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眼科手术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眼科“飞行医院”要来了
经济观察报· 2025-09-20 03:25
项目启动与规划 - 我国首个基于国产大飞机的眼科航空医疗项目正式启动 C919等国产大飞机将被改装为专业眼科飞行医院 搭载国产设备与智能远程系统 实现"飞机到 光明到"的目标 [1][3] - 计划2024年底在新疆塔县实现"中国眼科飞行医院"首飞 [4] - 中山眼科中心联合中国商飞 中国飞龙通航 中国南航 国际奥比斯 图湃医疗科技等机构发起"眼科飞行医院志愿医院联盟"和"技术设备研发应用联盟" 推动公益医疗建设 [17] 医疗资源分布现状 - 全国眼科医生仅6万余名 能完成精细眼科手术的医生更少 [6] - 白内障是全国第一大致盲眼病 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80% [7] - 优质眼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 基层和偏远地区缺乏经验丰富的眼科专家 培养独立完成高难度手术的医生需多年系统训练 [11] 技术突破与创新 - 眼科手术机器人操作精度达微米级 可过滤手部颤抖 完成视网膜下注射 黄斑前膜剥离等精细操作 显著提升手术安全性与成功率 [12][13] - 2023年6月完成全球首例5G远程动物视网膜下注射实验 通过5G专线实现远程控制端与本地机器人端的通讯 技术难点在于控制"通讯延时" [14] - 眼科手术机器人已完成61例手术实验 筹备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开展首例远程视网膜手术 为首例人体临床试验 [14] 人工智能与数字化应用 - 中山眼科中心与华为推出眼科大模型ChatZOC 驱动数字医生在几分钟内完成患者体征采集和病情判断 [18] - 自主研发的白内障人工智能云平台可在30秒内完成初诊 准确率超过97% [18] - 规划"魔镜"愿景 通过镜面采集设备实现眼表及视网膜检查 即时提示健康状况恶化或需就医情况 [17] 社会效益与患者案例 - 项目旨在解决偏远地区患者就医难问题 如云南患者陈自勇因糖尿病眼底病变几乎失明 辗转多地后于中山眼科中心通过两次手术恢复部分视力 [2][7][9] - 眼科手术机器人可借助5G技术实现跨区域手术 扩大优质医疗服务覆盖范围 同时作为高保真培训平台加速医生成长周期 [13] - 新疆分中心成立 推动眼科人工智能和5G远程诊疗在边疆及中亚地区的应用转化 [15]
中国眼科“飞行医院”要来了
经济观察网· 2025-09-20 01:33
眼科医疗资源分布 - 全国眼科医生数量稀缺 仅有6万多名 其中能进行精细眼科手术的医生更为有限[4] - 白内障是全国第一大致盲眼病 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80%[4] - 大部分眼病患者分布在眼科医疗极度缺乏的偏远地区 与眼科医院集中的大城市存在显著资源错配[4] 眼科飞行医院项目 - 我国首个基于国产大飞机的眼科航空医疗项目正式启动 将使用C919等国产大飞机改装为专业眼科飞行医院[2] - 项目搭载国产设备与智能远程系统 实现"飞机到、光明到"的医疗目标[2] - 计划2024年底在新疆塔县实现首飞 并筹备广州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的首例远程视网膜手术[3][11] 眼科手术机器人技术 - 手术机器人操作精度达到微米级 可在400-600微米直径套管约束内完成几十微米精度的手术动作[10] - 能够过滤医生手部颤抖 辅助完成视网膜下注射、黄斑前膜剥离等精细操作[10] - 2023年6月完成全球首例5G远程动物视网膜下注射实验 目前已累计完成61例手术实验[11] - 采用100%国产技术 通过5G专线控制通讯延时问题 确保手术安全性[11] 远程医疗与人工智能应用 - 通过5G远程诊疗技术 专家可跨区域操控机器人实施手术 使偏远地区患者获得与大都市同等质量的诊疗服务[10] - 眼科大模型ChatZOC可在数分钟内完成患者体征采集和病情判断 效率远超传统模式[14] - 白内障人工智能云平台实现30秒内完成初诊 准确率超过97%[14] - 正在开发"魔镜"智能终端 可实时监测眼表及视网膜状态 并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恶化预警[14] 行业协同发展 - 成立"眼科飞行医院志愿医院联盟"和"技术设备研发应用联盟" 联合中国商飞、南航、奥比斯等机构共同推进项目[13] - 中山大学国际眼科医学中心新疆分中心正式成立 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及5G诊疗技术在边疆地区的应用转化[12]
