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知识价值信用贷
icon
搜索文档
交通银行“交银蕴通万里行”走进湖北,发布“蕴通管账”支付结算服务方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12:13
交银蕴通万里行武汉站活动 - 交通银行于9月23日在湖北武汉举办"蕴力同行 交银链动荆楚"主题活动 发布"蕴通管账"支付结算服务方案 并邀请湖北省金融办 经信厅 国资委及百余位企业代表参与研讨数字化金融服务[1] 支付结算行业趋势 - 支付结算场景建设重心从C端消费零售转向G端与B端对公经营 呈现场景化 开放化和智能化三大趋势[3] - 开放银行技术实现"一点接入 多方响应" 构建银企共享协同生态[3] - 人工智能及大数据驱动支付结算向智能自动 精准高效方向跃升[3] 蕴通管账服务方案 - 方案针对企业"结算工具杂 对账效率低 资金监管难"痛点 提供智慧便捷收付结算 精准高效对账清分和安全可视资金监管三大核心服务[4] - 聚焦实体经济 民生服务 平台经济及园区经济四大场景生态 响应企业定制化 敏捷化金融需求[4] - 构建"四位一体"数据驱动型业财一体化管理体系 支撑企业精细化运营与战略决策[4] - 交通银行已为30多个行业提供定制化支付结算解决方案 服务近16万户政企客户[3] 银企战略合作 - 交通银行湖北省分行为15家企业授予"科技领航战略合作伙伴"称号 为12家企业授予"蕴通司库战略合作伙伴"称号[6] - 中金数据集团作为战略合作企业代表 认可交行在司库和集团资金管理服务上的经验和金融科技支撑[6] - 交行已与91家央企集团及其成员企业达成司库业务合作 央企覆盖率高达91%[6] 科技金融创新服务 - 交通银行提供"股债贷租托"全生命周期综合金融服务 畅通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7] - 湖北省分行推出线上产品"知识价值信用贷" 通过对接省科技厅平台将企业无形资产转化为量化信用 截至8月末投放33亿元 服务近1000户科技企业[7] - 建立"新苗系统"运用大数据模型进行智能风控与融资对接 线上识别优质科技项目[7]
交通银行“交银蕴通万里行”走进湖北,发布“蕴通管账”支付结算服务方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11:39
核心观点 - 交通银行在武汉发布"蕴通管账"支付结算服务方案 聚焦企业业财一体化建设 通过数字化手段解决结算工具杂、对账效率低、资金监管难等痛点 [1][3][4] - 公司为27家企业授予战略合作伙伴称号 其中与91家央企集团达成司库业务合作 覆盖率高达91% [5][6] - 湖北省分行推出线上产品"知识价值信用贷" 截至8月末投放33亿元 服务近1000户科技企业 [7] 支付结算服务方案 - "蕴通管账"提出"3+4"服务体系 三大核心服务能力包括智慧便捷收付结算、精准高效对账清分、安全可视资金监管 [3][4] - 方案聚焦四大场景生态:实体经济、民生服务、平台经济及园区经济 [4] - 公司已为30多个行业提供定制化支付结算解决方案 服务近16万户政企客户 [3] 数字化转型趋势 - 支付结算场景建设呈现三大趋势:场景化深度融入供应链、开放化通过OpenAPI技术构建协同生态、智能化通过人工智能及大数据驱动 [3] - 公司从传统"结算服务提供者"转型为"场景生态赋能者" 构建四位一体数据驱动型管理体系 [4] 企业合作案例 - 中金数据集团作为战略合作企业代表 肯定公司在司库和集团资金管理服务上的丰富经验和金融科技支撑 [6] - 公司"蕴通司库"帮助实现对金融资源"看得见、管得住、调得动、用得好" [6] 科技金融服务 - 提供"股债贷租托"全生命周期综合金融服务 [7] - 湖北省分行建立"新苗系统" 运用大数据模型对科技型企业进行赋能并线上识别优质项目 [7]
普惠千万家|以创新服务破解融资难题 浦发银行着力书写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民生答卷”
搜狐财经· 2025-09-17 01:44
创新融资机制 - 浦发银行武汉分行针对轻资产企业推出知识价值信用贷和商业价值信用贷 将无形资产转化为融资能力 [2] - 依托省级平台鄂融通和智慧大脑 打通科技税务知识产权等十余个部门数据壁垒 构建企业精准信用画像 [2] - 形成数据增信加财政托底的风控闭环 2025年湖北省推出两项改革工具后作为首批试点银行迅速响应 [2] 数智化服务平台 - 浦惠来了App实现3分钟申贷全流程线上化 帝舍智能科技通过该平台获得880万元知识价值信用贷 [3] - 平台整合财税咨询专利申报法律支援等生态服务 形成金融加经营一站式解决方案 [3] - 在光谷沌口等国家级开发区设立9家科技特色支行 配备产业顾问加客户经理双团队提供精准服务 [4] 融资效率与成本优化 - 武汉奥绿新生物科技通过纯线上信用贷款3天放款400余万元 后续以更快速度更低利率追加授信 [4] - 依托大数据风控向优质客户发放优惠券 最低可将融资成本压降20% [5] - 