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图片

搜索文档
商家假图诱购、买家伪瑕骗退,电商陷入“AI对轰”
齐鲁晚报网· 2025-09-02 08:18
电商行业AI虚假图像滥用现状 - 商家使用AI生成超现实虚假产品图制造视觉陷阱吸引消费者下单 买家使用AI伪造产品瑕疵证据骗取退款 买卖双方诚信底线遭遇严重冲击[1] - 在服装领域商家利用AI生成虚拟模特展示服装 虚拟模特身材完美且服装效果惊艳 但实物与图片在版型颜色面料方面差异巨大[2] - 生鲜产品成为AI图滥用重灾区 三家不同产地白桃店铺使用同一套AI生成的桃子图片 图片显示桃子通体雪白无绒毛果形圆润 完全不符合实际毛桃形态[2] AI虚假图像造成的商业影响 - 电商投诉平台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因货不对板引发的消费者投诉中超过30%与AI虚假产品图直接相关[3] - 部分商家使用AI修复残次品图片 包括修复产品划痕放大水果果径甚至伪造食品新鲜生产日期以规避平台审核[3] - 买家AI伪瑕骗退成功率惊人 实验显示使用AI生成的商品瑕疵照片投诉后获得补偿的成功率高达75%[4] 平台治理与技术挑战 - 淘宝平台启动AI假图治理 通过识别模型采取源头拦截存量清理和标识提醒等措施 截至3月底累计拦截近10万张AI假图[6] - 抖音上线AI内容标识功能和AI内容元数据标识读写功能 协助创作者添加提示标识并为内容溯源提供技术支撑[8] - 我国已有490余款大模型在国家网信办完成备案 240余款在省级网信办登记 生成式AI产品用户规模达2.3亿人 平台检测技术难以完全覆盖所有工具[8] 技术规避与识别难点 - 部分买家使用境外未备案AI工具生成瑕疵图 或通过截图剪裁去除图片元数据和水印 导致平台无法快速核验只能人工复核[9] - 商家采用AI混合生成技术 将真实产品图与AI元素拼接 如真实模特身体搭配AI生成服装图案 形成半真半假图片增加识别难度[9] - 不同AI模型在生成图像时算法参数设置各不相同 需要针对不同软件建立不同识别模型 开发通用精准溯源工具面临挑战[8] 法律法规与行业规范 - 国家网信办等4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于9月1日正式实施 要求所有AI生成内容必须亮明身份[3] - 商家借助AI生成虚假产品图片误导消费者不仅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还可能构成欺诈 消费者可要求退货退款并主张三倍赔偿[3] - 买家AI骗退行为可能引发民事行政刑事多重责任 包括不当得利返还平台封号治安拘留罚款甚至合同诈骗罪等刑事责任[5]
一张AI假照片,差点骗走5万块
虎嗅APP· 2025-09-01 10:12
AI生成图像技术滥用现象 - Airbnb房东使用AI生成虚假桌子裂缝图像向租客索赔5314英镑(约51626元人民币)[4][13][18] - 租客通过对比图像裂缝差异识破骗局(左图裂缝仅至浅色木头下缘,右图裂缝延伸至顶部)[14][15] - 平台最终退还租金并封禁房东账户[18] AI降低造假成本与普及化趋势 - AI工具实现"0基础友好"图像伪造,指令输入即可生成污渍等破坏效果[21][22][24] - 国内出现设计公司员工利用ChatGPT伪造烂榴莲图像申请仅退款案例[26] - 电商平台搜索"AI+退款"可发现大量类似欺诈案例[29] 商业场景中的AI图像欺诈模式 - 餐饮商家使用AI生成虚假门店热闹场景(包含AI生成假人顾客)[34] - 外卖平台出现标注"豆包AI生成"的餐厅环境图像[35] - 商品展示图出现违反自然规律的内容(如花生生长在树上)[37] 反制措施与技术对抗 - 电商平台已开始禁止商家使用AI生成图像[38] - 申诉方需通过视频取证(因AI视频一致性差易露马脚,例如出现三只手异常)[46] -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与中国《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强制添加数字水印[49][50] 数字水印技术局限性 - 谷歌SynthID将水印植入图像低频频谱域(针对天空、皮肤等低频区域)[52][54] - 开源工具Unmarker可在5分钟内消除大部分水印(通过全频谱无差别修改)[56][57] - 谷歌HiDDeN水印可被完全消除,Meta水印消除率达79%[59] 社会信任成本上升 - 退货流程从拍照验证升级为视频取证[46][66] - 酒店住宿需全程录像留存证据[67] - AI技术为恶意行为提供低成本实施条件[20][68]
用20秒生成的AI图片,钻了所有电商平台的退款漏洞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1 07:27
