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贷

搜索文档
深耕普惠赋能民企成长
新华日报· 2025-09-21 21:13
贷款业务规模与结构 - 截至2025年6月末母公司涉农及小微贷款余额1246.25亿元 较年初增加83.89亿元 占比90.88% [1] - 单户1000万(含)以下贷款户数占比达99.01% [1] - 民营企业贷款余额848.11亿元 较年初增加52.83亿元 占比61.85% [1] -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9.15% 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09个百分点 [1] 普惠金融产品创新 - 针对初创企业推出微企易贷、科技人才贷、科易贷、苏知贷等多款信用类产品 弱化财务指标依赖 [1] - 通过政策性担保和三维评估模型(专利价值+技术成熟度+市场前景)突破传统抵押限制 [1] - 迭代推出小微贷、外贸贷、省心快贷、专精特新贷+供应链融资等组合产品 提供高额度纯信用线上化融资 [2] 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 提供并购融资、银团贷款、债券承销、投资顾问等综合服务 [2] - 配套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银企直联等现金管理工具 [2] - 2025年上半年新增6个集群业务 贷款投放超1.5亿元 落地集群户数40户 [3] 差异化经营策略 - 实施客群分类施策分层营销策略 做深做透公司客群 [2] - 本地机构推行属地化经营 通过数据穿透梳理和风险分级缩短客户维护半径 [2] - 制定特色化区域政策 加大对重点产业园区、科创企业、绿色信贷、上市公司的支持 [3] 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 - 秉持深耕普惠赋能发展理念 通过创新经营模式和优化资源配置做强公司金融 [1] - 打造全生命周期伙伴式金融服务 构建长期信任深度协同的伙伴关系 [1] - 坚守让普惠金融触手可及使命 做民营企业有温度的资金后盾 [3]
人行肇庆市分行凌宏业:深入推进专项行动,拓宽科技企业融资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06:45
当前,肇庆正以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规划建设撑起肇庆科技创新的"龙骨"和"脊梁",深度融入粤港澳大 湾区创新圈,主动对接广深港、广珠澳创新走廊,加快打造全市创新创业主阵地、产业策源地、应用人 才集聚地。 加大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对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向新图强具有重要意义。 近期,在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指导下,人民银行肇庆市分行紧紧围绕肇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会同有关 部门统筹运用多方政策资源,深入推进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专项行动(下称"专项行动")。 上述专项活动主要解决科技企业哪些融资痛点?有哪些创新做法,并取得哪些具体成效?日前,中国人 民银行肇庆市分行行长凌宏业围绕上述话题接受了南方财经记者专访。 南方财经记者 庞成 2024年全国科技大会指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2025 年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强调,"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南方财经:肇庆市部署开展专项行动,主要是想破解科创融资哪些堵点痛点?破解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凌宏业:当前科技型企业特别是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企业面临不少融资制约因素,如高成长性但往往 伴随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轻资 ...
张家港行:多维发力,蓄势新未来
证券时报网· 2025-09-11 06:23
核心观点 - 公司积极响应国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创新的政策导向 通过差异化经营和创新投入实现阶段性成果 为行业提供可借鉴的发展路径 [1] 普惠金融战略 - 母公司涉农及小微贷款余额1246.25亿元 较年初增加83.89亿元 占比达90.88% 单户1000万及以下贷款户数占比99.01% [2] - 针对初创企业推出信用类产品包括"微企易贷""科技人才贷""科易贷""苏知贷" 弱化财务指标依赖 通过政策性担保和三维评估模型突破抵押限制 [2] - 针对成长期企业推出"小微贷""外贸贷"等组合产品 提供高额度纯信用线上化融资 支持企业规模扩张和技术迭代 [2] - 针对成熟期企业提供并购融资、银团贷款、债券承销、投资顾问等综合服务 配套现金管理工具实现融"资"更融"智" [3] - 零售业务聚焦消费信贷创新、智慧场景建设和民生服务优化 构建"产品+场景+服务"三位一体的县域消费支持体系 [3] 风险管理表现 - 不良贷款率稳定在0.94% 与年初持平 显著低于全国农商行平均水平 [4] - 拨备覆盖率达383.98% 远高于监管要求 风险抵补能力充足 [4] - 通过加强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管理全流程风险控制 有效识别和防范信用风险 [4] 行业认可与排名 - 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跃升至502位 蝉联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 [5] - 荣获上海清算所"2024年度外汇代理清算业务优秀参与机构"称号 彰显外汇业务专业实力 [5] 未来发展导向 - 将继续秉持初心紧跟国家政策导向 优化金融服务 以灵活信贷政策和丰富金融产品支持新发展格局 [5]
中国新闻网:25条硬招助推武汉科技金融中心加力提速
中国新闻网· 2025-09-04 02:54