AI医生、手术机器人、飞行医院齐上阵!广东卫生新质生产力守护全民眼健康
南方农村报· 2025-09-10 12:03
文章核心观点 - 广东省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 在临床研究 成果转化 创新药械应用三大领域实现突破 展示AI诊疗 手术机器人 飞行医院等创新成果 体现医疗科技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1][2][3][4][5] 顶层设计政策支持 -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引擎 建立临床研究四大支撑体系 包括技术指导与服务支撑 监督 机构内部管理 人才培养[9][10][12][13] - 全省登记备案临床研究项目近5万项 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数量全国前列 每年培训上万人次[13][14] - 推动医疗机构享受与科研机构同等创新转化政策 全国率先开展医疗技术经理人培训 开设创新转化门诊[16][17] - 全国率先取消医疗机构药品配备总品种数限制 推动药事会常态化召开[20][21] - 港澳药械通扩大实施范围 覆盖大湾区内地9市45家指定医疗机构 累计引进港澳已上市药械125种 惠及患者超万人次[21][22] 技术研发突破 - 中山眼科中心通过干细胞技术实现婴幼儿晶状体功能性再生 术后随访10年 远期视力比传统手术组高30% 中远期并发症发生率降低30%以上 成果入选2016年全球医学八大突破进展[28][29][30][31] - 自主研发全球首个可逆转白内障眼药水 通过抑制晶状体蛋白变性延缓或逆转白内障进展[32][33] - 新型抗青光眼新药打破国际垄断 有望以更实惠价格让患者获得治疗 新药均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34][35][36] - 通过循证研究提出每天增加40分钟户外活动降低1/4近视风险的方案 被写入全球近视防控指南[37] - 创新推出笑的训练行为疗法 无需药物即可改善干眼症症状[38][39] 智能医疗体系 - 构建覆盖筛查 诊断 转诊和管理的智能医疗体系 研发5G智能眼科巡诊车服务偏远地区[44][45] - 白内障AI云平台30秒内初诊准确率超97%[46] - 婴幼儿视功能智能筛查技术覆盖广东 北京 湖北 新疆等地 累计服务超过1.6万名婴幼儿 使新疆等偏远地区筛诊覆盖率从0提升至83%[46][47][48] - 研发高精度眼科手术机器人 实现微米级操作 过滤手部震颤 提升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50][51][52] - 借助5G技术专家可远程操控机器人 已完成61例实验手术 将与新疆开展首例远程视网膜手术[52][54][55] 移动医疗网络 - 构建空天地海移动医疗体系 包括空中眼科飞行医院 天外卫星遥感眼病防控 地面慧眼移动医院 海上科考船载手术舱[57][58] - 与中国商飞 飞龙通航等签署协议 建设中国眼科飞行医院 计划年底在新疆塔县实现首飞[59][60]
爱尔眼科20250827
2025-08-27 15:19
公司业绩与财务表现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115亿元 同比增长9.12% 扣非归母净利润20.4亿元 同比增长14.3%[2] * 门诊量达924.8万人次 同比增长16.47% 手术量87.9万例 同比增长7.63%[4] * 毛利率下滑约1% 主要因去年收购医院毛利率较低 新建高端医院折旧摊销增加 以及医保政策变化导致眼病治疗价格下降[18] * 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从10%-11%提升至13%-14%[25] 技术升级与学科建设 * 引进蔡司新一代全飞秒设备V800及全新微创手术SmilePro 率先进入智能机器人辅助屈光手术新时代[2][5] * 成功实施湖南省首例眼科手术机器人辅助视网膜下精准注射手术[5] * 推进专病诊疗建设 包括眼内注药中心 糖尿病眼病门诊 儿童干眼门诊[5] * 成立老花学者团队 在北京 辽宁等地设立老花门诊 引入欧美先进老花眼技术[13] * 屈光手术通过新设备新技术实现单价提升约5% 避免价格战[19] 