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滥用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商家假图诱购、买家伪瑕骗退,电商陷入“AI对轰”
齐鲁晚报网· 2025-09-02 08:18
电商行业AI虚假图像滥用现状 - 商家使用AI生成超现实虚假产品图制造视觉陷阱吸引消费者下单 买家使用AI伪造产品瑕疵证据骗取退款 买卖双方诚信底线遭遇严重冲击[1] - 在服装领域商家利用AI生成虚拟模特展示服装 虚拟模特身材完美且服装效果惊艳 但实物与图片在版型颜色面料方面差异巨大[2] - 生鲜产品成为AI图滥用重灾区 三家不同产地白桃店铺使用同一套AI生成的桃子图片 图片显示桃子通体雪白无绒毛果形圆润 完全不符合实际毛桃形态[2] AI虚假图像造成的商业影响 - 电商投诉平台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因货不对板引发的消费者投诉中超过30%与AI虚假产品图直接相关[3] - 部分商家使用AI修复残次品图片 包括修复产品划痕放大水果果径甚至伪造食品新鲜生产日期以规避平台审核[3] - 买家AI伪瑕骗退成功率惊人 实验显示使用AI生成的商品瑕疵照片投诉后获得补偿的成功率高达75%[4] 平台治理与技术挑战 - 淘宝平台启动AI假图治理 通过识别模型采取源头拦截存量清理和标识提醒等措施 截至3月底累计拦截近10万张AI假图[6] - 抖音上线AI内容标识功能和AI内容元数据标识读写功能 协助创作者添加提示标识并为内容溯源提供技术支撑[8] - 我国已有490余款大模型在国家网信办完成备案 240余款在省级网信办登记 生成式AI产品用户规模达2.3亿人 平台检测技术难以完全覆盖所有工具[8] 技术规避与识别难点 - 部分买家使用境外未备案AI工具生成瑕疵图 或通过截图剪裁去除图片元数据和水印 导致平台无法快速核验只能人工复核[9] - 商家采用AI混合生成技术 将真实产品图与AI元素拼接 如真实模特身体搭配AI生成服装图案 形成半真半假图片增加识别难度[9] - 不同AI模型在生成图像时算法参数设置各不相同 需要针对不同软件建立不同识别模型 开发通用精准溯源工具面临挑战[8] 法律法规与行业规范 - 国家网信办等4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于9月1日正式实施 要求所有AI生成内容必须亮明身份[3] - 商家借助AI生成虚假产品图片误导消费者不仅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还可能构成欺诈 消费者可要求退货退款并主张三倍赔偿[3] - 买家AI骗退行为可能引发民事行政刑事多重责任 包括不当得利返还平台封号治安拘留罚款甚至合同诈骗罪等刑事责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