一键续贷功能由系统自动审核经营情况和资信水平 实现无需还本模式下的自动核批 [5] 服务覆盖与业务规模 - 截至今年7月末服务湖北省中小微企业超两万户 普惠贷款规模突破53亿元 [6] - 服务湖北省科技型企业近8000家 科技金融贷款余额突破300亿元 [6] - 湖北省科创企业智慧大脑平台已纳入28.5万家科创企业 21家金融机构上线51款科技金融产品 [6] 政银企协同生态 - 积极参与湖北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股份制银行机制灵活思维创新优势 [6] - 构建政策加产业加金融加生态融合服务体系 让专利变现和知识增值成为破解融资困局的新密码 [7] - 金融与实体双向奔赴 累计中小企业信用贷放款超167.3亿元 [6]
湖北力争三年内科技型中小企业达6万家
长江商报· 2025-09-01 23:59
科技金融中心建设规划 - 湖北省推进武汉科技金融中心建设 力争2027年全省科创企业规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1] - 目标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6万家 高新技术企业4万家 科创"新物种"企业4000家 [1] 科技创新主体培育 - 实施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计划升级版 形成数量倍增、质量跃升的企业梯队 [2] - 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省内省外联动的投资服务平台网络体系 [2] 科技金融资源整合 - 湖北科创企业"智慧大脑"数据平台入驻金融机构96家 上线科技金融产品171个 [2] - 推出创新积分贷等系列信贷产品 累计发放贷款1033亿元 服务企业超万家 [2] 资本市场支持措施 - 证监会2025年6月推出科创板"1+6"改革 提升对硬科技企业和未盈利高成长企业的服务效能 [2] - 重构企业挂牌上市服务体系 覆盖从初创期到上市期的全链条需求 [3] 企业上市支持成效 - 近三年武汉12家科技企业在沪深北交易所上市 涵盖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产业 [3] - 约60%上市科技企业在上市前获得本土私募机构股权融资 [3] 未来工作方向 - 持续深化科创板改革政策宣传解读 助力企业把握定位要求和信息披露要点 [3] - 引导企业科学理解资本市场政策内涵 精准选择符合特点的上市路径 [3]
25条硬招助推武汉科技金融中心加力提速
第一财经· 2025-09-01 11:34
武汉科技金融中心建设规划 - 武汉力争2027年底初步建成科技金融中心 科技金融关键指标将突破性增长[1] - 国家七部门重点支持武汉作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先行先试科技金融创新政策 武汉是中部唯一入选城市[1] 金融资源支持现状 - 湖北省74家科技支行中50家位于武汉 3家科技保险专营机构均设在武汉[2] - 截至6月末武汉市科技贷款余额突破8000亿元 较年初增长12.4%[2] - 武汉市已成立4只AIC股权投资基金 规模共计36亿元 已发放科技企业并购贷款4.82亿元[2] - 推出18个创新型科技保险产品 上半年为4984家次科技企业提供风险保障4424.74亿元[2] - 湖北科创企业数据平台入驻金融机构96家 上线171个科技金融产品 累计发放贷款超1033亿元 服务企业超万家[2] 服务平台与试点建设 - 打造科技金融线下广交会和线上淘宝网两大综合服务平台[3] - 高标准建设光谷科创金融集聚区和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3] - 争取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和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等国家金融改革项目[3] 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 优化创新科技人才贷 研发贷 中试贷 创业担保贷 共赢贷等金融产品[3] - 探索跨区域科技金融对接活动和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3] - 重构企业挂牌上市服务体系 覆盖企业从初创期到上市期全链条需求[3] 投资基金与企业上市 - 上半年武汉新增15只创投基金 私募股权基金投资项目108个 同比增长47.9% 增速居全国第5位[4] - 国有大行在武汉落地4只AIC股权直投基金 注册规模36亿元居全国第5位 已落地投资2亿元[4] - 武汉今年已上市过审企业4家均为高新技术企业 禾元生物成为科创板未盈利企业上市标准重启后全国首家过审企业[4] 全链条金融支持体系 - 形成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的金融支持链条[4] - 打造企业找得到 用得起 有保障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4] - 构建贯穿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全过程的梯度培育和精准扶持体系[4]