政策框架 - 湖北八部门联合印发《高水平推进武汉科技金融中心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5个方面25条具体举措 [1][3] - 方案旨在强化武汉科技金融中心功能定位并重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3] 资源集聚措施 - 武汉将广泛集聚科技金融资源 包括政策 平台 机构 资本 人才等要素 [3] - 高标准建设光谷科创金融集聚区并打造武汉科技金融人才港 [3] 金融改革试点 - 支持武汉申创全国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 [3] - 高水平建设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 [3] - 争取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及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落地湖北 [3] 产品与服务创新 - 优化创新科技人才贷 研发贷 中试贷 创业担保贷 共赢贷等金融产品 [3] - 完善科技担保体系 通过数据增信和财政增信提供轻资产宽信用便利化融资服务 [4] 市场平台建设 - 加快打造中国光谷科创路演中心及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 [3] - 探索跨区域科技金融对接活动并实施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 [3] 资本市场利用 - 利用债券市场科技板 区域性股权市场科技创新专板 创业板和科创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 [4] - 推动科技型企业发债及梯次申报上市 [4]
让“知本”变“资本”:武汉提交25条举措打造中部创新引擎
观察者网· 2025-09-02 07:09
武汉科技金融中心建设目标 - 2027年底初步建成武汉科技金融中心 [1] - 提出25条具体举措集聚金融机构、资本、人才等资源要素 [1] - 推进科技金融改革并优化科技金融生态 [1] 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构建 - 打造股权投资引导、债权融资增信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募资培育三大体系 [2] - 重构政府引导基金体系并组建"创投+产投"基金群提供全周期股权融资服务 [2] - 深化信用贷款改革并创新推出科技人才贷、研发贷等金融产品 [2] - 推广"301"线上信用快贷模式降低融资门槛 [2] - 利用债券市场"科技板"和区域性股权市场推动企业发债上市 [2] - 每年精选100家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企业实施重点培育 [2] 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举措 - 支持武汉申创全国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并建设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 [3] - 争取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和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 [3] - 探索"校友投""校友贷"等创新模式并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试点范围 [3] - 打造中国光谷"科创路演中心"和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 [3] - 实施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促进资源跨区域流动 [3] 资源集聚与平台建设 - 打造线下"广交会"和线上"淘宝网"两大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4] - 高标准建设光谷科创金融集聚区和武汉科技金融人才港 [4] - 推动金融政策、平台、机构、资本、人才等资源向湖北汇聚 [4] 国家战略响应与区域影响 - 响应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科技金融列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的部署 [4] - 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构建科技金融体制的要求 [4] - 2027年湖北科技型企业将享受多元化、多层次金融服务 [5] - 武汉将成为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区域中心并辐射中部及全国 [5]
湖北力争三年内科技型中小企业达6万家
长江商报· 2025-09-01 23:59
科技金融中心建设规划 - 湖北省推进武汉科技金融中心建设 力争2027年全省科创企业规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1] - 目标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6万家 高新技术企业4万家 科创"新物种"企业4000家 [1] 科技创新主体培育 - 实施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计划升级版 形成数量倍增、质量跃升的企业梯队 [2] - 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省内省外联动的投资服务平台网络体系 [2] 科技金融资源整合 - 湖北科创企业"智慧大脑"数据平台入驻金融机构96家 上线科技金融产品171个 [2] - 推出创新积分贷等系列信贷产品 累计发放贷款1033亿元 服务企业超万家 [2] 资本市场支持措施 - 证监会2025年6月推出科创板"1+6"改革 提升对硬科技企业和未盈利高成长企业的服务效能 [2] - 重构企业挂牌上市服务体系 覆盖从初创期到上市期的全链条需求 [3] 企业上市支持成效 - 近三年武汉12家科技企业在沪深北交易所上市 涵盖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产业 [3] - 约60%上市科技企业在上市前获得本土私募机构股权融资 [3] 未来工作方向 - 持续深化科创板改革政策宣传解读 助力企业把握定位要求和信息披露要点 [3] - 引导企业科学理解资本市场政策内涵 精准选择符合特点的上市路径 [3]