数字化与AI应用 * 全面推进AI智慧医院建设 启动AI医生智能体研发[2][6] * 提升AI辅助诊断能力 整合28个高质量专病数据集 包括超10万例稀缺病例[6] * 远程医疗中心入驻专家400余名 服务20多个省份 上半年完成远程阅片20余万例[6] * 与中科院计算所合作推进研究转化 与华为云签署战略协议聚焦AI大模型场景拓展[6]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 * 健全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 完善多项医疗规范标准[2][7] * 推进医疗质量安全智能监管 实现对下属医院的质量安全大数据监管[7] 患者服务与满意度 * 完善五心服务体系(放心 省心 贴心 舒心 暖心) 智慧医院平台持续迭代升级[8] * 新增用药指南查询 智能就诊提醒及电子发票及时提醒等实用功能[8] * 上半年进行70余万人次调查 总体满意度达99.2%[9] 科研创新 * 获批纵向科研项目31项 其中国家级2项 省级27项 市级2项[10] * 专家发表期刊论文39篇 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篇 高影响因子文章达14.3[10] * 部分专家参与编撰国际国内前沿领域专家共识和指南 如老花视网膜及疮病等领域[10] 组织变革与人才建设 * 成立组织变革领导小组 推动专业化与年轻化[14] * 实施一体化管理(地线一体化 同城一体化 区域一体化 大区一体化)[11] * 引入多名全国知名专家担任省区总院长或副总院长 引进700余名医师视光师储备干部[11] * 总部主导实施战略性培训计划 累计覆盖超2700人次[11] * 组织变革已显著降低销售费用率与管理费用率[15] 国际化发展 * 海外业务增长高于国内 目标将全球市场份额从13%提升至30%-50%[16][25][26] * 推进"1+8+N"战略 建立1个世界级眼科医学中心和8个国家及区域级医学中心[16] * 成功进入英国市场 在18个城市布局医疗集团 关注东南亚 中东及美国等地标[25] 业务展望与战略布局 * 对下半年白内障业务量和收入增长持乐观态度 预计至少能与其他眼病保持等比例增长[23] * 高端白内障手术占比正逐步提升[24] * 致力于推动中国乃至全球眼科学的发展[32] * 股价处于相对底部 估值提升指日可待[31]
完整回顾: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
思宇MedTech· 2025-07-21 10:03
政策与产业生态 - 北京医药健康产业规模突破1.06万亿元,创新器械注册数量连续三年全国领先,形成以"32条政策"为支点的产业生态 [1] - 中国医疗科技正从"点状突破"向"系统能力"演进,大会发布《2025医疗器械BD白皮书》和"全球医疗科技创新系列奖项" [2] - 推动医疗科技落地需跨界共建生态,整合高校院所、临床资源与产业界协作 [5] 监管与临床转化 - 北京市"智慧审评"机制通过注册资料预审、补证资料预管理提升企业注册效率,强调临床价值导向的设计闭环 [12] - 高质量转化成果源于医院长期积累的患者资源、基础研究与场景需求的深度融合 [14] - AI医疗器械是全生命周期工程,涵盖需求分析、数据合规、临床适配到系统迭代 [15] 技术与产品创新 - 可穿戴脑机接口在抑郁、焦虑等疾病中实现客观检测与干预,关键在低侵入性、高信噪比与可穿戴集成 [17] - 医疗设备板块显现底部修复迹象,高值耗材板块迎政策优化窗口,企业新品放量与国际化能力是核心变量 [18] - 国产CT影像设备通过自主创新突破核心部件瓶颈,实现从制造到解决方案的替代路径 [22] 企业案例与商业化路径 - 神州医疗构建多模态数据平台与医疗大模型"双引擎",覆盖3000万例电子病历并探索隐私保护机制 [27] - 中科睿医AI+神经科学平台聚焦神经精神疾病,通过AI视觉与眼动捕捉技术服务400余家临床机构 [31] - AI超声平台实现93%以上的图像结构识别率,完成六大关节及颈部区域分割与实时反馈 [32] - 纳秒刀产品在复杂肝癌病例中实现80%以上的消融率,获国内首个三类注册证 [36] - AI病理诊断系统提升效率10倍,20秒内完成GB级切片分析,覆盖数十组器官 [39] - 纳米探针技术实现肿瘤细胞高灵敏度筛查,纳入北京医疗目录用于实体瘤监测 [41] - 心脏介入超声平台通过微型探头与AI算法实现心腔内实时成像 [44] - 无主机无线超声刀解决手术线缆缠绕问题,推动器械层智能化 [46] - 神经介入机器人基于中国脑血管病数据库构建术式自动规划系统,获三类创新认证 [49] - 眼科手术机器人实现亚毫米级控制与自主轨迹划行,增强手术精度 [52] 行业趋势与竞争焦点 - 医疗科技从"能否做到"转向"如何跑通",企业需连接临床、科研与市场 [53] - 产业竞争核心在于转化闭环能力,监管、科研、临床、市场协同共振决定落地竞争力 [54]