重庆银行:营收净利润双增 积极服务实体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8 12:25
资产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5年6月30日资产总额达9833.6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79% [1] - 贷款总额突破5000亿元大关,存款总额达5441.3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77% [2] - 距离"万亿俱乐部"资产规模目标仅一步之遥 [1] 盈利能力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76.59亿元,同比增长7.00%,归母净利润31.90亿元,同比增长5.39%,两项增速均为近三年来最优 [1][2] - 利息净收入58.63亿元,同比增长12.22%,主要受益于生息资产规模扩张及负债成本控制 [2] - 投资收益保持稳定,盈利结构较为均衡 [2] 风险控制能力 - 不良贷款率降至1.17%,较上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 [2] - 关注类贷款占比降至2.05%,逾期贷款占比同步下降 [2] - 拨备覆盖率提升至248.27%,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增强 [2] 制造业贷款业务 - 制造业贷款规模366.3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86%,服务客户超2700户 [3] - 制造业贷款不良率较年初下降0.2个百分点至1.99%,呈现"量增质稳"格局 [3] - 出台"制造业攻坚行动方案"及"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5条"专项政策 [3] 五篇大文章业务进展 - 科技贷款增速超40%,推"专精特新信用贷"等特色产品 [4] - 绿色信贷规模超750亿元,年均增速超30%,ESG理念融入信贷全流程 [4] - 普惠小微贷款余额709.3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8.71亿元,增量创历史新高 [4] - 手机银行7.0上线,打造"重银晓AI"大模型应用平台 [4] 区域战略服务成效 - 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注入近1400亿元信贷,支持超90个重大项目 [5] - 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融资余额突破470亿元,创新"一单制"信用证业务 [5] - 承销川渝陕黔地方政府债券48只,累计承销规模109.46亿元 [5] 零售业务创新 - 自营数字化贷款产品"捷e贷"规模较年初增长35%,打通公积金直连通道 [6] - 通过消费金融产品有效满足区域居民融资需求,激活区域消费市场 [6]
湖北五大支柱产业有望全面突破万亿级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长江商报· 2025-08-20 23:55
科技创新实力提升 - 武汉科技集群全球排名从2020年第二十九位升至第十三位 科研城市全球排名从第十三位升至第九位 [2] - 湖北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较2020年提升6.98个百分点 排名全国前列且中部第一 [2] - 国家实验室实现零突破 科技领域国之重器达8个 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后达45家(全国第四) [3] 创新平台与体系建设 - 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 3家国家高新区进入全国前五十(数量全国第四) 东湖高新区排名全国第六 [2] - 湖北实验室达10家 在化合物半导体和生物育种等领域实现领跑 [3] - 新型研发机构达545家(数量全国前列) 基本实现市县全覆盖 [3] 科技企业与产业发展 - 高新技术企业从"十三五"末10404家增至近3万家(增长近两倍) 科技型中小企业从7439家增至46532家(增长超五倍 数量全国第四) [4] - 技术合同成交额从1687亿元增至5500亿元(全国第三) 连续四年每年跨越千亿台阶 [4]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从2402亿元增至5743亿元(增长139%) [4] 研发投入与人才建设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1005.28亿元增至1408.17亿元(增长40.08%) [4] - 基础研究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69.08% 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19.22万人年增至28.82万人年 [4] - 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15.3% [4] 产业体系与集群建设 - 形成"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体系(五大支柱产业 十大优势产业 二十个特色产业集群) [5] - 光电子信息 汽车制造与服务 现代化工 大健康 现代农产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有望全面突破万亿级 [5] - 2024年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国债项目179个(全国第一) 认定5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并培育9个先导区 [6] 企业创新主体培育 - 规上工业企业突破2万家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722家(中部第一 全国第七) [6] - 国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11家(全国第五) 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9家(中部第三 全国第八) [6] - 岚图汽车等9家企业入选全国独角兽榜单(全国第九) 17家企业入选潜在独角兽榜单(全国第八) [6] 创新平台与成果转化 - 建成12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其中2个升级为国家级) [7] - 首批认定40个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含九峰山实验室化合物半导体中试平台) [7] - 科技副总项目选派1476名人才 解决技术难题6567个 促进成果转化2789项 共建创新平台1524个 [7] 金融支持与产学研合作 - 知识价值信用贷 科技人才贷 创新积分贷累计发放贷款1033亿元(服务企业超万家) [4] - 技术创新专项贷覆盖2300余家企业 合作银行12家 发放贷款超140亿元 [7] - 省联合基金规模连续五年翻番式增长 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量子联合基金 [4]
荆楚大地上的普惠金融创新:“冷数据”算账,“暖分析”帮扶
南方都市报· 2025-08-19 04:33
普惠金融创新实践 - 湖北银行创新推出"茶香贷"等纯信用贷款产品,实现200万元贷款2天内到账,解决小微企业采茶季资金困境[2] - 公司构建覆盖科技企业、中小企业和农民群体的三大"价值信用贷"产品体系,包括知识价值信用贷、商业价值信用贷和两农信用价值贷[6] - 通过"301"线上快贷模式实现3分钟申贷、0抵押0担保0人工干预、一键式提款,审批效率提升30%[10] 普惠金融产品体系 - 知识价值信用贷为科技企业提供最高1000万元无抵押贷款,已覆盖全省28.5万家科技企业[6] - 商业价值信用贷基于纳税记录等"软实力"量化评分,为孝感新材料公司发放200万元贷款[6] - 两农信用价值贷包含"茶香贷""生猪贷"等特色产品,县域涉农贷款规模超430亿元[7] 服务网络建设 - 254家营业网点实现市县全覆盖,配备普惠专营团队和移动金融服务站[8] - 在宜昌设立20多个普惠金融乡镇服务站,客户经理驱车10小时实地考察企业[8] - 为偏远地区提供"当日申请、次日放款"服务,解决金融服务可达性问题[8] 科技赋能风控 - 新智慧小微系统整合税务、专利等数据,自动化生成客户画像[10] - 系统对接"湖北科创企业智慧大脑"等平台,智能流程节点精简40%[10] - 在黄石模具钢产业集群通过数据分析为企业精准授信200万元[10] 政银企协同生态 - 与宣恩县农业农村局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政府提供风险补偿[11] - 推出"一县一品"定制方案,在安陆禽蛋产业带投放"蛋鸡贷"超3000万元[11] - 计划2025年实现全省103个县域特色产业产品全覆盖[12]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 2024年湖北民营经济增加值达3.94万亿元,占GDP65.7%[4] - 全省民营经营主体达910万户,连续4年年增超百万户[4] - 9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由民营企业培育,80%以上科技创新成果来自民营领域[4]
