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设定行业增长目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国内外市场拓展及产业链安全,以实现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1][3] 主要目标 - 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在7%左右 [1][3] - 包括锂电池、光伏及元器件制造等相关领域后,电子信息制造业年均营收增速达到5%以上 [1][3] - 到2026年,预期实现营收规模和出口比例在41个工业大类中保持首位 [1][3] - 5个省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过万亿 [1][3] - 服务器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 [1][3] - 75英寸及以上彩色电视机国内市场渗透率超过40% [1][3] - 个人计算机、手机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 [1][3] 工作举措: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 推动电子整机高端化,提升产品供给水平,包括人工智能终端创新、制定智能化分级方法和标准,以及推动手机、个人计算机等整机和零部件迭代升级 [4] - 打造新型显示、智能安防、车载计算等新兴产品,研发高性能轻量级扩展现实(XR)等新型终端设备 [4] - 加快提升新一代整机装备供给能力,推动5G/6G关键器件、芯片、模块等技术攻关,加强6G技术成果储备 [4] - 优化产业布局,改善产业结构,围绕国家区域战略布局打造国际领先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5] - 落实《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 [5] - 依法治理光伏等产品低价竞争,引导地方有序布局光伏、锂电池产业,实施光伏组件、锂电池产品质量管理 [5][6] - 加快研究以强制性国家标准为基础的储能电池产品安全推荐目录,支持协会商会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6] - 加强上下游对接,提升产业链协同水平,发挥产业链"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示范带头作用 [7] - 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立多层次企业协作体系,支持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并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7] - 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鼓励地方开展产业链供需对接,支持深化供应链金融体系 [7] - 健全标准化工作机制,引领质量建设,加快行业标准立项和制定周期,制定重点领域标准化路线图 [8][9] - 推进《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估规范》行业标准宣贯实施,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8][9] - 加快制定《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唯一产品识别码》强制性国家标准,印发实施《智慧家庭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 [9] -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可持续创新,制定知识产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知识产权质量评价 [10] - 加快推动专利池产业链整体布局,鼓励探索开展专利开源,加强知识产权海外布局风险评估 [10] 工作举措:促进国内外市场畅通 - 扩大新场景,挖掘大众消费潜力,推动内需消费提质扩容,鼓励金融机构发展消费金融业务 [10][11] - 提振手机、电脑、电视等传统电子产品消费,指导企业利用多渠道宣传新技术新产品,加强供需精准对接 [10][11] - 支持可穿戴设备在医疗、交通、教育等典型场景终端研发,培育壮大新增长点 [11] - 培育新业态,强化行业应用赋能,围绕新型工业化等重点任务发挥电子信息制造业承载和赋能作用 [12] - 推进电子信息基础设施和新型城市基础设施融合建设,递选推广北斗规模应用、先进计算应用等典型解决方案 [12] - 提升智能产品适老化设计水平,增加智慧健康养老优质终端产品供给,推进人工智能服务器等先进计算系统建设 [12] - 支持汽车电子、海洋电子、医疗电子等产业发展,构建基于北斗的精准时空信息服务体系 [12] - 引导企业稳步走出去,深度嵌入国际体系,举办2025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利用"一带一路"等机制深化跨区域跨境合作 [13][14] - 落实自由贸易区优惠政策,引导企业优化出口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 [14] -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子信息展会,指导举办RISC-V产业大会等活动,深度参与数字贸易的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 [14] - 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布局,加强海外政策跟踪分析,指导出海企业健康安全有序开展对外投资 [14] - 促进国际资源引进来,深化产业国际合作,加强对外资企业的政策宣贯力度,增强电子信息外资企业在华长期发展信心 [15] - 持续推进半导体、光伏、锂电池等领域与有关国家地区间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进一步优化外资营商环境 [15] - 切实保障外资企业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等方面的国民待遇,拓宽外资企业融资渠道,提供人员往来便利 [15] -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稳妥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充分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强化国内全产业链优势 [16] - 帮扶企业有效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稳定手机、电脑、电视等重点产品贸易水平,支持企业提高供应链弹性 [16] - 积极开展"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推动优质电子信息外贸产品拓内销,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和覆盖面 [16] - 鼓励优化通关等服务,进一步完善国际物流,探索建立电子信息领域国际合作专项工作机制 [16] 工作举措: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强化撬动作用,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大规模设备更新、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17] - 编制完善产业链图谱,有序推动先进计算、新型显示、服务器等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布局 [17] - 