AI生成图片滥用与电商平台漏洞 - AI生成图片被用于伪造商品质量问题凭证 骗取电商平台退款 成功率高达75% [1][7][10] - 实测显示商家普遍无法辨别AI生成图片 拼多多 淘宝 京东等平台客服均未质疑图片真实性 主动提出补偿或补发商品 [3][7][8][10] - AI生成图片仅需20秒即可完成 技术门槛极低 截掉水印后难以识别 [7][10] 商家应对策略与成本结构 - 商家因平台信用评级机制倾向于"息事宁人" 补偿成本低于辨别真伪的投入 [11][13] - 纠纷退款率直接影响店铺搜索排名和销售额 导致商家选择妥协 [13] - 高单价商品(如149元裙子)商家态度更谨慎 但仍未识别AI伪造证据 [10] 平台规则与技术缺陷 - 电商平台已调整"仅退款"政策 改为商家自主处理 但漏洞仍存在 [14] - 平台缺乏有效AI图片检测机制 技术层面具备开发能力但未实施 [15] - 现有规则未对异常售后数据建立监控 无法限制用户滥用退款权利 [15] 治理方案与法律风险 - 国家出台《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 要求9月1日起对AI生成内容添加标识 [18] - 法律层面 骗取退款金额超3000元可能构成诈骗罪 未达标准将面临拘留和罚款 [19] - 建议建立图片信息库和完善售后流程 要求消费者提供视频等更多证据 [16][18]
用20秒生成的AI图片 钻了所有电商平台的退款漏洞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1 00:38
AI生成虚假图片骗取电商退款现象 - 消费者利用AI生成虚假商品瑕疵图片申请售后退款成功率高达75% [1][4] - 21记者实测显示AI生成瑕疵图片仅需20秒 截掉水印后商家均无法辨别真伪 [1][4] - 测试涉及拼多多 淘宝 京东三大平台 商家多数选择补偿息事宁人 [1][2][4] 电商平台规则与商家应对策略 - 平台纠纷退款率机制影响商家信用等级 导致商家倾向于直接补偿避免争议 [5] - 2024年4月主要电商平台调整"仅退款"政策 改为由商家自主处理售后申请 [6] - 商家缺乏AI图片鉴别能力 专业培训成本较高 小额退款时追查成本不经济 [5] 技术解决方案与监管要求 - 电商平台具备AI图片检测技术能力 可建立图片信息库进行自动化比对 [7] - 国家四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 要求9月1日起对AI生成内容添加显式或隐式标识 [9] - 平台需修改用户协议 要求AI生成内容添加显著标识 并制定违规处罚措施 [10] 法律风险与责任界定 - 骗取商家货款金额未达3000元可能面临5-15日拘留及500-1000元罚款 [10] - 单次或多次骗取金额超过3000元将构成诈骗罪 需承担刑事责任 [10] - 平台系统自动判定商家责任 拼多多在记者测试中主动弹出退款退货方案 [2]
能分清这是真的还是AI生成吗?这有一份鉴定指南送给你
红杉汇· 2025-05-15 17:00
AI生成内容现状 - AI每天创作数千万张图片,一年多生成的图片量可能超过人类摄影师一个半世纪的总和[5] - AI生成内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逼真度充斥数字生活,从图片到文字再到视频,真假界限日益模糊[5] 识别AI文字 - AI文字有明显"AI味儿",表现为故作精确、词汇堆砌、例子和比喻轰炸[8] - AI文字过于完美工整,语法无懈可击但缺乏"人味儿",缺少自然节奏感和情绪起伏[9] - AI擅长模式化输出,如堆砌表情符号、使用特定短语开篇、硬凑头韵词组[9] - AI难以表达真实个人经历和独特见解,可能编造看似合理但经不起推敲的信息[10] 识别AI图片 - 关键细节如手、牙齿、眼睛容易出错,注意手指数量/形态、牙齿排列、瞳孔形状[13] - 检查光影、物理、背景的一致性,如光线来源与阴影方向是否匹配,镜面反射是否符合物理规律[15] - 观察质感与纹理,如皮肤是否过于光滑缺乏毛孔细节,头发是否糊成一片[17] - 留意异常对称和过度完美,这些也可能是AI特征[17] 识别AI视频 - 注意面部细节异常,如眼睛行为、微表情和过于对称的面部[19] - 观察不合逻辑的动作,AI难以完全理解人类无意识的小动作[20] - 检查环境破绽,如脸部光照与周围环境是否一致,背景是否有不自然扭曲[21] - 要求对方做简单动作如按压面部,观察变形是否自然[21] AI检测工具 - 文本检测工具包括Grammarly、ZeroGPT、Scribbr等,分析流畅度、复杂度、模式重复性[23] - 图片/视频检测工具包括deepfakedetector.ai、Hive Moderation、Deepware Scanner等[23] - 目前没有100%准确的检测工具,建议结合多种方法和工具提高识别准确率[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