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固收类理财产品

搜索文档
含权类银行理财产品 吸引力凸显
证券日报· 2025-08-22 00:02
市场行情与产品表现 - 权益市场走强而债市震荡调整 股债跷跷板效应明显 [1] - 含权类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表现亮眼 吸引投资者从纯固收类转向固收+权益产品 [1] - 7月混合类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达3.64% 较6月上升0.51个百分点 权益类产品达9.93% 较6月大幅上升7.19个百分点 [3] - 中银理财混合类产品"智富指数跟踪策略日开"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高达12.70% 权益部分聚焦中证1000指数 [3] 银行产品策略与营销 - 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加大含权类理财产品营销力度 推荐清单频繁出现此类产品 [2] - 典型固收+权益产品配置80%以上债券存款等固定收益资产 搭配少量权益资产 [2] - 招银理财推出R3风险等级混合类产品 含低波权益资产及股票量化中性CTA黄金策略组合 [2] - 中邮理财R3风险等级产品"鸿鑫日开1号"权益部分高比例投向高股息ETF [2] 投资者行为与市场需求 - 投资者因追求更高收益及较低波动 赎回纯固收产品转向含权类产品 [3] - 部分含权类产品认购热度高 出现当日额度售罄情况 [3] - 2025年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2.12% 较2024年同期2.65%下降0.53个百分点 [4] - 纯固收类与含权类理财产品收益差距拉大 推动资金转向 [3] 行业机遇与挑战 - 利率中枢下行导致传统现金管理类及纯债产品收益率走低 7月现金管理类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1.50% 固定收益类2.73% 均较6月下滑 [3][4] - 银行理财客群风险偏好低 对市场波动敏感 预期管理难度大 [5] - 权益市场高波动性对理财子公司投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5] - 政策鼓励理财资金入市与理财收益走低共同推动含权产品发展机遇 [5] 机构发展建议 - 理财子公司需通过引入成熟权益量化团队或外部管理人增强投研能力 [5] - 产品设计可采用安全垫+收益增强双轮驱动模式 增加存款同业存单高评级短久期债券配置 [5] - 按风险等级划分产品线精准匹配客群 定期推送持仓报告市场解读 [6] - 针对高净值及个人养老金账户定制化含权产品方案 布局长期限产品提升负债端稳定性 [6]
含权类银行理财产品吸引力凸显
证券日报· 2025-08-21 16:43
市场表现与产品趋势 - 权益市场走强而债市震荡调整 股债跷跷板效应明显 [1] - 含权类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表现亮眼 吸引投资者从纯固收类产品转向固收+权益类产品 [1] - 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加大含权类理财产品营销力度 推荐清单频繁出现此类产品 [2] 产品结构与收益特征 - 固收+权益类产品配置80%以上固定收益资产及少量权益资产 净值波动较大但整体收益较高 [2] - 混合类理财产品采用低波权益资产与多策略组合(股票/量化中性/CTA/黄金) 风险等级多为R3中风险 [2] - 7月混合类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达3.64% 较6月上升0.51个百分点 权益类产品达9.93% 上升7.19个百分点 [3] - 特定指数跟踪策略产品表现突出 如中银理财中证1000指数产品近一月年化收益率达12.70% [3] 市场动因与行业背景 - 债市利率中枢下行导致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率承压 2025年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2.12% 较2024年下降0.53个百分点 [4] - 传统现金管理类及纯债产品收益率走低(7月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别为1.50%和2.73%) 权益市场走强推动含权产品需求 [3][4] - 高收益信用债与非标资产到期 叠加债市回调(1-3月大幅回调) 共同导致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率下行 [4] 业务挑战与发展方向 - 银行理财客群风险偏好低 对市场波动敏感 预期管理难度大 R3及以上风险产品推广受限 [5] - 权益市场高波动性对理财子公司投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5] - 需通过引入成熟权益/量化团队或借力外部管理人增强投研实力 [5] - 产品设计可采用安全垫+收益增强双轮驱动模式 增加存款/同业存单/高评级短久期债券配置以降低波动 [5] - 按风险等级划分产品线 定制化服务高净值及养老金客群 通过持仓报告和市场解读实现投顾闭环 [6]