69.72亿元资金流向:机器人、生物医药赛道融资活跃,联影智能完成10亿元A轮融资|21私募投融资周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3 12:25
行业融资概况 - 科技与制造行业持续领跑融资市场,机器人、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赛道表现突出 [1][5] - 报告期内国内一级市场发生融资事件60起,其中50笔披露金额,总规模约69.72亿元人民币 [3] - 融资币种以人民币为主,48笔案例涉及57.26亿元,美元融资2笔超12.46亿元 [4] 重点行业分布 - 机器人领域完成9笔融资,披露金额约12.5亿元,宇树科技获近7亿元C轮融资 [5][6][76] - 先进制造领域完成6笔融资,披露金额约12.7亿元 [5][6] - 医疗健康领域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各完成6笔融资,分别披露14.57亿元和4.9亿元 [5][6] 地域分布 - 北京市和广东省各完成13笔融资,上海市完成10笔融资,三地合计占比超60% [7][9] 活跃投资机构 - 深创投和毅达资本各完成3笔投资,光谷产业投资、苏创投等机构完成2笔投资 [10][11] 代表性融资案例 - **医疗健康**:联影智能完成10亿元A轮融资,英矽智能获1.23亿美元E轮融资 [16][34] - **科技与制造**:芯视佳半导体完成约6亿元Pre-A轮融资,帕西尼感知科技获数亿元A+轮融资 [49][56] - **机器人**:珞博智能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聚焦AI陪伴机器人 [51][52] - **半导体**:镭神技术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专注光通信半导体装备 [80][81] 细分领域亮点 - **消费服务**:中海国康获3000万元A轮融资,珠宝企业奇可奇洛完成千万元级Pre-A轮融资 [12][14] - **低空经济**:伯镭科技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推动矿区无人驾驶技术 [69] - **AI+医疗**:迪视医疗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研发眼科手术机器人 [18] - **算力基础设施**:能利芯斩获约亿元B轮融资,专注高密度电源技术 [77]
迪视医疗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加速显微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与市场拓展
IPO早知道· 2025-06-16 14:34
公司融资与资金用途 - 迪视医疗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 由磐霖资本领投 上城资本、金阖资本、杭州市科创集团跟投 凯乘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1] - 本轮资金将用于加速通用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注册临床 与眼科手术机器人产品商业化推广 巩固技术优势并完善产品生态 [1] 公司背景与技术成果 - 公司成立于2021年7月 致力于打造超越人类生理极限的智能机器人显微操作平台 [1] - 已申请和授权数十项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 产品服务数十家医院 为数百位患者提供创新治疗 [1] - 自主研发微米级操作控制、微型腕式器械与柔性夹持技术 实现0.1mm级别的淋巴管与静脉吻合 [3] 产品进展与临床突破 - 眼科手术机器人成为国内首个进入NMPA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的产品 有望填补国内空白 [1][2][3] - 通用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于2025年1月完成全球首例超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症 [3] - 完成国内首例机器人辅助淋巴水肿患者的LVA重建术 [3] 市场定位与行业前景 - 超显微手术机器人具备临床应用价值大、技术壁垒高、市场需求旺盛等特点 是手术机器人领域下一个蓝海市场 [5] - 眼科手术机器人有望为我国超过4000万眼底病患者提供更精准安全的治疗手段 [3] - 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在神经外科、血管外科、整形外科、耳鼻喉等领域具有极大应用价值 [6] 技术优势与行业认可 - 核心技术以全球领先的3微米运动精度重新定义手术机器人性能标杆 [5] - 显微手术机器人能增强操作稳定性、提升手术精度和自由度、触达深部组织、缓解医生疲劳 [4] - 投资机构普遍看好公司在显微操作领域的技术积累和产品化能力 [5][6][7] 发展战略与未来规划 - 公司计划扩展机器人显微操作技术在眼科及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4] - 致力于为临床手术和生命科学研究提供高精度、易操作、可感知与数字化的解决方案 [4] - 目标成长为全球领先的超显微手术机器人技术平台型企业 [5]
超显微手术机器人研发商迪视医疗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磐霖资本领投
搜狐财经· 2025-06-16 02:12
融资情况 - 公司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 由磐霖资本领投 上城资本 金阖资本 杭州市科创集团跟投 [1] - 融资资金将用于加速通用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注册临床与眼科手术机器人产品商业化推广 [1] - 2023年2月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线性资本领投 高瓴创投跟投 [1] - 2023年7月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英飞尼迪及欧普康视合作基金领投 新丝路资本 方富创投跟投 [1] - 2023年12月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达晨财智投资 为一年内第三次融资 [1] 公司背景 - 公司成立于2021年7月 创始团队来自浙江大学 慕尼黑工业大学 世界500强德企医药公司 [1] - 已申请和授权数十项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 获得多项国内外顶级大赛奖项 [1] 产品进展 - 眼科手术机器人已完成国内首个注册临床试验 进入NMPA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绿色通道" 为国内首个进入该通道的眼科手术机器人 [2] - 产品有望填补国内眼科手术机器人商业化产品空白 服务超过4000万眼底病患者 [2] - 通用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于2025年1月完成全球首例超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症 以及国内首例机器人辅助淋巴水肿患者LVA重建术 [2] - 产品采用微米级操作控制 微型腕式器械与柔性夹持技术 实现0.1mm级别淋巴管与静脉吻合 [2] - 产品已服务数十家医院 为数百位患者提供治疗 将传统显微镜下难以实现的精细操作变为安全可控的机器人辅助操作 [2][3] 技术优势 - 显微手术机器人可增强操作稳定性 提升手术精度和自由度 触达传统手术难以触及的深部组织 缓解医生手术疲劳 [3] - 机器人显微操作技术帮助医生突破生理极限 获得稳定安全 精细量化 可视化的操作能力 [3] 行业前景 - 显微外科手术是突破人手生理操作极限的高难度精微手术 机器人技术在该领域具有刚性需求和明显优势 [3] - 未来30年将是智能机器人时代 机器人显微操作在医疗 农业与工业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3]
投资界24h | 30岁,全球最年轻女富豪诞生;哪吒汽车进入破产重整程序;高盛正募集史上最大S基金
搜狐财经· 2025-06-16 01:06
