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75英寸及以上彩色电视机
icon
搜索文档
不止稳增长:新一轮十大行业政策发布,背后是国家战略的深刻转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11:40
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启动 - 时隔两年再次启动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 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 电力装备行业 汽车行业等 [1] - 方案旨在应对外部环境复杂性和内部结构性矛盾 保持工业合理增速并推动效益改善与结构提升 [1] - 十大行业合计规模占规模以上工业的七成左右 具有产业链长 关联度高 带动作用强的特点 [4][6] 政策目标与行业量化指标 - 汽车行业目标2025年销量323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 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20% 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左右 [6] - 电力装备行业目标传统电力装备年均营收增速保持6%左右 新能源装备出口量增长 龙头企业年均营收增速10%左右 [7] - 电子信息制造业目标规模以上计算机 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7%左右 年均营收增速达到5%以上 到2026年服务器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 75英寸及以上彩色电视机国内市场渗透率超过40% [7] 政策内涵与战略意图 - 政策从量的增长转向质效并重 更关注结构优化和中长期高质量发展 供需两端同步发力 [2][11] - 供给端强调通过技术创新优化供给 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 加速绿色化转型 并治理低价竞争 [2][11] - 需求端从消费恢复性增长转向创造新需求和开拓新市场 如依托能源重大工程稳定国内需求并拓展海外市场 [11] 行业选择原因与战略定位 - 十大行业规模占比大有利于发挥压舱石作用 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七成左右 [6] - 行业覆盖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终端产品的完整链条 为新技术 新模式提供试验田 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 [6] - 政策意图包括稳定宏观经济基本盘 优化产业结构与能级 巩固产业领导地位 如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规模和出口比例在41个工业大类中保持首位 [7][8] 政策差异与当前经济背景 - 2023年政策核心是保增速稳定工业基本盘 当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仅为4.6% [10] - 当前工业经济稳健向好 2025年1-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6.2% 高于2023年全年增速0.4个百分点 [11] - 与2023年相比 本轮政策更关注中长期结构优化 强调科技创新对产业的赋能 重心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提升 [12]
不止稳增长:新一轮十大行业政策发布,背后是国家战略的深刻转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09:45
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启动 - 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于2025-2026年启动实施 覆盖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机械、汽车、电力装备、轻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十大行业 这些行业合计规模占规模以上工业的七成左右 [1][3] 政策目标与内涵转变 - 政策核心从"量的增长"转向"质效并重" 更关注结构优化和中长期高质量发展 与2023年政策有本质区别 [2][6][7] - 供需两端同步发力 供给端强调技术创新优化供给 需求端强调创造新需求和开拓新市场 [2][7] - 叠加对低价竞争的治理 加大对市场非理性竞争行为的调控力度 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2][7] 汽车行业具体目标 - 2025年目标实现汽车销量3230万辆左右 同比增长约3% 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左右 同比增长约20% [3] - 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左右 2026年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 [3] 电力装备行业具体目标 - 2025-2026年传统电力装备年均营收增速保持6%左右 新能源装备营收稳中有升 [4] - 电力装备领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年均营收增速7%左右 龙头企业年均营收增速10%左右 [4] - 推动一批标志性装备攻关突破和推广应用 [4] 电子信息制造业具体目标 - 2025-2026年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在7%左右 [4] - 电子信息制造业年均营收增速达到5%以上 到2026年营收规模和出口比例在41个工业大类中保持首位 [4] - 服务器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 75英寸及以上彩色电视机国内市场渗透率超过40% [4] - 5个省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过万亿 [4] 战略意图与产业导向 - 稳定宏观经济基本盘 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7%左右高于一般工业增速 发挥"增长极"核心作用 [5] - 优化产业结构与能级 导向服务器、大尺寸电视、智能终端等高附加值领域 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 [5][6] - 巩固产业领导地位 维护和提升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格局中的核心地位 [5] 政策实施措施 - 电力装备行业从供给、需求、环境三方面提出8方面措施 供给侧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7] - 需求侧依托能源领域重大工程建设稳定国内需求 拓展海外市场 [7] - 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 加速绿色化转型 [7]
两部门印发行动方案:确定电子信息制造业今明两年稳增长路径
上海证券报· 2025-09-04 23:38