“+”出来的收益: 固收打底 理财驾驭多元资产有术
中国证券报· 2025-08-06 22:05
资产收益表现分化 - 7月下旬以来债市调整导致纯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率回调 理财公司存续开放式固收类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平均为2.81% 环比下跌0.23个百分点 到期开放式产品平均兑付收益率2.43% 环比下跌0.21个百分点 [2] - 纯固收类产品因缺乏权益资产对冲 债市回调时净值波动更显著 叠加信用利差走阔压缩票息收益空间 导致收益率降幅较大 [2] - 理财公司为降低波动减持长久期债券 进一步加剧收益率下行 [2] 债市调整原因分析 - 市场对"反内卷"政策预期增强叠加股市走强 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 资金从债市流向权益市场形成"股债跷跷板"效应 [3] - 债券市场交易拥挤 久期处于历史高位 杠杆率接近历史高点 信用利差被压缩至低位 市场脆弱性加剧 [3] - 出口数据显示经济下行风险降低 部分投资者对"低通胀、弱复苏"逻辑动摇 导致债市重新计价基本面因素 [3] "固收+"产品策略优势 - 工银理财恒睿日升月恒系列固收增强型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超4% 通过存单、高等级信用债打底 并配置优先股、A股、港股、美股、黄金等多资产增厚收益 [4] - "+"部分包含黄金策略、高股息策略、红利策略、优先股策略等 通过股票、黄金ETF、红利资产等标的争取净值向上空间 [4] - 采用FOF策略实现风险二次分散 通过量化指数增强策略、券商浮动收益凭证等工具捕捉市场红利 [4][6] 多元化资产配置实践 - 招商银行"固收+"产品采用"固收+黄金+中性"策略 投资二级资本债、永续债、高等级信用债及黄金ETF、场外期权 [6] - 部分产品配置2%高股息率股票拉高收益率 指数策略主投沪深300ETF、中证500ETF和指数增强ETF [6] - 理财公司建议布局基础设施公募REITs等稳定现金流资产 开拓跨境投资配置海外高息资产 [7] 未来配置方向展望 - 面对资产荒 理财资产配置或减弱对债券票息依赖 增加利率债配置 公募基金或成重要选项 [8] - 信用债ETF可实现低成本、高流动性资产的分散配置 丰富理财资产选择 [8] - 含权"固收+"产品因风险等级适中、收益弹性较高 有望成为平衡收益与波动的重要工具 [7]
“+”出来的收益:固收打底 理财驾驭多元资产有术
中国证券报· 2025-08-06 21:09
资产收益表现分化 - 7月下旬以来债市调整导致纯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率回调 理财公司存续开放式固收类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平均为2.81% 环比下跌0.23个百分点 到期产品平均兑付收益率2.43% 环比下跌0.21个百分点 [1] - 纯固收类产品因缺乏权益资产对冲 债市回调时净值波动更显著 叠加信用利差走阔压缩票息收益空间 导致收益率降幅较大 [2] - 债市调整主因包括政策预期增强 股市走强引发"股债跷跷板"效应 债券市场交易拥挤 久期和杠杆率处于历史高位 信用利差被压缩至低位 [2] 固收+产品优势凸显 - 权益市场和商品市场回暖使部分"固收+"产品收益可观 如工银理财恒睿日升月恒系列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超4% 其配置存单 高等级信用债 并灵活调整银行优先股 A股 港股 美股 美债 黄金 转债等资产比例 [3] - "固收+"产品通过黄金策略 高股息策略 红利策略 优先股策略等配置股票 黄金ETF 红利资产等标的 利用不同资产低相关性捕捉大类资产轮动机会 [3] - "+FOF"策略通过投向基金组合实现风险二次分散 如招商银行产品采用"固收+黄金+中性"策略 投资二级资本债 永续债 高等级信用债及黄金ETF等 [4] 多元化配置策略 - 理财公司采用指数策略主投沪深300ETF 中证500ETF和指数增强ETF 部分产品配置2%高股息率股票提升收益率 [4] - 未来资产配置将减弱对债券票息依赖 增加利率债和公募基金配置 通过信用债ETF实现低成本 高流动性资产分散配置 [6] - 重点布局方向包括基础设施公募REITs 量化指数增强策略 券商浮动收益凭证 FOF投资及跨境配置海外高息资产 [5] 市场展望 - 2025年上半年债市震荡或延续 优质资产荒背景下含权"固收+"产品配置价值将进一步显现 [4] - "固收+"产品因风险等级适中 收益弹性较高 成为平衡收益与波动的重要工具 规模有望扩容 养老与ESG主题产品或成差异化竞争热门赛道 [5]
