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生成视频
icon
搜索文档
一张AI假照片,差点骗走5万块
虎嗅APP· 2025-09-01 10:12
AI生成图像技术滥用现象 - Airbnb房东使用AI生成虚假桌子裂缝图像向租客索赔5314英镑(约51626元人民币)[4][13][18] - 租客通过对比图像裂缝差异识破骗局(左图裂缝仅至浅色木头下缘,右图裂缝延伸至顶部)[14][15] - 平台最终退还租金并封禁房东账户[18] AI降低造假成本与普及化趋势 - AI工具实现"0基础友好"图像伪造,指令输入即可生成污渍等破坏效果[21][22][24] - 国内出现设计公司员工利用ChatGPT伪造烂榴莲图像申请仅退款案例[26] - 电商平台搜索"AI+退款"可发现大量类似欺诈案例[29] 商业场景中的AI图像欺诈模式 - 餐饮商家使用AI生成虚假门店热闹场景(包含AI生成假人顾客)[34] - 外卖平台出现标注"豆包AI生成"的餐厅环境图像[35] - 商品展示图出现违反自然规律的内容(如花生生长在树上)[37] 反制措施与技术对抗 - 电商平台已开始禁止商家使用AI生成图像[38] - 申诉方需通过视频取证(因AI视频一致性差易露马脚,例如出现三只手异常)[46] -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与中国《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强制添加数字水印[49][50] 数字水印技术局限性 - 谷歌SynthID将水印植入图像低频频谱域(针对天空、皮肤等低频区域)[52][54] - 开源工具Unmarker可在5分钟内消除大部分水印(通过全频谱无差别修改)[56][57] - 谷歌HiDDeN水印可被完全消除,Meta水印消除率达79%[59] 社会信任成本上升 - 退货流程从拍照验证升级为视频取证[46][66] - 酒店住宿需全程录像留存证据[67] - AI技术为恶意行为提供低成本实施条件[20][68]
“换脸变声”诈骗、设备偷窥偷听,如何提升防范意识保护个人隐私?
人民日报· 2025-08-25 01:58
AI技术带来的隐私泄露风险 - AI换脸和变声技术被用于伪造身份冒充亲友同事领导实施违法犯罪活动[1] - 深度伪造视频音频可轻易制造幻象导致眼见未必为实的情况[1] - 智能设备如摄像头和音箱可能成为隐私泄露的后门[2] 识别AI伪造的技术特征 - AI生成视频在模拟复杂面部遮挡和光影变化时容易出现卡顿模糊或扭曲现象[1] - AI生成语音缺乏自然呼吸停顿和情感起伏带有机械感和异常背景杂音[1] - 伪造视频中人物动作和表情可能显得异常特别是在涉及交易借钱等敏感要求时[1] 智能设备安全防护措施 - 购买电子设备时应优先选择有良好安全口碑的大品牌产品[2] - 不使用智能摄像头时采用物理隔绝方式如直接遮盖或拔掉电源[2] - 设备首次联网后立即修改默认用户名密码为高强度复杂密码并定期检查APP控制权限[2] 验证与应急处理机制 - 对资金转账或敏感信息要求必须通过其他可靠途径进行二次确认[1] - 验证方式包括拨打对方常用电话号码或通过共同认识的第三人进行侧面核实[1] - 遇到疑似信息泄露或诈骗时应保留截图录音交易记录等证据并及时报警[2] 法律责任框架 - 通过AI换脸新技术实施诈骗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追究刑事责任[2] - 操控摄像头等设备偷窥隐私可能构成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2] - 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或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同样构成犯罪[2]
“换脸变声”诈骗、设备偷窥偷听——如何提升防范意识保护个人隐私
人民日报· 2025-08-25 00:13