产业增长目标 - 2025至2026年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目标为7% [1] - 包括锂电池、光伏及元器件制造等领域后,电子信息制造业年均营收增速目标达到5%以上 [1] - 到2026年电子信息制造业预期实现营收规模和出口比例在41个工业大类中保持首位 [1] 细分领域发展目标 - 到2026年服务器产业规模目标超过4000亿元 [1] - 75英寸及以上彩色电视机国内市场渗透率目标超过40% [1] - 个人计算机、手机将向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1] - 5个省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目标过万亿元 [1] 产业转型升级措施 - 推动智能体与终端产品深度融合,制定智能化分级方法与标准 [1] - 加快5G/6G关键器件、芯片、模块技术攻关,强化6G技术成果储备 [1] - 依法规范光伏等领域低价竞争行为,指导地方梳理产能布局并推动有序调整 [2] - 实施产品质量管理,落实《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 [2] - 支持协会商会建立自律机制,通过技术进步和规范引导双轮驱动高质量发展 [2] 市场拓展方向 - 提升智能产品适老化设计水平,增加智慧健康养老终端供给 [2] - 推进人工智能服务器、高效存储等先进计算系统建设 [2] - 支持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跨界融合领域发展 [2] - 构建基于北斗的精准时空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北斗与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等领域融合 [2]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大规模设备更新 [2] - 编制完善产业链图谱,有序布局先进计算、新型显示、服务器等重点领域重大项目 [2] - 聚焦垂直行业场景推动算力向生产力转化 [2] - 打造跨平台计算框架核心生态,提升多体系芯片、多类型软件的兼容适配能力 [2] 产融合作支持 - 发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产业基金引导作用 [3] - 利用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助企融资纽带作用 [3] - 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指导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3] - 鼓励企业合理兼并重组、转型升级,促进"募投管退"良性循环 [3] 产业基础现状 - 2023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1% [3] - 上半年增速分别高于工业和高技术制造业4.7和1.6个百分点 [3] - 6月单月增速达11%,延续强劲增长态势 [3]
事关芯片、人工智能终端、锂电池等领域,两部门联合发文
搜狐财经· 2025-09-04 08:44
核心观点 - 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 提出16项具体举措 涵盖产业升级 需求挖掘和技术创新三大方向 [1] 行业增长目标 - 2025-2026年规模以上计算机 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目标7% [3] - 包含锂电池 光伏及元器件制造等领域后 电子信息制造业年均营收增速目标超5% [3] - 2026年电子信息制造业预期在41个工业大类中保持营收规模和出口比例首位 [3] - 2026年目标实现5个省份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超万亿元 [3] - 2026年服务器产业规模目标超4000亿元 [3] - 2026年75英寸及以上彩色电视机国内市场渗透率目标超40% [3] 产业升级措施 - 推动电子整机高端化 提升产品供给水平 [3] - 促进人工智能终端迈向更高水平智能创新 [3] - 制定人工智能终端智能化分级方法和标准 [3] - 推动智能体与终端产品深度融合 [3] - 依法治理光伏等产品低价竞争 破除"内卷式"竞争 [4] - 实施光伏组件 锂电池产品质量管理 [4] - 加快研究以强制性国家标准为基础的储能电池产品安全推荐目录 [4] 技术创新与融合 - 推进人工智能服务器 高效存储等先进计算系统建设 [4] - 提升智算云服务水平 赋能科学研究 自动驾驶 生物医药等高算力场景 [4] - 构建基于北斗的精准时空信息服务体系 [4] - 促进北斗与人工智能 智能网联汽车 低空经济等领域深度融合 [4] 市场拓展方向 - 提升智能产品适老化设计水平 增加智慧健康养老优质终端产品供给 [4] - 支持汽车电子 海洋电子 航空电子 医疗电子等产业发展 [4] - 引导地方有序布局光伏 锂电池产业 [4] - 支持协会商会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加强重点行业监测预警 [4]
两部门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
央视网· 2025-09-04 08:35
核心观点 - 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设定行业增长目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国内外市场拓展及产业链安全,以实现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1][3] 主要目标 - 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在7%左右 [1][3] - 包括锂电池、光伏及元器件制造等相关领域后,电子信息制造业年均营收增速达到5%以上 [1][3] - 到2026年,预期实现营收规模和出口比例在41个工业大类中保持首位 [1][3] - 5个省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过万亿 [1][3] - 服务器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 [1][3] - 75英寸及以上彩色电视机国内市场渗透率超过40% [1][3] - 个人计算机、手机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 [1][3] 工作举措: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 推动电子整机高端化,提升产品供给水平,包括人工智能终端创新、制定智能化分级方法和标准,以及推动手机、个人计算机等整机和零部件迭代升级 [4] - 打造新型显示、智能安防、车载计算等新兴产品,研发高性能轻量级扩展现实(XR)等新型终端设备 [4] - 加快提升新一代整机装备供给能力,推动5G/6G关键器件、芯片、模块等技术攻关,加强6G技术成果储备 [4] - 优化产业布局,改善产业结构,围绕国家区域战略布局打造国际领先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5] - 落实《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 [5] - 依法治理光伏等产品低价竞争,引导地方有序布局光伏、锂电池产业,实施光伏组件、锂电池产品质量管理 [5][6] - 加快研究以强制性国家标准为基础的储能电池产品安全推荐目录,支持协会商会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6] - 加强上下游对接,提升产业链协同水平,发挥产业链"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示范带头作用 [7] - 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立多层次企业协作体系,支持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并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7] - 