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写作工具
icon
搜索文档
周周996,顿顿预制餐,美国AI界00后卷疯了
虎嗅· 2025-09-14 08:42
行业趋势 - AI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创业热潮 年轻创始人大量涌现并推动行业高速发展 [13][16][77] - 顶级创业孵化器YCombinator自2005年成立以来已投资超过5000家公司 总估值超过8000亿美元 [45] - 2024年YCombinator夏季项目收到2万份申请 显示行业创业热情高涨 [46] 创业生态 - 旧金山成为AI创业中心 聚集大量年轻创业者 形成独特的工作文化 [30][32][47] - 典型AI初创公司创始人每周工作92小时 在办公室居住 采用极端工作方式 [19][21][72] - 创业者普遍年轻化 包括18岁高中生和20多岁大学辍学生 [83][97][99] 公司案例 - OpenAI由山姆·奥特曼领导 成为全球最大非上市AI公司 [6][14] - Pylon公司获得5100万美元投资 专注于客户支持软件领域 [24][28] - Corgi公司由斯坦福辍学生Emily Yuan创立 从事AI金融基础设施 [37][68] - Human Behavior公司成立5个月 专注AI产品分析 创始团队曾以6位数价格出售前一家公司 [85] 投资动态 - AI领域投资活跃 早期公司能获得百万美元级别融资 [28][101][107] - 投资者对AI初创公司增长预期大幅提高 要求比以往更快实现盈利 [82] - 风险投资机构积极为早期创始人策划活动 推动行业发展 [96] 人才特征 - AI创业者普遍具有辍学背景 来自斯坦福、哈佛等顶尖院校 [5][8][37] - 招聘倾向选择"贫穷、饥饿、不顾一切"特质的员工 要求每周工作7天 [61][69] - 员工忠诚度高 有公司三分之二早期员工纹公司纹身 [73] 工作文化 - 普遍实行"996"工作制 每周工作6天每天12小时 [79] - 社交活动与工作紧密结合 包括黑客马拉松和行业交流活动 [39][63][88] - 生活成本控制极端 每月住房支出700美元 使用睡眠舱居住 [51][52]
移动互联网让你肤浅,那么AI应该让你重新深刻
虎嗅· 2025-09-12 02:16
我最近密集地见了一些创业者,他们的创业项目大多跟AI相关。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 个问题,就是AI时代的创业跟过去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相比,到底在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化? 上周我见了一位创业者,他做了一款应用,通过AI技术对书籍内容的精简与提炼,用户能够更高效、 更直接地接触到书中的核心知识,从而获得某项技能,提升能力,培养某种兴趣或者改变生活状态。简 单来说,就是当你想到学某项技能,比如你想学园艺,这个应用能够很快地为你提供相应学习内容,让 你从小白到入门,持续学习、持续精进。 跟这位创始人讨论这个产品的时候,我们也聊到了AI时代的创业思路和商业模式跟过去截然不同,AI 产品不应该长在移动产品的延长线上,而是要去发现移动产品中让用户心中产生矛盾的部分,这是在 AI时代可以被优化或者被重构的,一定会有一些完全相反的东西出现。 移动时代的逻辑是把人变肤浅、变简单的,AI时代产品的思路可能要反着来,应当鼓励用户有更多的 创造性,AI产品不仅仅是被动提供内容,而是通过智能算法主动引导用户,帮助他们生成内容、表达 观点,并不断优化输出质量,让交互变得更加主动和深度。 从"让你多停留10分钟",迁移到"让你产生一个 ...