聚焦行业垂直领域场景,推动算力转换为生产力,打造以跨平台计算框架为核心的计算生态 [17] - 加强CPU、高性能人工智能服务器等攻关力度,开展人工智能芯片与大模型适应性测试,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17] - 强化集成攻关,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国货国用",持续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 [18] - 加大对产业链关键企业的政策支持,提高企业根植性,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18] - 通过集成应用牵引,提高系统整体能力,提升元器件、零部件等产品可靠性、安全性 [18] - 强化计算等领域芯片、零部件、整机系统等研发应用和配套适配,推进高精度北斗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18] - 推动研制智能工控计算机等关键工控设备系统及操作系统,建立健全重点产品产能预警机制 [18] - 研究供应链成熟度评估体系,推动完善评估标准制定,全面开展服务器、打印机等供应链成熟度评估 [18] - 部署实施一批产业链质量强链项目,开展质量共性技术攻关 [18] - 加强基础技术研究,抢占前沿领域高地,加强电子信息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 [19] - 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集成电路、先进计算、未来显示等领域科技创新,提升协同攻关效率 [19] - 支持人工智能、先进存储、三维异构集成芯片等前沿技术方向基础研究,面向光子领域重点环节开展技术攻关 [19] - 加大对高速光芯片、光电共封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力度,谋篇布局时空信息产业,突破多源融合定位等北斗关键技术 [19] - 加快新型工业控制系统和操作系统架构体系研究,加快推动RISC-V产业发展 [19] -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创新型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等主体 [20][21] - 加强企业服务,落实增值税加计抵减等政策,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20][21] -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新型研发创新载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国家科技创新项目 [20][21] - 引导技术转移中心专业化市场化发展,探索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方式,培育高水平科技型企业孵化器 [20][21] - 加快建设国家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推动应用前景明朗的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 [20][21] - 加快重点领域中试验证平台建设,加强标准、知识产权等行业管理平台和测试验证平台布局 [20][21] - 指导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活动,促进供需精准对接 [21] - 深入推动数字化转型,增强企业竞争力,落实《电子信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 [22] - 加快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转、快转、好转,强化电子信息服务化水平,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 [22] - 强化软硬协同,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全行业全链条普及应用,编制重点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 [22] - 培育一批面向典型场景的数字化转型通用工具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商,鼓励企业开展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评估 [22] - 加强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探索数据流通激励机制,加快数据要素价值释放 [22] - 强化人才资本支撑,夯实要素基础,以人才、资本为支撑打造电子信息制造业一体两翼工作机制 [23][24] - 推动产业教育融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级重大人才项目 [23][24] - 支持重点高校强化集成电路等电子信息重点学科建设,指导电子信息产教融合行业组织梳理岗位图谱 [23][24] - 研究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评价规范,加强人才趋势预判,强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23][24] - 建立服务平台推动校企人才、科研成果对接,发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等产业基金引导作用 [24] - 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助企融资纽带作用,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指导耐心智慧资本投早、投小等 [24] - 鼓励企业合理兼并重组、转型升级,探索建立电子信息产融结合行业组织,举办专场活动加强融资对接 [24] - 鼓励金融机构为重点企业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24] 保障措施 -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政策宣贯,压实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落实责任,强化协调配合 [25] - 指导各地完善政策配套措施,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前13名的重点大省奋勇争先 [25] - 实行台账式管理,定期评估举措落实情况,不断完善稳增长政策工具箱,及时调整工作重点 [25] - 持续完善运行调度机制,加强对重点地区、重要领域、主要企业运行情况的监测 [25] - 每季度开展稳增长专题调研,组织召开行业发展形势分析座谈会,动态掌握行业发展趋势 [25] - 对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进行预警分析,做好政策储备,聚焦重点领域成立专项工作组 [25] - 搭建行业管理部门、地方政府部门等沟通协作平台,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平台资源 [25] - 大力挖掘地方、协会商会、企业稳增长典型案例,总结提炼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 [25] - 强化政策规划衔接落实机制,加大重点领域政策规划引领,做好与"十四五"规划收官等有效衔接 [25] - 加强电子信息制造业与能源、交通等行业在政策规划、标准法规等统筹 [25]
两部门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
央视网·2025-09-04 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