25条硬招助推武汉科技金融中心加力提速
第一财经· 2025-09-01 11:34
武汉科技金融中心建设规划 - 武汉力争2027年底初步建成科技金融中心 科技金融关键指标将突破性增长[1] - 国家七部门重点支持武汉作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先行先试科技金融创新政策 武汉是中部唯一入选城市[1] 金融资源支持现状 - 湖北省74家科技支行中50家位于武汉 3家科技保险专营机构均设在武汉[2] - 截至6月末武汉市科技贷款余额突破8000亿元 较年初增长12.4%[2] - 武汉市已成立4只AIC股权投资基金 规模共计36亿元 已发放科技企业并购贷款4.82亿元[2] - 推出18个创新型科技保险产品 上半年为4984家次科技企业提供风险保障4424.74亿元[2] - 湖北科创企业数据平台入驻金融机构96家 上线171个科技金融产品 累计发放贷款超1033亿元 服务企业超万家[2] 服务平台与试点建设 - 打造科技金融线下广交会和线上淘宝网两大综合服务平台[3] - 高标准建设光谷科创金融集聚区和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3] - 争取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和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等国家金融改革项目[3] 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 优化创新科技人才贷 研发贷 中试贷 创业担保贷 共赢贷等金融产品[3] - 探索跨区域科技金融对接活动和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3] - 重构企业挂牌上市服务体系 覆盖企业从初创期到上市期全链条需求[3] 投资基金与企业上市 - 上半年武汉新增15只创投基金 私募股权基金投资项目108个 同比增长47.9% 增速居全国第5位[4] - 国有大行在武汉落地4只AIC股权直投基金 注册规模36亿元居全国第5位 已落地投资2亿元[4] - 武汉今年已上市过审企业4家均为高新技术企业 禾元生物成为科创板未盈利企业上市标准重启后全国首家过审企业[4] 全链条金融支持体系 - 形成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的金融支持链条[4] - 打造企业找得到 用得起 有保障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4] - 构建贯穿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全过程的梯度培育和精准扶持体系[4]
湖北五大支柱产业有望全面突破万亿级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长江商报· 2025-08-20 23:55
科技创新实力提升 - 武汉科技集群全球排名从2020年第二十九位升至第十三位 科研城市全球排名从第十三位升至第九位 [2] - 湖北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较2020年提升6.98个百分点 排名全国前列且中部第一 [2] - 国家实验室实现零突破 科技领域国之重器达8个 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后达45家(全国第四) [3] 创新平台与体系建设 - 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 3家国家高新区进入全国前五十(数量全国第四) 东湖高新区排名全国第六 [2] - 湖北实验室达10家 在化合物半导体和生物育种等领域实现领跑 [3] - 新型研发机构达545家(数量全国前列) 基本实现市县全覆盖 [3] 科技企业与产业发展 - 高新技术企业从"十三五"末10404家增至近3万家(增长近两倍) 科技型中小企业从7439家增至46532家(增长超五倍 数量全国第四) [4] - 技术合同成交额从1687亿元增至5500亿元(全国第三) 连续四年每年跨越千亿台阶 [4]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从2402亿元增至5743亿元(增长139%) [4] 研发投入与人才建设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1005.28亿元增至1408.17亿元(增长40.08%) [4] - 基础研究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69.08% 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19.22万人年增至28.82万人年 [4] - 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15.3% [4] 产业体系与集群建设 - 形成"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体系(五大支柱产业 十大优势产业 二十个特色产业集群) [5] - 光电子信息 汽车制造与服务 现代化工 大健康 现代农产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有望全面突破万亿级 [5] - 2024年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国债项目179个(全国第一) 认定5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并培育9个先导区 [6] 企业创新主体培育 - 规上工业企业突破2万家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722家(中部第一 全国第七) [6] - 国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11家(全国第五) 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9家(中部第三 全国第八) [6] - 岚图汽车等9家企业入选全国独角兽榜单(全国第九) 17家企业入选潜在独角兽榜单(全国第八) [6] 创新平台与成果转化 - 建成12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其中2个升级为国家级) [7] - 首批认定40个省级制造业中试平台(含九峰山实验室化合物半导体中试平台) [7] - 科技副总项目选派1476名人才 解决技术难题6567个 促进成果转化2789项 共建创新平台1524个 [7] 金融支持与产学研合作 - 知识价值信用贷 科技人才贷 创新积分贷累计发放贷款1033亿元(服务企业超万家) [4] - 技术创新专项贷覆盖2300余家企业 合作银行12家 发放贷款超140亿元 [7] - 省联合基金规模连续五年翻番式增长 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量子联合基金 [4]