AI技术安全风险 - AI深度伪造技术可轻易制造虚假视频和音频冒充他人实施违法犯罪[1] - 伪造视频在模拟复杂面部遮挡和光影变化时容易出现卡顿模糊或扭曲现象[1] - AI生成语音可能缺乏自然呼吸停顿和情感起伏并带有机械感或异常背景杂音[1] 智能设备隐私保护 - 智能摄像头和音箱等设备可能成为隐私泄露的后门需要加强风险防范[2] - 购买电子设备应优先选择具有良好安全口碑的大品牌产品[2] - 设备首次联网需立即修改默认用户名和密码为高强度复杂密码并定期检查APP控制权限[2] 安全验证措施 - 面对涉及资金转账或敏感信息的要求必须通过其他可靠途径进行二次确认[1] - 验证方式包括直接拨打对方常用电话号码或通过共同认识的第三人进行侧面核实[1] - 不使用时应对智能摄像头采取物理隔绝措施如遮盖或断电[2] 法律监管框架 - 通过AI换脸等技术实施诈骗将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追究刑事责任[2] - 操控摄像头偷窥隐私可能构成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或非法获取数据罪[2] - 遇到信息泄露或诈骗需保留截图录音等证据并及时报警[2]
“换脸变声”诈骗、设备偷窥偷听 如何提升防范意识保护个人隐私
人民日报· 2025-08-24 23:31
AI技术安全风险 - AI生成视频和音频技术被用于伪造身份实施诈骗 深度伪造可制造逼真幻象使眼见未必为实 需警惕冒充亲友同事领导的违法犯罪行为 [1] - AI模拟复杂面部动作时存在技术缺陷 要求对方做连贯转头或遮脸动作可识别异常 会出现卡顿模糊或扭曲现象 [1] - AI生成语音存在不自然特征 包括缺乏呼吸停顿和情感起伏 带有机械感或背景杂音 需注意声音不连贯等异常情况 [1] 智能设备安全防护 - 智能摄像头和音箱可能成为隐私泄露后门 需重点管理家庭小型智能设备的安全风险 [2] - 购买时优先选择安全口碑良好的大品牌产品 其隐私保护和安全保障措施相对完善 [2] - 设备首次联网需立即修改默认账户密码为高强度复杂密码 定期检查APP控制权限 关闭非必要权限 [2] 安全验证与证据保全 - 涉及资金转账或敏感信息要求时 必须通过其他可靠途径进行二次确认 包括拨打常用电话或通过共同联系人核实 [1] - 遭遇疑似信息泄露或诈骗时 需保留截图录音和交易记录等证据 并及时报警处理 [2] 法律责任框架 - 利用AI换脸等技术实施诈骗按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追究诈骗罪刑事责任 [2] - 操控摄像头偷窥隐私可能构成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罪或非法获取控制系统数据罪 [2]
如何提升防范意识保护个人隐私
人民日报· 2025-08-24 22:40
AI技术安全风险 - AI换脸和智能语音技术可被用于伪造身份实施诈骗 需警惕视频中动作表情异常或语音缺乏自然停顿的情况 [1] - 深度伪造技术可制造逼真幻象 但模拟复杂面部遮挡和光影变化时容易出现卡顿模糊或扭曲 [1] - 涉及资金转账或敏感信息时 必须通过其他可靠途径进行二次确认 如拨打常用电话或通过第三人核实 [1] 智能设备安全防护 - 智能摄像头和音箱可能成为隐私泄露后门 建议选择有良好安全口碑的大品牌产品 [2] - 不使用智能摄像头时应进行物理隔绝 首次联网需立即修改默认用户名和密码为高强度复杂密码 [2] - 需定期检查手机APP对智能设备的控制权限 仅授予必要权限并关闭不必要权限 [2] 法律责任与防范措施 - 通过AI换脸技术实施诈骗构成诈骗罪 将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追究刑事责任 [2] - 操控摄像头设备偷窥隐私可能构成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等罪名 [2] - 应保留疑似信息泄露的证据如截图录音和交易记录 并及时报警处理 [2]