畅同金融“血脉”!湖北宣恩积极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中国经济网· 2025-08-06 07:54
银行信贷支持政策 - 宣恩农商行向湖北长泓工程服务公司发放首笔300万元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 [1] - 湖北逸尔清食品有限公司获得两家银行联合贷款300万元 预计年产值超1000万元 [1] - 建立中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 开展"千企万户百日大走访"活动 覆盖19986户企业 [2] - 向银行机构推送6615户有信贷需求企业 累计发放贷款21.83亿元 [2] - 为189户小微企业提供首贷1.36亿元 办理无还本续贷19.21亿元 [2] 金融产品创新与服务优化 - 银行机构开发近20款金融服务产品 贷款平均审批时间从7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工作日 [3] - 建设银行宣恩支行为湖北上洋科技公司办理300万元知识价值信用贷 实现资金秒到账 [3] - 湖北银行试点农民个人信用价值贷款和农村资产价值信用贷款 已投放2445万元 [3] - 推行纯信用贷款模式 椒园镇农户获得13万元无抵押无担保贷款 [3] 文旅产业金融支持 - 建立"金融+产业+旅游"文旅金融生态链 支持4A级景区提升和城市更新项目 [3] - 金融机构为10个县域重点项目授信19.08亿元 实际用信10.30亿元 [3] - 向酒店民宿等经营主体投放信贷1.22亿元 支持65家旅拍经营主体 [3] - 民宿运营商获得银行110万元贷款支持 房间数量从9间扩充至26间 [4] 经济发展成效 - 上半年全县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5.09亿元 达2024年全年新增额度1.17倍 [1] - 新增经营主体3164户 同比增长47% [1] - 新增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家 [1] - 创造就业岗位3000余个 [1] - 上半年接待游客992.95万人次 同比增长43.2% [4] -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6.36亿元 同比增长45.16% [4] - 新增住户存款11.7亿元 同比翻番 旅游产业贡献度超60% [4]
长江潮涌金融“三色” 活水润城沃野生辉 湖北银行以担当有为绘就荆楚温暖底色
新华网· 2025-07-18 11:20
服务实体经济 - 公司通过"总分支三级联动"服务模式,仅用20天完成国有企业存量融资结构优化,解决期限错配问题 [2] - 为光谷云计算高新技术企业提供2000万元"科创信用贷",并在湖北省推出"知识价值信用贷"新政后追加850万元纯信用贷款 [2] -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贷款余额突破3700亿元历史大关,其中科技型企业贷款新增105亿元增幅52% [4] 绿色金融创新 - 十堰丹江口支行创新推出水经济"链式金融"服务,为7家产业链企业提供2600万元免抵押担保融资 [4] - 截至2025年6月,绿色金融贷款新增72亿元增幅18%,盘活生态资产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4] 普惠金融服务 - 全辖250余个网点设立爱心驿站,为户外工作者提供纳凉、充电、应急药品等便民服务 [5][6] - 创新推出包含适老场景的"银发服务包",配备方言服务专员,编撰《防骗顺口溜》等适老化服务措施 [6] - 普惠贷款新增68亿元增幅15%,开设"新市民金融服务专窗"并组建"金融轻骑兵"提供上门服务 [4][8] 乡村振兴支持 - 作为湖北省"两农"信用贷首批试点行,72小时内完成200公里外深山黑猪养殖企业50万元信用贷款发放 [9] - 驻村团队3天完成40万元农庄升级贷款审批,助力乡村"网红打卡地"建设 [9] - 近三年累计派出64支驻村工作队,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10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3000多万元 [11] - 截至2025年6月,涉农贷款较年初增加78亿元增幅21%,帮助省级贫困村逆袭为"省级文明村"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