金融活水融通荆楚科创链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59
武汉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 武汉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2024年突破6000亿元 正加速建设"世界光谷"创新策源地 [1] - 该区作为我国首根光纤诞生地 已形成以"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创新体系 [1] 湖北省科技创新政策支持 - 湖北省推出《关于实施科创引领战略 整体提升支点创新策源力的行动方案》 目标2035年建成世界级原始创新策源地 [3] - 构建"1家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10家湖北实验室+1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525家新型研发机构"的科技力量矩阵 [3] - 汉江国家实验室2024年启动建设 预计集聚高端科研人才超2000人 带动相关产业投资超百亿元 [3] 科技金融支持体系 - 截至2025年3月末湖北省科技企业贷款增速超20% 持续高于贷款平均增速 [2] - 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实施科技企业"共赢计划"试点 推出"当期优惠贷款+远期权益共赢"的"共赢贷"产品 [4] - 兴业银行武汉分行为实验室提供3000万元研发专项贷款 支持技术研发及科研平台建设 [4] 重点产业集群建设 - 湖北省提出构建"51020"产业体系: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 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 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7] - 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引导金融机构聚焦"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深化"产业链金融链长制" [7] - 截至2025年3月末金融机构对光电子信息 生命健康 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放贷款余额分别为1506亿元 35亿元和166亿元 [8] 企业创新案例 - TCL华星国内首条印刷OLED产线2024年11月在武汉实现量产 标志技术从实验室迈向规模化生产 [6] - 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为TCL华星提供固定资产贷款 流动资金贷款及贸易融资信用证等多元化融资服务 [6] - 岚图汽车作为央国企首个达成20万辆整车下线的高端新能源品牌 获得7亿元再贷款资金支持 [8] 科创企业融资创新 - 湖北省构建省级积分数据库 推出"科创企业创新积分信用贷款"模式 涵盖27项核心指标 [10] - 截至2025年3月末湖北金融机构运用创新积分发放贷款余额362.41亿元 同比增长59.6% [11] - 推出"科技人才贷"专项方案 截至2025年3月末贷款余额113.74亿元 支持人才和人才企业3997户 [11] 知识产权金融服务 - 武汉农商行通过数据知识产权登记为武汉中科通达提供1000万元授信额度 [12] - 截至2025年3月末湖北省专利质押融资金额31.7亿元 同比增长12.2% [13] - 湖北省建成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平台 构建"存证登记—评估—交易—金融"一站式服务体系 [13]
广发银行做好普惠金融服务 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千企万户
证券时报· 2025-07-30 22:05
小微企业金融支持 - 小微企业是经济新动能培育的重要源泉 在稳定经济大盘 促进就业增加 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 - 2025年上半年 普惠型小微贷款呈现"量增 价降 质优"态势 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2 08个百分点 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年初下降32Bp 不良率低于容忍度计划值 [1] - 公司构建普惠金融2 0模式 打造多层次普惠金融体系 标准化产品贷款余额达1500亿元 [2] 产品与服务创新 - 推出"科创贷""科技人才贷""惠民兴村贷""惠易贷"等产品矩阵 满足小微企业差异化需求 [2] - 开发区域特色专属方案 如华为 习酒 三一重工供应链产品及义乌"商城E贷" [2] - 打造"信贷+"服务模式 提供结算 财务咨询 汇率避险等综合金融服务 [2] 乡村振兴服务 - 普惠型涉农贷款及涉农贷款余额较年初均增长超9% [3] - 推出"惠农贷""菠萝贷""葡萄贷"等特色农业产品 累计为"百千万工程"投放贷款3100亿元 2025年新增700亿元 [3] - 肇庆分行运用"乡村E贷"构建"科技+金融+产业"闭环 创新"政银担"模式及供应链金融 助力170亩玉米基地增产 [4] 协调工作机制 - 制定《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行动方案》 聚焦顶层设计 机制完善 能力建设 服务提升四大维度 [6] - 累计走访小微企业超12万户 为"推荐清单"企业授信1100亿元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