银行理财收益率回调,这类产品受青睐
中国证券报· 2025-08-05 04:47
债券市场与理财产品表现 - 债券市场震荡调整导致纯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率短期回调 [1] - 7月21日—7月27日理财公司存续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平均为2.81%环比下跌0.23个百分点 [2] - 到期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平均兑付收益率年化为2.43%环比下跌0.21个百分点落后业绩比较基准0.23个百分点 [2] "固收+"产品表现 - 权益市场和商品市场回暖使部分"固收+"产品收益表现亮眼 [1] - 中银理财一款固收增强双债策略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达5.12% [2] - 工商银行一款R3风险等级"固收+"产品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达7.49% [2] 含权"固收+"产品配置价值 - 下半年含权"固收+"理财产品配置价值将凸显 [3] - "固收+"产品因风险等级适中和收益弹性高成为平衡收益与波动的重要工具 [3] - 养老与ESG主题产品受益于制度完善与政策红利有望成为差异化竞争新赛道 [3] 多元化资产配置策略 - 理财公司应突破传统固收依赖布局基础设施REITs等稳定现金流资产 [3] - 捕捉权益市场结构性机会通过量化指数增强策略和FOF投资等工具化产品 [3] - 开拓跨境投资渠道配置海外高息资产 [3] - 理财资产配置或减弱对债券票息依赖增加利率债配置把握交易机会 [3] - 公募基金和信用债ETF成为多元化资产配置的重要渠道和工具 [3]
股市走高带动银行理财收益冲高6%,上车时机到了吗
贝壳财经· 2025-07-30 12:27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近期表现 - 银行理财产品近期收益率普遍在5%以上 部分进取型产品达6%以上 大幅高于业绩比较基准 [1][3] - 具体产品表现:中邮理财某混合类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达6.73% 光大理财某产品达6.49% 工银理财某混合型产品近三个月年化收益率达17.17% [3] 收益率走高的驱动因素 - 收益率上涨主要源于含权产品底层资产配置权益类资产 近期股市上涨带动理财收益 [1][3] - 上证指数近60日上涨9.03% 深证成指上涨11.12% 形成小牛市行情 [1] - 政策面反内卷、强基建等政策有力支持 增强资本市场信心 [4] 理财产品资产配置趋势 - 银行理财公司提早布局权益类资产 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0.77万亿元 占比2.51% 较年初增0.07个百分点 [5][6] - 二季度混合类产品规模较年初增长400亿至7700亿 权益类产品增长100亿至700亿 [6] - 工银理财部分产品权益资产投资比例最高达40% 光大理财部分产品权益头寸配置0-5% [3] 行业机构战略布局 - 工银理财通过打新、定增、红利、REITs等多策略提升收益 率先推出"固收+港股IPO"策略产品 上半年参与宁德时代、三花智控等港股IPO项目 [6] - 光大理财表示将深度参与A股打新、定增投资、可转债投资 加大入市力度 [7] - 理财公司提升含权产品占比是大势所趋 但过程中可能出现震荡反复 [6] 投资者结构与产品选择 - 银行理财客群风险偏好保持低位 PR1和PR2风险等级产品合计占比96.6% PR3及以上产品不足3.5% [8] - 当前银行存款利率降至1%附近 纯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下降 部分投资者转向含权理财产品 [8] - 含权产品波动显著高于纯固收产品 投资者需具备较强投资定力和择时能力 [1][8] 市场前景与产品定位 - 下半年在资产荒背景下含权"固收+"理财产品配置价值凸显 有望成为理财规模增长点 [9] - 理财产品净值随底层资产价格变动 "固收+"产品呈现高波动高收益特征 [9] - 投资者需结合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周期选择产品 可通过"目标赢"类产品锁定收益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