辆搭载FSD系统的Model Y,未使用去年发布的Cybercab [9][11][15] - 服务初期仅限受邀用户参与,乘客需年满18岁,恶劣天气可能暂停运营 [17][20] 技术路径与安全措施 - 采用纯视觉感知方案,放弃激光雷达,依赖摄像头和AI训练 [25] - 测试车辆配备前排安全员和远程监控技术人员双重保障 [17][19] - 公司已招聘大量远程操作员岗位,应对突发情况接管车辆 [19] 商业化历程与战略转型 - 公司自2016年起多次承诺Robotaxi商业化,但实际落地延迟多年 [5][7] - 2024年第一季度电动车业务多项财务指标下滑:交付量降13%、电车营收降20%、总营收降9%、净利润降71% [14] - 公司将未来估值重点转向无人车和机器人业务,淡化电动车业务 [14] 行业竞争格局 - Waymo目前运营超过1500辆无人车,每周完成25万次出行服务,累计行驶1亿公里且事故率比人类低96% [21] - Cruise因2023年10月严重事故导致业务停摆,最终被通用汽车放弃 [23][24] 监管与法律挑战 - NHTSA正在调查FSD系统在低能见度下的行人识别问题 [26][28] - 德州民主党议员要求公司暂缓测试,等待9月新法规生效 [31] - 公司监管前景与特朗普政府关系密切,可能影响NHTSA调查力度 [28][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