AI行业投融资 - Meta以150亿美元投资Scale AI 对应公司估值达290亿美元 创下全球最轰动AI交易[1] - Scale AI由90后华人少年Alexandr Wang和Lucy Guo于2016年退学创立 专注于为AI提供数据标注服务[1] - 30岁创始人Lucy Guo凭借持有5%股份成为福布斯全球最年轻白手起家女亿万富豪[1] 私募二级市场 - 高盛正在募集史上最大S基金 目标规模超过142亿美元[2] - 黑石最新完成50亿美元S交易 凯雷集团和阿波罗集团也计划在今年完成大规模S基金募资[2] 汽车行业动态 - 哪吒汽车关联公司合众新能源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由浙江子城律师事务所担任管理人[3] - 小马智行创始人彭军将公司首辆公共道路自动驾驶汽车赠予胡润百富榜创始人[5] 医药健康合作 - 石药集团与阿斯利康达成超50亿美元授权合作 包括1.1亿美元预付款及最高52.2亿美元里程碑付款[3] - 迪视医疗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 由磐霖资本领投 资金用于手术机器人注册临床及商业化推广[5] - 美创医疗完成亿元级股权融资 由苏创投等机构投资 专注外周血管和肿瘤介入产品研发[6] 消费品牌运营 - 泡泡玛特杭州新店因疑似黄牛"端盒"引发顾客不满 开业当天紧急闭店进行内部整改[3] - 泡泡玛特旗下独立珠宝品牌"popop"北京首店正式开业 显示公司多元化战略布局[3] 文娱产业分析 - 《哪吒2》全球票房超158亿元 片方预计可分账52亿元[3] - 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建议调整电影分账规则 目前片方仅能获得票房收入的33%[3] 半导体与科技 - 芯源新材料完成C轮融资 由小米智造基金独家投资 重点研发碳化硅模块封装材料[7] - 英伟达黄仁勋评论华为技术 认为中国可通过增加芯片使用量弥补技术代际差距[5]
最新回顾!首届全球眼科大会
思宇MedTech· 2025-04-17 13:19
大会概况 - 首届全球眼科大会在北京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交易中心召开,汇聚医疗器械、临床医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投资与政策等领域600余名参会者 [1] - 大会通过"政策+技术+转化+资本"跨界融合视角聚焦眼科产业链发展,由思宇MedTech创始人赵清主持开幕式 [1] 政策支持与产业环境 - 海淀区副区长林航提出以"数据+场景+空间+机制"推动眼科医疗器械、人工智能、生物材料等科技成果转化 [3] - 北京市医疗保障局、药监局、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分别解读创新医药支持政策,包括资金扶持、试验验证、市场准入等全生命周期机制 [18][20][22] - 北京市将眼科创新列为"小切口、大场景"重点发展方向,实施医药健康与人工智能"双引擎"战略 [6] 技术创新与医工融合 - 北京大学任秋实教授提出多模态眼脑心功能成像技术可实现慢病系统性管理,强调工程与临床深度耦合是转化关键 [9][26] - 鹰瞳科技展示AI大模型在眼底图像、慢病预测等场景的应用,需基于真实世界数据迭代验证 [27] - 衔微医疗指出眼科手术机器人需突破器械微创化、操作可视化技术以适配小空间高精度需求 [29] - 北航王晓飞教授通过案例说明"从术式中找问题、从原理中找方案"是医工融合核心逻辑 [31] 产品研发与商业化路径 - 瑞瞳生物分析眼部长效药物面临生物降解性与安全性挑战,但为慢性病治疗提供新路径 [27] - 国科恒泰强调集采背景下需建立产品临床"不可替代性",优化定价与渠道管理策略 [36] - 视标医疗指出眼科器械需"早期规划+长期跟踪"的非临床验证策略以提升过渡成功率 [44] - 通和立泰建议设立"预临床加速器"解决动物模型与合规流程等临床前常见误区 [46] 前沿技术与临床转化 - 中南大学爱尔眼科研究院开发广域视网膜屈光度地形图仪,整合成像与屈光分析功能 [42] - 中科院自动化所展示脑机接口通过刺激视觉皮层为全盲患者重建图像感知的实验成果 [55] - 北大三院团队开展结晶性视网膜变性基因治疗药物研发,注重病毒载体设计与临床适应症申报性 [53] - 雾以希提出移动式雾化护眼场景创新,推动眼健康管理向"主动护养"模式转变 [40] 行业生态建设 - 中关村联新生物医药产业联盟吸纳跨细分赛道企业成员,体现"跨界协作"创新趋势 [17] - 大会发布8万字《2025全球眼科创新年度白皮书》,涵盖市场格局、技术发展、投融资等维度 [11] - 颁发全球眼科创新系列大奖表彰技术突破与海外市场成果,鼓励"源于中国、影响世界"的原创力量 [11]