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内容滥用

搜索文档
帽子被污损、水果变发霉……AI伪造图竟成骗取退款“神器”?
齐鲁晚报· 2025-09-11 14:27
AI滥用现象 - 消费者使用AI工具生成伪图以虚假质量问题为由申请退款 形成"造假式索赔"现象[1][3] - 生成图片包括伪造污渍 破损 霉变等瑕疵 部分图片甚至保留AI水印或存在明显痕迹[1][3] - 记者实测显示AI生成伪图成功率较高 商家通常直接提供3-5元补偿或退换货方案[3][6][9] 受影响商家特征 - 中小商家为主要受害群体 集中于小额生活用品和生鲜食品类别[10] - 单笔金额较低 尚未形成大规模立案 多处于咨询讨论阶段[10] - 平台售后政策调整后 "仅退款"需协商一致 但商家对低价商品仍倾向于直接补偿[10] 行为主体与性质 - "羊毛党"和职业打假索赔群体中的入门级"小白"为主要实施者[11] - 要求惩罚性赔偿如"退一赔三""最低五百"等可能涉嫌诈骗罪或敲诈勒索罪[11] - 该行为缺乏法理与技术长期支撑 缺乏持续动力 预计将快速得到遏制[11][12] 行业监管进展 -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标识办法》9月1日正式实施 要求AI生成内容必须主动声明和标识[15] - 服务提供商未履行标识义务可能面临关闭网站 吊销执照 罚款等严重后果[15] - 普通用户AI滥用将采取下架 限流 封禁等措施 侵权需承担民事责任[15] 其他AI滥用场景 - 商家使用AI生成过度美化的商品宣传图 尤其集中在农产品和服装等非标品领域[12][13] - 知名品牌良品铺子因错误使用AI生成的花生宣传图引发争议[13] - 电商平台出现AI模特图片存在肢体比例失调 关节错位等明显缺陷[13]
用20秒生成的AI图片,钻了所有电商平台的退款漏洞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1 07:27
AI生成图片滥用与电商平台漏洞 - AI生成图片被用于伪造商品质量问题凭证 骗取电商平台退款 成功率高达75% [1][7][10] - 实测显示商家普遍无法辨别AI生成图片 拼多多 淘宝 京东等平台客服均未质疑图片真实性 主动提出补偿或补发商品 [3][7][8][10] - AI生成图片仅需20秒即可完成 技术门槛极低 截掉水印后难以识别 [7][10] 商家应对策略与成本结构 - 商家因平台信用评级机制倾向于"息事宁人" 补偿成本低于辨别真伪的投入 [11][13] - 纠纷退款率直接影响店铺搜索排名和销售额 导致商家选择妥协 [13] - 高单价商品(如149元裙子)商家态度更谨慎 但仍未识别AI伪造证据 [10] 平台规则与技术缺陷 - 电商平台已调整"仅退款"政策 改为商家自主处理 但漏洞仍存在 [14] - 平台缺乏有效AI图片检测机制 技术层面具备开发能力但未实施 [15] - 现有规则未对异常售后数据建立监控 无法限制用户滥用退款权利 [15] 治理方案与法律风险 - 国家出台《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 要求9月1日起对AI生成内容添加标识 [18] - 法律层面 骗取退款金额超3000元可能构成诈骗罪 未达标准将面临拘留和罚款 [19] - 建议建立图片信息库和完善售后流程 要求消费者提供视频等更多证据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