美国科技公司员工亲述:AI夺走我的饭碗,我们只能离开,或者硬扛
36氪· 2025-06-27 06:22
生成式AI引发的科技行业劳动力变革 核心观点 - 生成式AI正在美国科技行业引发深刻劳动力变革 渗透至工作流程 考核指标和岗位结构 导致员工面临重构 边缘化甚至被替代的集体焦虑 [1] - 科技公司强制推行AI工具 将其纳入绩效考核 员工不用AI可能面临淘汰 专业尊严受损 [4] - AI被用作压低成本 掩盖决策失误和裁员合法性的工具 而非真正提升效率 [7] 各公司具体案例 谷歌 - AI工具使用从"推荐"变为"必须" 成为OKR隐性评估标准 员工被公开批评未使用AI将落后 [2] - 员工担忧AI影响产品质量和职业伦理 但高层视其为"进步阻力" 氛围具惩罚性 [2] TikTok - 2024年底用AI审核系统替代人工团队 虽模型错判率高 但公司更在意其"不抱怨 不请假"特性 [2] - 用户因误判申诉时 公司选择优化模型而非重建人工团队 员工自嘲为"AI试验品" [2] Adobe - 前员工因反对生成式AI伦理和版权问题辞职 公司使用OpenAI方案却避谈风险 [3] - 未经授权使用创作者作品训练模型 内部反抗组织难以形成因员工害怕被贴"不创新"标签 [3] Dropbox - 2023年底推广AI写作工具 将内容撰写岗整合为"AI编辑支持" 员工沦为AI内容校对员 [5] - 员工职责变为检查AI生成内容通顺度 禁止大幅修改以防"损害模型学习效果" [5] CrowdStrike - 2024年5月以"聚焦AI效率"为由裁员500人 幸存者面临更重工作量和不可靠AI工具 [6] - AI渗透客服 工单 代码审查等全流程 但错误频出 员工需"高效配合AI"且无补偿 [6] 行业普遍现象 工作流程强制AI化 - 软件工程师被默认为需使用AI辅助编码 成为绩效考核隐性指标 管理层坚持"速度优先于正确" [7] - 健康科技公司员工不用AI会被贴"效率低下"标签 教育科技公司要求用AI撰写内部祝贺信息 [7] 企业文化异化 - AI未实现减负 反成压榨借口 员工需承担被裁同事工作量且无补偿 [7] - 部分公司为AI助手虚构"少数族裔"面孔制造多元假象 实际管理层缺乏真实代表 [7]
能分清这是真的还是AI生成吗?这有一份鉴定指南送给你
红杉汇· 2025-05-15 17:00
AI生成内容现状 - AI每天创作数千万张图片,一年多生成的图片量可能超过人类摄影师一个半世纪的总和[5] - AI生成内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逼真度充斥数字生活,从图片到文字再到视频,真假界限日益模糊[5] 识别AI文字 - AI文字有明显"AI味儿",表现为故作精确、词汇堆砌、例子和比喻轰炸[8] - AI文字过于完美工整,语法无懈可击但缺乏"人味儿",缺少自然节奏感和情绪起伏[9] - AI擅长模式化输出,如堆砌表情符号、使用特定短语开篇、硬凑头韵词组[9] - AI难以表达真实个人经历和独特见解,可能编造看似合理但经不起推敲的信息[10] 识别AI图片 - 关键细节如手、牙齿、眼睛容易出错,注意手指数量/形态、牙齿排列、瞳孔形状[13] - 检查光影、物理、背景的一致性,如光线来源与阴影方向是否匹配,镜面反射是否符合物理规律[15] - 观察质感与纹理,如皮肤是否过于光滑缺乏毛孔细节,头发是否糊成一片[17] - 留意异常对称和过度完美,这些也可能是AI特征[17] 识别AI视频 - 注意面部细节异常,如眼睛行为、微表情和过于对称的面部[19] - 观察不合逻辑的动作,AI难以完全理解人类无意识的小动作[20] - 检查环境破绽,如脸部光照与周围环境是否一致,背景是否有不自然扭曲[21] - 要求对方做简单动作如按压面部,观察变形是否自然[21] AI检测工具 - 文本检测工具包括Grammarly、ZeroGPT、Scribbr等,分析流畅度、复杂度、模式重复性[23] - 图片/视频检测工具包括deepfakedetector.ai、Hive Moderation、Deepware Scanner等[23] - 目前没有100%准确的检测工具,建议结合多种方法和工具提高识别准确率[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