能分清这是真的还是AI生成吗?这有一份鉴定指南送给你
红杉汇· 2025-05-15 17:00
AI生成内容现状 - AI每天创作数千万张图片,一年多生成的图片量可能超过人类摄影师一个半世纪的总和[5] - AI生成内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逼真度充斥数字生活,从图片到文字再到视频,真假界限日益模糊[5] 识别AI文字 - AI文字有明显"AI味儿",表现为故作精确、词汇堆砌、例子和比喻轰炸[8] - AI文字过于完美工整,语法无懈可击但缺乏"人味儿",缺少自然节奏感和情绪起伏[9] - AI擅长模式化输出,如堆砌表情符号、使用特定短语开篇、硬凑头韵词组[9] - AI难以表达真实个人经历和独特见解,可能编造看似合理但经不起推敲的信息[10] 识别AI图片 - 关键细节如手、牙齿、眼睛容易出错,注意手指数量/形态、牙齿排列、瞳孔形状[13] - 检查光影、物理、背景的一致性,如光线来源与阴影方向是否匹配,镜面反射是否符合物理规律[15] - 观察质感与纹理,如皮肤是否过于光滑缺乏毛孔细节,头发是否糊成一片[17] - 留意异常对称和过度完美,这些也可能是AI特征[17] 识别AI视频 - 注意面部细节异常,如眼睛行为、微表情和过于对称的面部[19] - 观察不合逻辑的动作,AI难以完全理解人类无意识的小动作[20] - 检查环境破绽,如脸部光照与周围环境是否一致,背景是否有不自然扭曲[21] - 要求对方做简单动作如按压面部,观察变形是否自然[21] AI检测工具 - 文本检测工具包括Grammarly、ZeroGPT、Scribbr等,分析流畅度、复杂度、模式重复性[23] - 图片/视频检测工具包括deepfakedetector.ai、Hive Moderation、Deepware Scanner等[23] - 目前没有100%准确的检测工具,建议结合多种方法和工具提高识别准确率[24]
他们正在用AI,疯狂给互联网“下毒”
虎嗅APP· 2025-03-23 14:21
AI生成视频的传播与影响 - AI生成视频在Instagram上观看量达到3.62亿,收获349万赞,成为爆火内容[2] - 这类视频具有"AI生成,十秒左右,画风突变,精神污染"的共性,利用算法随机推送给用户[6] - 视频内容超出人类理性认知,触发深层不适和惊悚感,导致用户大脑短路[8][9] - AI生成视频是一种"无意的恐怖",比刻意制造的恐怖更令人不安,因为它没有任何轨迹可以预判[7] AI生成视频的商业模式 - 短视频博主通过发布AI生成视频,在建号2个月时间里收获12万关注者和上万美金平台收入[5] - AI生成视频的生产速度远超人类创作,分秒钟可生产数十条垃圾视频[9] - 人类用质量换流量,AI用数量换流量,形成"暴力破解"算法的方式[10] - 低质量、假信息占据用户信息流,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10] AI生成视频的产业链 - 17岁YouTuber通过复制爆火视频和AI制作惊悚动画,每月赚到10万美元[13] - 产业链出售AI工具包括视频文案模版、语音和自动剪辑、账号批量管理等[14] - Crayo.ai平台提供各类迎合TikTok算法的内容模板,10秒钟制作1分钟短视频[14] - 付费社区会员达80000名,40美元/月会费,实操工具另收费[14] 平台对AI生成内容的态度 - Meta调高用户信息流里AI内容比重,AI内容使Facebook用户留存时间增加8%,Instagram增加6%[16] - 平台认为AI生成内容是趋势,用户终将习惯,首要目标是源源不断的视频上传带来流量[16] - 负面内容越极端,评论和转发越多,算法越喜欢,形成恶性循环[17] AI生成内容的社会影响 - AI生成内容泛滥导致人类创作难以被发现,创作生态和平台内容劣化[10] - 未来社交媒体可能成为赌场,AI垃圾制造者赌算法,用户赌不被精神污染[19] - 需要更细分、周详的AI生成内容规范来保护用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