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鼓励地方开展产业链供需对接,支持深化供应链金融体系 [7] - 健全标准化工作机制,引领质量建设,加快行业标准立项和制定周期,制定重点领域标准化路线图 [8][9] - 推进《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估规范》行业标准宣贯实施,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8][9] - 加快制定《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唯一产品识别码》强制性国家标准,印发实施《智慧家庭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 [9] -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可持续创新,制定知识产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知识产权质量评价 [10] - 加快推动专利池产业链整体布局,鼓励探索开展专利开源,加强知识产权海外布局风险评估 [10] 工作举措:促进国内外市场畅通 - 扩大新场景,挖掘大众消费潜力,推动内需消费提质扩容,鼓励金融机构发展消费金融业务 [10][11] - 提振手机、电脑、电视等传统电子产品消费,指导企业利用多渠道宣传新技术新产品,加强供需精准对接 [10][11] - 支持可穿戴设备在医疗、交通、教育等典型场景终端研发,培育壮大新增长点 [11] - 培育新业态,强化行业应用赋能,围绕新型工业化等重点任务发挥电子信息制造业承载和赋能作用 [12] - 推进电子信息基础设施和新型城市基础设施融合建设,递选推广北斗规模应用、先进计算应用等典型解决方案 [12] - 提升智能产品适老化设计水平,增加智慧健康养老优质终端产品供给,推进人工智能服务器等先进计算系统建设 [12] - 支持汽车电子、海洋电子、医疗电子等产业发展,构建基于北斗的精准时空信息服务体系 [12] - 引导企业稳步走出去,深度嵌入国际体系,举办2025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利用"一带一路"等机制深化跨区域跨境合作 [13][14] - 落实自由贸易区优惠政策,引导企业优化出口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 [14] -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子信息展会,指导举办RISC-V产业大会等活动,深度参与数字贸易的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 [14] - 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布局,加强海外政策跟踪分析,指导出海企业健康安全有序开展对外投资 [14] - 促进国际资源引进来,深化产业国际合作,加强对外资企业的政策宣贯力度,增强电子信息外资企业在华长期发展信心 [15] - 持续推进半导体、光伏、锂电池等领域与有关国家地区间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进一步优化外资营商环境 [15] - 切实保障外资企业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等方面的国民待遇,拓宽外资企业融资渠道,提供人员往来便利 [15] -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稳妥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充分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强化国内全产业链优势 [16] - 帮扶企业有效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稳定手机、电脑、电视等重点产品贸易水平,支持企业提高供应链弹性 [16] - 积极开展"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推动优质电子信息外贸产品拓内销,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和覆盖面 [16] - 鼓励优化通关等服务,进一步完善国际物流,探索建立电子信息领域国际合作专项工作机制 [16] 工作举措: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强化撬动作用,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大规模设备更新、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17] - 编制完善产业链图谱,有序推动先进计算、新型显示、服务器等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布局 [17] - 聚焦行业垂直领域场景,推动算力转换为生产力,打造以跨平台计算框架为核心的计算生态 [17] - 加强CPU、高性能人工智能服务器等攻关力度,开展人工智能芯片与大模型适应性测试,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17] - 强化集成攻关,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国货国用",持续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 [18] - 加大对产业链关键企业的政策支持,提高企业根植性,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18] - 通过集成应用牵引,提高系统整体能力,提升元器件、零部件等产品可靠性、安全性 [18] - 强化计算等领域芯片、零部件、整机系统等研发应用和配套适配,推进高精度北斗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18] - 推动研制智能工控计算机等关键工控设备系统及操作系统,建立健全重点产品产能预警机制 [18] - 研究供应链成熟度评估体系,推动完善评估标准制定,全面开展服务器、打印机等供应链成熟度评估 [18] - 部署实施一批产业链质量强链项目,开展质量共性技术攻关 [18] - 加强基础技术研究,抢占前沿领域高地,加强电子信息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 [19] - 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集成电路、先进计算、未来显示等领域科技创新,提升协同攻关效率 [19] - 支持人工智能、先进存储、三维异构集成芯片等前沿技术方向基础研究,面向光子领域重点环节开展技术攻关 [19] - 加大对高速光芯片、光电共封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力度,谋篇布局时空信息产业,突破多源融合定位等北斗关键技术 [19] - 加快新型工业控制系统和操作系统架构体系研究,加快推动RISC-V产业发展 [19] -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创新型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等主体 [20][21] - 加强企业服务,落实增值税加计抵减等政策,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20][21] -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新型研发创新载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国家科技创新项目 [20][21] - 引导技术转移中心专业化市场化发展,探索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方式,培育高水平科技型企业孵化器 [20][21] - 加快建设国家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推动应用前景明朗的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 [20][21] - 加快重点领域中试验证平台建设,加强标准、知识产权等行业管理平台和测试验证平台布局 [20][21] - 指导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活动,促进供需精准对接 [21] - 深入推动数字化转型,增强企业竞争力,落实《电子信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 [22] - 加快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转、快转、好转,强化电子信息服务化水平,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 [22] - 强化软硬协同,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全行业全链条普及应用,编制重点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 [22] - 培育一批面向典型场景的数字化转型通用工具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商,鼓励企业开展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评估 [22] - 加强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探索数据流通激励机制,加快数据要素价值释放 [22] - 强化人才资本支撑,夯实要素基础,以人才、资本为支撑打造电子信息制造业一体两翼工作机制 [23][24] - 推动产业教育融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级重大人才项目 [23][24] - 支持重点高校强化集成电路等电子信息重点学科建设,指导电子信息产教融合行业组织梳理岗位图谱 [23][24] - 研究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评价规范,加强人才趋势预判,强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23][24] - 建立服务平台推动校企人才、科研成果对接,发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等产业基金引导作用 [24] - 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助企融资纽带作用,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指导耐心智慧资本投早、投小等 [24] - 鼓励企业合理兼并重组、转型升级,探索建立电子信息产融结合行业组织,举办专场活动加强融资对接 [24] - 鼓励金融机构为重点企业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24] 保障措施 -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政策宣贯,压实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落实责任,强化协调配合 [25] - 指导各地完善政策配套措施,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前13名的重点大省奋勇争先 [25] - 实行台账式管理,定期评估举措落实情况,不断完善稳增长政策工具箱,及时调整工作重点 [25] - 持续完善运行调度机制,加强对重点地区、重要领域、主要企业运行情况的监测 [25] - 每季度开展稳增长专题调研,组织召开行业发展形势分析座谈会,动态掌握行业发展趋势 [25] - 对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进行预警分析,做好政策储备,聚焦重点领域成立专项工作组 [25] - 搭建行业管理部门、地方政府部门等沟通协作平台,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平台资源 [25] - 大力挖掘地方、协会商会、企业稳增长典型案例,总结提炼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 [25] - 强化政策规划衔接落实机制,加大重点领域政策规划引领,做好与"十四五"规划收官等有效衔接 [25] - 加强电子信息制造业与能源、交通等行业在政策规划、标准法规等统筹 [25]
两部门:到2026年,75英寸及以上彩电国内市场渗透率超40%
人民网· 2025-09-04 07:36
行业增长目标 - 2025-2026年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目标为7% [1] - 包含锂电池、光伏及元器件制造等领域后 电子信息制造业年均营收增速目标超过5% [1] - 到2026年电子信息制造业预期在41个工业大类中保持营收规模和出口比例首位 [1] 细分领域发展目标 - 到2026年75英寸及以上彩色电视机国内市场渗透率目标超过40% [1] - 服务器产业规模目标超过4000亿元 [1] - 5个省份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目标突破万亿元 [1] 产品升级方向 - 推动个人计算机、手机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 [1] - 促进人工智能终端迈向更高水平智能创新 制定智能化分级方法和标准 [2] - 推动智能体与终端产品深度融合 [2] 产业布局优化 - 围绕国家区域战略布局和重点产业集聚区推动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2] - 科学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2] - 发挥产业链"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示范带头辐射作用 [2] 市场拓展策略 - 利用社交媒体、线上广告、产品发布会等多渠道宣传新技术新产品 [2] - 参与电商平台、实体商超消费电子产品促销活动 [2] - 围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等重点任务发挥行业赋能作用 [2] 科技创新体系 - 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重大项目建设 [3] - 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 [3] - 加强电子信息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 [3] 技术攻关重点 - 提高企业根植性 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3] - 提升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3] - 推动"国货国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3] 人才支撑体系 - 实施"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级重大人才项目 [3] -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产业教育融合 [3] - 强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主体地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